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百万人口花木之乡的问题,以及和中国花木之乡排名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世界五大长寿之乡分别是哪里
如皋全市人口144.56万人(2003年“如皋年鉴”),每平方千米人口数达978人,属中国乃至世界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如皋是中国著名的长寿地区,全市人口年龄结构构成比全部超过了 *** 关于人口老龄化、长寿地区所规定的各项指标:2002年如皋80岁以上老年人40000多人;90岁以上老年人4600多人。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5.59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71岁)4.5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59岁,表明如皋已跨入长寿地区行列。如皋市百岁老人数更是居全国同类地区之首。2002年如皋有百岁老人172人,近来逐年递增,2003年为195人,2004年为209人。2004年百岁老人数占总人口1.44人/万,远远高于 *** 规定的长寿地区的标准(0.75/万),更高于我国公布的长寿之乡的国内标准(0.3/万)。据2003年统计,我国百岁老人为17875人。国内另外两个长寿地区百岁老人数为:广西巴马69人;湖北钟祥48人。一、如皋长寿现象源远流长如皋历史悠久,如皋长寿现象亦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如皋历史上长寿名人有:三国时期军事家吕岱, *** 岁出任吴国大司马,享年97岁,葬于如皋林梓镇。北宋教育家胡瑗,花甲之年主持太学,被王安石尊为当朝“孔、孟”。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美学家、出版家、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古稀之年著有《词典》、《演习》,开中国戏曲理论之先河。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辟疆,享年83岁,被 *** 誉为“清兵入关后最有民族气节的人”。清代大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了南宋淳熙三年李嵩从80岁起每年在紫 *** 下连续祝寿30年,活到109岁。明清以来记载如皋寿星的史料,主要是如皋县志。如皋名姓氏家谱或宗谱,钦准所印如皋乡土志(光绪31年奏本奉旨所印)等。今天的中国长寿之乡——如皋,是历史长寿现象的延续和繁衍。《如皋县志》不仅记载了数以千计长寿老人的姓名、年龄,还记载了长寿老人的家庭成员、本人简历以及个 *** 特点等丰富史料。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了解长寿历史、品读长寿文化、解释长寿现象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些史料是如皋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长寿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皋长寿现象不仅见诸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如皋街巷、桥梁等建筑物的命名也记录了百岁老人的踪迹。如皋有百岁坊6处、百岁庄1处、百岁桥3座、百岁井2口、百岁巷1处,有记长寿、祈长寿、寓意长寿的寿山、寺庵6处。二、如皋长寿现象引起国内外关注如皋长寿现象,早就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自1997年 *** 一、二、四套节目播放如皋十位百岁老人齐赴《千岁宴》后,加拿大《环球时报》、德国《世界报》等海外媒体先后来如皋采访。其中陈邦英老人在 *** 回归前夕,亲手 *** 100只香袋寄赠 *** 儿童,特首 *** 专函致谢,一时传为佳话。1998年春节前,十位百岁寿星 *** 了“拜年贺卡”,借 *** 春节联欢晚会向全国人民拜年,一度被国内外媒体广泛传播,引起国内老龄问题专家的重视。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来如皋对50位百岁寿星进行健康调查,专家们认为如皋地处平原地带,和我国大多数东部地区及部分中西部地区情况相近,对如皋长寿现象的研究,有可资借鉴作用。同年11月, *** 《明报》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结果报道,江苏如皋已与广西巴马、湖北钟祥、四川乐山、新疆克依、辽宁兴隆同列为全国六大长寿之乡。中国 *** 刘岱岳教授致函该市,通报这一信息,如皋人如大梦初觉。平时他们只知道如皋长寿老人多,并不知道自己在全国长寿地区中所处的地位。如皋市委、市 *** 认为长寿现象是如皋人值得骄傲的事情,表明如皋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应充分关注和挖掘这一资源,适时地向世人发出了“世界长寿养生福地”这一城市名片,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回应。张文范、邬沧萍、曾毅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相继来如皋作考察研究。 2002年10月首届“如皋·中国长寿文化节”成功举办,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长寿养生福地的迷人风采。105位百岁及高寿老人同赴“太平盛世 *** 宴”,把长寿系列文化活动推向 ***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先例。 2003年 *** 《夕阳红》栏目组多次进驻如皋实地拍摄如皋长寿老人生活花絮和长寿文化活动,作为《夕阳红》开播10周年特别节目《今又重阳》的主背景和重头戏,让世人分享如皋长寿文化的乐趣,感悟如皋长寿现象的真谛。三、影响如皋人长寿的因素为探索如皋成为长寿地区的原因,2002年6月在该市四套班子的关心、支持下,“如皋 *** 寿研究会”成立了。长寿研究会成立两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产生如皋长寿现象的相关因素,组织力量开展了调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两年来的实践,他们有这样的两点认识: 1、如皋长寿现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记录如皋寿星的资料,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50多年。今天的百岁老人出身于上个世纪初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分析他(她)们的长寿奥妙时,必须把他(她)们放到百年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因此解读如皋长寿现象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又要考虑历史的因素。 2、如皋地处江海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不具有封闭式的条件,因此形成如皋长寿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显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更有长寿老人的自身原因。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他们也初步认为影响如皋长寿现象的因素,有这样几个:(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温温和,舒适宜人。如皋地处北纬32°00′—32°30′,属北 *** 带湿润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4.7℃,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1℃,近40年中更低温度低于零下10℃的只有7天,大于35℃的平均每年仅有5.4天,可见,如皋气温温和,有利于 *** 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2、雨水充沛,湿度适中。如皋常年降水量1056.8毫米左右,平均降水日数119.4天,大于50毫米的暴雨日数仅3.2天,常年平均相对湿度80%,舒适宜人,人们感觉心情开朗,精力充沛。 3、空气清新,绿色满园。由于如皋气候条件优越,境内林木茂盛,绿色植被常年覆盖,至今境内有1500年的银杏树,850年的柏树,800多年的松树,300年的罗汉松、黄杨,300多年的五针松等,这些充满生机的“活化石”展示出如皋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如皋人重视环境绿化、庭院室内盆景摆制,有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美称。如皋普通农家都是“前有大树,后有大竹,中间才是堂屋”,把拥有林木多少看成是财富的象征,自古就有“人穷露肉,村穷露屋”的说法。如皋大地充满生机,满园绿色,美化了环境,陶冶了心情,净化了空气,增加了负离子的含量,对人的身体、心理都是一大享受。 4、河汊纵横,水质优良。如皋境内水网密集,河汊纵横且与长江贯通,饮用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如皋人喝茶喜欢饮用“天水”,还爱用霍香、薄荷、牛舌头草(学名车前子)代茶叶,冲泡消夏,这些中 *** 有去暑、健胃等保健功能。现在水井在农村还有,但城市已普遍饮用自来水,农村正在实施“清泉”工程,推广普及饮用自来水。根据历年来饮用水源调查资料表明,如皋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5%。所有化学指标一直保持Ⅰ—Ⅱ级标准内, *** 所需的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丰富,锰、铁有微量超标。据文献资料,锰在 *** 内有趋脂作用,有抗癌、抗衰老作用,适量的高锰对 *** 健康是有利的。 5、土壤资源多样,物产丰富。如皋土壤主要来源为长江冲积物,且受淮河冲积物的影响,使如皋土壤母质的矿物构成比较复杂,为土壤元素组成的多样 *** 奠定了基础。复杂的土壤资源形成了如皋市丰富的种植基础资源,为如皋市植物资源的多样 ***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皋除了盛产稻米、麦类、玉米、豆类、薯类、花生等外,有许多久负盛名的土特产:如“如皋萝卜条”、“如皋黄酒”、“如皋火腿”、“如皋香肠”、“如皋肉松”、“白蒲茶干”、“林梓潮糕”等。(二)社会人文因素如皋人长寿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还有社会人文因素: 1、如皋民风淳厚,敬老爱老成风。据明朝嘉靖39年(1569年)出版的《如皋县志·风俗》,称如皋人“其 *** 驯柔,其俗质实。民畏法而耻罪,士读书而循理。征科易集,讼狱稀简。……冠、昏、丧、祭,习尚俗礼,多俭约之风。”畏法耻罪,读书循理,讼狱稀简,生活俭约,这是当时如皋淳朴民风的真实写照。1933年《江苏省志稿》中说:全省民风普查,如皋被定为“淳厚”。“孝道”是华夏伦理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爱老的风尚在如皋代代相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同是如皋的乡规民约。子女不把老人看成是累赘,而当成家庭的荣耀,家有高寿长者,子女在社会上就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为老人们的健康长寿提供了更佳的社会环境。 2002年10月,市委、市 *** 又 *** 了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爱老“八个一”的惠老工程,即:一项长寿补贴,年满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享受长寿补贴80元;一瓶牛奶,年满9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瓶牛奶;一次体检,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体检一次,100岁以上老人由市 *** 组织医务人员登门服务,90岁至99岁的老人由镇 *** 组织体检;一次慰问,市领导每年对百岁老人进行一次慰问;一次祝寿,对年满百岁的老人 *** 当年赠送一台彩电;一次褒奖,每年对有8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开展尊老敬老模范家庭评比活动,由 *** 给予褒奖,以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2、温暖家庭,益寿延年。家庭应该是幸福和温馨的港湾,这对一般人是如此,对长寿老人更是如此。据调查,有94.1%的如皋百岁老人与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等生活在一起。有的老人没有儿子,那么女儿女婿就承担起养老责任;有的儿子、女儿已经去世,孙子、外孙承担起责任;有的则由侄子、侄女负责。应当说,大多数人长寿老人能获得高寿,其后代确实是功不可没。他们对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四代或五代同堂,儿孙绕膝,尊老爱幼,这正是如皋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也是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谓“和睦家庭幸福多,幸福家庭长寿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三)长寿老人的自身因素。 2002年,如皋曾对全市119位百岁寿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简史、生活习惯、饮食、配偶、子女、长辈、兄妹、健康史等9大项82小项。调查结果显示如皋百岁寿星中有十多十少;女 *** 多(85%),男 *** 少(15%)经常喝酒的多(66.2%),吸烟的少(77%从不抽烟)。文盲半盲的多(86.6%),高知识阶层的少(1人)从事体力劳动的多,脑力劳动的少百岁女寿星中生育子女的多(平均生育5.56个)未曾生育的人少(7.3%)兄弟姐妹中头胎长寿的多(40.5%)胎次后的长寿概率小(二胎生30.4%,三胎生13.9%,四胎生7.6%,五胎生7.6%)睡眠质量高的多(90%),失眠的少(2.5%)饮食粗细搭配的多74%,偏食的少未得过传染病的多(90%),得过传染病的少(2.3%)百岁老人出生于上个世纪初前后,近百年来,他(她)们也曾经历过饥荒、战争和人为折腾,蒙受过灾难的折磨,他(她)们顽强地生存下来,没有刻意去追求长寿,却寿登人瑞。他们认为除了社会、自然等客观因素外,也有他(她)们自身的因素,跟他(她)们的遗传基因肯定有某种联系,跟他(她)们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从上述的调查结果看,百岁老人生活习惯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粗茶淡饭。百岁老人饮食习惯以素为主,拒绝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如皋民谣说:“鱼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饮食方式一般是一天一干两稀,主食除大米、面粉外,还兼有玉米、麦类、薯类等杂粮,这种粗细搭配的食物结构为如皋人获得了多样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如皋俗语说得好“糁儿粥米打底,吃了能活90几。”二是心态平和。在被调查的百岁老人中,绝大多数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人与事、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体现一种与人为善的豁达胸怀。除因耳聋、反应迟钝等原因,有一部分老人很少用语言表达感情外,情绪低落者极少。调查显示,百岁老人 *** 格开朗,对待人间是非能够放得下、想得开,淡泊人生,与世无争,经常保持坦荡豁达的精神境界。他们的 *** 较为温和,无论在家庭还是邻里关系都比较融洽。古人云:“心不老,则人难老”。看来“心不老”确实是百岁寿星们赢得健康长寿的经验之谈
二、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人口密度大吗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总面积2951平方千米(简册)/2 *** 8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03年)。
县 *** 驻平山镇冶河西路。邮编:050400。代码:130131。区号:0311。拼音:Pingshan Xian。
平山县辖12个镇、11个乡:平山镇、东回舍镇、温塘镇、南甸镇、岗南镇、古月镇、下槐镇、孟家庄镇、小觉镇、蛟潭庄镇、西柏坡镇、下口镇、西大吾乡、上三汲乡、两河乡、东王坡乡、苏家庄乡、宅北乡、北冶乡、上观音堂乡、杨家桥乡、营里乡、合河口乡。
唐尧之世平山属冀州地,虞舜之际属并州地,东汉属常山国,三国鼎立属常山郡,隋代初属恒山郡,后属房山郡,唐代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兼取西平、房山二名置平山县。
2000年,平山县辖10个镇、13个乡:平山镇、东回舍镇、南甸镇、岗南镇、温塘镇、小觉镇、古月镇、孟家庄镇、下槐镇、蛟潭庄镇、大吾乡、两河乡、王坡乡、上三汲乡、苏家庄乡、宅北乡、西柏坡乡、下口乡、北冶乡、上观音堂乡、杨家桥乡、营里乡、合河口乡。总人口444084人,各乡镇人口:平山镇 97949东回舍镇 35766温塘镇 20865南甸镇 21634岗南镇 29382中古月镇 20969下槐镇 17073孟家庄镇 7799小觉镇 18080蛟潭庄镇 8203西大吾乡 20204上三汲乡 21841两河乡 18844东王坡乡 21472苏家庄乡 7968宅北乡 1 *** 0西柏坡乡 5993北冶乡 18177下口乡 8713上观音堂乡 5220杨家桥乡 9191营里乡 10557合河口乡 568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底,平山县面积2 *** 8平方千米,人口43.57万。辖12个镇、11个乡,2个社区居委会、717个村委会。县 *** 驻平山镇冶河西路13号。
平山镇镇 *** 驻育才街。面积96.5平方千米,人口6.30万。辖2个社区居委会、63个村委会:桥东、桥西;东街、东关、北街、西街、南街、南关、王子、南贾壁、中贾壁、北贾壁、河村、高村、东庄、新安、川坊、郑家庄、东水碾、胜佛、北石桥、北庄头、蒲吾、西曲堤、北义羊、中义羊、南义羊、东曲堤、里庄、寺庄、东冶、孟堡、西水碾、西村庄、西庄、西石桥、南山坡、烟堡、南石桥、七亩、北西焦、南西焦、西义羊、东义羊、孟贤壁、沿庄、王母、李家庄、北白楼、南白楼、中白楼、洪子店、王平、北东黄泥、南泽营、北泽营、东岗上、杨西冶、丁西治、宋西冶、米西治、范西冶、刘家会、南东黄泥、孟家庄。
东回舍镇镇 *** 驻孟耳庄村。面积98.2平方千米,人口3.45万。辖37个村委会:东回舍、南望楼、洼里、南庄、东望楼、北望楼、张齐、王家庄、东部苏、中部苏、孟耳庄、封城、郜家庄、南坡庄、白塔坡、西回舍、郭苏新升、西岗上、南水、北水、北沟、北西庄、河西、东苏庄、西苏庄、东庄、侯家庄、柴庄、屯头、胡家庄、四角坑、张家庄、郭柏坡、洪子店、西黄泥、曹家庄。
温塘镇镇 *** 驻温塘村。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2.05万。辖43个村委会:温塘、南罗圈、北罗圈、南岸、北岸、星宿沟、不开、南马家、北马 *** 、景家庄、马舍口、台头、米家庄、辛庄、白家楼、崔家沟、李家沟、楼半岗、邢家沟、焦家庄、新米峪、大陈庄、中陈庄、鹿台、康家村、石羊沟、温西沟、后沟、板山、韩台、栲栳台、杜家沟、杨树湾、南红岸寨、北红岸寨、白龙池、西黄泥、东马舍口、大米峪、小米峪、天井、水峪河、青杨树。
南甸镇镇 *** 驻南甸村。面积74.8平方千米,人口2.16万。辖37个村委会:南甸、坡头、西焦坡、北焦坡、角家疃、夹峪、李立窝、康庄、齐家坎、南策城、邢家凹、东庄、北白雁、魏家院、北庄、史家庄、雁子头、西杨庄、史白雁、吴白雁、耿白雁、苏白雁、曹峪、江家河、榆林、新庄、黑母天、帕里、西相公庄、东相公庄、寒虎河、东杨庄、盖家疃、寨上、南庄、水碾、新敖秃。
岗南镇镇 *** 驻岗南村。面积74.8平方千米,人口2.87万。辖44个村委会:西岗南、东岗南、郭苏、尚家湾、胡家咀、下奉良、上奉良、韩庄、专家沟、石盆峪、李家庄、三角村、霍宾台、霍北庄、霍南庄、红草凹、冷泉、梁家窑、城子沟、西河沟、阎常峪、睢常峪、王常峪、怀常峪、红土山、朱豪、霍西庄、东朱豪、纪家沟、马疃、楼子涧、南石殿、武家庄、中石殿、王家窑、北石殿、马湾、庄子河、古石沟、吾罗、付家沟、史家沟、郭家庄、马峪。
古月镇镇 *** 驻中古月村。面积132.4平方千米,人口1.90万。辖43个村委会:中古月、菜树湾、阎沟、普陀庵、寺南坡、南下寨、大地、转嘴、桃科、南胡、北胡、刘家沟、西马舍口、北下寨、东洪子店、西洪子店、木枣园、白家庄、曹家庄、黑山日、沙沟、紫山、南杏园、北杏园、甘秋、观南庄、玉皇阁、要子岩、石家庄、井沟、上三家店、楼湾、水峪、观音堂、猫石、郄家庄、顺子沟、下三家店、高洼、王岸、冀家庄。
孟家庄镇镇 *** 驻孟家庄村。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0.85万。辖22个村委会:孟家庄、北坪、元坊、老坟、西白面红、东白面红、张家川、曹家庄、大岭沟、下庄、上庄、苇地、上文都、土岸、木口、石板、六亩元、刘家湾、 *** 、下寺、顺草沟、六西岸。
小觉镇镇 *** 驻小觉村。面积160平方千米,人口1.87万。辖41村委会:小 *** 、秘家会、三亮沟、康家庄、石占、郄家庄、庄窝、黄连沟、清水口、清水、王家岸、龙耳清、扶峪、横岭、北桃杏、南桃杏、蚕寨、湾子、西王庄、石盆沟、西盘石、南盘石、十里坪、东盘石、东王庄、庄沟、田家施、牛居、风山沟、西漂、东漂、前驼头、石鸡沟、回龙沟、下卸甲河、上卸甲河、铁沟、占路崖、宋家口、宋家沟、后驼头。
蛟潭庄镇镇 *** 驻蛟潭庄村。面积143.8平方千米,人口1.80万。辖32个村委会:蚊潭庄、寨北、北苍蝇沟、土楼、李家岸、贾岸、黄家沟、拦道石、东枣园、下马串、上马串、营盘地、天花梁、东苇园、酉苇园、水渣沟、杀反沟、下龙窝、上龙窝、南苍蝇沟、四道洼、木月、塔上、西大地、腔子、油文、碴马、桑元口、种田、奶奶庙、太堡岭、单岔沟。
下槐镇镇 *** 驻长桑村。面积143.8平方千米,人口1.81万:辖33个村委会:下槐、柏岭、岳家沟、留命沟、李家沟、李家口、南文都、王家沟、秘家沟、唐家沟、东黄泥、下刘家坪、水渣、两岔、上柳、下柳、寺沟、建都口、东苍蝇沟、东岸、西岸、前古道、赵家庄、蚕寨、上刘家坪、罗家会、庞家铺、下西峪、上西峪、长桑、西黄泥、西沟、马洼。
西柏坡镇镇 *** 驻西柏坡村。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0.59万。辖16个村委会:西柏坡、南庄、北庄、西沟、梁家沟、东柏坡、陈家峪、盖家峪、柏里、夹峪、霍家沟、讲里、西坡、通家口、窑上、燕尾沟。
下口镇镇 *** 驻下口村。面积121.6平方千米,人口0.87万。辖20个村委会:下口、十八岩、蒿田、羊圈坪、车辐沟、梨元、泥里河、卷掌、枪风沟、石滩、盘里、 *** 、槐树坪、辛庄、六岭关、上瓦岔、下瓦岔、麻地、桑黄铺、碾盘凹。
西大吾乡乡 *** 驻西大吾村。面积40.6平方千米,人口2.13万。辖23个村委会:西大吾、东小齐、西小齐、东李家庄、封许大齐、东柏坡、万家庄、西李家庄、近常、东大吾、东沿兴、夹峪、西沿兴、田兴、米家沟、邾坊、东荣、西荣、中荣、北荣、南荣村、冀家沟、王大齐。
东王坡乡乡 *** 驻东王坡村。面积128.6平方千米,人口2.09万。辖35个村委会:东王坡、西王坡、北策城、西生沟、屹旦头、东生沟、孔家庄、安里、谷青炭、二青炭、贾青炭、织纺沟、桃林、冷泉、东营盘、海眼、湾子、寺家庄、下观、王陈庄、阎庄、七星庄、观青庄、生沟点、小河北、上庄、觉石院、下峪、上峪、转角沟、迪山北、石圈、杨土沟、樊土沟、曹土沟。
两河乡乡 *** 驻两河村。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1.83万。辖16个村委会:西河、程口河、秘家岸、西洞、杂洞、西李坡、庄沟、东李坡、南白雁、胡家疃、芦家庄、山北头、山头、蒲桃、王家庄、张杨、西岳、东岳、西庙头、郭村、通家口、新水碾、胡村。
上三汲乡乡 *** 驻上三汲村。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2.03万。辖27个村委会:上三汲、张家庙、北白家岸、大康街、河渠、蒲北、坡底、穆家庄、赵家岸、康家、郎家、田营、东白家岸、枣洼、西金山、茹家庄、访驾庄、川坊、后街、东庙头、刘杨村、单杨村、下三汲、寺沟、中七汲、南七汲、北七汲。
苏家庄乡乡 *** 驻苏家庄村。面积60.1平方千米,人口1.28万。辖15个村委会:苏家庄、二道河、十里沟、韩丁、水峪、赵家庄、上东峪、下东峪、东红岭北、西红岭北、山门、乱泉、封家沟、侯家庄、封沟梁、张家庄、树石。
宅北乡乡 *** 驻宅北村。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1.28万。辖20个村委会:宅北、泉水、碾盘沟、小北头、大村、楼底、石古洞、吊里、石板、陈家院、指角沟、两界峰、会口、王家湾、主投沟、北滚龙沟、南滚龙沟、榆树坪、南段峪、百草坪。
北冶乡乡 *** 驻北冶村。面积209平方千米,人口1.83万。辖39个村委会:北冶、河坊、下古道、上古道、土岭、罗汉坪、下寨、西岸、柏树湾、南治、东沟、梨树湾、燕尾沟、燕尾庄、赵家沟、大桥、望南峪、米家庄、官道峪、车辐安、扶峪、杜家庄、柏树庄、砸杜、唐家会、西湾、木盘、下滩、二家清、井子峪、庄旺、黄安、汽油水、狮子坪、七里坪、科举、塔崖、清风、恶石。
营里乡乡 *** 驻营里村。面积235平方千米,人口1.96万。辖34个村委会:南下庄、东坪、脉道岭、白家口、西七里河、东七里河、三岔、 *** 、板桥口、鹁鸽崖、皂户地、西下庄、白羊关、南关、石槽、黑山关、青里、瓦房头、宋家窑、桃元、水磨头、桑林口、古都、石榴沟、沙洼、杀虎、象角、贺林沟、神堂关、高山寨、梨树坪、西沙岭、东沙岭。
杨家桥乡乡 *** 驻杨家桥村。面积135平方千米,人口1.00万。辖28个村委会:杨家桥、东方齐、河西头、陈家、沟掌、水关、 *** 、大坪、猴刎、四里铺、大柳树、店头、古道、林峪、老坟沟、王家峪、白羊口、羊圈垴、前湾、南营、康庄、南庄、工上、鸡石、岭东、讲里、九里铺。
上观音堂乡乡 *** 驻上观音堂村。面积113.6平方千米,人口0.52万。辖21个村委会:上观音堂、柏山、下观音堂、胡塔沟、柏叶沟、胡塔梁、了鱼沟、西沙坪、李台、磨子沟、 *** 松、上盘松、古榆树、骆驼安、麻地沟、罗万、陈卜沟、秋卜洞、邢家湾、花木、大坪。
合河口乡乡 *** 驻合河口。面积160平方千米,人口0.62万。辖21个村委会:合河口、柏枝会、陡岭、桃红沟、外大河、里大河、常峪、杏树湾、郝家洼、松坪、羊道岭、杨家庄、王家坪、龙耳清、桂林、坪岭、木厂、中台山、前大地、沿道沟、十西沟。
(以下根据“石家庄市区划地名网”资料整理,其更新时间为2004年6月。人口等数据截至时间不详。行政村名录可以参考本页“沿革”部分——注)
平山镇(Pingshan Zhen)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7 *** 68人。镇 *** 驻平山城,邮编050400。[区划]辖南关、南街等,总共63个行政村。[沿革]因地处平山县城而为平山镇。1959年为城关公社,1961年为城关工作 *** 会,1983年城关镇,1988年至今为平山镇。
东回舍镇(Donghuishe Zhen)面积74.47平方千米,人口33214人。镇 *** 驻孟耳庄村,邮编050400。[区划](原出处缺)[沿革]因镇旧址位于东回舍村而得名。
西柏坡镇(Xibaipo Zhen)面积29.75平方千米,人口1 *** 0人。镇 *** 驻陈家峪村,邮编050411。[区划]辖16个村委会。[沿革]因地处 *** 纪念地西柏坡,因此称为西柏坡镇。1956年6月成立柏坡乡,1958年8月改称柏坡人民公社管理 *** 会,期间县内机构多次 *** ,仍保留柏坡公社。1968年4月改称柏坡人民公社 *** *** 会,1997年(原出处如此,正确时间需要进一步核实)7月又改称柏坡人民公社管理 *** 会,1984年2月成立柏坡乡人民 *** ,1988年3 *** 省 *** 批准,改为西柏坡乡。2002年5月改称西柏坡镇。
小觉镇(Xiaojiao Zhen)面积179平方千米,人口18566人。镇 *** 驻小觉,邮编050405。[区划]辖41村委会。[沿革]因小觉镇驻地在小觉而得名。小觉因居住地势倾斜,街道方位不正而名为斜角,后来由此演变为小觉。1988年撤区并乡后设小觉镇至今。
温塘镇(Wentang Zhen)面积96.05平方千米,人口20801人。镇 *** 驻温塘村,邮编050402。[区划]辖43个村委会。[沿革]因本地有地下温泉而取名温塘。由解放前的温塘乡到解放后的温塘管理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 撤区并乡将原马中、青杨树并入温塘,成温塘镇。
孟家庄镇(Mengjiazhuang Zhen)面积109.88平方千米,人口8403人。镇 *** 驻孟家庄村,邮编050406。[区划]辖22个村委会。[沿革]该村始建于元朝末年,由孟氏首迁此定居,遂以姓氏取名为孟家庄,明朝期孟氏牧羊发富,人称“羊百万”,后其家人财衰败,绝户断后,王、赵二姓相继迁来居住,仍沿原称。因修建石板水库,1970年部分村民由原址后靠沟坡上建居,仍称村名为孟家庄。
下口镇(Xiakou Zhen)面积121.83平方千米,人口8450人。镇 *** 驻下口村,邮编050403。[区划]辖19个村委会。[沿革]下口村因西南有通向山西省的重要关口道路“十八盘”该村地处盘下起口处,因而得名下口,下口镇因驻地下口村而得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北冶公社管辖;1961年政社合一,成立下口公社;1986年成立下口乡;2002年下口乡改制下口镇。
岗南镇(Gan *** an Zhen)位于平山县东南部,距县城20千米,东与南甸、两河乡交界,南与大吾乡接壤,西临岗南水库,北依苏家庄乡。面积96.30平方千米,人口28333人。镇 *** 驻西岗南村,邮编050408。[区划]辖44个村。[沿革]东岗南村建于明代,因位于一山岗南侧与西岗南相对而得名,1961年单独成立,因驻地于东岗南而得名东岗南公社,1984年8月撤区并乡,将原来的中石殿公社、霍兵台公社、东岗南公社三合一,因以东岗南公社为中心故称岗南镇。
古月镇(Guyue Zhen)面积132.72平方千米,人口19728人。镇 *** 驻中古月,邮编050403。[区划]辖43个村委会。[沿革]因驻地中古月得名。1950年成立中古月大公社。
蛟潭庄镇(Jiaotanzhuang Zhen)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8436人。镇 *** 驻蛟潭庄村,邮编050409。[区划]辖32个村。[沿革] 1988年撤区并乡,把桑元口公社、上龙窝公社、蛟潭庄公社合并为蛟潭庄镇。
下槐镇(Xiahuai Zhen)面积139.12平方千米,人口18353人。镇 *** 驻长桑,邮编050404。[区划]辖33个村委会。[沿革]因镇 *** 设在下槐村而得名。1988年撤区并乡后设下槐镇至今。
南甸镇(Nandian Zhen)面积25.54平方千米,人口20930人。镇 *** 驻南甸村,邮编050400。[区划]辖3个村委会(原出处如此;根据本页“沿革”为36个)。[沿革]因该镇所在地为南甸村而得名。建国后成立南甸中心区,1965年改为人民公社,1975年设南甸乡,1985年撤乡设镇。
合河口乡(Hehekou Xiang)面积156平方千米,人口5735人。乡 *** 驻合河口,邮编050409。[区划]辖柏枝会、陡岭、合河口、外大河、里大河、桃红沟、常峪、杏树湾、松坪、郝家洼、羊道岭、杨家庄、王家坪、龙耳青、前大地、中台山、木厂、坪岭、桂岭、沿道沟、大西沟。[沿革] 1947年前,与南街统称南街关。
营里乡(Yingli Xiang)面积234.88平方千米,人口10498人。乡 *** 驻营里村,邮编050405。[区划]辖34个行政村。[沿革]因驻地营里村得名。
杨家桥乡(Yangjiaqiao Xiang)面积134.16平方千米,人口6000人。乡 *** 驻杨家桥村,邮编050405。[区划]辖28个村委会。[沿革]因本村杨姓居多,而得名。由原来的大坪公社、杨家桥公社、店头公社合并而成。
北冶乡(Beiye Xiang)面积204.10平方千米,人口18062人。乡 *** 驻北冶村,邮编050403。[区划]辖39个村委会。[沿革]矿产丰富,有冶炼厂古址。1958年建大公社,塔崖、唐家会、北冶。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北冶公社,塔崖公社、唐家会公社。1988年撤人民公社,原北冶公社、塔崖公社、唐家会公社合并为北冶乡。
上观音堂乡(Shangguanyintang Xiang)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5180人。乡 *** 驻上观音堂村东北,邮编050406。[区划]辖21个村委会。[沿革]上观音堂始于明初,因村南建有观音庙而且地处下观音堂之上而名。乡名因乡 *** 建于此故名。1958年成立了光宇人民公社(以 *** 宇烈士的名字命名,又名韩增丰,出生于本乡弯子村)。1966年在上观音堂村成立了管理区,1961年光宇大公社撤销后,成立了上观音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88年和秋卜洞公社合并成立了上观音堂乡。
两河乡(Lianghe Xiang)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19334人。乡 *** 驻两河村,邮编050400。[区划]辖16个村委会。[沿革]因定居于南甸河与滹沱河(古河道)汇合处,故取村名为两河。1958年归属南甸大公社辖下两河管理区,1961年实行政社合一,成立两河公社(因驻地两河得名)。
苏家庄乡(Sujiazhuang Xiang)面积58.90平方千米,人口8613人。乡 *** 驻苏家庄,邮编050408。[区划]辖15个村委会。[沿革]苏家庄建于宋朝,因苏姓人氏先居辟村而名。因该村地处交通交叉口处,1958年至今乡 *** 驻地于此。1958年成立公社驻地于此,因此而取名苏家庄公社,1961年大公社撤销后,成立苏家庄公社。1984年改为苏家庄乡,1988年8月撤区并乡将原缑家庄乡6个村并入苏家庄乡。
宅北乡(Zhaibei Xiang)面积101.19平方千米,人口13042人。乡 *** 驻会口村,邮编050408。[区划]辖20个村委会。[沿革]寨北建于元间,因村南山顶,在元代曾筑有山寨,而得名寨北。1961年成立宅北公社,于1982年改为宅北乡,乡 *** 驻宅北。
上三汲乡(Shangsanji Xiang)面积40.59平方千米,人口21625人。乡 *** 驻穆家庄村,邮编050400。[区划]辖27个村委会。[沿革] 1961年时为上三汲公社,系1958年成立的南甸大公社体制改编,实行政社合一后单独成立的一个公社,因公社驻地于上三汲村故名。
西大吾乡(Xidaiwu Xiang)面积39.29平方千米,人口20104人。乡 *** 驻西大吾村,邮编050400。[区划]辖23个村。[沿革]西大吾乡因 *** 驻地西大吾村得名。1958年属东回舍公社所辖,1961年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 ,才分出来,单独成立公社。
2021年1月21日,平山县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 *** 名。
2021年1月, *** 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平山县上榜。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平山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12日,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平山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榜单新鲜出炉,平山县位列第76名。
2020年10月20日,平山县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6月,平山县列入第二批 *** 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晋察冀片区)。
2020年,平山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 景点为西柏坡。
2016年7月,平山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16年2月16日,平山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三、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口密度大吗
鄢陵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属于许昌市下辖一县级行政单位,在许昌东部,下辖7乡5镇,总面积 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 万亩,人口62万人。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8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睢不辱使命,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 *** 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
鄢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311国道横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许亳高速也从此经过。
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一县”。
鄢陵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已形成纺织服饰、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
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等一大批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这是鄢陵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8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 *** 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周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61.37万。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为700毫米,无霜期215天。区域内已形成了酿酒、纺织、水泥、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花卉为其特产,古有“花都”、“花县”之称,是我国北方更大的花卉产销基地。旅游景点是曹 *** 议事台、兴国寺塔等。鄢陵物华天宝,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这里既有许由隐居牧耕的古老传说、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记载,又有唐雎不辱使命的留风遗韵。其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这里地处 *** 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早在盛唐时代,鄢陵境内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时期更有皇家园林在此落户。李白、苏轼、范仲淹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莅鄢寻古赏花,留下千古传诵的绝唱。清代诗人汪琬曾有诗云:“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无”。
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等,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一县”。畜 *** 跨进“河南省畜牧强县”。
鄢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文化遗址众多,有乾明寺、许由墓、尹宙碑、甘罗柏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中国腊梅园”、“花卉长廊”、“千亩莲池赏荷园”、“万亩樱桃园”、“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等精品景区景点。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生态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盛况空前。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
发展农业资源型工业,走农产区工业化的路子,现已形成纺织、食品、建材、机电、化工五大主导产业。姚花春酒业集团,年产原酒10000吨,产品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国际博览会金奖,法国巴黎世界名优酒金奖。花都纺织有限公司、鄢陵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植丰全元化肥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集团的产品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县乡镇企业个数超万家,从业人员7.6万人,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达,供水充足,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优良,中原国际大酒店、花都庄园等涉外宾馆,环境优雅舒适;在县城311国道两侧,建有2.5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水、电、路、通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目前区内已引进项目86人,投资总额达3.6亿元。城区南建立了大型箱包生产加工园区。
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许由隐耕处、许由墓、尹宙碑、醉翁亭碑、乾明寺隋、兴国寺塔、甘罗古柏、曹 *** 议事台,曹彰墓等。鄢陵县花卉、花木产业正以她独特的美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朋友,鄢陵花卉产业以“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为媒介,向世界各地传播着她的魅力。来到鄢陵这块肥沃而娇美的圣地,既有踏入天堂之绝美,又有亲切自然之温馨。我们时时刻刻欢迎四海宾朋游中原万亩绿海,赏鄢陵七彩花博
鄢陵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中部,辖7乡5镇,382个村,总人口60万,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8万亩,是国家确定的粮食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全国产棉大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鄢陵花卉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盛誉,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训化基地。近几年来,把花卉园艺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力实施“以化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目前,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亩,总产值7.8亿元,成为长江以北更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
审时度势,坚持把花卉园艺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
鄢陵县是一传统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粮棉为主,随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粮棉大县的优势逐渐失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势必行。鄢陵发展花卉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良好的种植花卉的地理气候,适宜南北方各种花卉的生产种植,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和北花南迁的理想场所。二是种植花卉历史悠久,农民有种植花卉提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三是发展花卉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 *** 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种植花卉的积极 *** 空前高涨,花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花卉业效益迅速增长。四是花卉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花卉业是世界公认的20种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地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使社会对花卉消费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国家神话西部大开发,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建设重点,更为发展花卉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鄢陵的优势在花卉,特色在花卉,潜力也在花卉。
为确保“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的实施,县里从加强领导组织, *** 优惠政策,搞好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花卉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调动花农生产积极 *** ,县里规定,凡在花卉生产销售区租赁或征用土地建园办场的,一年内缓征农林特产税和 *** 管理费,从第二年开始连续两年实行足额征收,全部返还;对花卉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村和农户,可适当调整或减免粮油定购任务。县里还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花卉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花卉龙头企业和花卉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搞好示范带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花卉、研究花卉,指导花卉园艺业生产和产前、产 *** 别是产后服务。此外,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设立花卉园艺广告宣传基金,树立花卉名县的整体形象。在去年举办的‘99昆明世博会上,鄢陵作为河南省县级参展单位,获2银7铜的殊荣,受到了省 *** 的表彰。
调整结构,形成花卉产业产品优势
针对粮棉大县的实际,县里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花卉生产规模,把花卉园艺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调整花卉生产布局,建设“一区两带一廊”,建成了腊梅、桂花、菊花、月季等八大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地方特色花卉系列。依靠科技进行,实施名牌战略,组织力量对腊梅、桧柏等花卉进行系列开发,促进其成为在国际国内叫响的名牌花卉。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我国更大的腊梅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占地200多亩的腊梅基因库已经建起,引进、开发腊梅品种8个,拥有5万多株古桩腊梅和1万多盆盆栽腊梅,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腊梅基地。培育龙头,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加快花卉园艺业产业化进程,关键是要培育好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县里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原则,抓大扶强促龙头,集中力量上了一批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花卉项目,形成了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还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根据花卉流通规律,面向国内外,承揽园林规划,设计大工程、大项目,促使生产与经营衔接,实现集团化经营。在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有关部委看好鄢陵花卉发展,一批花卉重点项目在鄢陵落户。该县承揽的国家林木优良无 *** 系快繁基地项目和省科委高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任务,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30亩花卉产业化基地项已列入省 *** 重点工程和“十五”计划,9个子项目已开始动作。
依靠科技,提高花卉生产质量和档次
要使花卉园艺业上档次、上台阶,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走科技兴花之路。一是聘请知名花卉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组成花卉顾问团,指导全县花卉生产。二是通过与3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重点推广了组织培养、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冷藏保鲜等工厂化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县职教中心常年开办花卉园艺班,聘请花卉专家任教,为各级各部门培养不同层次的花卉生产、花卉园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县里下大决心,实施花卉园艺人才培养、引进“百千万”工程,即引进花卉园艺业本科毕业生。
鄢陵县委、鄢陵县人民 *** 把花卉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精心策划,强力推进,抓品牌,创效益,使鄢陵成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6%,于是,“江北花卉数鄢陵”闻名遐迩,平原绿化叫响神州,国家林业生态 *** 建设试点县在这里命名,国家林木无 *** 系快繁基地在这里开创。
继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后,第四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将于2004年9月26日在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隆重开幕。主题为“绿色·人文·环境”。花博园在原有博览会展区、腊梅文化展示区、名优花木示范区等13大功能区的基础上,对园内景点设施进行了不断完善、提高和新景点、设施的开发建设,投资建成了面积3200平方米的大型高标准室内展厅,花博园的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等综合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
鄢陵县辖5个镇、7个乡:安陵镇、马栏镇、柏梁镇、陈化店镇、望田镇、张桥乡、南坞乡、陶城乡、只乐乡、大马乡、彭店乡、马坊乡。县人民 *** 驻安陵镇。
2006年,辖11个居委会:西街居委会、新庄居委会、朱元庄居委会、唐庄居委会、高庄居委会、于寨居委会、轩岗居委会、苏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
2006年,辖1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小田庄、李孟居委会、马栏村、后纸坊村、前纸坊村、议台村、郭营村、岗口村、前杜郎村、碾韩村、梁老村、大田村、韩井村、后杜郎村、娄家村、支家村、东司家村、裴家村、吴家村、城王村、周营南村、周营北村、崔马村、乐陵岗村、苏家村、许庄村、牛北村、牛东村、牛西村、西小庄村、冯家村、南郑庄村、拐子村、姜庄村、蒲堂村、大路村、小路村、刁河村、胡中村、西章甫村、东章甫村、东杨庄村、胥庄村、北郑庄村。
2006年,辖5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漆井居委会、王岗居委会、岗底张居委会、官寨居委会、辘轳湾居委会、柏梁村、贾庄村、圪_头村、姚家村、孟家村、大路王村、小王村、甘罗村、袁拐村、曹寺村、文范村、孔村、张坊村、南张坊村、陈家村、胡集村、湾子杨村、林家村、温寨村、黄龙店南村、黄龙店北村、安庄村、滕岗村、席黄村、 *** 岗东村、 *** 岗西村、马
2006年,辖26个村委会:陈化店村、杨刘村、河西杜村、伍子村、马桥村、后杨村、张刘庄村、黄陵村、王岳南村、王岳北村、所村、东陈村、东明义村、西明义村、云汉村、西后杜村、西苏家村、苏庄村、西黄庄村、武庄村、常村、丁集村、刘庄村、河张村、赵寨村、前程村。
2006年,辖30个村委会:望田北村、望田东村、望田南村、店东刘村、晋庄村、任庄村、前谢村、后谢村、袁家村、武岗村、蔡家村、靳屯村、蔺庄村、翟刘村、杜春营村、程甫还村、逊耕村、老范店村、赵岗村、李庄村、花庄村、黄家村、邱庄村、大王庄村、孙寨村、新色村、堤王村、边王村、和刘村、郭寺村。
2006年,辖35个村委会:新东村、潘庄村、夏堂村、北赵庄村、小寨村、东大王村、东许村、邓李村、罗庄村、陈楼村、张北村、张中村、张南村、后厦村、好汉庄村、康庄村、岗陵寺村、张庄村、南杨庄村、沙滩村、西许村、大宋村、和寨村、邵庄村、裴庄村、苏墩村、河岗村、后张村、后李村、水坑村、丁岗村、屈庄村、碱岗村、阎段村、冯岗村。
2006年,辖26个村委会:南坞村、卜寨村、卢庄村、北坞村、安头村、田庄村、屯南村、屯北村、秦岗村、耿屯村、关庄村、刘圪_村、杨树湾村、时楼村、柴庄村、岗苏村、周桥村、牛薛村、刘贾村、孙老庄村、裴毛庄村、南曹庄村、 *** 庄村、前石村、彭庄村、程庄村。
2006年,辖27个村委会:陶南村、陶北村、明理村、南张庄村、郜庄村、仓头村、赵庄村、蒋寨村、前席村、南大宋村、东刘庄村、坡冯村、南孙庄村、胡庄村、三岗村、十室村、葛庄村、常庄村、追岗村、邢庄村、黄庄村、阎庄村、代张村、徐庄村、扶齐村、后路村、谷庄村、南耿村。
2006年,辖35个村委会:西只乐村、东只乐村、小营村、大营村、庄刘村、前曹村、 *** 村、岗周村、小东村、罗寨村、常寨村、东店村、崔庄村、王庄村、王桥村、钱桥村、陈庄村、顺羊村、桥北张村、后杜村、南河张村、沈寺村、胡营村、袁堂村、郭刘村、刘英桥村、杨庄村、观台村、寺后李村、野岗村、司庄村、袁庄村、塔庄村、曹桥村、安赵村、寺东张村、谷庄村、赵庄村、寺后和村。
2006年,辖34个村委会:大马村、龙马村、三道河村、西司家村、竹园村、前营村、后营村、高迁王村、大坡田村、二坡田村、赵拐村、太平岗村、马停庄村、吕梁村、王敬庄村、南丁庄村、大圣寺村、朱店村、朱庄村、靳庄村、伏村王村、瞿湾村、王店村、屈岗村、东葛村、西葛村、陈寨村、岳寨村、柳寨村、贤庄村、义女村、前张村、任营村、太子岗村。
2006年,辖40个村委会:彭南村、彭北村、探庄村、曹庄村、孙庄村、官庄村、李寨村、前栗园村、后栗园村、慕寨村、北陈家村、北吴家村、洪沟村、殷坡村、王铁村、韩老村、孟庙村、郜村铺村、霍刘庄村、油坊村、赵家村、北姚庄村、新范家村、南岗村、 *** 村、瓜张村、代岗村、谢坊村、刘拐村、黑刘村、北新庄村、李家村、范家村、古城村、前步村、张店村、蒋庄村、凤岗村、田岗村、东庄头村。
2006年,辖41个村委会:马坊寨村、钦桥村、晋南村、晋北村、马坊集村、马贡村、岗河沿村、周陈桥村、左岗村、袁坡村、徐坡村、谷楼村、稻梗村、老梁村、北常庄村、汪楼村、解岗村、程岗村、胡庄村、段庄村、营岗村、卜岗村、姚庄村、前陈村、北丁庄村、前杨河村、后杨河村、朱河村、寺拐村、前彪岗村、后彪岗村、骆家村、北姚家村、孙村、汪庄村、刘桥村、二郎庙村、前白村、丁桥村、半截岗南村、半截岗北村。
2020年11月, *** 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鄢陵县上榜。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鄢陵县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6月,鄢陵县列入第二批 *** 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0年5月,国家 *** 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鄢陵县榜上有名。
2020年3月,鄢陵县入选之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鄢陵县位列第74名。
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 *** 命名鄢陵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11月,鄢陵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3月,鄢陵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4年,鄢陵县位列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100名。
关于百万人口花木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排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