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锡剧戏曲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说天津是戏曲之乡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锡剧戏曲之乡和为什么说天津是戏曲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锡剧是哪里的地方戏剧
1、锡剧起源于常武地区,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她流传于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地区,与越剧、黄梅戏竞相媲美,同列华东三大剧种。
2、锡剧是由滩簧 *** 中的常州滩簧发展而成的一个近代剧种。据《江苏戏曲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进籍著名诗人赵翼回故里戴溪桥探亲,发现家乡有村伶演出,作诗记述曰:“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伶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书千卷,翻让童奴博古今。”并以“里俗戏剧”称之,由此可推断锡剧出现的时间当在1754到1772年之间。
3、嘉庆十六年(1814年),赵翼辞官告老还乡后,与夫人同游常州小茅山庙会,写下了《三月十八日檀桥门首看小茅山香会经过》一诗,记述他在庙会看“滩簧”春台小戏时的情景:“熙熙人共乐春台,二老相随笑口开,不让帷东避新妇,听他看煞子瞻求。”由此可见,此时的滩簧已经非常盛行了。
4、滩簧在农民自我娱乐阶段称为山歌、小调、花鼓戏或花鼓滩簧,登台演唱后称为春台戏。早期演唱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的日常生活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农民农闲期间自娱自乐的乡土文化艺术,尚无专业与业余之分。每到农闲时,农民三五相邀,唱个痛快。农忙开始后,唱滩簧的人们各自回家种田。
5、滩簧起源于苏南民间山歌。常州的山歌、小调在唐代已开始流行,到明代已形成一年一度在“德安桥上对山歌”的传统。城乡士民惯于在此迎神赛会、对歌演唱,1913年的《新兰陵报》就曾报道过是年6月19日(俗传观音得道之日),乡民于德安桥下唱山歌的盛况。平时,农民在田间 *** 秧或耘耥时,也常常一边劳动一边对歌。有时两人结成对子对唱,或结伴对唱,或一人主唱、其他人和唱,船民则唱船歌。农闲或夏日晚上纳凉,人们往往也以唱山歌、小调自娱。
6、山歌、小调的内容和曲调,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也有当时流行的摊头唱片。摊头即如今所谓的开篇或书帽,唱片即唱本。而在庙会或喜庆节日时,还同时表演调采茶、调马灯、荡湖船等歌舞。久而久之,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吸收、融合,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别具风味的民间小曲,即以唱为主的滩簧小调。是从简单的抒情山歌、叙事山歌发展到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篇幅较长的民歌,构成一种新兴的腔调。锡剧在滩簧戏阶段主要唱的是“对子戏”,这是苏南民间的小戏形式,她的基本腔调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她纯粹是一种农民的艺术,不但其内容都是反映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表达农民的意识和思想感情,其表演手法也具有农民 *** 质的特色,演唱念说的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形象感,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锡剧中有许多曲调如《绣荷包》、《紫竹调》、《湘江浪》等都是从苏南民歌中采撷而来,《孟姜女》中的“春调”和《珍珠塔》中的“道情”,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苏南民歌。后来,衍变成既唱且舞、唱中带演的说唱滩簧,并逐渐发展为有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简单对子戏,如滩簧对子戏《女告情》,就是由民歌《哭情郎》又名《情女哭沉香》衍变而成的。
7、常州滩簧同时受其他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如吸收了“常州道情”、“唱春”、“宣卷”和弹词等说唱艺术的内容、形式。据常州的唱春老艺人说,唱春与滩簧同出一脉,起初的区别仅在于滩簧是坐唱,唱春是行唱,而滩簧中有的小调就是从唱春的“春调”吸收过来的。常州滩簧的内容与唱春、宣卷、常州道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滩簧的《孟姜女》,宣卷称《孟姜女宣卷》,唱春称《十二月花名》,常州道情则称为《孟姜女哭长城》,演唱的内容几乎一样,有的比滩簧还要翔实。再说,滩簧艺人与唱春、宣卷、常州道情的艺 *** 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州滩簧的前辈艺人,往往都是既能唱春,又能宣卷,还能唱常州道情。常州锡剧早期的 *** 人物王嘉大,就是先学滩簧,后因受 *** 且有病,改行唱常州道情,直到 *** 初,他应邀到上海,才重新演滩簧。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还提到,那时只要地方上宣卷念佛,也总有人叫他去参加。此外,他还把《双奇冤》、《盗金牌》、《乌金记》等几十个宣卷的唱本和弹词脚本改编成滩簧剧目,为常州滩簧由对子戏发展成同场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锡剧是无锡特有的地方戏曲,这种戏曲有什么历史来历
无锡市锡山区杨戬燕家桥村位于锡山区杨戬镇北部,无锡、江阴、常熟交界处。阳炎河和西贝运河经过,水陆交通便利。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名人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她是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是江苏地方戏曲的发源地,中 *** 族 *** 业唐氏家族的发祥地,无锡 *** 老区。她是无锡著名的教授村,董熙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 *** 码头、书(评弹)码头,有“三地一村四码头”之称。
锡居出生的村庄|江苏省著名村镇无锡燕家桥,现在的燕家桥村是2001年由原来的燕家桥、黄家坝、燕北、燕南村合并而成。它占地8.3平方公里,有44个自然村,1680户,5800多名村民。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为辅。是一个6000多亩耕地的大型农业村,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200亩,种苗和水果种植面积3500亩,淡水蟹 *** 300亩。
唐故里,燕家桥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集团唐家的发祥地。清咸丰十年(1860年),无锡唐昌布庄的主人唐茂勋举家迁到燕家桥,在双板桥下设立春园布庄,经营布匹、棉花、棉纱等生意。燕家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的传统手工艺基础,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几年间生意如火如荼,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家络绎不绝,大赚一笔。
《无锡历史故事集》说:“春园的补光,随着当地农民日夜织布机的声音,加快了致富的步伐”。唐茂勋发迹后,在河西镇沿河修建了唐家的仓堂、宅院和唐家的码头。短短几十年,唐家发展成为燕郊无锡东北乡首富,名声大噪。第三代和 *** 唐先后走出燕郊,从无锡到上海和海外,建立了许多唐的 *** 业实体,成为近代中 *** 族工业的先驱。
燕家桥是锡戏的发源地。戏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也是华东三大剧种之一,与越剧、黄梅戏同名。被誉为“江苏宜芝美”。《无锡市志》中的锡戏,最开始名叫檀煌,起源于无锡 *** 燕家桥,由小调民歌演变而来。据史 *** 载,明清时期,在阳间、燕郊附近。小调流行民谣,人们称之为“东乡小曲”或“东乡小曲”。清朝道光、同治年间。民间艺人将东乡小调的曲调、吴歌的内容和采茶灯的表演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探春。
三、锡剧是怎样成华东 *** 剧种的
1、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演员讲习班,同时将流行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
2、挖掘整理传统戏《 *** 》和《翠娘盗令》,移植和改编现代戏《王贵和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和《葡萄熟了的时候》等10个剧目。
3、1953年4月,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的部分成员共同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自此之后,常锡剧便简称锡剧。这一时期,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
4、锡剧演员们整理改编一大批传统剧目和创作新编历史戏,《走上新路》、《双推磨》、《红楼梦》、《庵堂相会》、《珍珠塔》、《红楼境》、《显应桥》、《水泼大红袍》、《牛旺回书》、《江阴血战记》和《白马告状》等剧目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5、他们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的 *** 》、《白丹山》和《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红花曲》、《农家宝》、《姑嫂比武》和《三亲家》被拍摄成 *** ,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6、为适应锡剧剧种的不断发展,音乐工作者先后还创作和改编了新簧调、新 *** 调、老簧调、新铃铃调、乱鸡啼、陈调、洪发调、流水板和导板等锡剧作品,使锡剧这一剧种的簧调和 *** 板两大板腔 *** 更趋完备,更适应反映古代和现代生活及人物的要求。
7、在舞台美术方面,除部分传统剧目外,多参照话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古装戏化妆兼用越剧小头面和京剧大头面。
8、锡剧的艺术特点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一批常用的套语形成表现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赋”,这些套语出现在早期锡剧的幕表制时期,约有40余篇,如金殿赋、公堂赋、花园赋、喜娘赋、叹穷赋、码头赋和灯赋等。
9、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锡剧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专业文艺团体达到50个之多。不但江苏的大江南北、各个市都建有一个颇有规模的锡剧团,而且,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也都建有锡剧的专业文艺团体。
10、 *** *** 以来,锡剧的从业者经过不断的努力,仍然创作了如《 *** 母女》、《当家人》、《阿炳》、《三夫人》、《南归记》等一批具有剧种特色,产生一定影响的好戏。
11、同时,也涌现出了像王建伟、 *** 霞、周冬亮、唐振华、万建焕、卞燕敏、李菊、张美华、沈蕙兰等一批后起之秀。
12、锡剧由乡土艺术逐步走向真正的舞台艺术,从而开创了全面发展、繁荣的新阶段。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
13、锡剧唱腔是与吴文化相吻合的戏曲声腔,它在吸纳了吴文化的滋养后,又凝聚并体现了吴文化的地域特色,典雅、柔软。具体说来,可用“慢”、“小”、“细”、“软”和“雅”这5个字来加以概括。
14、慢是指锡剧的节奏缓慢,轻柔而婉抑;小是指锡剧可以在各类剧场的舞台上演唱,也可在广场演出;细是指锡剧表演十分细腻;软是指吴侬细语,唱的是柔婉的江南腔,再加上擅长 *** 的文戏,自然给人们以一种软而秀的感觉;雅是指锡剧的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风格。
15、锡剧伴奏乐队也有所发展,有些戏剧演出团体还曾采用过西洋乐器,如提琴和各种木管和铜管乐器,其气势宏大、节奏明快,在渲染场面上收效显著。
16、锡剧音乐的传统伴奏 *** 是一种复调伴奏法。最初,由于演员大都没有文化,伴奏乐师必须十分熟悉各种曲调和每个演员的唱腔特点,又由于没有乐谱,所以只能随腔伴奏,这种伴奏 *** 传统叫做“托腔”。
17、锡剧的各种伴奏乐器的定弦 *** ,大多采用首调定弦法,由于每样乐器都由乐师根据各自的伴奏习惯定弦,加之锡剧用调不多,所以,伴奏乐器采用首调定弦法伴奏,更能发扬锡剧音乐的风格特点。
18、首调定弦时,每件乐器和有经验的乐师都有各自独特的伴奏 *** ,这样即产生了各种不同流派唱腔和伴奏风格,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锡剧伴奏乐队的传统编制。
19、各种乐器的首调定弦是产生锡剧音乐支声复调的原因之一,支声复调伴奏形成的另一原因是由于演员的各种不同的演唱 *** 和不同唱腔同时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
20、锡剧乐队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定腔定谱的视谱伴奏。这样,原来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伴奏经验和支声复调伴奏法就难以用上,伴奏旋律有时就显得单调乏味。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伴奏法和现代定腔定谱法已在同时发展。
21、在表演上,锡剧当发展到以古装戏为主后,开始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部分剧团还聘请京剧和昆剧演员进行辅导,学习京、昆的舞蹈身段、形体动作,逐步向载歌载舞、唱、做、念、打方向发展,但一般仍以唱为重点。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