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西和乞巧之乡在哪里和第十届西和乞巧节 *** 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位于哪里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上游。总面积1861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4年)。县人民 *** 驻汉源镇,邮编:742100。代码:621225。区号:0939。拼音:Xihe Xian。
西和县辖6个镇、14个乡: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石堡乡、西峪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马元乡、晒经乡、十里乡、大桥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西和县。周为西犬丘地。后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居西垂。战国秦为西县地。《史记正义》云:“秦州西县,秦之旧地,时献公在西县。”秦于骆谷(今西和县洛峪)置武都道。唐《括地志》载:“秦昭括地入陇西郡羌道,以其地置武都道。”《汉书·高后纪》记载:“高后二年正月乙卯,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 *** 至八月乃止。”西汉仍置西县,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西县”条载:“禹贡蟠 *** 山,西汉所出。”西县得名于发源蟠 *** 山的西汉水。三国至西魏为上禄县地、仇池国地、长道县地等。仇池之得名,据宋绍兴甲寅(1134)忠训郎曹居贤所立《仇池碑记》载:“仇池福地本名维山,开山为之仇夷,上有池,古号仇池。”(乾隆《西和县新志·艺文》)后魏太平真君中置南秦州于仇池山,以位于秦州(今天水)之南而名。仇池山在县南60公里处。“仇池,方百顷,四面斗陡绝。”(《后汉书· *** 西南夷列传》)因其易守难攻,地控陇蜀通道,汉晋以来为兵家所争要地。唐置汉源县,时人以为西汉水源于此,以之命名。北宋属岷州。南宋初移岷州治于白石镇,“镇台唐玄宗筑,汉代星陨于地成白石,状如龟,故名。”(《方舆览胜》卷70白石镇“古城”条)故址在今县西。及金人请和,朝廷从之,因改岷州为和州,但与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重名,又因其为西汉水发源地,古有西犬丘、西县之名,遂冠“西”字,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为县。县名沿称至今。
2007年被中 *** 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唐置汉源县,宋为西和州,明改西和县。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2000年,西和县辖2个镇、22个乡:汉源县长道镇、石堡乡、西峪乡、大柳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马元乡、晒经乡、姜席乡、赵五乡、十里乡、何坝乡、河口乡、洛峪乡、喜集乡、大桥乡、蒿林乡、太石河乡、石峡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566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汉源镇 24353长道镇 13150大柳乡 13883石堡乡 19711西峪乡 23047苏合乡 17252芦河乡 23136兴隆乡 18495稍峪乡 16822马元乡 12471晒经乡 4427姜席乡 24593赵五乡 12860十里乡 25738何坝乡 25569河口乡 8795洛峪乡 18653喜集乡 71 *** 大桥乡 9108蒿林乡 9165太石酒乡 5808石峡乡 *** 14六巷乡 7067西高山乡 15153
2004年,撤销大柳、赵五、河口、喜集4乡。
矿产资源有铅锌矿、黄金、锑矿等,储量丰富。土特产品有洋芋、花椒、苹果、核桃、黄芪、半夏、 *** 参等。加工业产品有亚麻、粉条、粉丝等,编织业产品主要有草编工艺品、背篓、筛子、竹席等。手工艺品有泥塑、根雕及剪纸、刺绣等。
旅游景点:有仇池胜境,绚丽别致的自然景观十分 *** ,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在此著有很多诗篇;有“圭峰秋月”之称的云华山;有“塔山烟云”之称的塔子山;有“峰腰石龛”之称的八佛崖;有“九眼鼎沸”之称的九眼泉;新建旅游景点:晚霞湖(晚家峡水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2003年全县 *** 生产总值达65281万元。生产总值完成6377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2003年是该县连续第10个干旱年份,但由于抗旱和各种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粮食总产量仍达到了18039万斤。工业增加值完成13462万元,增长3.8%,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12万元,增长3.8%。财政总收入完成6165万元,同比增长13.1%。金融机构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7018万元,比年初增加46 *** 万元,增长6.5%;金融机构各项 *** 余额47881万元,较年初净增3782万元,增长8.6%。
陇南民福西和县铅锌选有限责任公司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西和县位列第114名。
2019年3月15日,西和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西和县在列。
二、西和乞巧的地域分布
西和地区的乞巧风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恢复。
西礼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据调查,西和县主要有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人口265,300人,面积744.4平方公里。礼县主要有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合计人口201,580人,面积881.7平方公里。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乞巧风俗在西礼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三、西和乞巧节的习俗,由来,特产,地域风情等
西和乞巧节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的汉族传统节日。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恢复。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 *** 、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西和乞巧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2007年中 *** 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 *** 之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 *** 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西和乞巧节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 *** 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
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
三是对真挚爱情、 *** 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
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内容丰富,数量很多。
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征:
1、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民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节日之一;
2、崇拜虔诚,仪式隆重。乞巧活动中蕴 *** 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
3、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
4、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女子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
6、乞巧唱词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7、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西礼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据调查,西和县主要有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人口265,300人,面积744.4平方公里。礼县主要有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合计人口201,580人,面积881.7平方公里。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乞巧风俗在西礼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关于西和乞巧之乡在哪里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