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雕刻之乡由来,以及鲁山鸡 *** 乡的由来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天宝乡的历史由来
1、天宝之名始于唐天宝年间,取其他“ *** 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天宝在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豫赣郡建成县,王莽时属多聚县,光武时属建城县,灵帝时属上蔡县,三国吴太帝黄武年间属宜丰县,南北朝时之梁朝属望蔡,隋开皇九年属建城,唐武德五年属望蔡,武德八年属高安,宋太平兴国六年属新昌县,1914年新昌县复名宜丰,天宝隶属宜丰县至今。 *** 19年分属第二、一区。 *** 22年(1933)11月,乡境划入找桥特别区,翌年4月返归宜丰,8月属第四区。 *** 28年(1939),乡境分设黄沙乡和会市镇。 *** 30年(1941),黄沙乡与会市镇并为会黄乡。 *** 36年(1947),辛会乡(会黄乡改名)辖8保、 *** 甲。1949年7月解放,乡境属潭山区。翌年,乡境分设辛会、杭藤、兰溪、石溪4乡。1956年,4乡合并为天宝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又是黄岗山垦殖场的分场,实行乡、分场、人民公社合一。1968年与黄岗山脱钩,辖9个大队、49个生产队,1983年公社复名乡,生产大队改名村,生产队更名村民小组。是年全乡辖16个村委会、121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天宝乡辖15个行政村、2个农场、1个林场和1个集镇居委会,236个自然村。全乡共有人口14178个,耕地22276亩,其中水田21453亩,旱地823亩,山林总面积146612亩。
2、商周以前,按《禹贡》所设想的九洲之说,天宝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地先继属越,后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置36郡,属九江郡。
3、三国东吴时(公元月220)在此设宜丰县,至唐代四设县治达245年之久,故称“古宜丰治”。宋光宗元年1190年,墨庄始祖刘椿任大姑岭巡检遂家于此,繁衍后代,始建屋场至今815年,为宜丰现代最早、规模更大、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天宝古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的船形地貌,独特的自然环境,东南有 *** 0余米的东水西流弯山绕城的护城河,西有藤江河,北面有1490余米气势恢宏的古城城墙遗址。古城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十三第宅,48条巷,48口井,四周设内外八景。
4、天宝古村现有民居民230余幢,明清古建筑170幢,其余为解放初期仿古民居,房屋坐北向南,分排林立,规划完整合理。明清建筑分宗祠、亭阁、画锦堂、观音堂、官厅、民居、石碑坊、宝塔、庵观寺庙等十大类。建筑风格外观为风火山墙翻天井式,内为木结构,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与抬梁相结合风格式建筑。屋顶有硬山顶和歇山顶。建筑风格独特、典致高雅,有木雕、石刻石雕、砖雕,各式花阁门、花窗、门楼、石墩、石础雕刻艺术高超。
5、此外,还有一幢创建于1919年的西式洋楼——培根职业学校,该校由墨庄刘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刘化成所创办,是专门培养农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在全省也是独此一家。天宝 *** 古村自古就是人文之帮、文风兴盛、名人官吏众多,至今留有较多的附属文物,如各代朝廷皇帝赐匾及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林则徐亲书所赠的“副魁匾”,古陶瓷、古代生活用具,还有出土的商代铜饶(一级)、春秋钮钟(二级)、战国剑,县正堂砖等珍贵文物,以及在土地 *** 时期,红军在宜丰苏区天宝古村内留下了许多墙头标语。
6、天宝古村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景观,自然环境优美,古迹星罗棋布,红、古、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
二、谁知道社旗山陕会馆的由来.谢谢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于中国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的最后一个 *** 期,加之寓居赊店的山、陕二省商贾“盖压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财力对会馆建筑倾力投入,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用材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各展“绝活”,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达到了其时的巅峰状态。同时,赊店地处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交冲要地,其建筑工艺兼收南北建筑文化之长,融北方古建筑雄浑壮观之气势和南方古建筑严谨柔美之风格于一体,成为一处风标独树的古建筑典范之作。总结起来,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乃至除皇宫外的民间古建筑中有十方面的独特之处,可称为“十之最”:
煌壮据有关资在全国现存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中,社旗山陕会馆以其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好、建筑装饰工艺最为精湛,商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而于 1988年元月,首家被 *** 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尔后相继被批准为国保单位的四川自贡西秦会馆与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其占地面积均各为 3000余平方米,而社旗山陕会馆的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即达6000余平方米,远远高出以上二馆数倍之多。国家多位权威古建筑专家均对社旗山陕会馆给予高度赞誉与评价,原国家 *** 局长吕济民题词赞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词赞为“辉煌壮丽,天下之一”。由此而确立了社旗山陕会馆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更具 *** *** 的首屈一指之地位,被全国多位著名专家一致公认为“中国之一会馆”。
“琉璃照壁之最”不是指其规模更大,而是指其装饰工艺最为独特。照壁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特有形式,其装饰风格主要有两种:一为“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多以龙与海水图案为主,如北京北海之九龙壁,山西大同之九龙壁等;二为“盒子式”,仅以砖雕或石雕装饰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或为菱形,或为椭圆形,称之为盒子。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或其它民间古建筑中之照壁多为此种形式。而社旗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则系将海漫式与盒子式两种风格完美结合于一体,将各种琉璃烧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动物、神兽,匾额与楹联、变形“福”“寿”字等图案巧妙组合成一幅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画面,既有相对 *** 的“盒子”装饰,又有海漫式的画面效果;主次分明,衔接自然;既富丽堂皇,又和谐流畅;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为此可称为全国会馆类建筑照壁装饰艺术之最。
铁旗杆是“武庙”即关帝庙建筑的特有装饰。社旗山陕会馆两株铁旗杆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五万余斤,高二十余米。据《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碑文载:当时会馆建成之时,“独赢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金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树于大门之左右。……山陕会馆遍天下,皆宏敞可观。第朱仙镇有铁杆今于赊旗镇再见。”由此可知,在全国各地众多的会馆类建筑中,当时仅有朱仙镇与赊旗镇山陕会馆建有此类铁旗杆。今朱仙镇铁旗杆已失,唯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独存。据有关古建筑专家称:就其重量、高度,形制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完美而言,全国同类建筑无出之右者。由此可知:社旗山陕会馆铁旗杆堪称全国现存古建筑铁旗杆之最。
全国现存古戏楼很多,建筑各有特色。但若论其建筑之宏伟、装饰之精美,首屈一指当推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悬鉴楼兴建于清嘉庆年间,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南为山门,檐廊宽敞,面北为戏台,这种勾连搭结构独具匠心,极富特色。戏台上方悬匾之上又出一飞檐,形成八角高挑、飘飘欲飞之势。楼之上下左右以技艺高超的木、石雕刻及风格独特的彩画艺术装饰得美轮美奂。而且左右辅之以敞开式的钟、鼓二楼,一反它处古建筑多将封闭式的钟、鼓楼置于神殿两侧之常规,使之形成风格别具的乐楼组群,三楼翼角交错,似分似连,相映相衬,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已故中国古建筑学会会长、 *** 学校长杨廷宝先生(中国古建筑界两大世界著名的学术泰斗之一,被称为“南杨北梁”,梁为梁启超之子、北京大学教授梁思成)对此楼情有独钟,亲带研究生对该楼进行详细测绘、拍照,称赞悬鉴楼为“华夏古戏楼的典范之作”。为此,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中国古戏楼之最”。
以石牌坊及各殿柱础为 *** 的社旗山陕会馆石雕艺术集中国古建筑全部石雕技法于一体,其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浮雕之素平、减地平级、压地稳起、剔地起突等技法,均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反复充分的展示。其雕刻形式和内容包括圆雕狮、虎、麒麟、英召等动物和神兽造型,圆雕石榴、仙桃等瓜果造型,透雕、高浮雕人物故事造型,浮雕、平雕各类花鸟、植物及吉祥装饰图案等。特别是其人物故事雕图尽得我国历代绘画与雕刻艺术之神韵,充分发挥绘画与雕刻艺术之象征 *** 、假定 *** 、类型化之特征,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为众多国内古建筑专家交口赞“绝”,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石雕艺术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的木雕装饰艺术与石雕装饰艺术两相媲美,并称“双绝”。会馆建筑的额枋、雀替、垂花门楼、内檐装修之格扇、槛板、乃至穿 *** 梁板及檐下斗拱昂嘴、耍头皆饰以木雕,几乎达到了无木不雕的地步。而且以更具木雕艺术表现力的深透雕为主要雕作手段,其主体建筑悬鉴楼、大拜殿、大座殿、 *** 王殿、马王殿之额枋、雀替全为透雕,雕镂深度达五层0.15米。其构图空间布局均匀,线条优美流畅,造型洗练;大量的人物故事雕图形象突出,鲜活生动,夸张传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一波一纹皆精雕细镂。从而使山陕会馆的木雕艺术以透雕艺术之精而享誉国内古建筑界。国家 *** 顾问、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题词赞为:“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将其雕刻装饰艺术与建筑业之祖师鲁班的匠艺相比美,足见评价之高,为此,称其为“全国木雕之最”当之无愧。
七、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更可称为全国会馆“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主殿大座殿前檐两山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龙”、“虎”二字碑。碑宽0.42米,高0.80米,上圆下方,上方刻一方形篆体御印章,内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字。左额亦题“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九字,中刻草书
“龙”“虎”二字一挥而就,字体潇洒刚劲,一气贯通。大座殿建筑于清同治年间,落成于清光绪 *** ,当时正是慈禧威权正盛之时,任何人岂敢伪托其御笔之宝公开置于此瞩目之处?由此足见此“龙”、“虎”二字确系慈禧御笔真迹无疑。作为民间商会建筑而能得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作为镇殿之宝,在全国的会馆建筑中可说是绝无仅有,当然成为全国会馆唯一之殊荣。
社旗山陕会馆馆藏40余件清代剌绣珍品,其中5件被国家 *** 确定为国保文物一级品,并征调两件远赴瑞士、丹麦等国作为国保珍品文物展出。为此称之谓“全国清代民间剌绣品之最”亦当之无愧。
九、会馆附属建筑道坊院亦为全国会馆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之附属建筑道坊院又名掖园宫、接官厅,其建筑风格融合北方四合院建筑与南方民居与园林建筑风格与一体,系管理会馆的道士的平时居住之地,亦为接待联络官府人员的场所,是为会馆作为民间商会与官府斡旋功能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中独此一家,堪称“全国之最”。
十、商业道德规则碑可称为全国之最
社旗山陕会馆现存碑刻共计九块,其中有关记述商业道德规则及会馆兴建活动的碑刻计七块,分别为:初刻于清雍正二年(1725年)重刻于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过载行差务》碑、以及记述山陕会馆创建活动及捐资及开支财务公示的《创建春秋楼碑记》、《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碑记》、《重兴山陕会馆碑记》、《重建山陕会馆碑记》。前三块碑石对于研究清代赊店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商业行为的规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其中《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对规范度量衡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公议杂货行规》碑则以倡导诚信精神为核心,对各种商业行为做出多达十八项的严格规定;《过载行差务碑》则对支应官府的席片数量作出分解公示。这三块碑石也是我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中所存最早也最为全面的商业道德规则碑记,堪称为全国之最。
社旗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坐落在南阳东北45公里处。它东与驻马店市泌阳县接壤,西和南阳县宛城区毗连,北和方城县交界,南与唐河县为邻。1965年建立社旗县,社旗镇为县委、 *** 所在地,是全县 *** 、经济、文化中心。
社旗镇原名赊旗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商业古镇。据有关资料记载:该镇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清代康乾年间最为繁盛,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民间有“天下店数赊店”之称。当时该镇为水旱码头,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 *** 盐茶大贾,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十余个。全镇人口13万,镇内有72道街,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余条。 *** 7月被河南省人民 *** 公布为我省之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镇中心的“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又名山陕庙、关公祠,曾称鼎元社,是座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系清代山西、陕西旅居赊旗镇的富商大贾接客迎仕、联谊 *** 和焚香祭奠的场所,因养有监管僧道亦称山陕庙。正殿供奉关羽坐像,所以会馆的绝大部分对联、门榻、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故又称关公祠,道光年间称鼎元社, *** 十二年改称山陕会馆。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 *** 落成,共经六帝137年。占地面积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方米。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有琉璃照壁、悬镒楼、大拜殿和春秋楼,左右陪衬建筑相互对称,自南至北有: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和大拜殿两侧的 *** 王、马王两座陪殿。建筑布局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合理,殿堂楼阁疏密有间,北高南低,鳞次栉比,气势雄浑,相映生辉。各类建筑物共152间,室内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铺砌,建筑物采用石雕、木刻、火铸或陶瓷塑精美图案作装饰。据碑文记载:“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耗白银数百万两。总之,会馆的总体设计追求诗情画意,陈设装饰极尽富贵华丽。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 *** 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 *** 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宫九龙壁建起的,高10.4米,宽13米,厚1.70米,单檐硬山顶,是用1000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起来的。壁的两面饰有精巧剔透的“二龙戏”珠“、” *** 争斗“,”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凤穿牡丹”、“五龙捧圣”以及姿态各异的九条龙和福、禄、寿等图案。照壁正中横书“义冠古今”。两侧竖写两副对联“浩气已吞吴并魏,麻光常阴晋与秦”,“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表达了山西、陕西人对关羽这个同乡仰慕追念之情。字迹采用金 *** 古写隶体,显得庄严肃穆生辉。
照壁陪衬建筑有相互对称的东辕门、西辕门、东马厩、西马厩环抱成会馆前院。我们现在进前院参观。院中立有白玉雕狮一对。狮前立铁旗杆,铁旗杆高 15米,重5万余斤,青石须弥座,束腰部雕天马、麒麟、狮子、异兽图,须弥座上立铁狮,旗杆穿狮而过。旗杆上有大、中、小三个云斗,每个云斗上有四个风铎,云斗间行龙缠绕,顶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 *** 战争时期,东边的一只鸟 *** 本飞机炸掉。铁旗杆铸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据传为分节拥土铸造而成。辕门东西相对,筑于高大砖券拱门上,为单檐歇山顶。下有砖护栏围绕,高12.37米,正中分别嵌石刻“升自阶”、“阅其履”匾额。
悬镒楼,又名“八卦楼”,是会馆的戏楼,兴建于嘉庆元年(1786年),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25年。楼高18.36米,长 20米,宽18米,分上中下三层,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正脊两侧装饰有行龙、牡丹图案,中间置琉璃楼,内刻“天五尺”三字,楼门两边对联为“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远求到南海”。楼内竖20根合抱大柱,下有三层柱础,上层多为鼓形,下层为正方形鼓座,四面雕刻麒麟、狮子、牛、马等图案。楼北面为戏台,上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浩生社立“悬镒楼”匾额。“悬镒”两字系山西明末书法家傅青主所写(是从山西托来的)。“楼”字系叶县清末举人许靖所写。两侧石柱上分别刻“还将[日事重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对联。舞台屏上悬挂“既和县平”匾额。戏台上下布满木、石雕刻图案,其内容多以古代传统戏曲有关。
这分别是钟楼和鼓楼,相对称坐落于悬镒楼两侧,钟楼内悬大钟一口,钟高5尺,重2千余斤,人称聚将钟,亦称“ *** 报晓”,鼓楼在西侧,内悬挂更鼓一面。
穿过戏楼进入万人庭院,即会馆的中心大院。院内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石铺地,中铺甫道,甫路两边系条石,有柱洞可以搭棚,甫路左右庭院及两厢分别为男女观众场地,院内可容万人看戏,故又称万人庭院,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石牌坊,坐落于大殿前3米高的月台上,其分左中右三座。
中间一座为三间四柱式,须弥座方校,柱的两侧附以抱鼓石,中柱两侧鼓面刻:“俞伯牙爱琴”、“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周敦颐爱莲”、“米元章爱石”、“嵇康爱竹”、“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八爱图。中坊上雕福、禄、寿三星。匾书“孟氏难言这浩然”,相传是社旗拨贡张玉炎撰写。配坊左上刻“杜甫吟诗”,右上雕“李白骑鲸”,中坊背面上刻“五福图”,匾书:“履中蹈和优入圣城”。
大拜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由大殿和拜殿两部分组成,长40米,宽22米,高23.14米。殿前两侧立两块石室式单据歇山顶式石雕,高2米,宽1米,单檐硬山顶,左侧刻:“十八学士登瀛洲”。图中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宇等不畏艰险,骑马沿崎岖小路登上为天下人慕向的瀛洲。
故事出于《新唐书.诸亮传》,唐太宗李世民为网罗人才开“文学馆”,以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典籍,号十八学士。右侧刻“渔、樵、耕、读”图,下刻一河流,内行小舟,舟上老翁弯腰作打鱼状,山腰处一人担柴若在行走,再上一人一牛,似去耕田,河对岸一人在读书,故为渔、樵、耕、读图。图中山水、树木、飞禽、走兽、房屋采用汪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线雕等多种石作 *** ,使十八学士及渔樵耕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拜殿兴建于同治八年(1869处),竣工于光绪二十年( *** 2年),为会馆主体建筑部分。它连同石牌坊、东西腰楼、东西廊房、蒉鼓二楼、东西辕门及琉璃照壁,历时二十五年,耗费白银87788两,当时可买大米950万斤,约合五万八千农民一年口粮。
马王殿、 *** 王殿陪衬在大拜殿两侧,东为 *** 王殿,西为马王殿。
在距大拜殿约50米的北面。原有早期兴建的春秋楼。楼中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泥像,楼因此而得名。咸丰七年(1857年), *** 军抵赊旗镇时,由于遇到富商豪绅的踞楼抵抗,春秋楼被 *** 军焚毁,现仅存月台遗址。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至今200多年,历经风雨沧桑,其间曾遭受过 *** 军、土匪及 *** *** 的大肆 *** ,日寇飞机的狂轰乱炸。因此,会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它原有的风貌。解放后 *** 和 *** 十分重视对这座文化艺术宝库的保护工作。1963年,会馆被纳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重点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进行了全面整修工作。会馆内布置了“社旗县历史文物陈列室”、“中原刺绣展”、“宫灯展”、“二十四孝展”、“社旗县名优产品展”等五个展厅。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山陕会馆”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参观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攀、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土元、吕济民等对会馆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单土元老院长参观后挥笔题写了:“辉煌壮丽,天下之一”。吕济民题词是:“艺术辉煌,绝无仅有”,老专家罗哲文、郑孝攀题写了“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会输匠艺,壮哉斯馆''等题,给会馆的建筑艺术以极高的评价。
三、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地名由来故事
很古时候,在霍山的东溪桃李河有一条白色的千斤雌蛇,西溪的潘家山下有一条黑色的千斤雄蛇,两蛇各自修行,行善积德,护佑乡里,因志同道合,互生爱慕,准备得道成龙后,双宿双飞,天长地久。但要成龙,必须游至大海升赐。
两蛇相约在一特大山洪暴发之时,黑蛇在前面开道,带领白蛇乘势跃进洪水向下游狂奔。当游过一个转水湾后被山所阻,黑蛇为了能让白蛇顺利通过山隘,以头撞山,准备撞断隘口。白蛇心疼黑蛇,飞身相助,二蛇协力,阻道隘口终被撞开,但两蛇都受了伤。
白蛇出了隘口后,勉强支撑着身体,潜水下游。黑蛇撞山后,因用力过猛渐渐昏了过去,到了巳时才隐隐醒来,想起了当时自己撞山时白蛇相助,感觉到白蛇也受了伤,且没走远,于是继续下游寻找白蛇。到了一个沙埂处(今单龙寺大桥附近),浮出水面喘了口气,又继续下游。
当时,当地的村民正建寺庙,以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可是,当主殿上正梁时,不知什么原因,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总是上不成梁,还差点出了人命。领建寺庙的汪姓族长认为是上天不满意所致,却不知如何 *** ,整日求神拜佛亦无效验。
*** ,老族长于半梦半醒间见南海观音菩萨驾五彩祥云飘然而至,点拨族长,授以机宜,言上梁不成系前日一条 *** 黑蛇所妨,如要上梁成功,须按此法行事:如在河中看见两条龙,就在夜间上梁;如只看见一条龙,就在雨天上梁,保你顺利。
但有个条件,如只看见一条龙的话,说明另一条龙受了重伤,请烧香通知乌牛河(今单龙寺镇一个行政村)的乌金牛(亦已修行 *** )到扫帚河附近准备治疗受重伤的那条 *** 巨蛇。族长猜想,龙行天下一定是在雨雾天气,尤其是雷雨交加之时。
适逢一日大雨,族长不敢怠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雷雨之中伫立河边一直守望,果真看见一条龙形大蛇顺水而下,族长认定这就是梦中骑龙观音所言之神龙。于是,他一边烧香为乌金牛送信,一边命建庙施工人员在雨中上梁,说来也怪,这次上梁果然顺利。
族长高兴,为感谢上天的恩赐、神龙的庇佑,遂将寺庙命名为单龙寺(今单龙寺中学所在地),并供奉了龙神。
相传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 *** 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 *** ,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传说很久以前,有条恶龙兴风作浪,身体能变大变小,法力无边,残害苍生,六祖便带着钵前来降服。六祖对龙说:“如果你是真的神龙,那就能现大身,也能变小身,如果你不能变小,你就不是神龙。”
龙听完,立刻变成了毛虫大小。六祖又说:“我这里有一个钵,你肯定不敢钻进来。”龙火气大,容易被激怒,他一下子就钻进了钵里,不料却怎么也出不去了,就这样,六祖收复了恶龙。
龙被降服之后,静思己过,忏悔罪孽,皈依佛门。
春秋时期,楚国有位贵族,封在了叶地,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叶子高承袭了 *** 的封地,大家都称他为“叶公”。这位叶公特别的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几乎到处都有龙的图案,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房梁上门窗上雕刻着龙,服饰和被褥上绣着龙。
他家使用的筷子、盘子、碗、碟子也都有龙的图案,就连各种工具,也都做成了龙的模样。在叶公家里,可以说龙无处不在,就像走进了一个龙的世界。叶公如此好龙的消息被天上的真龙听到了,真龙十分感动,决定降临人间,去拜访叶公。
天上的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它的头从窗口探了进去,它的尾伸进了厅堂里,它要进来见见叶公,就在这时,正在屋里的叶公一抬头,突然发现了真龙,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脸色大变,撒腿就跑,想赶快躲藏起来。直到这时,真龙才知道叶公所爱的是刻的画的假龙,而不是真龙。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yáo)。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其中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被画上眼睛的龙,一下子就飞上了天。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雕刻之乡由来和鲁山鸡 *** 乡的由来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