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乡团购(团购达人)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记忆之乡团购,团购达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你最怀念的味道有哪些(记忆中的味道、家乡味等)
  2. 关中记忆 | 家乡的古会(任应孝)
  3. 乡情散文:珍贵的童年记忆

一、你最怀念的味道有哪些(记忆中的味道、家乡味等)

1、说起怀念的味道,每个人都各有不同,因为各自的成长经历感受都不一样,我记忆中的味道主要是和食物有关,可能是我比较爱吃的缘故,所以每每想起都是关于亲情和食物的回忆。

2、爸爸做的鱼头汤,小时候在我记忆里,爸爸不经常在家,因为他要忙于工作,忙于应酬,所以一年到头都是妈妈做饭,很少能吃到爸爸的手艺,只有过年的时候,爸爸会亲手做一锅酸辣的鱼头汤,那时是最快乐的时光,我们三个都争着抢着喝爸爸做的鱼头汤,现在想想那是何等的美味呀!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还是爸爸用爱心为我们做的美餐。

3、姥姥做的手擀面,从小我就和姥姥关系特别好,有事没事的总爱往姥姥家跑,姥姥也特别的疼爱我,每次去都给我做手擀面,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手擀面,以至于后来上大学,每次回家之后,就往姥姥家跑,为的是吃上一碗她亲手擀的手擀面,现在想想与其说是怀念那碗手擀面,不如说是怀念姥姥的味道,跟姥姥在一起的时光是我再也追不回的记忆,是我永远珍藏的思念。

4、妈妈做的棉鞋,因为我从小长得比较瘦小单薄,所以每年冬天我就容易冻脚,这时候妈妈就会给我做上一双又暖和又舒适的棉鞋,这样我的小脚丫就不容易冻了,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她还一直挂念我的脚,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我长多么大,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那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

5、这些年可能是我在外漂泊的时间长了,从考上大学到结婚生子,一直都没有好好的陪伴在亲人身边,所以我最怀念的味道,与其说是什么,不如说是我最怀念亲人的爱。

二、关中记忆 | 家乡的古会(任应孝)

1、在家乡长安区农村,每年都要过农历古会。这古会何时过起,我无从知晓。只记得从我懂事起,这古会就年年都在过,从没间断,一直延续至今。

2、家乡的古会,是一年中除了春节,中秋节,人们生活中又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夏收夏播完毕,新麦子也已碾打完毕,晒干后全部归仓,过古会就开始了。因此,这古会人们也叫忙罢会。每一个村子都要过,每一个村子过会的日子又不相同,是固定的,也有二、三个村子同一天一起过的,从古到今,每年不变。

3、过会最早的村子是农历六月六日,最后一个村子是农历八月二日。从农历的六月开始,每天都有村子过会。乡间的道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三三两两挎着竹篮子的人,篮子里装着给亲戚拜会的礼品,一路说笑着,一起赶路拜会。过古会时间之长,气氛之热闹,是其他不过古会地方的人们,非常羡慕的。

4、过会的前一天,过会村子的家家户户都忙忙碌碌,要蒸馍、买肉、买菜、压面条等,为第二天招待亲戚做准备。这天一大清早,村子里也会有外来卖菜的人来摆摊。有拉架子车来的,有骑自行车驮筐和挑担来的。摆在村子中心街道两边,供村人随意挑选。村民不出村,就可以购买齐肉、菜、豆腐等招待亲戚的全部东西。叫卖声,欢笑声在村中飞扬。中午过后,这些卖菜摆摊的,开始陆陆续续撤摊出村。而跟着古会转村的压面机,清早进村,昼夜不停,为村民 *** 面条,直到第二天没有人再压面条,才收拾出村,为了欢庆村子过古会,这天晚上,村里还会请来县、西安的剧团或放映队,演唱秦腔戏和演 *** ,连续两晚上。有的村只在过古会的当天晚上演一场戏或 *** 。

5、过会的当天,所有的亲戚都要来拜会。已出嫁成家的女子,给娘家拜会的礼品,是十个碗口大的油塔馍,一封点心;娘家给女子家拜会的礼品,是十个白糖或芝麻馅的饦饦馍,带桃、苹果等水果。招待亲戚吃两顿饭,之一顿在上午九、十点,是臊子面,主人会提前做好臊子汤,先将木耳、黄花菜、海带、豆腐等洗净切碎,炒熟待用。再烧开水,改为小火后,放入熟的大肉丁,再放炒熟的各样食材,小韭菜段及盐、酱油、醋等调料,关火,一锅臊子汤就做成了。只等亲戚来齐后,烧水下面条,捞面浇臊子开饭了。第二顿饭在中午二、三点,是炒菜和蛋蛋馍,一桌饭最少要炒上六到八个菜,饮料是村民自己制做的事酒(稠酒),也为爱喝白酒的男人会准备上一、二瓶白酒。吃了中午饭,稍休息一会,远路的亲戚就开始回家先走了,近路的亲戚最后再走。主人将每位亲戚都会亲自送出院门外,还要给每位亲戚的篮子里,放上几个蛋蛋馍和水果,作为回礼,不让亲戚空手回家。愿意在晚上看 *** 和戏的亲戚,会留下来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走。过会的这一天,村子里还会有卖水果的, *** 娃哨的,卖叮当的,吹糖人的等来摆摊。吃了臊子面,大人们坐下来谝家常,亲戚家的小孩,在过会主人家小孩的带领下,三、五个人一起,到村里卖东西的摊位上,看吹糖人, *** 娃哨、卖叮当,有的小孩会出手买娃娃哨和叮当吹。娃娃哨还能吹时间长一些,吹叮当的 *** 不对,不是吹不响,就是几下把叮当就吹打了。因此,我们对吹叮当的印象,就是“扑通,扑通,两钱送命”。

6、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我很少去买娃娃哨和叮当,但每年却总盼望着过古会。过古会不但能吃到平时吃不到肉菜,白馍,还会看到 *** 和秦腔戏。每年过会开始,我会跟着大人们一起,晚上去过会的村子看 *** ,看秦腔戏,有时甚至走五、六里夜路,也从不感到累和害怕,而且还感到高兴。后来上学,进城参加工作,离开了村子,走亲戚拜会的机会少了。但每年家乡过会,只要是在节假日,我都会抽出时间从西安回到家,给亲戚拜会,招待来家拜会的亲戚,享受家乡过古会的热闹和快乐。

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过古会,也有了新的变化。拜会的礼品不再是单一传统的油塔馍,白糖或芝麻馅饦饦馍,还有精美包装的牛奶、烟酒、糕点和营养品。招待亲戚还是吃两顿饭,早上的臊子面变化不大,中午饭桌上的饭菜,除了大肉炒菜,还有鸡、鸭、鱼、 *** 肉。饮料除了传统的事酒(稠酒)、白酒,还有可口可乐、雪碧等。有的家庭为了减少过古会,自己做饭招待亲戚带来的繁忙和劳累,更是在村子就近的饭馆,包席招待亲戚。人们拜会步行的也很少了,大多都是开着私家小汽车,骑着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前往。文化活动也不再是演一、二场 *** 或秦腔戏,还有村民自发组织的自乐班,演唱的秦腔戏,红色歌曲的演唱,歌舞秧歌的表演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家乡的古会,也会一年比一年过得更好。

三、乡情散文:珍贵的童年记忆

1、童年是懵懂无知的岁月,可记忆是那么明亮,那么纯净。童年是天真的,记忆是那么深刻。就像一张褪了色的老照片,色彩不那么鲜艳了,但是轮廓十分清晰。

2、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童年记忆最多的离不开黄河。黄河在我们的村东南呼啸而来,打了个滚往东北跑去。游荡型的河道在这里变成了 *** 型的河道,所以我们那里成了有名的黄河险工。听老人们讲,这里的堤坝是无数人在无数次将无数的石头抛向河里垛起来的。再大的水都不怕。每到秋季黄河发威的日子,堤外黄河咆哮声震天,可堤内的人们,会处之泰然。黄河水大的时候,连大 *** 不敢去游泳,别说我们小孩了。只有到春末夏初水少的时候,我们才敢找个窄的河段游过去,象胜利者样,高举双手,呼唤家乡。河对岸看家乡,是另一幅图画。黄的是水,绿的是金堤上的树。一黄一绿蜿蜒而去。夏秋季的黄河是最繁忙的时候,一艘艘帆船穿梭在河中,一曲曲船夫号子此起彼伏。更大的船是:三条杆,就是挂三张帆的船。能载几十吨货呢。

3、“船是八面风”,船在河中行,哪来的风都能用得上,这就得看船舵手怎么调整帆的角度了。那些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不得而知。可从那南腔北调的船夫来看,是来自很远又到很远的地方去的。

4、黄河里的鱼是很好吃的,又鲜又嫩。听 *** 讲,他一辈子就遇到一次黄河出多鱼的时候,那天黄河水多宽,鱼多宽,鱼那叫多啊。他用草筐一捞就是半筐鱼。黄河里的鱼没法用网逮的。只有在夏末秋初的涨水时,才好逮得到,河水一涨一落,贪吃的鱼就会拉在岸边的低洼地里。记得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去割草,看到一个土坑里有鱼,就忘记了割草,下坑摸鱼了。大半晌每人摸了有二斤鱼,用柳条串上,招摇着回了家。邻居一个哥,下工去割猪菜,看到我们逮了鱼,他问了问,微笑着走了。一中午头,他逮了几十斤黄河鲤鱼。看着那一条条黄身子,红尾巴的鱼,我们几个眼都直了。心里却还不服气,哼,你还不是听我们说的吗?!

5、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正是困难的时候。留下最多的记忆是饥饿。依稀记得吃“大锅饭”的事。那时各家各户的锅都没了,都到集体食堂吃饭。每到开饭时,有一个卢姓老者,拿着个铁皮卷的喇叭,嘶哑着嗓子。努力地高声呼喊:“开饭了——啊——嚎!”那个长长的托腔:“啊——嚎!”至今难忘。人们拿着碗筷,排起长队,忍着饥饿,耐心地等待。小孩子也不例外,哭闹不解决问题。农户家里没有锅,没有粮食,饿了就得等集体一起吃饭。一次,我母亲和一个卢姓大嫂去给队里碾玉米,我饿得一直哭。母亲怎么劝都不行。那个大嫂冒着挨批的危险,抓了一把玉米面,放在衣袋里,拉起我就走。母亲知道她干什么,吓得变了腔:“您嫂,别、别!”那大嫂扭头做了个不要说话的手势,拉着我,径直走了。到她家。找来一片破缸片,当锅,给我做了碗玉米粥。没锅,没碗,是我吃得最香的一碗玉米粥。

记忆之乡团购(团购达人)-第1张图片-

6、“大锅饭”,没吃多久,就散了伙。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了,要啥没啥吃的。地里长的野菜,树上长的树叶,能吃的都吃了。记得和一个叫三的哥哥到村东头去放羊,他长我有十几岁,知道得多、他很神秘地给我说:“别的村吃上外国的糖渣了,我们也快有吃的了。”“外国?糖渣?”我不解地问。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快有吃的了。一定又香又甜的吧!”我还把这个秘密告诉了父母,让他们也有份希望。不知过了多少天,外国的糖渣没有运来,说是给更困难的地方了。那个三哥也没吃上外国的糖渣,饿得跑到东北去了,一去没返。还别说, *** 也能充饥,希望还能挡饱。在盼糖渣的日子里,肠胃的耐饿力增加了。前不久和朋友闲聊,说起三代人的对比,总结为:我们的童年是要么没么,孩子辈的童年是有么吃么,现在的孩子是吃么,买么了。

7、童年的天真就在于容易满足,所以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总是快乐着。我的童年,在饥饿中长大,但和同伙伴们不断地寻找着快乐。现在看来,童年时的那些游戏似乎都有了童话的色彩。打水仗很有趣的,每到夏天,坑塘成了我们的天堂,伙伴们个个水 *** 很好,追逐打闹,玩得痛快。冬天打尒多,一根木棍两头削尖叫:尒。加上一根木棍,就能玩上一晌。捉迷藏跑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记得那时一个村的还分成两支队伍,有年龄稍大的当头,用木棍削成大刀,长矛,用 *** 做成胡子,真刀 *** 地对打,喊杀声满村响起,被对方捉住的也宁死不屈,不然就会落下个叛徒的名声。阴天下雨在磨屋玩:蒙上一个人的眼睛,“打瞎驴”。直跑得汗流浃背为止。最有趣和具冒险精神的是“摸树猴”了。两人以上就能来的。用包袱、剪、锤分出输赢。赢者先爬上树,输者合上眼睛,去捉树上的人。捉到谁,谁就输了,再去捉别人,循环往复直到 *** 。游戏规则是:输者得合实眼,被捉的人,要应答,声音小了不行。输者会喊:“张吧、李吧、不吧是 *** !”其它人都会马上应答:“吧。”输者循声音往树上爬去,其他的就要见机行事,从这个树枝跨到那个树枝上,玩起了杂技。但很少有掉下来的。如果摸树猴评的是灵活,胆大。那么“捉放曹”就是凭团队精神了。十几个伙伴分成两对。各自手拉手一字排开。高声呼喊:“ *** 翎,扛大刀,拿哪个?”“拿。。。”拿谁,谁就朝对方冲过去,将对方的手冲开,就胜利了,班师回朝。冲不过去,就成了俘虏。直到有一方剩一个人为止。这局就在欢呼声中结束了。

8、那时候看 *** 是更奢侈的文化生活了。每个村一年也就演一两次。每逢放映 *** 时,小孩子都会早早地搬好板凳,去占好地方,等着开演。一张黑边白地的映幕,挂在场院或者村头空旷的地方,一次文化的大餐,在乡村晚间开始了。周围十里八乡的 *** 会赶来。看个稀罕。我们村是个大村,有四个大队相当于现在的四个行政村。每村演一次,就是四次。那次放映的是《地道战》,我们一场不落,连看了四场。对《地道战》的台词,甚至音乐都熟悉了。第五天听说到八里以外的颜营村去放映,我们觉得换片了吧。早早地吃了饭,跑着去了。等到开演一看,还是《地道战》,看啊,来了,就得看。第六天不知谁打听了去了附近的另一个村,有十里远。伙伴们哼着《地道战》中军民抢收麦子的那段乐曲:当当个当,当个当个当……一路小跑。到了村头,不知谁说:“听。听!割麦子呢”大家停下脚步,“当当个当,当个……”,回荡在村子的上空。大家瘫坐在地上,“还是《地道战》,不会换换啊?”大家在埋怨声中还是循声走去。六遍《地道战》,永远留在了我和伙伴的记忆中。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达人 团购 忆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