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巩义市是中华诗词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华诗词之乡名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四大诗人是
1、这几位都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著名诗人,为我们写出了大量优质作品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3、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 家。 *** 作《离 *** 》《天问》《九歌》。
4、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 *** 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5、提到屈原,一定能想到一个节日,就是端午节,相传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自尽。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6、约365~427年,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8、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9、他是中国之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0、汉族,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11、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2、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 *** 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1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15、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16、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17、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 *** *** 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18、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19、 *** 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 *** 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20、9 *** 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北宋初年 *** 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2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2、17 *** 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3、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24、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 *** 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 *** 。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 *** 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之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二、陆游临终前留下的诗词有哪些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朝廷的 *** 收复北方 *** 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 *** 。)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l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 *** 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 *** 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 *** 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 *** ,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 *** 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 *** 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 *** 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 ***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 *** 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 *** 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 *** 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 *** ,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 *** 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 *** 。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 ***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 *** 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 *** 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 *** ,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 *** 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 *** 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 *** ,后一首抒发了“ *** 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 *** 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 *** 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 *** 是一个深情的 *** ,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 *** 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之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 *** 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 *** 下遭到 *** 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 *** 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 *** 饮酒,
*** 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之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三、求助一道古诗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白 *** 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 *** 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 *** 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安史乱起,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旋因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曾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 *** )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两《唐书》有传。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现存诗1450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1.望岳 [杜甫] 2.登楼 [杜甫] 3.题张氏隐居 [杜甫]
4.玉台观 [杜甫] 5.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6.无题 [杜甫]
7.杜甫诗全集 [杜甫] 8.梅雨 [杜甫] 9.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甫]
10.小至 [杜甫] 11.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杜甫] 12.新秋 [杜甫]
13.野望 [杜甫] 14.白露 [杜甫] 15.白丝行 [杜甫]
16.赤霄行 [杜甫] 17.冬狩行 [杜甫] 18.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0.莫相疑行 [杜甫] 21.石笋行 [杜甫]
22.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23.醉歌行赠 *** 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杜甫] 24.醉时歌 [杜甫]
25.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杜甫] 26.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杜甫] 27.负薪行 [杜甫]
28.高都护骢马行 [杜甫] 29.古柏行 [杜甫] 30.观公孙大娘 *** 舞剑器行 [杜甫]
31.晦日寻崔戢李封 [杜甫] 32.寄韩谏议 [杜甫] 33.美陂行 [杜甫]
34.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杜甫] 35.清明二首 [杜甫] 36.释闷 [杜甫]
37.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杜甫] 38.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 39.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杜甫]
40.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杜甫] 41.醉歌行 [杜甫] 4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43.绝句 [杜甫] 44.夔州歌 [杜甫] 45.三绝句 [杜甫]
46.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杜甫] 47.戏为六绝句 [杜甫] 48.赠花卿 [杜甫]
49.哀江头 [杜甫] 50.哀王孙 [杜甫] 51.兵车行 [杜甫]
52.乐游园歌 [杜甫] 53.丽人行 [杜甫] 54.曲江三章 [杜甫]
55.白帝城更高楼 [杜甫] 56.悲陈陶 [杜甫] 57.悲青坂 [杜甫]
58.卜居 [杜甫] 59.登高 [杜甫] 60.春水生 [杜甫]
61.返照 [杜甫] 62.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杜甫] 63.阁夜 [杜甫]
*** .光禄坂行 [杜甫] 65.海棕行 [杜甫] 66.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67.恨别 [杜甫] 68.黄草 [杜甫] 69.即事 [杜甫]
70.寄常徵君 [杜甫] 71.江村 [杜甫] 7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73.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74.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杜甫] 75.客至 [杜甫]
76.狂夫 [杜甫] 77.腊日 [杜甫] 78.暮归 [杜甫]
79.秋兴八首 [杜甫] 80.秋雨叹三首 [杜甫] 81.曲江对酒 [杜甫]
82.曲江二首 [杜甫] 83.曲江值雨 [杜甫] 84.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杜甫]
85.十一月一日三首 [杜甫] 86.示獠奴阿段 [杜甫] 87.蜀相 [杜甫]
88.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杜甫]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90.宿府 [杜甫]
91.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 .堂成 [杜甫] 93.滕王亭子 [杜甫]
94.题省中院壁 [杜甫] 95.题桃树 [杜甫] 96.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 [杜甫]
97.题郑县亭子 [杜甫] 98.观李固请司马第山水图 [杜甫] 9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100.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101.晓发 *** [杜甫] 102.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103.野老 [杜甫] 104.野人送朱樱 [杜甫] 105.引水 [杜甫]
106.咏怀古迹 [杜甫] 107.渔阳 [杜甫] 108.与朱山人 [杜甫]
109.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杜甫] 110.诸将五首 [杜甫] 111.八哀诗 [杜甫]
112.北风 [杜甫] 113.北征 [杜甫] 114.病柏 [杜甫]
115.病桔 [杜甫] 116.草堂 [杜甫] 117.柴门 [杜甫]
118.陈拾遗故宅 [杜甫] 119.除草 [杜甫] 120.春归 [杜甫]
121.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杜甫] 122.到村 [杜甫] 123.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杜甫]
124.泛溪 [杜甫] 125.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杜甫] 126.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127.甘林 [杜甫] 128.过郭代公故宅 [杜甫] 129.后出塞五首 [杜甫]
130.回棹 [杜甫] 131.寄题江外草堂 [杜甫] 132.佳人 [杜甫]
133.建都十二韵 [杜甫] 134.九日寄岑参 [杜甫] 135.客居 [杜甫]
136.课伐木 [杜甫] 137.枯楠 [杜甫] 138.枯棕 [杜甫]
139.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徵士 [杜甫] 140.立秋日雨,院中有作 [杜甫] 141.美陂西南台 [杜甫]
142.梦李白 [杜甫] 143.偶题 [杜甫] 144.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杜甫]
145.彭衙行 [杜甫] 146.牵牛织女 [杜甫] 147.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杜甫]
148.遣兴五首 [杜甫] 149.遣遇 [杜甫] 150.羌村三首 [杜甫]
151.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杜甫] 152.入衡州 [杜甫] 153.伤春五首 [杜甫]
154.上水遣怀 [杜甫] 155.石壕吏 [杜甫] 156.述古三首 [杜甫]
157.述怀 [杜甫] 158.水槛 [杜甫] 159.四松 [杜甫]
160.送高三十五 *** 十五韵 [杜甫] 161.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杜甫] 162.宿清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 [杜甫]
163.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襦段 [杜甫] 1 ***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杜甫] 165.同元使君舂陵行 [杜甫]
166.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167.潼关吏 [杜甫] 168.无家别 [杜甫]
169.九日蓝田会饮 [杜甫] 170.新安吏 [杜甫] 171.信行远修水筒 [杜甫]
172.谒文公上方 [杜甫] 173.义鹘行 [杜甫] 174.咏怀 [杜甫]
175.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 176.玉华宫 [杜甫] 177.园官送菜 [杜甫]
178.园人送瓜 [杜甫] 179.赠李白 [杜甫] 180.赠卫八处士 [杜甫]
181.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182.棕拂子 [杜甫] 183.八阵图 [杜甫]
184.复愁 [杜甫] 185.绝句二首 [杜甫] 186.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187.白小 [杜甫] 188.悲秋 [杜甫] *** .别房太尉墓 [杜甫]
190.草堂即事 [杜甫] 191.赤谷西崦人家 [杜甫] 1 *** .初月 [杜甫]
193.春日江村五首 [杜甫] 194.春宿左省 [杜甫] 195.春望 [杜甫]
196.春夜喜雨 [杜甫] 197.祠南夕望 [杜甫] 198.登兖州城楼 [杜甫]
199.登岳阳楼 [杜甫] 200. *** [杜甫] 201.独酌 [杜甫]
202.对雪 [杜甫] 203.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杜甫] 204.恶树 [杜甫]
205.房兵曹胡马诗 [杜甫] 206.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207.高楠 [杜甫]
208. *** 县怀古 [杜甫] 209.孤雁 [杜甫] 210.官定后戏赠 [杜甫]
211.花鸭 [杜甫] 212.黄鱼 [杜甫] 213.江汉 [杜甫]
214.九日登梓州城 [杜甫] 215.倦夜 [杜甫] 216.可惜 [杜甫]
217.客从 [杜甫] 218.客夜 [杜甫] 219.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 [杜甫]
220.老病 [杜甫] 221.丽春 [杜甫] 222.龙门 [杜甫]
223.旅夜书怀 [杜甫] 224.漫成二首 [杜甫] 225.暮春题襄西新赁草屋五首 [杜甫]
226.鸥 [杜甫] 227.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杜甫] 228.屏迹三首 [杜甫]
229.前出塞九首 [杜甫] 230.秦州杂诗二十首 [杜甫] 231.琴台 [杜甫]
232.秋野五首 [杜甫] 233.去蜀 [杜甫] 234.收京三首 [杜甫]
235.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236.送元二适江左 [杜甫] 237.送远 [杜甫]
238.天末怀李白 [杜甫] 239.田舍 [杜甫] 240.为农 [杜甫]
241.畏人 [杜甫] 242.西山三首 [杜甫] 243.鸂鶒 [杜甫]
244.喜达行在所三首 [杜甫] 245.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 [杜甫] 246.湘夫人祠 [杜甫]
247.移居夔州郭 [杜甫] 248.游龙门奉先寺 [杜甫] 249.有感五首 [杜甫]
*** .雨 [杜甫] 251.雨晴 [杜甫] 252.禹庙 [杜甫]
253.猿 [杜甫] 254.月 [杜甫] 255.月夜 [杜甫]
256.月夜忆舍弟 [杜甫] 257.暂如临邑,至蜡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杜甫] 258.栀子 [杜甫]
259.重过何氏五首 [杜甫] 260.重题郑氏东亭 [杜甫] 261.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杜甫]
262.杜甫诗全集-卷一 [杜甫] 263.杜甫诗全集-卷二 [杜甫] 2 *** .杜甫诗全集-卷三 [杜甫]
265.杜甫诗全集-卷四 [杜甫] 266.杜甫诗全集-卷五 [杜甫] 267.杜甫诗全集-卷六 [杜甫]
268.杜甫诗全集-卷七 [杜甫] 269.杜甫诗全集-卷八 [杜甫] 270.漫兴 [杜甫]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 *** 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 *** 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为人正直、 *** 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 *** 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之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 *** 赋》、《中山松醪赋》等。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 *** 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更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下邽。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1.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 2.长寿乐(南昌生日) [李清照] 3.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4.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 5.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 [李清照] 6.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7.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8.多丽(咏白菊) [李清照] 9.凤凰台上忆 *** (香冷金猊) [李清照]
10.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李清照] 11.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李清照] 12.浣溪沙(淡荡 *** 寒食天) [李清照]
13.浣溪沙(髻子伤春嫩更梳) [李清照] 14.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李清照] 15.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李清照]
16.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李清照] 17.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李清照] 18.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
19.满庭芳(芳草池塘) [李清照] 20.满庭芳(小阁藏春) [李清照] 21.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李清照]
22.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23.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24.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李清照]
25.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26.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李清照] 27.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2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29.瑞鹧鸪(双银杏) [李清照] 30.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31.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 [李清照] 32.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李清照] 33.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李清照]
34.殢人娇(后亭梅开有感) [李清照] 35.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李清照] 36.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37.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李清照] 38.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39.行香子(天与秋光) [李清照]
40.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41.忆秦娥(临高阁) [李清照] 42.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43.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44.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45.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
46.怨王孙(帝里春晚) [李清照] 47.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李清照] 48.鹧鸪天(暗淡轻黄体 *** 柔) [李清照]
49.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 50.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51.乌江 [李清照]
关于巩义市是中华诗词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