大家好,关于锡伯之乡在哪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锡伯河源头在哪里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锡伯族起源于哪
1、锡伯族原居地在海拉尔西南部陀罗河流域。那么陀罗河在哪里?很多 *** 都在寻找它,但多年来未能找到。本人在翻阅辽史当中看到一条历史信息,在辽史地理志中写到:“皮被河城:地控北边;皮被河出回纥北,东南经羽厥,入胪朐河,沿可敦城北,东流合沱漉河,入于海,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2、辽上京是现在 *** 自治区的巴林左旗,它的北部更大的河流就是 *** 的克鲁伦河,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80公里,1560里,可以肯定克鲁伦河中游就是辽时的胪朐河。温都尔汗市以上就是皮被河,温都尔汗就是回纥可敦城,过了乔巴山市一直到与海拉尔河汇合的下游段就是沱漉河,该河入于海,这个海就是呼伦湖。我认为这里讲的:“沱漉河”就是家庙石碑上记的陀罗河(沱漉河),它的位置正是碑文中说的海拉尔西南部。
二、我想知道哪里有锡伯族的传说
1、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 *** 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2、锡伯族有172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市、巩留县等。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也有分布。
3、锡伯语跟满语很接近。新疆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等地的锡伯族,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 *** 尔语、哈萨克语。东北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沿用至今。
4、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 *** 、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 *** 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5、过去,锡伯族的家族大多是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要行"打千"礼。由男 *** 族长组成的"哈拉"会议,处理家族内部的重大事情,执行族规。现在,尊老爱幼的良好传统仍世代相传,而"哈拉"会议则已经逐渐淡化,乡规民约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已由各级 *** 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本民族内部及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加强。
6、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7、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8、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 *** 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9、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10、锡伯族的民!同文学源远流长,古老的《 *** 歌》、《亚哥纳》等民歌,即源于渔猎时代。多种多样的民歌,很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需要,因此,民歌是锡伯族文学中最普遍的一种。如粗了的《乌辛午春》,赞美田野,赞美劳动,田间地头,勤劳的人们借此消除疲劳;轻柔的摇篮歌《泊布里》,抒发母亲爱子之情;儿童歌谣《青蛙,青蛙,你的家在哪里》,表现幼童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童真;带有浓厚 *** 色彩的《萨曼午春》、《耳奇午春》,则表现了锡伯族的图腾崇拜。
11、射箭是锡伯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在门口用红绒线挂一副小 *** ;长到五六岁时就开始学骑马、射箭。过去 *** 作为 *** 工具和作战 *** ,现在,射箭发展成民间体育活动。逢年过节,或者双休日、农闲时,经常举行各种射箭比赛。因此,他们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
12、摔跤是锡伯族地区最广泛的群众 *** 传统体育活动。小孩爱相扑,大人喜欢角力。他们三五人聚在一起,总得较量一番,看谁的臂力强。因此,锡伯族涌现了很多摔跤能手。新中国成立后,摔跤被列为体育比赛项目,锡伯族的摔跤运动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训练 *** 也日趋科学化、正规化,迎来了英雄辈出的新局面,有的运动员曾多次夺得全国摔跤冠军。
13、举重是锡伯族人民锻炼身体和比试力气的一种形式。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石磙、碾磁、粮袋、巨石等,凡是可以举用的什物,都作为他们练功和赛力的运动器具。在举行庆典活动和人多的场合,手足发痒的小伙子们,兴致勃勃地进行举重比赛,大人小孩都来围观、助兴。
14、 *** 和叼羊,是西迁后锡伯族人民才开展的体育活动。每年端午节,他们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 *** 和叼羊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后来,由于与周围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经常举行多民族的 *** 、叼羊比赛。这不仅锻炼并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毅力,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友爱团结。
15、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16、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17、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 *** 。
18、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19、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 *** 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
20、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 *** ,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21、习惯 *** 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 *** 面酱以调味。
22、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23、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24、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 *** 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
25、 *** 在锡伯人的生活中占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代从事渔猎,还是编入清“八旗”从戎,都要靠好的箭法。当时入伍要做到“一马 *** ”,即打马飞跑,在百米内要连续射击 *** ,才能驰骋疆场。时至今日,锡伯族仍然承传着射箭的习俗。
26、锡伯族的孩子们在会跑时就教骑马,能拉弓时就开始学射箭。按锡伯族习惯,如果生了男孩,父辈要给他添一把小弓和一支小箭,并用红丝绳悬挂在门口,祝愿孩子长大后弓马娴熟,成为能骑善射的好汉。有的在孩子过10岁生日那天, *** 一定要送一把用榆木、牛筋做的硬弓,作为更好的纪念。
27、锡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 *** 结缘。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 *** 芳心。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沟通情感,结为良缘。
28、在锡伯人聚居的地区村村有射箭场,家家有 *** ,曾涌现出许多射箭能手。当一名神射手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会受到众人的格外敬重。
29、锡伯族对箭和箭靶都有讲究。古式响箭射出去会发出响声,饶有风趣。这种箭的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箭头上有4个小孔,箭离弦后,由于速度快,空气从小孔中穿过,发出响声。古式响箭的箭靶是用马皮和毛毡特制的,靶上用6色布做成布圈,靶心是红色的。射手射中哪一圈,那个圈便会掉下来,在比赛时,计算成绩一目了然。
30、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古代 *** 的社会遗风。如在射箭比赛中,要以羊或牛作为彩头。胜利的一方获彩头后,将自己的箭挂在羊或牛的头上,以炫耀自己的光荣。胜利者得到羊或牛以后不能独吞,要当场宰杀并用大锅煮熟,分给众人品尝,失败一方也在其内。
31、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一项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从前,锡伯人劳动归来还要赶在日落之前,在村庄附近举行各种射箭比赛。比赛场地非常简单,只要在空地上竖起两根木杆,中间拉上麻布或毛毡,这就是箭靶;有的还以草人作箭靶。比赛时往往分成老年、中年、青年等几队。这种射箭比赛的距离有远有近,远的达240步,近的80步,也有100步的。比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立射和骑射等。现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时,锡伯族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20世纪70年代察布查尔锡伯族就成立了射箭队,盖起射箭厅。多年来,锡伯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一些运动员多次在国内、国际运动会上,夺得了金牌和银牌。
32、打围,又叫撒围或 *** ,也称打猎,这是锡伯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锡伯族一首古老的民歌《 *** 歌》描述了他们这种豪迈的生活气息:雪花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每当冬季来临,农事已闲,锡伯族人便相约外出 *** ,有时十几人,数十人,甚至好几个村庄的人在一起打围。他们运用世代相传的娴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单臂投枪、围歼,猎取猪、黄羊、免子、 *** 等野味,常常满载而归。
33、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 *** 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34、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35、如今,锡伯族人民对野生动物保护十分重视,围猎这一古老传统很少举行,而捕鱼却成了他们有趣的活动。每当捕鱼季节,他们带杈拿网纷纷来到伊犁河上,一显身手。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常常以鱼汤和高粱米饭同吃。他们把多余的鱼腌制成“腊鱼肉”留作冬季食用。
36、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37、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38、 18世纪中叶,清朝 *** 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 *** 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39、 20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40、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41、“抹黑节”,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42、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 *** 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 *** ,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43、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全羊席”,锡伯语称为“莫尔雪克”,意思是“碗里盛着的菜肴”。
44、全羊席是用新鲜羊的心、肝、肺、大肠、小肠、肾、羊舌、羊眼、羊耳、羊肚、羊蹄、羊血等杂碎做成的。每一种剁碎做一种带汤的菜,分别盛在16个小瓷碗里,每碗都盛得不太满,随吃随添,始终保持热气腾腾。每碗里还要撒些切碎的香菜和葱花,看上去五颜六色,吃起来味道鲜美。其中用羊肠子做的菜花样最多。他们把大小羊肠洗净后,灌上羊血、血清、羊肝、羊油、羊葱、肉沫、调料、大米做成五、六道菜,每道菜的做法都很考究,风味不一。席间还要上各种蔬菜泡制的花口菜,这种菜有点酸、辣、咸的味道,吃起来清淡爽口,配合全羊席一起吃,可谓锦上添花。当然酒肉就更不用说了。
45、接锡伯人的习俗,特别尊贵的客人才会做全羊席。全羊席做起来费工,吃起来费时,如果能遇上,那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终生难忘。
三、关于锡伯族
1、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 *** *** ,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 *** 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 *** 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2、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3、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 *** 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4、1956年 *** 、冯家升发表 *** 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5、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 *** 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 *** 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6、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 *** 图案。
7、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 *** 、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 *** 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8、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9、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10、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11、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12、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 *** 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3、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 *** 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 *** ,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14、绘画艺术锡伯族民间,绘制人物画像是一种风俗。锡伯族民间画师技艺高超,所绘人像逼真生动。另外,锡伯族民间还有绘制萨满图、灶神像、家谱图等的传统。�
15、绣花艺术刺绣、贴花、剪纸是锡伯族妇女的优良传统,尤其绣花更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女红。荷包是锡伯族吸烟的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按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致的荷包送给 *** 。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美丽的图案。此外,锡伯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上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做工精细,展现她们的聪慧和多才多艺。
16、关于锡伯族在《蒲桥集》/汪曾祺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17、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尔。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人善射.乾降年间,为了戍边.把他们由东北的呼伦贝尔迁调来此。
18、来的时候,戍卒一千人、连同家属和愿意一同跟上来的亲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年多——原定三年,提前赶到了。朝廷发下的差旅银子是一总包给领队人的,提前到,领队可以白得若干。一路上,这支队伍生下了三百个孩子!
19、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 *** ,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朝着西北大 *** ,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搭帐篷,饮 *** ,宿营。火光,炊烟,茯茶. *** 。歌声,谈笑声,哪一个帐篷或车篷里传出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一个未来的武士。
20、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
21、锡伯族到现在还是善射的民族,他们的选手还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
22、锡伯人是很聪明的,他们一般都会说几种语言,除了锡伯语,还会说维语、哈萨克语、汉语。他们不少人还能认古满文
23、在故宫翻译、整理满文老档案的,有几个是从察布查尔调去的。
24、锡伯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了许多优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有限,但在内容上深刻地反映了锡伯族西迁200余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
25、也被称为“街头歌”,锡伯语称“塔拉依舞春”。这是锡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间歌曲,而且又为广大锡伯族群众认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间歌曲。它咏唱的对象包罗万象,从天、地到日、月,从人类到 *** 。这类歌曲无固定的歌词,多在节假日亲朋聚会或田间劳动时由男女即兴编词对唱。它的特点在其曲调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歌词格律等诸方面。它几乎全部是由两个不对称的乐句构成,下句后半部的下方严格五度(或四度)模仿;两乐句终止均由其结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级进至结音而终止,终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严格。
26、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 *** 等方面的风俗。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 *** 方面有《喜林妈麽歌》等。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27、此类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28、叙事歌多是记述锡伯族17 *** 年西迁来新疆的历史事件的歌曲。这与锡伯族人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及由此构成的特定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一般旋律极精练,比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尔之歌》、《拉西贤图》、《叶钦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喀什戈尔之歌》是记述了伊犁四营部分官兵于19世纪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张格尔之乱的历史过程。《拉西贤图》全诗近千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口语化的特点增强了民间音乐的色彩。《叶钦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诗歌的每一句都以“叶钦娜”一词起头,并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使上下节联成一体。《海兰格格》是一部对 *** 的追恋歌,也称为悼恋歌。“格格”是旧时锡伯族对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昵称。“海兰格格”意为“可惜的姐姐(或可惜的 *** )”。《三 *** 》是根据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三国演义”编唱的,已流传有百余年历史,是汉锡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29、现存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其中不乏有罕见的特殊调式。
关于锡伯之乡在哪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