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红旗渠之乡林州这个问题,红旗渠烟上写着林州特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红旗渠位于哪个地方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国家AAAA *** 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更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
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之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
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二、红旗渠位于
红旗渠位于我国河南省林州市区北部,地处豫、晋、冀三省交汇处。
红旗渠距林州市区约20公里,是一座被誉为“人工天河”的著名水利工程。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横跨山西、河南两省。干渠、分干渠共10条,遍布林州市全市乡镇。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
红旗渠的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彰显了林州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如今,红旗渠已成为国家AAAA *** 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参观学习、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红旗渠位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之间,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周边地理环境优美,既有丰富的水资源,又有壮丽的山水景观。乘坐火车、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均可方便抵达。安阳汽车西站有班车直达红旗渠,车程约40分钟。自驾游的话,沿京深高速或107国道到达安阳后,再到汽车西站,直奔林州(县)即可。
红旗渠不仅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更是展示我国人民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教材。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工程建设的伟大壮丽,感受到林州人民的拼搏精神,是一处值得参观、学习、感悟的好去处。
三、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哪个市,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红旗渠修在太行山上的一处水利工程,是我国先辈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修建而成,至今红旗渠也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的一处著名风景区,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全国的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处于在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 *** 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建设起来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该渠1960年2月动工兴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后正式定名为红旗渠。
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是一个酷旱山区。为了解决严重缺水问题,1960年2月,原林县县委在对林县山川河流和区域人文地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设计,毅然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当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生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自己投入的,苦战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一条人工天河。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80年代,林县人民在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靠着在修建红旗渠战斗中培养锻炼出来的胆略和技能,组建了一支又一支建筑工程队,总人数达13万之众,意气风发地冲出太行山,走向国内外建筑大市场,被人们称之为十万大军出太行。大量的劳务输出,不仅使林县人民解决了温饱,而且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人才,积累了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来叫林县,1994年撤县建市,而林州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一侧是太行山万仞绝壁,另一侧是漳河河道。但由于当地广泛分布石灰岩,多裂缝溶洞地貌,造成地表水极其容易散失,地下水则深藏地下,中间有隔水层,开采难度太高。
如果翻开林州县志,映入眼帘最多的字眼就是大旱。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4361949这514年内,当地发生了100多次旱灾,其中大旱绝收就达到30次之多。旱灾之后就是流民失所,饥荒遍地,当地历史上多次出现十户仅存二三,夫卖其妻,父弃其子的惨状,更发生过不少人相食的人间悲剧。
早年间,林州到处传唱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的民谣。这是林州当地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
林州市被太行山包围,西侧是万仞绝壁,东侧是低山丘陵,中间虽然是盆地,但盆底自西向东倾斜,满布如漏斗般的石灰岩,根本无法积蓄雨水。
虽然南北两端都有河流,尤其是北面有漳河,但大多是季节河,河床坡陡,流径短促。一到雨季,就容易形成山洪,冲毁农田作物。但到了冬春两季,便时常干涸断流,一滴水都没有。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庄稼活不成,人们吃不饱,就要闹饥荒。许多人要到离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去挑水吃,一年洗不上一次脸,更别说洗澡和灌溉了。
为了解决居民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当时的县委 *** 杨贵,在 *** 代会上提出了全 *** 动手,全民动员,苦战5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决心在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把从林州北端流过的浊漳河河水引入盆地,从而彻底解决用水困难问题。
当时新中国建立才十几年,正是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大家都充满了理想和干劲,尤其是饱经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建。之一批37,000多名当地百姓,组成了庞大的施工队,进驻太行山,开山凿洞,打算大干三个月,赶在五一劳动节前通水。
四、河南林县红旗渠简介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 *** 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 *** 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修建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 *** 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更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
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之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红旗渠之乡林州和红旗渠烟上写着林州特产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