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碗托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碗托之乡以及刀刀碗托是哪里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柳林碗托是什么
问题一:柳林的荞面碗托怎么做这个问题比较简单,首先把荞面和水混成糊糊状,但是不要太稠,然后放在蒸锅上蒸熟了,大概15-20分钟,然后拿出来趁热来回搅拌,按照碗的形状抹好放凉加入调料即可吃啦!
问题二:求柳林碗托的调料配方。【做法】
碗托的 *** 很讲究,先要净化麦粒,将干荞麦入碾脱落杂质簸去尘土、麦柄,入渲箩用湿布擦之,多次换洗湿布,以求擦净。并将擦后的麦粒趁湿复入碾机脱皮出机后用细箩筛面,将筛上的皮渣簸去,带皮粉粒再次入机磨之,过箩,皮则净除、将两次脱皮后的麦粒共入磨机,筛面即可。
之后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 *** ,使其盘“醒”。待面团光亮利手“醒”盘好后,以些许冷水不断 *** ,使其稀释,变成稠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勺碗为宜。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以底浅容积小者为宜,面糊入碗前,先将碗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每碗只盛八成,加盖以武火蒸之。蒸约二十分钟即熟。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摊贴至碗口边缘,使碗内呈凹形状,置于凉处令冷即成碗托。
碗托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其辣椒选用头茬,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麻油烧热后。放入葱少许,待葱发黄时,倒入辣椒粉,用铁勺搅匀,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浆,装入瓶、钵备用。
严冬季节,多配豆芽炒食。炒瓢内放点油,待油冒烟时。放入葱,葱发黄,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块的碗托,浇上蒜、醋、辣椒,撒上盐、姜末,味精,倒入碗内即可食。有时也与羊杂各混炒。碗托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小孩、 *** 的常食零食。
问题三:在微信上卖柳林碗托怎么样?不好卖
问题四:求柳林碗托的调料配方碗托跟 *** 是不一样的。碗托是用水把荞面(精粉的)和稀,边蒸边搅(火要旺)。还有种不是精粉的,荞面生子的要蜕皮再揣成糊糊,再筛过杂质。(然后就个前边的做法一样了)怕你弄不了了(不过这种好吃)。 *** 是把荞面和好,灌进猪肠子里,然后蒸熟
问题五:求柳林碗托的调料配方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
问题六:柳林刀刀碗托辣椒油的详细做法备料
干辣椒面100克(更好选用比较粗的那种)、白芝麻10克、食用油400克、大料3颗。上好的辣椒粉,胡椒粉,五香粉,芝麻,盐,混合后放到一个不怕烫的容器里。
1.将辣椒面和些白芝麻倒入到一个耐热的容器中,由于辣椒面受热会沸腾,所以容器要足够大。
2.锅中倒入适量油,凉油时放入几粒大料。
3.待油烧至9成热(冒烟)时,关火,捞出大料。
4.待油稍凉时分次倒入辣椒面中,搅匀,凉后即可使用。剩余的红油辣椒可以装瓶使
问题七:山西的柳林碗托的作文对于自己的家乡,谁不是赞美?我家乡的美丽景色众多,有高耸入云的衡山、有优美的地下龙宫、还有清澈见底的洞庭湖、还有南方长城等等。这些美丽的景色真的很优美,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讲到这,大家应该知道我的家乡在哪了吧!没错,我的家乡就是在湖南,它自古以来都是旅游的胜地之一。但我更爱的还是我家乡的溪水。
记得我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去,总要去奶奶家门前的小溪里玩耍。溪水很清澈,清的能让你看见溪底的沙石。小溪的不远处有几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在山的倒影下,溪水是那么的绿,绿得象块碧玉。最美的时候是早晨。早晨,太阳悄悄地升起来,将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阳光照射在小溪的水面上,溪里的水红得犹如姑 *** 胭脂,红彤彤,真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溪水渐渐地和红光融合在一起,那样清亮透底的水倒映着天上变幻多姿的云彩,呈现出一幅醉人的画面。清澈的溪水倒映着青山,倒映着蓝天,美极了。溪水象一位文静的姑娘,天天都静静地流淌着,伴伏着起伏的群山,伴随着善良朴实的人们,构成了美丽的画卷。
这样美丽的家乡,这样迷人的溪水,怎能不惹人喜爱呢?这些美景只能用心灵静静的去感受,去体会!
啊!我美丽的家乡,我爱你!啊!迷人的溪水,我更爱你!
问题八:1斤荞面做几斤柳林碗托食材用料:
1.【原材料】:小麦面粉100克、荞麦面粉30克、清水适量。
【调味料】:生姜片、八角1个、食盐少许。
2.【 *** 所用工具】:直径大盘1个、小浅碟1个、浅口径碗1个。
5.3.大火煮开,转小火熬煮约10分钟左右。
6.4.加入适量的食盐,稍微再煮1分钟至食盐溶于水中,关火。
7.5.煮好的调料水倒入小碗中,放置一边 *** 至水凉。
1.小麦面粉与荞麦粉倒入和面盆内。
9.2.用筷子将两种面粉充分的搅拌均匀。
10.3.分次徐徐的倒入 *** 的调料水。
11.4.用筷子将边缘的面粉向里搅动,使面粉吸收水分完全与水融合,形成雪花状的面絮。
12.5.右手张开,用力抓握雪花状的面絮。
13.6.将所有面絮 *** 在一起成面团。
14.7.继续用手揉制面团,使其盘“ *** ”(也叫“饧面”)。
15.8.直到面团光亮利手、不粘盆(也就是所谓的“ *** ”面团)。
16.9.用手指在光滑面团的中间按压一个小洞。
17.10.舀1汤匙调料水,淋在小洞里。
18.11.用手提起面团的边缘,向小洞位置折回。
19.12.面团边缘包裹住小洞里面的水,用手揉制面团,揉面的过程中面团会遇水分而成湿 *** ,揉制时会粘盆粘手。
20.13.反复 *** ,水分会逐渐减少,直到面团充分吸收水分,又会变成“ *** ”面团,此时的面团较柔软湿气大。
21.14.再用手指在光滑面团的中间按压一个小洞,重复9~13的步骤,继续揉制面团,如此反复几次。
22.15.经过多次的“加水―揉制―加水”的过程,面团渐渐失去筋 *** ,不易成型。
23.16.继续往面盆里加入1汤匙调料水。
24.17.用手继续抓揉失去筋 *** 的不成型的面团。
25.18.再继续往面盆里加入1汤匙调料水,重复17~18的步骤,直到不成型的面团全部溶于水中,形成面浆。
26.19.但是用手在面浆里抓一下,还可以看到有没有溶于水的大块的面疙瘩。
27.20.这时不要再往盆里加水,而是继续用手在面浆里抓揉面疙瘩。
28.21.直到面疙瘩全部溶于水,形成稀糊糊的面浆,用手在面浆里抓一下,手上也是稀稀的面浆,没有任何疙瘩状
29.22.用筷子将稀糊糊朝一个方向搅打数次,使面糊上劲,放在一边静置饧制30分钟。
31.2.支好蒸架,将浅口碗放在蒸架上,大火蒸至碗热。
32.3.取出碗,用干燥的擦碗布擦干碗里的水蒸汽。
33.4.用小勺舀三勺饧好的面浆,放在碗内。
35.6.将装有面浆的碗重新放回蒸锅内,盖盖大火蒸制20~25分钟。
36.7.至碗内的面浆颜色由白变深,面浆表面凝固,趁热立即取出碗,放在一个盛有冷清水的盆内过凉。
37.8.用不锈钢调匙的手柄端在碗与面团的缝隙处,轻轻划一下。
38.9.把面团倒扣在一个直径大一点的盘内。
39.蒸好的碗秃则银圆般薄厚似碗的形状,色略发乌色但光泽鲜亮拿在手中,在空中上下晃动,“碗托”软颤、软颤~
【原材料】:蒸好的碗秃则或 *** 、黄瓜、胡萝卜。
【调味料】:食用油、花椒、大蒜、山西老陈醋、食盐、辣椒红油。
【凉拌过程】:1.蒸好的碗秃则放凉。
41.2.用刀将碗托则切成斜条状。
问题九:柳林碗托怎么往铺子 *** 你是哪里人?
问题十:请问哪里 *** 柳林碗托-百度这里
二、山西保德特产:保德碗托
1、保德碗托是山西省忻州保德县的一种汉族传统小吃。风味独特,为小吃之上品。碗托,顾名思义是将荞麦面制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笼蒸熟晾凉后,拔出一个和碗形状相似的“托”来。地道的保德“碗托”用的荞麦面,是把粗的、黑的筛去,留下白的、细的,称为“上荞面”。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
2、用荞麦面制成的保德碗托,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尤其是那卖“碗托”之人,将“碗托”拿在手中,在空中上下晃动,“碗托”软颤、软颤;再往碗中一扣,清脆响亮,可谓天下一绝。保德“碗托”质量上乘,独一无二,是地方小吃之中的精品。1983年 *** *** 曾来保德,品尝之后连声夸奖。全国著名歌唱家马玉涛曾在歌中这样赞道:“民歌满山撩,碗托大枣香塌脑,烧饼洋葱爱死人,都说山西好!”
3、碗托儿看起来简单,做法却颇为讲究。顾名思义,碗托儿是以碗为模做成的:是先将面粉和成团,然后再化成糊状的浆,盛于碗内,用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 *** 即成。这浆忌稠亦忌稀,稠则发硬,稀则发脆,入碗蒸时,托的 *** 寸许为宜,厚也不美,薄亦不好,蒸用时间约摸半个钟头,长了便“老”,短了太“嫩”,期间还需筷子搅动一次,否则里生外熟,抑或上稀下稠缺了均匀。
4、加工好荞麦面以后,先把荞麦精粉用盐水拌成面穗,使劲揣,一点一滴地适量加入淡盐水调成糊状。揣不到,蒸出的“碗托”没有“精气”,掂掂,不会发颤,易裂缝。调出的糊若是清了,蒸出的“碗托”太软;调出的糊若是稠了,蒸出的“碗托”太硬。盐的甜与咸都会影响到“碗托”的质量。然后,将荞面调好的荞麦面糊盛于碗内,上笼用武火蒸之,必须火急,火候不够,蒸不出“花(波纹)”来,还容易澄汤,蒸出的“碗托”上棉、下硬,不吃香。蒸时,每隔一小会得搅动一次,这搅动是有学问的,早了不利成型,迟了又会沉淀,蒸出的“碗托”软硬不均匀。蒸锅用的锅盖,也很讲究,不能用金属做成的锅盖,金属锅盖会从锅内打下汽化的水,使“碗托”棉、嫩不一,惟有用农民拿高粱穗的杆做成的“棒排”才行。还有水,只有用本地的水做更好。有人试过,同样的人、同样的面,到了太原、忻州,或者内蒙的包头,怎么做都找不到那种感觉。
5、“碗托”蒸熟后 *** 即成,用餐时佐以醋、蒜调制的汤。“醋蒜汤”的调制,“工艺”也不简单,若没有一定的“工龄”是调制不好的,蒜要倒成泥,醋要适量,少许的姜面,开水晾凉,各种配料有度,吃起来才能“提味”。假如是做“肉碗托”,则需把猪肉剁成馅,在“碗托”蒸熟前撒上。荞面“碗托”宜凉调,宜热烩,或者配以素汤,或拌以肉酱。
6、碗托儿不仅做起来讲究,吃得 *** 更需有道。首先是其佐料,即为家乡称作蘸汤的配制。如若蘸汤配制不对劲儿,那碗托儿吃起来也就失去了祖先遗传下来的那种原始滋味,也就是失去了保德的地方风味,于是碗托儿也就不成其为碗托儿了。
7、其蘸汤的配制,主要佐料为大蒜、姜粉、陈醋、咸盐、香油和冷开水,缺少了哪一种,味儿就邪了。配制的 *** :先将 *** 外皮的蒜瓣放入捣蒜钵内,再滴少许香油,当捣成带香油的蒜泥后,再放入适量的老陈醋。这里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各种佐料必须要“适量”,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二是切记先放水后放醋,中若颠倒着来,蘸汤则变得死蒜气了。这样做了,不仅蘸汤放置多日也不会变质,而且蘸着碗托儿吃,方才能吃出祖先传下的地方风味,方才美味可口;
8、再说这碗托儿的切法(家乡叫做打法)、吃得场所也与那传统的地方风味儿直接地相连着。最来味的,恐怕是蹲在碗托儿摊上,让卖碗托儿的人将当日现蒸且还贴于碗中的托子用小刀横竖划为菱形的小块,浇上蘸汤,持小竹签儿一块一块挑着吃,更是别有情趣,别具风味儿。
三、平遥古城碗脱儿介绍!
1、平遥话里的秃是发脱这个音,所以字面上碗脱,碗托,碗秃都一样。
2、平遥碗秃是饭铺摊点中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食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初年,平遥县城南堡的名厨董宣师傅所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碗秃主要由白面粉 *** 。它集凉粉与 *** 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凉爽利口,又有 *** 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夏可凉拌,冬则热烹,老少皆宜
3、到现在平遥碗秃是驰名三晋的地方名吃,精素不腻,风味独特。闻之喷香扑鼻,见之唾涎欲滴,食之美味沁心、既可小尝,又能饱吃;既能便食,又可上筵。夏季冷调,清凉爽口; *** 炒,温和舒身。是一种常吃常想、百吃不厌的理想佳肴。
4、到了近几年,平遥县小城村张大梁发觉碗秃这一平遥特色小吃。决定发掘历史。把平遥碗秃发扬光大。遂自己投资建厂、招收员工、注册商标,自己开办了个小型食品加工厂。逐渐做大。每天销量几千余斤、在平遥各处设摊,顾客川流不息,座无虚席。家里的 *** 商更是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产品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销往太原、榆次及周围邻县,近年来, *** 碗秃的作坊和摊点逐年增多:平遥古城内外各条大街及车站周围,布满 *** 碗脱子的小摊点。城乡庙会、集市上,碗秃小摊随处可见。来平遥古城旅游的客人,无不慕名品尝平遥和大碗秃的鲜美滋味。和大碗秃闻名省城。在平遥更是无人不晓,很多人都知道,在平遥除了牛肉。还有和大碗秃。不仅 *** 低廉、而且百吃不厌、和大碗秃具有面质筋道、滑爽可口的特点。吃时既可凉拌又可热炒,一般夏天多以凉拌为主,具体办法是将碗秃切成小条,佐以醋、蒜泥、芝麻、香油等。热炒则是由碗秃则、土豆丝、蒜肠、饼子加辣椒油快速翻炒,色香味俱全,远远站在路边香味扑鼻而来。这一小吃在古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5、和大碗秃之所以闻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和大碗秃注册商标,安全卫生有保证。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在碗秃中间有明显的“和大”两字。作为平遥的传统食品。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现如今不知不觉已经做到平遥碗秃行业更大的一家。平遥人在外面说起来碗秃。那都是和大碗秃。
6、由于香味独特、 *** 方便、 *** 低廉,百余年来,碗秃深受群众喜爱。无论在集市
7、上,还是在各条大街上的小吃摊点都可以吃到。即便在宴席上[1],碗秃也已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菜肴,令人久吃不厌。
8、现而今,碗脱已成为旅游名胜古城平遥的特色风味小吃!(平遥一般吃的是白面碗秃)分为凉热两种吃法,风味独特,吃完令人回味无穷!
9、严冬季节,多配豆芽炒食。炒瓢内放点油,待油冒烟时,放入葱,葱发黄,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块的碗秃,浇上蒜、醋、辣椒,撒上盐、姜末,味精,倒入碗内即可食。有时也与羊杂割混炒。碗秃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小孩、 *** 的常食零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