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东莞莲子之乡这个问题,中国四大莲子之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东莞有什么特产
莞香产自东莞的莞香树,这种树只能在东莞生长,因此十分的珍贵。莞香的香味十分的特殊,而且产量稀少,并且不能人工合成,因此 *** 也十分的高昂。如果家中有喜欢香料的至亲,不妨带一些莞香回去送给大家。
东莞腊肠其实也是广式腊肠中的一种,特点是肠短而粗,每一小根不到3厘米,就像是一个椭圆形的小肉球。东莞腊肠的口味十分的独特,它的色彩鲜艳、口味咸甜、爽脆醇香,是广东腊肠中的上上之品。
*** 白沙油鸭在东莞十分的有名,它在东莞被誉为是腊味之王。这种鸭子膘肥肉厚、肥而不腻、香醇美味,再结合上百年的油鸭 *** 技艺,做出来的 *** 白沙油鸭让人赞不绝口。
鱼丸是东莞人的餐坐上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味菜肴,冼沙鱼丸在当地是最为有名的。其是以新鲜的鲮鱼作为主要原料,再经人工捶打六个小时才能制成。这样做出来的鱼丸充满了筋道和弹 *** ,扔在地上会向兵乓球一般高高的弹起,又好吃又好玩。
二、东莞有哪些特色的小吃、传统小吃
【咸丸】:咸丸东莞人冬至、除夕、元宵都吃。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 *** ,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冬果】:东莞人说的冬果绝非冬天的水果,其音为“终果”,是年终、过年用的小食。春节时,冬果与瓜子、糖莲子、糖瓜条、糖椰角、糖椰片、糖木瓜等各种各样的糖果,组成很有风俗特色的春节糖果。家家户户的 *** 台上都摆有糖果盒(称全盒,内多有八卦和8个间隔),盒中必有冬果。冬果多用糯米 *** ,因为糯米椿成粉后,起胶,坚韧,保留时间长,可以度过整个年节,时间达三个月久。饼家所制冬果品种极多,一般有雪条、雪耳、雪符、雪扣、雪绳、雪球、通条、蛋扣(亦称鹅肠)、油榄、云耳、云片(称粉片)。雪者熔白糖捣拌上面后,其色白如雪之谓也,其余的是未经上糖,保持原色。冬果经猛油炸脆后,摊冻,熔糖,搅拌,再摊冻,擎分,放在空糖缸或龙埋里,用布封住,随时可以取用。冬果 *** 的关键是浸米,需经二次浸泡和晒晾。浸泡时间长,或遇到雨天,容易发霉变味。浸泡时间短,会特别坚硬,咬不动。冬果的糯米粉需人力 *** ——椿粉。冬果在春节主要在于品尝居民 *** 冬果要小巧玲珑,雪条做得要小于末指,才显得高雅雪耳、云耳都像小猴子耳朵般。雪符更讲究,符上有红粉作线,似古笺身符一般。粉底是 *** ,像玉扣仔,炸出来像挂在身上的护。【麻橛】:橛者,东莞人称之为一小段。麻橛是东莞春节前的传统小食。祖母(阿嫲)多在 *** 炒米饼时,随手先做一些,给孙子解馋,人们戏称是“阿嫲从炒米饼中,割出一些米,给小孙子吃”的小食,讹称麻葛。麻橛常常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若2—3公分长,如榄尖形,即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桑相连,成方胜图案。菱形相套,中 *** 间称为方胜图案,用于建筑、什器、服饰,妇女用作首饰,寓意为方正无邪,同心合意,优胜吉祥。因此春节期间麻橛成为东莞人互相赠送的小食,互祝吉祥如意。【鱼龙】:年二十四为小年晚有开龙、炸油角。俗语说“鱼龙是本,碌堆是利。”家家户户少不了鱼龙、鱼龙即年糕。东莞风俗年糕叫“鱼龙”,取步步高升、取鱼跃龙门之意。因多是出嫁女送娘家礼品或姑嫂姐妹、亲家互送礼品,亦写作“贻笼”。旧俗不论贫富,家家都有鱼龙、碌堆。富有的大些、用料好些。鱼龙 *** 讲究,用料精良。先要浸糯米、磨粉、干粉,制粉更好在冬至节前做,叫冬前粉。在粉里加配料,咸的加虾米、腊肉、金华火腿、油鸭等,熟前加枣在面上,以求早(枣)日高(糕)升。甜的加黄糖即可,而今有的加瑶柱等。同样,熟后加红枣。为求体面,鱼龙越大越厚越好,往往要炊一日 *** ,而且非熟不可。半生不熟,被认为来年不顺,因此异常小心,十分繁琐。【松糕】: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松糕亦用糯米粉做,将糖粉和入糯粉中,栖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人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栖满糯粉,蒸熟。新鲜时松软香甜,美味可口。【煎堆】:明农历正月十九日,东莞旧俗家家户户煎堆。煎堆,在广州、 *** 、 *** 等地,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东莞人称的煎堆,广州人称作薄罉,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若怕太糯、太粘、吃后饱胀,可加2—4成粘粉。东莞煎堆以艾堆为更佳,正气、去湿毒。这种艾是春头天越冬的稻田里野生出来的,常常是嫩绿的一片,枝头淡 *** 小花,采摘回来,用滚水煮过,用刀斩碎,和糯米粉、糖,用油煎就。由于煎堆的做法最简单,一些来不及做年果的人,除夕之日,只好最简便的 *** 做年果——煎煎堆,因此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歇后语。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九日要煎煎堆呢?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女娲一边补天,一边制造牛马鸡羊等生畜,初七才做了人。十九日太累了,睡了。人们见女娲这样苦、累,不去惊动女娲,又不会炼石,只好家家户户用粉做煎堆,系上红线,放在屋顶上,以补天穿。其实,正月十九日前后是雨水节令,大多年份都会下雨,如天机籁败。春天下雨,人们又冻又饿,最简便的是做煎堆,补肚又暖身,于是形成习俗。【糖环】:糖环是东莞著名小食,更是春节不可缺少的“冬果”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东莞先人南迁.由北方带来的传统小食。糖环在东莞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为了喜庆,部分加花米染成红色。与陆游所说“簇青红”同。糖环 *** ,由“组之成束.扭作环形”,改为用饼印印压、批切出来。但传统的糖环,仍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糖环形状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春节时,糖环总与甘蔗等一起摆贡、待客。本意是子子孙孙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而且生活幸福,节节甜蜜。水乡人家取之屋前屋后祭神,以其“环”谐“还”,“蔗”谐“借”,简称“有借有还”保佑邻里关系,常常有借有还,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三、东莞的传统文化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产,驰名千里,被誉为“天下之一粽”。吃起来香甜 *** ,回味悠长,是道窖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
道窖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窖人的勤劳和智慧。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 *** 大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道窖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窖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窖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东莞最出名的烧鹅濑,当然非厚街莫属。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 *** 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那本就鲜美的汤中浸上了烧鹅的香味,更是美味 *** 。
冼沙鱼丸是地道的东莞水乡菜。鱼丸是东莞的传统美食,尤其以高埗镇冼沙村的鱼丸最为出名,也就是洗沙鱼丸。洗沙鱼丸所取的鱼必须是新鲜的鲮鱼,而且鱼塘中不能养鸭鹅,以保持的鱼肉味道的纯净。而且洗沙鱼丸在东莞的各种美食中,可谓最费时费力的菜之一。把鲮鱼剃骨取肉之后,要用两根铁棒反复敲打6个小时以上,让鱼肉中的胶质,也就是蛋白质出来,然后再攒成鱼丸,这样做起来的鱼丸胶质多、韧 *** 足,扔在地上可以像乒乓球那样一弹数尺高,吃起来也相当有咬头。
冼沙鱼丸入口确实非常有咬头,而且味道鲜美。特地拿了一个鱼丸往地下抛去,真的弹起一人多高,果然名不虚传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更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步入庭园,即是环碧廊。长廊环绕整座园林,环长廊一周,全园景色可尽览无遗。环碧廊的开端设在“擘红小榭”之中。“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就是主人邀请文友品尝荔枝的地方。双清室是可园的又一胜景,其结构十分奇妙: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亚”字为图,相传亚字是吉祥之字。双清室是园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双清”之后,是“问花小院”,为主人赏花之处。顺环碧廊步出“问花小院”,来到一处广阔空间,园中花丛果坛,满目青翠,被称为“壶中天”。“壶中天”无任何建筑,它是倚着四面的楼房而形成的一方 *** 的空间,是园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可堂”是可园最庄严的建筑,四条红石柱并列堂前,显得气派不凡。堂外左右两廊长花基,秀丽中蕴藏着庄严肃穆。右前方设一小台名“滋树台”,为专门摆设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筑一大石山,状似狮子,威武雄壮,其间建一楼台,人称狮子上楼台。
在3.3亩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它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底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 *** 。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可园创建人张敬修,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清代广东的文化策源地之一。
东莞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曲艺人才层出不穷。主要有粤剧、粤曲、等传统曲艺类型。粤剧曲艺在水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道滘、麻涌等镇,各镇都成立了粤剧曲艺协会,常年排练演出各类粤剧曲艺节目,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现代剧目,许多群众创编的小粤剧目,如《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等还获省、市创作、演出等多项金奖,为粤剧曲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南国红豆"在东莞焕发出无限生机,对我市的文化事业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道滘、麻涌两镇被中国曲协、文联评为"中国曲艺之乡",2000年5月道滘被国家 *** 授予"中 *** 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莞邑人将延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求变,使东莞的曲艺之乡的美誉流芳溢彩。
道滘人爱好粤剧、粤曲、木鱼歌等,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每年用重金聘请省港大戏班来演神诞戏,龙船扒之一演大戏,成为历史惯例。在粤剧曲艺的熏陶下,不少人学唱学演粤剧,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三十年代有“上手材”(叶棣材)五兄弟,吹打乐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设馆授徒,驰名广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粤剧大老倌何非凡以《情僧偷到潇湘馆》一剧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场,打破剧目晚晚不同的惯例。文武双全女花旦陈艳侬组成全女子戏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刘金定斩四门》成名,提高女子的地位。 *** 战争胜利后,年年请大戏班演出,学唱粤曲的人,在依村旁水的“凉棚”里,村头的大榕树下,在师傅的教授下,弹拉吹唱,练习粤曲,过春节时,麒麟引凤表演,吸引了围观群众,唱一曲《胡不归》……,娱乐群众,穿乡过巷,大显身手,娱乐大众。
建国以后,私人合股,建有新华戏院,请粤剧团来演出,道滘工会文工团、工会艺宣队演出也很多。公社化时的文工团,刘莲卿出类拔萃,被佛山粤剧团吸收为花旦,六十年代九曲女青年陈锦云被红线女招考为省粤剧学校学员,成为省粤剧团花旦。六十、七十年代,草织厂、造船厂工人宣传队演出《沙家浜》、《断桥会》等粤剧,十分活跃。1980年道滘文化站组成道滘业余粤剧团,1985年演出《胡不归》、《盼君还》粤剧,获东莞市文艺汇演一、二、三等奖。到了九十年代,道滘粤剧曲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有业余曲艺粤剧队(社)十多个,1990年第三届歌手大赛,参加者170人,共演出5场,观众达一万多人。叶少兴演出歌颂亚运会夺标的小粤剧《庆功酒》获得1990年9月5日东莞市首届《粤乐杯》的冠军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