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赣州客家之乡 *** 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赣县客家文化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赣州客家文化来源
赣州的客家文化来源于南宋时期(11世纪至13世纪)由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迁移到江西赣州地区形成的客家群体。
南宋时期,中原地区频繁发生战乱,使许多汉族人民流离失所。其中一部分汉族人民选择逃离中原地区,寻找 *** 的生活环境。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赣州地区,并与当地土著居民相遇。
当时的赣州地区居住着土著居民,与迁徙而来的汉族人民发生了接触和交流。双方之间的混血儿童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即客家群体。这个族群既保留了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传统,又融合了赣州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和传承,赣州的客家群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客家人崇尚勤劳、节俭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传统的客家建筑和客家菜肴也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州客家文化形成及传承地理环境、农耕传统与文化发展
赣州地处江西省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使得赣州的客家人民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对外界文化的影响较小,从而更加保留和发展了自己的客家文化。
赣州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客家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勤劳、节俭的传统,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农耕传统也使得赣州客家文化与农业文化密切相关。
赣州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 *** ,并通过家族、宗族等社会组织形式对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同时,赣州 *** 也积极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修复客家建筑等,使得客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二、赣州客家人 的 发源地是那里
1、一、赣州与“客家最初的由来”。
2、客家人源于何时、成于何代?客家研究者,虽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三:
3、一是秦汉说。谢梅在《广州人文浅说》中写到:“那里(秦朝)有个将领史禄通,屯兵揭阳一带,其中一部分留在梅县地区,这就是客家最初的由来。”李松庵在《客家人的几次南迁初探》中说:“秦汉两朝,中原华胄南移广东……成为初期抵达广东的客家人的远祖。”其实,赣州早在梅县之前就有秦代中原 *** 入境居留:之一批是“木客”。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云:“虔州上洛山,多木客”。《赣州府志》也载:“上洛山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第二批是驻守“塞上”(今大余梅关)的秦军。公元前214年,屠睢奉命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在“塞上”驻有重兵,为使戍卒安心,龙川令赵佗曾上书,征召三万未婚民女,“以为士卒衣补”,其中大部分定居赣州……至于汉代南迁赣州的中原 *** 更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中原 *** 南下驻留,赣州早于广东是有根据的。
4、二是东晋说。坐落在福建宁化石壁村的“客 *** 祠”绘制了一幅自东晋以来中原 *** 五次大的南迁示意图,以说明宁化石壁村是“客家祖地”。持这一说的研究者也多,如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将之一批客家人界定为自东晋“五胡乱华”后南迁的 *** ,而不将秦汉先期南迁的 *** 列入客家这一民系。绿之旅在《客家的第二故乡宁化石壁》一文中说:“客家源流始于东晋,但构成客家民系则在五代以后。五代以后流迁的被称为正宗的客家人,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 *** 、 *** ,以及东南亚各地。”绿先生在此文中还记述了客家五次大的迁徙经过:“之一次:自东晋(公元317年)始,受‘五胡乱华’的影响,大批中原 *** 迁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南北岸,以至赣江上下游”。“第二次:自唐末(公元880年)始,受黄巢 *** 的影响,由皖、豫、鄂、赣等之一时期旧居,再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大部分都是经过赣闽交界处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以后再从宁化迁往汀江流域直至闽粤边区……”以上引文,可以说明:之一次大批南迁的 *** 始于东晋,最南只达赣江上游,也即赣州境内;第二次迁徙才有从赣东南抵达闽西的客家人。因此,赣州有客家人的历史也早于闽西。
5、三是明清说。客家的形成,既有五代、唐宋说,也有明清说。如 *** 陈运栋在《客家人》中说:“形成的年代,则始于五代以后,直至宋初……”而万芳珍、刘伦鑫在《客家正名》中指出:“客家既不是晋时‘侨客’长留客名的结果,也与唐时的‘佃客’、‘浮客’、‘客户’没有传承关系。客家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明中叶后至清前期由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迁出的 *** ,最初只指由 *** 发祥地迁入广东内地的 *** ,后来人们则将由发祥地迁至他省以及海外、乃至留居在发祥地的居民统称为‘客家’”。不难看出,学术界对何谓客家人的界定仍在研讨,对秦汉以前南迁的 *** 算不算客家人尚无定论。但多数客家研究者认为:客家是明清以前,因战乱、饥荒等原因举族南迁的中原 *** 。
6、以上三说各有所据,均不无道理。但无论那一说,赣州“客家最初的由来”早于闽粤都是当之无愧的。一生热心支持客家研究事业的南洋侨商姚森良先生,为完成其胞弟姚美良先生生前夙愿,于1999年11月下旬率团来赣州参观考察后,在座谈中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宁化、梅州是客家人的爸爸、妈 *** 话,那么这次我在赣州却找到了客家人的爷爷、奶奶。”并当场决定捐资,在赣州兴建“客家人南迁纪念碑”。
7、二、赣州是客家人南迁闽粤的中转站。
8、赣州,地处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它“南控百越,北达三江”,据五岭之要会,扼粤闽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赣州境内的赣江,是连接内外,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自古为中原南下闽粤的必经之地;赣州境内丘陵起伏,地广人稀,土肥水美,适宜大批 *** 休养生息。这使赣州成为中原 *** 南迁的首选“宝地”。据文献资料记载,赣州从东晋始就有大批中原 *** 迁入。他们举族(家)南迁,先滞留在鄂豫南部,辗转皖赣长江两岸,落脚安家者居多,南进闽粤者甚少。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开凿梅关成功,古驿道全线告竣,使这条自秦汉以来的南北通衢更加繁忙,南来北往的 *** 、物流蜂拥而来,昔日偏僻的赣州、大余古城开始成为“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江南名州,近四万平方公里的赣州大地吸引了大批拓展八荒的“北客”,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居住劳作,繁衍生息,使当地的人口激增,据史 *** 载:西晋南康郡所辖五县人口只有1400户,至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增至为46116户。赣州等地开始出现了“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景象。唐禧宗乾符五年,黄巢攻陷洪州(南昌),继陷吉、虔等州,数代在赣州等地居住的大批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溯章贡二江而上,跨南岭,入武夷,开始进入闽粤。据兴宁《廖氏族谱》云:“唐时,我祖由江西于都,避黄巢乱,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如广东嘉应各姓宗谱,多载“上世避黄巢之乱,南迁闽粤”。此后,无论是北宋“靖康之乱”之后南迁的中原人,还是元明清因战乱等北来南去的 *** ,多是沿着这条古代“水上丝绸之路”进入赣州,或落脚生根,或继续辗转南迁。据有关资料统计,自东汉至明,迁入宁化石壁的有86姓,其中,东汉至南齐3姓,唐(乾符之前)2姓,唐末31姓,宋32姓,元明18姓。这些人氏中既有赣州迁去的“老客”,也有路经赣州稍事休整后再南迁的中原 *** 。据康熙年间李世熊所篡《宁化县志》载:“客家先民,大抵先自中原南下徙赣,再由赣徙闽,复由闽徙粤。“由此可见,在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赣州确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区,也是明清以前南迁闽粤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9、三、赣州是闽粤客家人的可靠后方。
10、据史料文献记载和研究者实地考察证明,赣州境内的客家人,30%是“老客”,70%是从闽粤等地回流的“新客”,这些闽粤客民后裔倒迁入赣州又以明清时期为多。罗勇在《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一文中说:“寻乌、安远、全南、定南、龙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等县约占70%-90%,赣县、兴国、于都、会昌、瑞金、宁都、石城等县约占60%-70%”,在这些倒迁客中,既有“闽粤流民作乱犯境”,被官兵“讨平”就 *** 抚垦荒的,如《上犹县志》载:“寇乃就抚,遂遗憾上犹垦荒。”也有因生活所迫 *** 回赣州做佃客的,如《宁都直隶州志》云:宁都“家给人足”,“城中世业悉属下乡,招闽广流寓赁耕”,“以耕一主之田至子孙十余世”。也有招垦而来的闽广佃客,如《于都县志》称:“于本山县,田多荆榛。初,居民甚稀,常招闽广来耕,其 *** 日多。”还有清初招安闽海投诚的郑氏旧部,被派至兴国、赣县屯田。但倒迁赣州最主要的客流,当数 *** 招募入赣垦荒者居多。因战乱,赣州各地旧荒未垦,新荒又起的情况随处可见,清初战事渐息,为恢复经济、休养生息,官府多次颂募垦令,清前期有大批闽粤客户涌入赣州。无论何时,赣州都以其博大的胸怀、丰沛的乳汁、慈善的面容笑迎无数南来北往的人,她不仅养育了最早入境的客家先民,也抚慰、呵护着这些回流倒迁的“新客”。因此,赣州不仅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也是他们依赖依靠的大后方
三、赣州为什么称为“客家摇篮”它有什么特点
1、赣州为什么称为“客家摇篮”?它有什么特点?
2、这是一块流淌着中华文化纯正血液的客家祖地,是一块孕育了理学与心学思想的神奇土地,更是承载过中华现当代历史风云命运走向的红色圣地。这就是“南方赣巨人”“客家摇篮”的赣州大地。她以独特的精神地理,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于中华历史的文化时空,展现了岁月的沧桑巨变。
3、赣南的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目前,赣州已有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石城灯会、古陂“席狮”“犁狮”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5项,在客家文化领域影响极大。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客家先民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采茶戏、东河戏、山歌等流芳古今。近年来,赣南采茶歌舞剧团创作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围屋女人》《客家儿郎》等客家文化剧目并晋京献艺,分获 *** “五个一工程奖”、 *** “文华奖”和数十个单项奖。
4、青砖烽火马头墙,飞檐雕窗花楣在。赣南围屋是客家文化(赣南)在建筑风格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围屋主要分布在赣南南部的龙南、全南、定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县境内,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围屋多为方形,小者数百平方米,大者万余平方米。其外墙多用三合土构筑而成,厚度有达两米者,坚韧固实;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碉楼,易守难攻。围屋内居住着同姓同宗的直系后人,集家、堡、祠于一体,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和鲜明的宗族聚居 *** ,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成为中 *** 居的一大奇观。
5、水车悠悠,吟唱故土歌谣;围屋重重,演绎客家风情。一代代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也让客家文化旅游成为赣州独具一格的旅游名片。
赣州客家之乡 *** 和赣县客家文化城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