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礼仪文化之乡对联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文化中心大门对联,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礼仪文化之乡对联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中华民俗礼仪对 *** 全
1、在古代,过年的时间并不一致。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 *** 后,才把农历
2、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把阳历(又称“公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一
3、九四九年进而把“新年”改称为“元旦”。
4、进入腊月后,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开展
5、各种喜庆活动,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届时,市场上年
6、货充盈,卖年画、窗花、鞭炮、灯笼、脸谱、春联以及节日食品用品等,人
7、们摩肩接踵,货摊一个挨一个,讨买叫卖,热闹非凡。
8、在几 *** 形成的节日习俗中,像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随
9、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被淘汰。其他像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
10、等习俗延续至今,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11、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春节时贴在门上或楹柱
12、上的吉祥语,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它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每
13、逢春节,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鲜红的春联,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14、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
15、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后来,大概由于雕刻神像太费时,就用
16、两块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叫做“桃板”。再以后进一步简化,只在桃板
17、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往门上一挂就完事,这叫做“桃符”。
18、这种春节挂“桃符”的习俗从战国延续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上才出现联
19、语,代替原来的“神荼”、“郁垒”的字样。
20、桃符改称为“春联”和用红纸写春联,都是开始于明代。因明太祖朱元
21、璋十分喜欢春联,所以他大力提倡,及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一种风俗,流传
22、按照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
23、舍,人们在屋内墙壁上贴崭新的年画,给人以春意融融、喜气洋洋的感觉。
24、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它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
25、而产生的。年画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门画最初的题法
26、是门神,据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缯二神贴户左右,左
27、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众所周知,世界上本来就没 *** ,然而人们通
28、过年画来祈求全家平安吉利的愿望却是可以理解的。
29、春节期间,无论是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乡村,“噼噼 *** ”的爆竹
30、声此起彼伏,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31、鞭炮又叫“爆竹”、“爆仗”、“
32、第二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风情
33、三、赵公明——专管人间财富之神
34、六、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35、第二节十二生肖在中华民俗中的作用
36、之一节民俗的奇葩——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
37、十九、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38、七、胡同里的皇都遗韵——北京四合院
39、十七、桃花源里人家——馓州古民居
二、榆次老城的对联
1、山西榆次老城楹联摘录转自粟孟德
2、县衙大堂有一副清代诗人魏向桓撰写的对联:
3、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事;
4、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5、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 *** 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 *** 门”,也叫“绝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场时才开,且死囚必须走 *** 门。
6、仪门是县衙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 *** 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仪门门外有联曰:
7、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8、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9、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10、居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11、这副楹联告诉人们,为官从政,不要夸夸其谈,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一事当先,要有全局观念,
12、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13、到了二堂,只见上额刻有“悬鉴涵泳”的字样,两侧楹柱联为:
14、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尤悔;
15、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16、敬以待人恕以接物;
17、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18、古训是武威义是力;
1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20、明清时期,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理是分开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则在二堂。在二堂断案时,知县通常是给原、被告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内容,用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来教育他们,从而达到化解 *** 的目的,一般很少动用刑罚,除非当事人顽固不化,单靠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时才用刑。
21、六房也各有楹联:
22、修路开渠造福乡梓;
23、鸠工选料营建明堂。
24、按律量刑昭示天理;
25、依法治罪摒绝私情。
26、厉兵秣马常备不懈;
27、枕戈待旦防患未然。
28、造户量田唯勤唯爱;
29、征赋理财亦谨亦公。
30、牢房联也颇具特点,像狱神堂的楹联:
31、触法即欺天,十恶不赦;
32、悔过是回头,一体宽容。
33、膳房是衙役们用餐的地方,楹联除一般 *** 歌颂饭菜飘香外,还有劝衙役甘于清贫、廉洁奉公的含义:
34、形味色香多雅趣;
35、烹烧蒸煮俱清香。
36、白米为炊,莫嫌樽酒淡;
37、山肴作馔,还是菜根香。
38、县丞院是县丞、衙役们平日工作的所在。为时时提醒县丞、衙役爱国忠君、为民办事,牢记执役的宗旨,有三副楹联分别为:
39、既然穿吏服,心要爱民爱国;
40、纵使卖番薯,秤须足两足斤。
41、不多事,不废事,斯能任事;
42、勿忍心,勿私心,即是良心。
43、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44、住世一天,须做一天好人。
45、思 *** 是榆次县衙的标志 *** 建筑,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据说在西晋咸宁年间,荀浪任榆次县令,卓有政绩。有一天县衙飞来一大群吉祥美丽的鸟,人们说那是凤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榆次就有了“凤城”的美誉。七百年后,宋仁宗天圣八年,名臣文彦博出任榆次县令,他为了缅怀先人,激励自己,鞭策后人,就在县衙旁修建了思 *** 。有感于此,去年在重修思 *** 时,时任榆次区委 *** 的耿彦波题一联:
46、民思善政,凤栖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
47、官重廉明,龙卧青云,一楼千古两吏贤。
48、县衙“酂侯祠”,供奉的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萧何因协助刘邦打败西楚 *** 项羽,为汉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为历代 *** 者所推崇。知人善任、慧眼识才,是为官应有的品质和素质,也是萧何的可贵之处。所以,萧何庙的对联是:
49、策马追贤留佳话;
50、安邦运智著德馨。
51、酂侯祠内的主要建筑除萧何庙外,还有“音飞白雪”,也就是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县都要 *** 班来唱戏。音飞白雪戏 *** 是:
52、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53、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54、三堂的楹联就有四副,分别是:
55、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
56、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57、慎其前则无悔于后;
58、志以往而有先之今。
59、行不得则反求诸己;
60、旺勿厚而薄责于人。
61、开源节流裕充国课;
62、量入为出利达乡黎。
63、四堂是县官居住休息的地方。横额为“雍和”,堂 *** 有一匾式楹联:
*** 、相传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7月,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榆次县衙,恰逢七月流火天。随驾的山西巡抚噶礼,见康熙燥热难奈,命人取来一个西瓜。康熙顾不得是否得体,拿起来便吃,吃完顿觉目清身爽,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这副对联。
65、其实,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康熙耳闻一些反清复明的义士经常来榆次,早想剿灭,只是无暇顾及此事。到康熙四十二年,四海安宁,他终于有机会来山西暗访。但到榆次一看,那些前明遗老已陆续过世。康熙感慨时事与人事的变迁,就写下这副对联,并且把这块匾送给当时的榆次知县祖良才。从此,这块御匾就代替了一般县衙的“明镜高悬”,成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66、四堂还有几副楹联也耐人寻味:
67、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
68、驭官无别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69、常经:常法。驭官:控制驾驭官吏。治赋:管理赋税。意思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
70、清心以尽心,意外升沉皆定数;
71、办事勿多事,个中界限要分明。
72、人人 *** 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73、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74、五堂也叫“大仙楼”,分上下两层。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也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地供奉于此。大仙楼外的匾额是“槐月轩”、“冰雪堂”,两侧楹柱的楹联为:
75、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典;
76、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皇。
77、这些对联告诉人们:做官犹如下棋,心里要清静,要像冰雪一样晶莹剔透,不能有杂念。要勤动脑、镇动手,不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清一静,正是匾额“冰雪堂”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弈无同局”、“诗有别裁”,即“治赋无常经”,告诉为官者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局面,无制法可循。榆次老城的县衙联,可以说是封建为官之道的总集成,包含了许多的“学问”和“奥妙”。正是:
78、名场似弈无同局;
79、吏道如诗有别裁。
80、养成上下 *** 气;
81、自有纵横 *** 心。
82、当官的只要平时注意修身养 *** ,有纵横 *** 的雄心壮志,就会像马王殿楹联所云:
83、房驷腾辉周凤驾;
84、骅骝献瑞冀空群。
85、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成王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在古代叫涂水和魏榆,到北魏、北齐时,因两度 *** 改称中都县,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改中都县为榆次县。城内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形成庙、寺、街、景合一的独特景观。主要建筑城隍庙、古县衙、思 *** 、东花园、西花园、桑云故居、南北大街、清虚阁、西城门等相互依衬,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中大量的楹联,从老城 *** 之日起便引起游人的广泛关注。
86、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各地建城隍庙。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庙作为明王朝控制百姓思想,使人诚惶诚恐接受管束的精神 *** 阵地之一,其巩固王权的目的,在榆次老城城隍庙的楹联中得到集中体现。
87、“城隍”,是迷信传说中主管某个城市的神。一县之清官,一地之英烈,死后都可被奉为当地的“城隍爷”。榆次的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它由不同时期的三个建筑组合而成,更高的一处叫做玄鉴楼,联曰:
88、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 *** 神钦。
90、此联劝告人们平时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91、玄鉴楼的前面有一戏台,戏 *** 写得十分直白,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做坏事要遭报应:
*** 、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93、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
94、戏台的对面,是主殿显佑殿,供奉城隍。相传朱元璋在起兵之时,曾避难于城隍庙。他认为是城隍爷保佑他得了天下,所以不仅命令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城隍庙,还为城隍爷加官进爵。城隍爷的官位品级,一般比当地行政长官的官位品级还高,比如县一级城隍庙的城隍爷是正四品官。当时榆次城隍庙的城隍爷,还被朱元璋封为“鉴察司民显佑伯”。当地人修了显佑殿,两边有联:
95、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96、万恶 *** 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97、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瓦刺大军侵扰榆次,寇准族人天叙堂弟寇天舆带人护城池40余天,瓦刺军终不能得而退。所以,榆次有城隍神是寇准的传说。宋朝以后,许多地方奉祀过世的英雄、有功于地方的名臣为城隍。如北京城隍是文天祥、杨椒山;上海城隍是汉代大将霍光、河北人氏秦裕伯、爱国将领陈化成;会稽城隍是庞玉;南宁桂林城隍为苏缄。
98、城隍庙的楹 *** 多是劝人向善、遵纪守法的,如冥王殿:
99、任凭你无法无天,即将明镜悬时还有胆否;
100、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101、地狱即在眼前,莫到犯了罪时方才醒悟;
102、明镜高悬台上,只要过得意去也肯慈悲。
103、善恶报施莫道竟无前世事;
104、名利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105、城隍庙的寝殿,自成院落。东厢房为知县斋宿堂,知县上任前须先拜谒孔子和城隍神,并在此带往一宿,以“聆听神教,端正为官之德”,此定制一直沿用至清末。其门联为:
106、站着,你背地作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107、想下,俺这里轻饶那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108、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109、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110、御灾除患神功著;
111、福善恶 *** 天道昭。
112、城隍庙是古代汉民族 *** 文化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庙之一,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113、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114、万恶 *** 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115、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116、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117、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
118、民供正果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119、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120、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121、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 *** 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122、(这幅谓之《官箴》的作品,是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所撰,但也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123、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
124、(这是宋代御制戒石铭,亦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125、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126、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127、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须克己守廉正
128、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129、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为亲民官何以克勤厥职
130、但求无愧于天恩情行快心事做还尽些父母母莫说一官易堂上一官称父
131、人人 *** 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132、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133、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德
134、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星
135、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 *** 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136、(这幅谓之《官箴》的作品,是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所撰,但也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137、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
138、(这是宋代御制戒石铭,亦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139、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140、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141、“世事如棋,让一看不为赢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客人。”
142、“你的算计非凡,得一步进一步,谁知满盘都是错;我却糊涂不过,有几件记几件,从来 *** 总无差。”
三、有关文明的对联
1、知书达礼和为贵,为人处世谦受尊
2、尊老爱幼春风暖,敬贤喜德秋果甜
3、仪态大方礼貌多,才艺双全神通广
4、家家传承礼仪文化,人 *** 行友善言行
6、传统美德结硕果,新潮才艺开鲜花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 *** 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 *** 徒有关联。
春节时挂的对联 *** 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之一副春联。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 *** 把楹联习俗列为之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关于本次礼仪文化之乡对联和文化中心大门对联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