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太极之乡司马故里,以及司马相如故里在哪儿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老子的故乡在哪里
1、老子的故乡一直存在着争议。“老子故里”的纷争已有十余个年头了。一个人的诞生地只能有一个,尽管这个人一生曾经到过许多地方。一说是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另一说是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郑店村。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两地相隔非常近,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
2、九龙井:老子故里有两大独特景观,流星园和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诞生时,“洵水”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3、《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甚详,言四大真人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和郝太古寻到太上老子降生处,“见有九井并环着一座八角亭,亭边有株李树,相传太上生于李树下;四人步入亭内,亭中间有座石碑记着降生之事。”在叙述了太上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浴处遂成九井”之后特别强调:“其地神异载于经史,历有考证,非无据也。”
4、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果然在村内寻找到九口井。
5、太清宫:现存明清时期遗址,该遗址现存有明、清或 *** 时期修建的太极殿、三 *** 殿、娃娃殿等,其余建筑均为2004年后重建。
6、太清宫的历史,鹿邑的说法与涡阳的大体相同。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当时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拜谒“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他还将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更名为“洞霄宫”。
7、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 人物。
8、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更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 *** 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更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9、在 *** 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 *** 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0、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11、参考资料2:百度百科-老子故里之争
二、太极拳的介绍
太极拳的介绍篇1
一、基本介绍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 *** 、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 *** 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 *** *** 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 *** 运动用的太极 *** 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 *** 、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 *** 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 *** 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更具特色和 *** *** 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 *** 的境界,达到修身养 *** 、陶冶情 *** 、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 *** 。[2]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 *** 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 *** 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 *** 太极拳的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的政 *** 公布为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 *** 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 *** 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 *** *** 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 *** (怀山 *** 、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 *** 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 *** 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 *** 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 *** ,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 *** 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 *** 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 *** 县”;19 *** 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之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 *** 公布太极拳为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 *** 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国的政 *** 启动太极拳申报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2]
清代中后期至 *** ,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 ***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
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 *** 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 *** 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 *** 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 *** 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 *** 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 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 *** 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 *** 质、符合 *** 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 *** 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 *** 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 *** 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 *** 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 *** 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 *** 的损伤 *** 。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 *** 。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 *** 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 *** 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 *** 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 *** 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 *** ,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 *** 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 *** 少保、天下之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 *** 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 *** 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 *** 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 *** 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蝉从拳师陈长兴学得古老的陈式太极拳,在传习过程中逐渐删去发劲、纵跳等激烈动作,演变为速度均匀、动作柔和、连贯圆活,不纵不跳的拳式,后经他儿杨健候与孙子杨登甫修订定型,至今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被誉为“健康之神。
杨式太极拳融技击 *** 、健身 *** 、艺术 *** 为一体,是一种美的运动。它使人在美的运动中得到健身,并不知不觉地积累独特的内劲,发挥出神奇的技击力量。
心意纯正兮,心灵美。杨式太极拳倡导“敬以直内。敬者,心也。心直则意正,心平则气顺。它毫无争勇斗狠之心,绝无矫揉造作之意,自然地使演练者逐渐沉浸在纯洁、诚朴、怡然自得的自美状态之中,陶冶 *** ,文 *** 灵。
拳势工整兮,形象美。杨式太极拳架式宽舒,体势工整,心、息、身协调运动, *** 清晰,结构严谨,形随意动,文雅端庄。似静而微动,似动而难察,恰似春蚕吐丝,连绵不断。腰如车轴,如环无端,身心两忘,纯任自然,使演练者在奇妙细腻的弧形螺旋运动中,舒筋强骨,调气和血,健体美形。
神固韵匀兮,神韵美。杨式太极拳被外国朋友描绘为“伴有深思,做起来周而复始的运动。运动中“思索,“思索中运动,这就是“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动有韵,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节奏匀整。杨式太极拳神定自若,守中气,绝杂念,含目光,凝耳韵。缓缓然,似双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纱。演练者在外示安逸、内固精神,一片神行的走架中,体验无穷的魅力,横生意趣,益智健魄。
“阴阳合德兮,功力美;杨式太极拳练其形而传其神,传其神而达其意,达其意而先其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气鼓荡,内动导外动,外动合内动。劲由内换,内气潜转,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丹田吐力,功力老到。刚柔互运,虚实渗透,动静浑然,蓄发相变,奇正相生,全身处处皆太极。功劲似有若无,形影飘忽莫测,劲力乍隐乍现,似若柔软无力,实则无坚不摧。外国朋友称这种无端绪可寻,无迹象可指,看着有,摸不着的太极拳为影子拳(Shadowbox)。古雅高洁的杨式太极拳形意神气韵,合而为一,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美兮,杨式太极拳。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研究的人越多,那么相对来说发扬的也就越深远,这里面也就不乏有很多宗师类的人,创造出自己的拳路.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以吴氏太极拳为 *** ,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以孙氏太极拳为 *** ,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摘自《传统保健体育学》编著:邬建卫)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刚柔相济。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 *** 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 *** 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整套太极拳练习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太极拳讲究的是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三、老子故里确实在河南省鹿邑县! 对吧!!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 *** ,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 *** ,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 *** 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 *** ,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亲率满朝文武来太清宫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 *** 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 *** 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 *** 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建国后, *** 和国家 *** 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 *** 、中国 *** 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详细 *** :周口市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诞生于安徽涡阳太清宫。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涡阳天静宫,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道教之祖庭。其座落在涡阳县城北,南距谷水(今称武家河)入涡处二华里,北枕龙山,三面环水,环境清幽。
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盖因桓帝 *** 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此立祠祀奉。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钦赐庙额为”太清宫”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其金碧辉煌,宏伟壮阔,不逊于帝王之都。唐末战乱,几成 ***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翰林学士盛度撰碑。
唐宋诸多帝王曾多次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前来此朝谒,上尊号“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至此,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撰《御制朝谒太清宫并序》。
太清宫唐宋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海内无匹,号称占地三千亩,食邑数千人。元明两代,宫观尚蔚为壮观。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 以来,经海内外专家学者多方考查论证,确认此处为老子诞生之地,天静宫旧址所在。故而,马炳文、谭兆、侯宝垣等大德之士发起广募善款,重修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教则为天下祖庭。此番重修依其鼎盛时期——北宋时的规制复修。全宫分中路和东、西三路。中路为正殿所在,前后有山门、会仙桥、灵官殿、老君殿、三清殿、灵官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钟鼓楼、“道之源”、“德之初”陈列室和乾坤道舍。其东有东岳庙、 *** 殿、流星园及九龙井。西有讲经堂及藏经阁。今青牛回转,紫气重现,老子故里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
关于老子是什么地方人,或许对理论学术研究影响不大,但汉时就有《庄子》沛人、《列子》陈人与《史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存疑之语,只是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经汉初采用道家思想治国,东汉形成道教,唐李家王朝认祖的洗礼,“老子天下之一”,地位日益显赫,引发籍贯之争。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安徽涡阳、河南鹿邑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现代化规模宏大的天静宫、太清宫,籍贯之争,越演越烈。走进两个县城,标注“老子故里”的骑牛雕塑不细心的人分辨不出其中差异。北京国家博物馆老子蜡像展还明确注明是江苏沛人。究竟老子是哪儿人,孙以楷教授对历史进行了梳理,他在《道家文化寻根》中归纳整理出有五种说法[1] [P36]:
1、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西汉司马迁说,见《史记·老子列传》。
2、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隋唐孔颖达说,他说《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是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礼记·曾子问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3、陈国相人。隋唐陆德明说,他说《史记》所载的既不是“楚苦县人”,也不是“陈国苦县人”,而是“陈国相人”。《后汉书·郡国志》曰“陈国相人”,还解释说:“春秋时曰相”。
4、楚国相人。东汉边韶在《老子铭》中说老子是“楚国相人”。《广弘明集》中释法琳的《十喻篇》引《高士传》也持同样看法。
5、宋之相人。清代姚鼐说。他在《老子章义序》中说,老子是宋国沛人。马叙伦《老子考》中说,宋之相人。
经过对五种说法的分析总结,孙以楷教授提出第六种说法——安徽涡阳人。但无论几种说法,归纳起来实际只有河南鹿邑与安徽涡阳两种争论,笔者认真查阅了有关材料,认为“楚苦县,陈苦县,楚相人,陈相人”四种 *** 具有相对一致 *** ,虽然说法不一,但都同指一个地方,即今河南鹿邑。陈国相人是《史记》原著,今本《史记》系转抄本相对正确。“宋之相人或宋之沛人”源自对地名混乱的误解。“安徽涡阳人”的证据本身不能自圆其说。为证明上述结论,下面从所涉及乡、县、国等地理概念入手,只有正确理解这些地理概念,才能辨别真伪,解决争论。
《汉语大字典》“厉”字条,颜师古注:“厉,读曰赖”;司马贞索隐:“厉、赖声相近,古多假厉为赖”。所以赖乡和厉乡是同一概念。成语“鲁鱼帝虎”,出自《抱朴子》,引用当时谚语“书三成,鲁成鱼,帝成虎”,说书经过三次转抄,“鲁”会错成“鱼”,“帝”会错成“虎”。中国古书在传承的过程中,汉及汉以前都是以传抄为主要手段,抄写者大多为普通文人、 *** 文人,不是学者文人,一般只关注内容、字义与抄本的一致 *** ,而不注意保持书的原形、原样,这是先秦古文都有的通病。考古发现帛书《周易》与通行本的字形不同,字音相近是正常情况。乡名虽异,概念一致,说明无论谁抄谁,对抄写者来说,赖乡和厉乡同指一个地方。由于“曲仁里”只见一说,故乡里的地名一致,没有争议。
至于“曲仁里”一名所指,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为“自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就应该是今太清宫镇,即太清乡宫乡 *** 所在地。太清宫镇在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契),旧有别名曰“犹龙镇”(解放前仍然如此称呼),取义于《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一语。更奇者,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的高地,当地父老相传谓之“影阳山”(这或许就是王莽新朝更名为“赖陵”的根据吧)。关于这片高地,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一段与老子有关的神话传说。或许最有说服力的是此高地本身为一条小河的发源地,这条丝毫不起眼儿的小河,当地父老至今仍名之为“赖(濑)乡沟”,贯穿太清宫乡全境,东 *** 入白沟河。此水名恰好与历代文献相合。
二、苦县、相县同地,因“相”歧义
鹿邑古称“鸣鹿”、“苦”、“谷阳”、“真源”、“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改为鹿邑县,县名沿用至今。春秋(前770-476)在太清宫集西北设治相,马铺北设治訾毋,大辛集东北设治鸣鹿,今县城东设治苦,属陈国。战国(前475-前221)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苦县,属颖川郡,后属砀郡。《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应该说县名沿用有准确的历史记载,没有争议。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