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雁荡毛峰茶叶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雁荡山毛峰茶叶 *** 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浙江温州茶叶历史与温州名茶
1、日前,本人编著的《温州瓯茶》作为“温州乡土文化书系”之一,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如今温州街头,随处可见茶庄、茶店、茶楼、茶苑、茶业、茶行,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50余家,且多为外省军团进驻,就连邻国印度也来凑热闹。自青茶(乌龙茶)、黑茶(普洱茶)炒热后,时下又盛兴红茶。而本土的茶产只是在一年一度的早茶节上露个脸,很多人不一定熟悉家乡茶,新生代更不了解当年温州有茶厂,历史上生产过好茶。
2、温州茶种植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迄今上 *** 。当时中原士族南渡后,历史给温州提供了一次空前的契机,使得茶业推进扩展到了温州,以满足北方过来的士人阶层清谈崇茶的需要。这可以从近几年在温州城区建筑工地出土的茶具得以证明。
3、到了唐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引《永嘉图经》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唐书·食货志》亦载“浙产茶10州,55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其中永嘉县茗岙乡的由来,就是唐代有胡姓始迁祖,来此山坳种茶,茶又称茗,故名茗岙。
4、宋代,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提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温州的茶叶种植迅速发展,温州在平阳设立茶场,还设立专管茶叶的机构。南宋尤是茶叶种植生产的旺盛期,温州已成为浙 *** 要的茶叶产地之一。这时期,文人墨客都曾为温州茶叶写过诗词。
5、如北宋诗 *** 新运动前期 *** 、诗人梅尧臣游雁山,僧人颖公以碧霄峰茗招待,梅感慨吟诗:“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峰顶应多雨,天寒始发芽。采时林狖静,蒸处石泉佳。持作衣囊秘,分来五柳家。”(《颖公遗碧霄峰茗诗》)又如元丰太学“永嘉九先生”之许景衡游仙岩风景区,在《寄仙岩元上人》诗中有“龙穴梅潭抱岭斜,忆曾同试雨前茶。稍须林壑开云叶,便倩儿童吸井花”。显然,诗中的雨前茶即为今瓯海区一带所产的谷雨前采摘的黄叶早茶。
6、明清两朝,瓯茶身价倍增,茶芽已为贡茶。各县产区扩大,品质亦进一步提高。晚清至 *** 期间,温州茶叶成为出口货物之大宗。
7、清光绪十五年(18 *** ),“东瓯三杰”之一的陈虬在《温州出口土产宜设公司议》文中,建议对温产茶叶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改进,“务使瓯茶着实可靠,遮瓯庄名目大振”,呼出了“瓯茶”一词。几年后,陈虬的高足池虬著文《瓯茶利病条陈》、《整瓯茶议》,呼吁“振作瓯茶”。 *** 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四日、五日的《浙瓯日报》连载永嘉茶叶检查处检查长陈杏仁《建议当局改良瓯茶》文章,对瓯茶的种植、采摘、烘焙,以至组织、制造诸方面提出建设 *** 意见。
8、温州历史悠久的种茶史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茶,明清两代,乐清白云茶、瓯海黄叶早、泰顺三杯香等更成为贡茶。
9、温州茶为何种植早在西晋,还得到宋徽宗赞誉,但形成名声迟至明代呢?这是因为明代以前的贡茶是团茶、饼茶。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才下诏“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也就是说,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这一划时代的制茶工艺的转变与品饮方式的简化,不但使得茶更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使得一批于唐宋间已闻名于民间的“草茶”脱颖而出,进入名茶行伍,故温州茶于明代始入贡也就不足为奇了。
10、入贡的温州茶中,绿茶首推白云茶,俗称雁山茶,旧名雁茗,清代称云雾茶,为“雁山五珍”之一。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温州府五县俱有茶叶,乐清有雁荡山龙湫背为上,白云茶亦称龙湫茗,味绝佳”,白云茶是今天的“雁荡毛峰”的前身,深受当时诗人喜爱题咏,如著名文学家汤显祖《雁山种茶人多阮姓,偶书所见》“一雨雁山茶,天台旧阮家”。乐清朱谏《寄茶与万学使》:“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直须七碗通灵后,习习清风两腋生。”章玄应《谢洁奄上人惠新茶》:“雁山春茗味通仙,恰在清明谷雨前。珍重露芽分御品,摩挲石鼎试新泉。”
11、由于温州地处低纬度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有雁荡、括苍、洞宫三大山脉,千米以上的山峰约有240座,以绝对海拔500~600米的山地为主。三大山脉之间,峰峦起伏,溪流纵横,云雾缭绕,气候属中 *** 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故四季分明,虽“隆冬而恒燠”。特别是当一年气温更低的一月和容易造成倒春寒的二、三月,而温州的气温要比浙江全省其他地区高1~4℃。由于春季气温回升早,温州的茶园已给人们捎来春的信息。故春茶开采期比杭州、绍兴等重点产茶区要提早近一个月。现今温州有的茶园应用大棚技术,更是争得一片早 *** 。如此好山好水好气候,当然更有利优良茶树的生长。时间早也成为温州茶的更大亮点。
12、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温州茶叶产区在温州历史名茶的基础上,孕育开发,并充分利用了特早生茶树良种和气候温暖的两大资源优势,不但开发形成了一个区域 *** 的名优早茶产区,还开发形成了瓯茶早茶产业。
13、如今,温州绿茶中主要形成了乐清雁荡毛峰、泰顺三杯香、永嘉乌牛早、瓯海黄叶早、文成半天香、平阳早香茶、瑞安清明早、苍南翠龙茶八个商品茶,因上市早,品质优,不但在全省享有“浙江茶叶之一早”的美誉,在全国茶叶市场亦颇具竞争力,在国内外频频获得茶叶评比金奖、一等奖。产早茶的泰顺、永嘉两县还分别获得“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的称号。
14、此外,黄茶中有平阳黄汤,在清乾隆年间生产 *** ,也较有名气。
二、雁荡毛峰茶的历史记载
1、大龙湫茶业所产的雁荡毛峰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晋 *** 山始祖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神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间,保全山泉洁清。为报答恩师,特赐茶树一株,保你终生受用。”诺讵那又问:“贵人尊姓,家居何方?愿日后相见。”老翁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要相见,就在明晨。”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家门,站在龙湫背上,向四周细看,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一瞬间,不复再见,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当他回得家来,竟见庭院之中有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2、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几次考察雁荡,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雁荡名声,由此显扬天 *** 传四方。雁荡山茶叶远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据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乐清县志》记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极佳。”
3、雁山茶名目繁多,据朱谏的《雁山志》中也说:“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明代冯时可把雁荡山之茶,与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以及香鱼,共列为雁荡山五种珍品。清代光绪年间,雁茗名声更胜。据《瓯江逸志》载:瓯地茶,雁山为之一,可见雁茗在当时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茶农的精心培育下,雁荡毛峰品质不断提高,19 *** 年乐清县农业局和温州茶厂在雁荡乡能仁村(即大龙湫茶业有限公司住址)试制了一批名茶,质量好,满披毫毛,定名为“雁荡毛峰”。1980年省农业厅在雁荡山召开第二届名茶评比会,县农技干部探索试制了几千克茶样,选送参评,获得了一类优质名茶奖。1982--1983年县农业局干部走访老茶农,座谈搜集名茶采制技术, *** 雁荡毛峰的工艺规程,形成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1984,1986年连续获得省一类名茶称号,从而取得浙江省名茶证书。
三、茶需要什么地理环境
茶叶种植地理环境以丘陵为主,排水条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照条件好,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类型的茶树生长,尤其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较多,夏秋雨多雾大(云南茶区),日照较少利于茶树越冬和养分积累,利于夏秋茶的品质。砖红壤、砖红壤 *** 红壤、山地红壤或山地黄壤、棕色森林土,这些土壤发育程度较深,结构良好,适合茶树生长。
1、有条件的可将装入铁罐内的茶叶用抽气机抽去罐内空气,再焊好封口,如此可贮藏茶叶二三年,如条件不够,可用热水瓶胆贮藏,因为水瓶胆与外界空气隔绝,茶叶装入胆内,加塞盖严后,以白蜡封口,外包胶布,简单易行,易于家庭保管。
2、普通的瓶、罐等保管茶叶,用设有内外双层盖或以口小腹大的陶罐为好,可以减少容器内的空气接触,容器盖要与容器身结合严密,以防止湿气进入。
3、茶叶的包装材料要求无异味,盛茶容器和使用 *** 上要尽可能密闭,有良好的防潮 *** 能,减少与空气接触,要求存放在干燥、清洁、无异味的地方。
4、利用冷藏室或电冰箱贮藏,贮藏时注意将茶叶密封后再放入。
5、用生石灰或高级干燥剂,如硅胶吸收茶叶中的水分,保藏效果较好。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