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野生六堡茶之乡这个问题,六堡茶的发源地在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揭开中国名茶之乡六堡镇的神秘面纱
六堡小镇,由原来的地处偏远、群山环抱、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子,到闻名遐迩,八方闻声来寻,正是缘于这片土地,生长出了一种植物的精灵,古人将这一种植物的精灵,称为嘉木。陆羽在《茶经》中有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生长在六堡这块土地上的植物精灵——南方嘉木,就是原种六堡茶树。
正是这种六堡原种茶,成就了中国黑茶之一、中国二十四品名茶之一的六堡茶。
六堡所在的苍梧县,地处北回归线带,自古就是出产好茶的地方。东 *** 的著作《桐君录》中就提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宵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
而交广之地,就是以梧州为中心的、今天的两广岭南地区。在古代,南方多瘴气,先民们都要到山川谷底采集 *** 草,煮熬成汤水饮用以祛湿清热。由于岭南一带野生茶树广泛分布,所以,煮饮茶叶很早就成了人们的习惯。从野茶采摘、煮饮,到零散栽培管理,到饮茶逐步流行、成为社会时尚,客来先设,估计始于秦汉,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宋时形成了从民间到宫廷,再从士大夫阶层返 *** 间的礼仪风尚,并且流传至塞外。
苍梧六堡,正处在交广饮茶和岭南文化发源的梧州地区,六堡原种茶及其茶叶的产生、饮用,也就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六堡镇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形成了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低纬度和高海拔相差悬殊。在 *** 带不同的小环境中,生长的茶树品种慢慢变异,形成了热带型和 *** 带型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六堡原种茶树正是这样的地方原有 *** 系品种。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出了嘉木,而正是这一嘉木,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片土地。六堡人祖祖辈辈,不辞劳苦,辟荒筑园,开始种茶,并以此为业,在六堡这块土地上,开辟和经营着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茶园,越往深山高山,茶青的品质就越好。六堡茶叶,那就是天工和人力的完美结晶。
苍梧之野生瑞草,六堡溪山育灵芽,苍梧之地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竹秀树茂、江河集结、高山流水、云雾常绕。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六堡茶产区,正分布在苍梧西北部的高山区内,约50万亩多雨高寒的林地之间,这片区域,正属于大瑶山余脉和大桂山余脉的扭结点,冷热干湿不同的气流顺着山脉交流碰撞,形成了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的宜茶小气候,而且表土丰厚的 *** 风化层和植被腐殖质,给茶树生长和独特滋味、香气的形成,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这片区域的年降水量1650毫米,年均气温20.6℃,多霜冻,秋后干旱闷热,使得六堡茶的春茶和秋茶,其香气和滋味迥然不同。而这片土地,因为山与山之间的距离很近,山高谷深,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茶树被前面的山影遮挡,要等到太阳升到很高,而且山谷内的雾气消散,才能得到阳光正照。晨浮暮聚的云雾,使茶叶得到更多的滋养,并且因为云雾适度地阻隔阳光,保护了嫩芽内的多酚类物质,使每天的嫩芽得到足够的滋养,也不容易转绿长老,保证了茶质的厚实程度,从而形成了六堡茶 *** 含量特高、香味浓厚和口感鲜明的特色。
六堡茶是一个群体种,在千百年的有 *** 繁殖过程中,进化出了青芽、紫芽、红芽、中叶、小叶、小小叶等十数个不同的个体种类,而且这些原产地的原种群茶叶,得天独厚,形成了多酚含量特别高、茶味浓郁的品种特色,其霜后老叶、茶花、茶果壳等,都茶 *** 饱满、各有滋味和香味。
六堡茶区这片土地,群山峻拔,流泉飞瀑,山上密林如织、阴翳蔽日,物种资源、森林生态纯出自然;而山与山之间冲谷深邃,冰凉 *** 的山泉水从黝黑的石头间奔涌而出,时而飞鸣激湍,时而幽林暗通,涓涓细流汇成的小溪不计其数,最后汇成了不倚河、梧洞河、 *** 河、六堡河等水系,小河上往往河湾美丽、景色清幽、溪流漱石。茶树在这片土地上依山傍水, *** 生长,恣意呼吸,得以保留原始的个 *** 和优良的品质,保留其茶叶原始霸道的茶气和醇厚丰富的口感。
晴岚雨雾,得其山韵;林泉滋润,得其水韵;绿色环保,得其清韵;多彩迷人,得其风韵;传承久远,得其深韵;香浓陈醇,得其神韵。六韵 *** ,成就了六堡茶的四海美誉!
编撰于清康熙年间的《苍梧县志》,就详细地记录了六堡茶:“滋味浓厚,隔夜不馊。”彰显了六堡茶独具特色的天然防腐抗菌功效。六堡茶品种独特、品质优良,有着鲜茶甘厚、陈茶鲜爽、味似槟榔、越陈越佳的特点,茶汤中所蕴含的地理风土特质与别处出产的茶叶迥然有别,因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苍梧也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而苍梧县传统六堡茶的 *** 技艺,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名录。
胜地毓嘉木,嘉木哺沃土。六堡茶这一大自然赐予苍梧这片土地、赐予我们整个人间的玉液甘露,也回哺了这片土地,为苍梧这片土地添瑞增彩,赋予其文化价值和神奇的色彩,形成了土地和茶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 *** 循环。为进一步促进六堡茶发展的需要,让六堡茶这一品牌上升为软实力,更大地运用这一软实力提升这一片土地的经济价值、文化内涵,开发特色观光、旅游服务等新的产业,当地市、县 *** ,正在大力开展特色生态镇建设。在六堡茶产业和文化的带动下,这片青山绿水、景色怡人的土地,将会在经济上获得更大的腾飞,在生态环保的茶园与富含文化气息的精致景点交相辉映之下,更加美丽神奇、令 *** 连忘返......
二、了解六堡茶,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1、六堡茶为 *** 名茶,六堡镇是中国名茶之乡,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及保健效果被列为全国廿四大名茶之一,成为朝廷贡茶。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清)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生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经过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经营,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越来越高,成为中国黑茶品种中的“侨销茶之王”。过去几百年间,六堡茶的销售以出口为主,由茶船古道销往海外多国。 *** 等地的侨胞就已普及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除瘴祛湿和解暑的生活必需品。目前,在 *** ,很多人还保留着品饮六堡茶的习俗。因其祛湿、调理肠胃的功效显著,在20世纪中后期曾作为保健品风靡日本。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六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山区缺医少 *** ,六堡当地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用当地生产的茶叶泡茶,不仅具有解渴、消暑的功效,经过后发酵的陈年六堡茶还具有祛湿消滞、健胃养胃等功效。在广西当地,人们把六堡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保健饮品。“陈年六堡黑石茶,长生益寿力无差。祛风防癌皆胜品,老叟孩童赞美它。陈年六堡黑石茶,屙呕腹痛不离它。积食消化均可用,精神抖擞乐哈哈。陈年六堡黑石茶,小儿惊风它当家,口嚼陈茶敷合谷,再伏曲池邪尽化。陈年六堡黑石茶,七日脐风好当家。嚼碎敷于该部位,婴儿父母乐哈哈。”在六堡茶的故乡六堡镇广为流传的一首茶歌,唱出了六堡人延续了世世代代的饮茶传统以及六堡茶的养生保健作用。
3、六堡茶还有一个特点,即冲泡后隔夜滋味不变,饮后可使人身心舒畅,适合在炎热闷湿的气候下饮用,清凉去暑。据《梧州市志》记载,早在清代嘉庆年前后, *** 等地的侨胞,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署的生活饮品。当时中国闽粤一带大批壮丁蜂拥到 *** 等地当锡矿工人、苦力、割胶工人、农夫等,背井离乡的人们将家乡的茶叶和饮茶习惯也一并带到当地,而他们最初所喝的茶当中,即有具备消暑解热功效的六堡茶。
4、此外,六堡镇当地还一直有“收老茶”作 *** 用的习惯,至今,六堡镇及周边乡镇的老医生还保留有陈年的 *** 用茶耙和茶膏。而“收老茶”中又以六堡农家茶中又粗又老的“老茶婆”为主。据了解,“老茶婆”是指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锅煮沸水杀青,阴干,挂至灶头上面保存。它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比较平和,滋味醇和甘甜。六堡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 *** ,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的功效。
5、六堡茶在历史上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 *** 时期大幅度下降。六堡茶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年间就列为我国名茶。超过1500年的产制历史,赋予了苍梧六堡茶悠久的历史韵味。如今,六堡茶的主要产地,正是桂粤交界的梧州。尽管茶叶历经更新换代、进化演变,并融入现代工艺,可无论做成何种成品,其沁人心脾的“槟榔”香味依旧是雷打不动的 *** 招牌。做事凭良心,做人凭本分。同时我们也会在微信上不断更新和分享茶的知识和动态,真诚以待,以茶交心。
6、历史记载和实践证明,六堡茶与其他黑茶相比最凸出的功效是:“祛湿”,很多文献记载,祛湿消瘴、清凉祛湿,祛湿养胃、更是对抗潮湿闷热天气的“保命良液”。研究是由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茶学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中 *** 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实施,通过构建一系列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来对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能进行对比研究。该研究表明,具有九大健康功效,凸现六堡价值:1)、降血脂;2)、减肥;3)、降血糖;4)、降尿酸;5)、醒酒护肝;6)、调理肠胃;7)、修复细胞;8)、抗紫外线;9)、抗炎清火。
7、明代神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述:“六堡茶有清凉解热、暧胃提神、健脾助消化之功效,可治中暑感冒屙呕肚痛,驱除油腻,尤以陈茶为佳”。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在卷六第26页对“黑茶”的记载:“出广西粗粳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水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 *** 温味苦微甘,下膈气消滞去寒辟”。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 *** 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自古南方多瘴气,在六堡产区,茶树与祛湿清热解毒的野生中草 *** 共荣共生;自古,茶在岭南一带被老百姓当做日常祛湿的保健 *** 品。在今日,梧州的大街小巷,仍有凉茶铺,售卖各种养生凉茶。
8、???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于世。红:汤色透红,鲜活明亮;浓:茶味浓郁,爽口甘甜;陈:气香陈纯,越陈越纯;醇:口感醇厚,顺滑柔润。六堡茶,有生命的茶,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显陈、醇。可以与您共度岁月,和您见证历史,和您一起品尝时间的滋味。六堡茶,以陈为贵,越陈越香,金花一发、身价倍增、收藏极品,养生佳品,是时光的宝藏。慢慢的品茶,仿佛在品这一生,跌宕起伏,就像六堡茶慢慢的发酵,慢慢的升华,不卑不亢,只为最后一丝沉香。
三、迷失在六堡茶的故乡
1、 苍梧县六堡镇牌坊(黄六淮摄)
2、 转眼八月,艳艳荷花刚好进入灿烂的尾季。不见花影缭乱,茶园主人们即将收割一份落根结果的原始乡村态度,萃取出清香的境味。
3、 两天前刚遭遇一场 *** 和强台风,使苍梧牵动着人心。如今这里天空变得越发通透辽阔,仿佛要用尽积攒了一整年的蓝。在这样的天空下,坐落六堡镇青山碧水间的茶园与福建安溪相比,或少些武夷山的壮美和柔情,却多了桂东田园牧歌式的静谧与古朴。
4、 我对于六堡镇的初始印象,是来源于友人送给的一盒名叫“黄金叶”的老树茶。茶叶装在一只半公斤装的袋子里——一个简单的牛皮纸袋子,上面画着一幅古代民间茶俗图,中间是五代后晋诗人郑邀的茶诗。下面是它的商标“茶伯六堡昌”,以及一个位于梧州北部苍梧县六堡镇的 *** 。其设计风格无不透露着浓浓的复古气息。我盯着这种奇怪的茶叶看了半天,每一片茶叶都有婴儿手掌一般大。多年来,我一直只喝绿茶,而且只喝最新鲜的老家庐山云雾茶。友人告诉我这是六堡野生生茶,口感纯正,汤味很浓,她建议我不妨试试。不过只有到原产地去才能真正品味它。我问为什么,她摇了摇头。这个问题只有我自己才能找到 *** 。
5、 不知道是被六堡茶的山野气质所迷住,还是对形制古典的小镇情有独衷,那天造访结束后,第二天我就收拾行囊,前往六堡镇,开启一场零距离接触六堡茶的茶汤之旅。
6、 苍梧六堡茶厂的有机茶园(黄六淮摄)
7、 造访六堡镇更好的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和火车都不经过那里。从梧州高铁站下车后,我们剩坐苍松六堡茶厂黄利华的车前往六堡镇。出了城郊之后,公路就像回形夹一样在山间蜿蜒向前,过了许多崎岖的山峰,终于可以看到廊桥、牌坊和四处蔓延的茶园。显然,我们离六堡镇已经很近了,这是梧州最令人惊奇的一个景点,类似四川 *** 的蒙顶山——但是这个地方完全看不到游客。
8、 一下车,还未分辨出东西南北呢,我们便被层层绿浪包围了。一道道茶园从山坡上绵延下来,铺叠出一幅幅绿色画卷。六堡茶具有让人镇定宁静的效果,果然与南方茶园浑然天成的气质不谋而合。山风里充盈着茶花香,在茶园中俯身拍照时,更是香气扑鼻,让人惊喜,相机或许可以捕捉到自然流露的微笑。这里似乎是进六堡镇唯一的山门要道。“六堡”、“官营”,光听名字就能让人想起古代的军事要塞,就像北京的三里屯、王四营等地名一样,只可惜从当地苍梧县志里却找不到只言片语这方面的记录。“堡”除了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如堡垒、暗堡、地堡之外,还可以用作类似于驿站及“铺”等地名,如十里铺,马家铺。从秦始皇的百越,到赵氏兄弟的南越国,再到汉武帝的广信县,以及后来的苍梧郡、苍梧县、戎城县、秀平县等等,这里一直都是百越民族坚忍不拨精神的渊源地。而苍梧县的“堡”也有可能是用来通信的。不过一堡、二堡、四堡、五堡都因感觉地名没有个 *** ,后来全都改名了,只有三堡(在岑溪)和六堡,就是现在的六堡镇仍沿用老地名。历史上这几个地方都盛产茶叶,但以六堡镇出产的茶叶更为浓、醇,故有“六堡茶”之称。
9、 苍梧六堡茶厂(黄六淮摄)
10、 黄利华的苍梧六堡茶厂就展布在要道右则的官营坪上。这里早先是一家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茶厂,原名叫六堡茶厂。自2005年开始,原貌修缮整建,保留了老茶厂一惯的青砖黛瓦砖木建筑的风格,未多加修饰,处处流溢着古朴 *** 况味。再往前走,改变方向,穿过一条浓阴蔽日、梨蜩 *** 然的长廊,从架在官营坪上的茶亭里眺望,这里是一望无垠的田园风光。茶园对面,散落着农舍的房顶,远处有大桂山、大瑶山、铜镬大山和连锦蜿蜒的丘陵谷地。穿过茶园、掠过六堡河的风,清爽宜人。
11、 苍梧六堡茶厂更具特色的就是我脚下的这片有机茶园。听黄利华介绍,他的茶园一直坚持自然农法耕作,全程不使用化肥、 *** ,在六堡茶老茶厂现地生产制造,如八年陈六堡茶、苍松六堡老茶婆等,包括山下那几垄色泽饱满秀美的六堡茶苗培育基地,均是“苍松”的杰作。
12、 六堡晨雾(黄六淮摄)
13、 进入厂区大门之前,我饱览了周围的风景,我觉得这老茶厂的巨大魅力,这清雅的风趣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这老茶厂活生生地映着四季的嬗变,受到酿造出自然情绪的田园和森林的保护。
14、 各类收藏茶叶的竹篓、葫芦和金属茶罐。明清以后,贮茶十分讲究。在同一竹篓中贮藏不同品种的茶叶,称之为“品司”。(黄利华摄)
15、 进入茶厂大门,一眼就可以看到品茶室的一个角落里的展示柜,收藏着颇有历史的包装茶叶。陶瓷罂、玻璃瓶、麻布袋、精制金属罐、藤编篓、铝箔袋、竹篾篓、竹筒、青花陶瓷罐、葫芦等五花八门,这家琳琅满目的品茶室像是一个长大后可出息为茶学教授、富有好奇心、品学兼优的小男孩的百宝匣,非常的有趣。但是收藏茶叶的柜子及方式有点简单,令人有点担心这些骨董级的茶叶能保留多久呢?
16、 黄利华五十岁出头,中等身材,方脸、直鼻梁、浓眉大眼,一头粗黑的长发,说话随和、谨慎,举手投足间无不给人一种风雅如斯、生 *** 随意的印象。在清香缭绕的空落落的光影中,他坐在这堆宝贝旁边的一条高脚木凳上,一边喝着茶一边谛听着传至他耳际的无声的话语。
17、 半个世纪以来,六堡老茶厂的茶叶伴随着梧州人的记忆,还有一路走来的轨迹,此时正透过此处建筑无声无息地与光影一道将老茶厂的温度传递给像我这样到访的旅人。在开启茶汤之旅的一瞬间,你内心便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抹叶香的 *** 。
18、 现场有试喝的六堡茶茶品,包括老茶婆、六年陈六堡茶,和我曾见到过的老树茶。除此之外,还有采茶、炒茶、揉茶及茶席等体念活动。
19、 我在茶厂 *** 车间参观,然后又去百年茶树的老茶园流连,藉此消磨了几个小时。但是游客前往六堡镇还有另外两个地方更值得一去。其一是著名的合口码头,就坐落在镇中心。当我来到这个码头时,发现自己置身于小镇的裂隙,身周的一切突然变得整洁宁静。
20、 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码头,是茶船故道的起点,六堡茶当年就是通过这条水路用竹排或小船转运到封开,再下南洋。自唐宋以来,它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六堡镇也因此而迅速繁荣。据说每次茶叶装满船后,当地人都会跳起鹿儿舞,唱起响亮的山歌目送茶船远去。
21、 然而历经 *** ,繁华落尽,六堡河在岁月中变得轻浅,再也承担不起那样繁重的运输,如同淤塞的汴河,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对于小镇本身,这种 *** 如一日的平静,依然宠辱不惊,却是值得尊重。
22、 轻舟快渡出合口,浪急滩险到梨埠。六堡河源远流长地诉说着茶船故道上老船工感人的故事。宽阔的两岸、澹澹的水流、茂密的绿林……,衬托出旖旎的 *** 风光。乘游船至合口码头,悠游享受一番古迹巡礼,应该是一种时光倒转梦幻般的 *** 氛围吧。
23、 苍梧县六堡镇合口码头(黄六淮摄)
24、 离开合口码头进入依河而建的茶街,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茶街的古朴在一点点展露。已是傍晚时分,路上的游人不多,一抹夕阳斜斜下沉,在古镇的河流上倒影出悠悠的橘红。以竹林为围垣,沉浸于静谧中的青 *** 景,此时已幻化成了我难以抹去的一缕乡愁。走过长长的廊道,茶街上晚清和 *** 时期水乡古镇风貌的小茶馆依次排列,青砖碧瓦,屋檐翘首,恬静而朴素,彷佛在讲述一个唯美的故事。
25、 茶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装在竹篓、葫芦、木箱、陶罐、锡罐里的六堡茶,店主把这些茶分为7个等级,即从特级到6级;样式有茶粉,茶芽,茶壳,老茶婆等,每一种茶味道都不一样,每一个年份的口感都不相同,看上去有种令人愉悦的保守气息。
26、 新茶街(黄六淮摄)
27、 茶街上游客寥寥,实属遗憾!但这里存在着真实的生活气息,真实得有时会让你莫名的潸然泪下。而对于生活在广西的人来说,武夷山也许有些远,但家门外不远处或许也有墨绿色的乡村态度触手可及,为燥热的秋日带来漫山遍野的清凉与清香。
关于本次野生六堡茶之乡和六堡茶的发源地在哪里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