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甘肃中国楹联之乡这个问题,中国楹联之乡三板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对联的起源是什么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 *** 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 *** 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 *** 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之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 *** 把楹联习俗列为之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 *** 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 *** *** 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 *** 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 *** 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之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 *** 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词 *** 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 *** 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无情对不在此列)
二、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什么
1、10月的舟曲,气候温和,风景宜人。这是一个坐落于甘肃南部群山峻岭中的小城,白龙江穿城而过,素有“藏乡江南”“不二扬州”的美誉。进入县城中心,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物。
2、“道德流行舟曲迎来新境界文明上演藏乡唱响好声音”。这是悬挂在舟曲县放心粮店门口的一副木雕楹联。记者看到,在县城,商铺、饭店、居民院落等建筑物,已经形成了家家悬挂、张贴楹联的风俗习惯。
3、“悬挂楹联喜庆,也有文化氛围。”一名当地居民这样给记者说,舟曲,县城不大,人口不多,但家家都喜爱楹联文化,每年到了春节,大伙们凑到一起,创作、书写楹联,然后每家每户抢着张贴,迎接新年。
4、在舟曲,为了弘扬传承楹联文化,2015年,县 *** 在县城中心筹建了中国之一楹联文化街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楹联文化街廊在灯光的映衬下,以独有的文字表达形式,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5、“诗联千秋月五洲同庆东方梦灯映万家红四海欢腾华夏春”。一名外地游客驻足诵读楹联的同时,其同行者也在楹联文化街廊夜景中拍照留影。
6、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的一名游客说:“在舟曲,不但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欣赏到了丰富的楹联作品,太有收获了。”
7、采访中,不但记者从楹联文化中感受到了诗意 *** ,就连当地居民对楹联文化也是喜爱有加。居住在楹联文化街廊附近的居民们称,每当夜幕降临,整条西大街一片火红,县城百姓都会上街观灯赏联。“一巷灯红,诗词联语传文脉;通街古典,雅士儒商呈景观。”男女老少行走在灯光楹联的世界里,使“藏乡江南”的夜晚更加迷人,更加耐人寻味。
8、楹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木头、竹子、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 *** 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9、楹联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在舟曲代代传承下来,是有着楹联文化众多的爱好者作为传承人,将其发扬光大。
10、尚丕礼,舟曲县楹联文化传承人。走进他家,书法中堂悬挂上房,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文化家庭。
11、今年68岁的尚丕礼退休前是舟曲一中的一名教师。据他介绍, *** 尚崇文是名中医,精通四书五经,不但书写楹联,还创作楹联,从小受到 *** 的熏陶,他对楹联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12、“经过 *** 和老一辈传承人的指导,我小时候尝试着创作楹联。1967年参加工作后,和同事们也有了交流的机会,如今,创作了一些反映当地现实生活的楹联。”尚丕礼说。
13、据介绍,尚丕礼所创作的楹联,已经入选《中国对联作品集》《陇联三十年》等刊物。如今,尚丕礼在创作之余,还不断指导年轻的楹联爱好者学习创作。
14、在舟曲,除了像尚丕礼这样的传承人在发扬楹联文化外,舟曲一中还将楹联文化纳入了正常教学之中。
15、舟曲一中副校长杨延玉向记者介绍说:“2014年9月,学校开设了楹联讲座,并创建了楹联文化教育基地,每两周开设一次楹联课堂,由语文老师主讲,近两年来,学校还举行了师生楹 *** 赛,获奖的作品都悬挂在教学楼的走廊内。”
16、高三(15)班的杨小丽是一名很文静的女孩子,在同学眼里,其文采相当好,在楹联比赛中,她的作品“翠峰夕照映晴宇驼岭晚霞入画屏”获得了一等奖。“最早接触楹联文化,是小时候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那时候家家都张贴楹联,到了中学阶段,我根据学过的文言文,便尝试着学习创作楹联。”杨小丽说,她想在家乡当一名语文老师,将楹联文化传承下去。
17、据舟曲县文联 *** 李白成介绍:“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而舟曲的楹联文化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楹联创作经久不衰,从明朝就开始举办‘元宵松棚楹联灯会’,代代相传到了现在,如今,‘松棚楹联灯会’是集松枝搭建、彩灯 *** 、楹联创作、书法题写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为甘肃独有,在全国也不多见,乃至古人都曾感慨:‘虽是西陲边塞地,赛过扬州城中灯’。”
18、关于舟曲的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古时候有位县令来自扬州,小城快过年了,他的夫人非常想念家乡,整天闷闷不乐,于是县令就发动街上的大户人家,模仿家乡过年时的情景,在街上搭起了松棚,挂上了灯对,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盏明月一盏灯。”“皎月映天与千家灯火共辉人寰,华灯聚城同 *** 月光并启太平。”等楹联,夫人看后喜笑颜开。从此,小城每隔两三年就举办一次灯会,“家家走桥赏画,人人观灯吟诗”传承至今。
19、李白成说:“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舟曲人历来就有赏灯写楹联的传统,过去每隔几年,舟曲县城都要举办元宵楹联灯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游人前来参观。”
20、2016年6月,在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申报国家非遗项目专家论证会上,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兰州大学教授王传明说:“令我没想到的,深藏于藏乡之中的舟曲,有着如此规模的楹联灯会,我仔细看过,有许多灯联,篆制、书写都很精美,堪称佳作。”
21、据介绍,2014年,《古今楹联——中国对联集成·甘肃舟曲卷》一书出版,收录有4550副古今舟曲楹联。同时,舟曲文化人韩吉祥、杨俊时、知否等近十人的作品也相继入选中国楹联学会主编的《当代楹联家大观》等一批国家级楹联图书。2015年初,甘肃省楹联学会命名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为甘肃省楹联教育基地。2015年6月,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也成为甘肃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区。
22、舟曲楹联文化,这朵生长在“藏乡江南”的文化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光彩夺目。
三、甘肃通渭书法四大名家是谁
甘肃通渭书法四大名家是:魏岳嵩、冉万昌、田应龙、刘铎。
1、魏岳嵩,字俊天,1947年出生,斋名听竹轩,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西关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美术师。历任通渭县书画院院长等职务。
2、冉万昌,字定一,甘肃通渭县人。曾历任文化馆长、文化局长、教育局长,定西地区行署教育处驻通渭县督学。
中国农民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陇中书画院荣誉画师、通渭县书画协会名誉副 *** 、通渭县教育书画协会 *** 。
3、田应龙,男,1941年12月生,甘肃省通渭县人。甘肃省定西日报社总编辑。中学特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毕业。
历任通渭一中校长、《通渭县志》副主编、通渭书画协会常务理事、《热爱家乡丛书》主编、《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丛书》学术指导 *** 会 *** 、全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华成功者研究会会员;
九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士、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第八届人民 *** *** ,通渭县 *** *** 、通渭县 *** *** 会 *** 、《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家大典》和《全国中小学校长治学格言大典》特邀编委、海南新生代艺术发展公司客座书画师、《书画精品台历》编委。
4、刘铎,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四十多年。书法讲究“师古不泥古”,能入能出在师古的基础上,融以求变,超然入化,达到创新,正如先贤们所说:“必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无论你的字有多高的艺术成就,首先便是要求书者有健全的身体和完美的人格。德 *** 不高的人字写得再好,那不能挂正堂,长相丑恶者也只能挂在偏屋,因为正堂的字前常年要摆香火的。
因此魏岳嵩先生的字一般是不会被挂在正墙充作中堂的。据说是因为他脸上有块痣,这在追求完美和精神高贵的通渭人眼中便一种残疾,因而他的画便也有了文癖,虽然魏岳嵩先生的楷书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全县之一。
这在他人看来,或许是一种愚昧、一种落后,但在通渭人眼中,却恰恰相反。在他们眼中,物质的贫穷应该通过一种高贵的精神来弥补。
虽然通渭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但通渭人却要在自家的院子里栽几棵树,种几朵花,省着用水去浇灌它们,同时也浇灌着自己顽强的 *** 格和高贵的精神。
关于本次甘肃中国楹联之乡和中国楹联之乡三板桥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