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 *** 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哪个省 *** 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 *** 古代 *** ***
中国古代的 *** *** 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时期,那时 *** 阶级将部分沦为奴隶的女 *** 作为官妓供军士娱乐。汉代,军中开始有女乐,尤其是富豪之家普遍蓄养女乐,卖艺兼卖色。纯商业 *** 的 ***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起。唐代是官妓 *** 的鼎盛时期,官妓需在官府注册,由官方管理,来源多样,包括选拔私妓和罪人女眷。宋代沿袭唐代,私妓盛行,官妓 *** 有所发展,官吏宿妓有禁令。明代中期官妓 *** 被废止,转为私人经营,官员涉足 *** 受到严厉禁止。清代, *** 不仅提供色相,还涉及 *** 和 *** ,早期对开设 *** 有禁令,但后期监管松弛。官府在光绪年间通过抽税区分官妓与私妓,妓业在法律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承认。 *** 社会地位低下,失去人身 *** ,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为 *** 业提供了土壤。唐宋两朝尤其繁盛,官妓由 *** 经营,到了明代中后期达到巅峰。 *** 来源广泛,包括罪人亲属、被贩卖的女子以及误入风尘者。明朝对妓业征税, *** 遍布城乡。 *** 分化为不同档次,文化妓如薛涛、柳如是等因培养成本高收费昂贵,而底层野妓则 *** 低廉。 *** 行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和风气的变迁,与城市经济繁荣相伴而生。
二、 *** 的来历
1、又称娼女或 *** ,起源于女乐。在中国,自夏商开始,就有专门为奴隶主提供声色服务的女乐倡优。在原始社会,人类两 *** 关系处于群婚或乱婚状态,无贞女、 *** 之分。进入奴隶私有制后,两 *** 关系转变成专偶制,奴隶 *** 开始出现。从古籍和发掘出的古墓、文物中,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发掘的商代奴隶主贵族墓,椁室西侧发现有女 *** 骨架二十四具,研究认为这些女子是墓主的生前女乐。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流行嗜好声色、蓄养女乐倡优的风气,官僚贵族和富豪乡绅蓄养 *** 和歌舞艺人。秦汉时代,帝王 *** 奢,后宫 *** 众多,官僚贵族在家中蓄养 *** ,还出现了 *** *** 士兵服务的营妓以及私妓业。汉代以来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改变了社会经济状况, *** 应运而生。商人阶层寻求声色服务,城镇集市的繁荣使一些妇女寻求谋生手段, *** *** 因此产生和发展。三国魏时, *** 业已很通行。
2、总之,从夏商时代起, *** 男人赏玩的声色 *** 首先在宫廷、贵族、豪门富绅中滋生,中国 *** 的历史就开始了。尽管朝代更替、社会变革,历经数 *** 沧桑,中国 *** 以一种病态的方式疯狂生长。作为部分中国女 *** 特殊的生存方式, *** 延续并扩张,与历史同步生存。
三、中国古代 ***
1、鱼玄机,名幼薇,晚唐时生于长安城郊一位落拓士人之家,鱼父饱读诗书,却一生功名未成。幼薇五岁便能背诵数百诗章,七岁作诗,十一岁时习作就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
2、鱼家住在长安的东南角,是当时 *** 云集之地。鱼父过世后,鱼家经济非常窘困。幼薇小有诗名,很快就受到唐朝花间派词人、奇丑无 *** 温庭筠的重视,而后结为师徒。一天,师生二人相偕到城南崇贞观游览,正碰到一群新科进土争相在观壁上题诗留名,幼薇也挥笔留下:
3、云峰满月放春睛,历历银钩指下生;
4、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5、有个叫李亿的翩翩公子心中大为仰慕,就请温庭筠从中撮合。李亿当年刚过20,出身世家,生得端正, *** 温和。不过 *** 裴氏出身望族,生 *** 刁蛮。16岁豆蔻年华的小幼薇尚未知人情世故,这人既然是老师介绍的,而且模样出身还这样儒雅高贵,就稀里糊涂地当了李亿的“ *** ”。李公子就在长安城外金屋藏娇,远在老家的裴氏凶巴巴地从外地赶来,不仅把幼薇 *** 了一顿,而且硬逼着李亿把她赶出家门。两人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三个月。
6、李亿暗地里还是依依不舍,捐钱将幼薇送到了咸宜观。观里的道姑为鱼幼薇取了“玄机”的道号,从此幼薇成了玄机。唐朝道教盛行,著名的道观多是游览胜地和交际场所,许多才色稍佳的女道士便成了交际花。然而,咸宜观的道姑品 *** 严谨,格守规矩,所以一直保持着一分清净的局面。
7、三年后,咸宜观的师父死了,道友彩羽也与修补壁画的画师私奔了。与此同时,李公子却携妻出京,远赴扬州任官,连一声招呼都没打就走了。李公子走后,玄机的经济也出现了问题。她是个烈火一样的女子,如何受得了这样的轻蔑!于是在冷清的咸宜观中,她写下了这首后来传诵千古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8、从此在道观外面,她贴出了一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红纸告示,这无疑是一旗艳帜,声明骤起。鱼玄机的艳名越传越广。从她的一首“道怀诗”,就颇能体现出她那时的生活景况:
9、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怀春绿酒,对月夜琴幽。
10、绕砌皆清趣,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删遍,半醉起梳头。
11、当时鱼玄机的 *** 来往穿梭,其中就有后唐才子左名扬。当年他还是个落第书生的时候,就因其相貌仪容酷似李亿,成为鱼玄机的座上客。两人的爱情可以从左名扬的一首诗里揣测出来:
12、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宁谧品香茶;
13、日暮钟声相送出,箔帘钉上挂袈裟。
14、但她似乎与左名扬并无缘分。此后,鱼玄机还喜欢上了一位经营丝绸生意的富商李近仁和一个叫陈韪的乐师。这一段生活,鱼玄机过得幽闲、潇洒而畅快,这可以从这她的诗里面读出来:
15、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
16、空卷珠帘不曾下,长移一榻对山眠。
17、玄机有个贴身侍婢名绿翘,身姿丰腴,善弄风情。一天,玄机从外面回家,看见绿翘言语支吾,双眸流露着春意,而且陈琴师不辞而别,玄机立刻心生疑窦,仔细检视绿翘全身,发现她胸前有指甲划痕。玄机火气一上来,就无法克制,把新愁旧恨一并发泄在了绿翘身上。于是这个刚24岁的才女因笞杀女婢而被恶官裴氏族人裴澄处死。被绑到公堂的时候,她连一句为自己辩护的话都不讲,全都供认不讳,只求速死。
18、鱼玄机的诗在《全唐诗》 *** 有48首。
19、秦淮八艳,最早出自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20、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 *** 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21、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22、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 *** 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23、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 *** 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24、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25、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26、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27、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 *** 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 *** ,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 *** 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 *** 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28、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 *** 投降了 *** 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29、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 *** ,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 *** 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 *** 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 *** 寺长斋绣佛。
30、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 *** ,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31、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 *** ,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 *** 倜傥,两人一见钟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
32、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
33、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34、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 *** 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饭量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 *** 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 *** 。
35、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 *** *** ,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 *** 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36、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37、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 *** 香阁,细品名香。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 *** 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 *** 深处。
38、在明末那个非常 *** 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庭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正日益变得内忧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39、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就是这些绣楼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其实,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这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的脚步声,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
40、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一定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 *** 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 *** 。
41、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抓住了这个机会,从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来。他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 *** 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个被清流阶层所唾弃的人物,但他还是想改头换面。于是,他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来达到他个人的 *** 目的。这一伎俩,很快就被才识过人的李香君识破。她坚决拒绝了阮大铖的金钱 *** ,并要求侯方域立即与之断绝关系,划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进行报复。侯方域无奈,挥泪离开了南京,这段短暂的爱情也仓促地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
42、不管侯方域后来的表现如何,应该说,李香君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是无 *** 议的。事后,她还是在这座绣楼上,对友人深深地感叹道:“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赞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对爱情的追求如此坚贞,且是发生在一个秦淮歌妓的身上,实属难得。
43、清顺治三年(公元1 *** 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团历史中的泡影。对于李香君来说,她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所追求的爱情最终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灭。这个在书本上被标榜为有报国之志的名士,曾经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 *** 气节上,并没有坚守多久,他于顺治八年又参加了由清朝组织的科举 *** ,结果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在爱情生活上,他也没有像《桃花扇》中所写,在栖霞山与李香君重逢。再翻读侯方域的人生历程,他应该是一个很失败的人。
44、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史书言,李香君后不知所终。
45、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 *** 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 *** 之徒,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46、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之一。(南曲,泛指卖艺不 *** 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47、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 *** 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 *** 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 *** 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径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个 *** 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 *** 嫉俗。
48、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 *** 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 *** 招来的恶果。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之一”之称,自然广受 *** 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49、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50、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51、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 *** 《法华经》。
52、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 *** 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53、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 *** ,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54、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 *** 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更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55、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1 *** 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0000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56、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 *** 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 *** 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57、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 *** 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58、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59、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 *** 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 *** ,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