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状元之乡地图,以及状元全国有几个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淮海省!自古有之!地图上看淮海省竟然发现了这么不得了的事!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拟就《徐州应建行省议》, *** 地提出徐州建省计划。此后,1931年,时任***内政部常务次长的安徽凤阳人张我华等提交给*** *** *** 会议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 *** 省制问题设计 *** 会胡焕庸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1944年,汪伪亦曾设立伪淮海省,省会徐州,以郝鹏举为 *** 。
“以徐州为众星之月,因时制宜,变散地为要害,莫如建徐州为行省。”1904年,张謇拟就《徐州应建行省议》, *** 提出徐州建省计划。在徐州设省和将陇海铁路延长至南通、崇明,是张謇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
清末苏淮分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相关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新设江淮省省会清江(淮安) *** 对于反对分省不以为然,“清江北连徐、海,南控淮、扬,民风强悍,盗贼纵横,盐枭会匪……甫经改设行省,忽又收回成命,亦复无此政体”。显然,这是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声音,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
清末苏淮分省动议流产后,就到了1931年,时任***内政部常务次长的安徽凤阳人张我华等提交给*** *** *** 会议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 *** 省制问题设计 *** 会胡焕庸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面积66872平方公里,35个市县,相当于约40个市县。
行政区划向来是国家的一项大政,封建王朝划分行政区划,只考虑如何有利于当时的封建 *** 。江苏、安徽二省既跨长江南北,又跨有淮河南北,据说是朱元璋搞出来的。此后分合之声就不绝,清同治时陈廷经就曾要求腰斩苏皖,以江南为江苏,江北为安徽,而清末张謇则提出尾斩江苏,“以徐州为众星之月”,捎带着鲁南、豫东、皖北等地,建立“徐州行省”。
说起张謇[jiǎn]其人,作为实业家、 *** 家、教育家和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在中国近代史上那可是大名鼎鼎,在他的祖籍常熟更是无人不晓。关于“清末状元”的头衔,有资料说,这里面还有翁同龢的功劳。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张謇5次乡试都未得中。
1882年, *** 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撰写的政见和议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受到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 *** 4年,慈禧六十寿辰特设恩科。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更是迫不及待。他命令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自己匆匆看过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之一,向光绪帝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得了个状元,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授予他三品官衔。
翁同龢有鼓捣 *** 的嫌疑,但也成就了张謇。 *** 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 *** 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走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拟就《徐州应建行省议》, *** 地提出了徐州建省计划,经两江总督端方代为上奏,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徐州应建行省议》以为当年刘邦崛起,与项羽争天下的这一片千里无垠,莽荡平原,一方面“控淮海之襟喉,兼战守之形便,殖原陆之物产”,可自成局面;一方面“俗俭民僿,强而无教,犯法 *** 。”久为朝廷的隐患,“变散地为要害,莫如建徐州为行省。”由此看,张謇的“徐州省”有点“人以群分”的味道。
对“徐州省”的辖区,张謇提出,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丘,南起泗州,北迄沂水,有四十五个州县。
分又复合,江淮省存在了三个月。
张謇撰写《徐州应建行省议》条陈的时候,正在徐州一带开矿设厂,其议自然也带有综合开发利用徐州和周边资源的意思,更便利自己发展工矿。当时在江苏,本有2督1抚3个中心,省级行政长官有两江总督驻江宁,江苏巡抚驻苏州,漕运总督驻江北淮安清江浦。徐州建省势必与漕督势力冲突。恰在此时,漕运总督的裁撤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漕运在清前期本是与盐、河、兵并列的四大政之一,但道光以后,漕政弊端丛生,到了1901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八省漕运全部停止。张之洞、刘坤一认为漕运已是“有名无实”,主张裁撤。
1904,御史周树模奏请裁撤漕运总督。清廷就把张謇的徐州建省条陈与周树模的裁撤漕运总督奏片一并交给督办政务处议奏。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政务处基本上否定了张謇提出的徐州建省计划,认为“徐州在江苏,地居最北,若于平地创建军府,既多繁费;所请分割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十余州县,亦涉纷更”。同时提出了一个苏淮分省的新方案:裁撤漕运总督,将其缺改为江淮巡抚。据此,原江苏省一分为二,苏、淮划江而治。此议得到清廷上谕的批准。
腰斩拆分江苏,北为江淮省,南为江苏省,引起官员和江苏官绅的群起反对。苏淮分省的结果与张謇的徐州建省设想大相径庭。他立即致书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周馥,“请争江淮省事”。
与此同时“舍临江扼要之名城,就滨河一隅之小邑,似亦未甚得势。”苏、淮单 *** 省,彼此削弱,摊派之款相应增加,人民不堪重负。“养兵无资,竭泽而渔,揭竿可虑”。
1905年二月初九,清廷谕令两江总督周馥会同商部顾问官张謇察看情形速议电奏。张之洞积极支持周馥,“详陈江淮分省之有害无利,仍以不分省为宜”。苏淮分省本已成既成事实,但却“为众论所不韪”,政务处颇感为难,若仍按张謇原条陈所请,另设徐州行省,又遭到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巡抚的反对,结果,他们只好“仍请收回江淮设省成命,裁撤漕督,于徐州地方添设提督一缺,以资重镇。”
1905年三月十七日,清廷下令裁撤江淮巡抚,江淮省重新并回江苏省,将淮扬镇总兵改为江北提督。
淮海位于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历史上徐州能数得上的战争有两百多场,从楚汉争霸,三国争雄,南北朝对峙,到近代 *** 的台儿庄战役和 *** 一战定乾坤的淮海战役主 *** 都在此地,光十万级以上的大战不下数十场。
地理上,淮海自成一体。文化上,属于典型的北方文化区,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语言和心理习惯都是北方的,大大不同于吴侬软语,鱼米之乡的苏南,苏中、皖南地区,而与河南,山东等地相似。
淮海省成立于光绪年间,地处中国东西结合、南北连接的过渡地带,拥有苏、皖、鲁、豫四省20个成员市,人口1.2亿。自成立20年来,区域联合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了中国较有影响、富有成效的经济协作区之一。
二、施肩吾的状元故里之争
1、对施肩吾的故居在何方一事,世代流传着一则《两个知县争状元》的故事。
2、传说施肩吾高中状元后,新城、分水知县分别派出得力衙役,千方百计探听京城报喜大员到来的消息。一日,两知县都确知京城大员到来的日期和路线等重要消息。新城知县马上在渌渚搭建彩牌,准备迎接报喜大员,而且还搞得十分隆重。当然这一切是瞒不住分水县的。分水县在报喜大员到来之日,亲率官员摸黑乘船,很早到了窄溪迎候,准备在渌渚的前一站,将大员截走,来个既成事实。殊不知,新登县却由陆路步行,在桐洲沙(在窄溪前几站)将报喜大员接到了新城。至于渌渚搭建彩牌那是虚晃一枪罢了。上了当的分水县令一气之下,便上告说新城县抢了分水的状元。而新城县一口咬定施肩吾是新城人。双方各执一词,绝不相让。
3、那么,两位知县为何要如此处心积虑地争夺这位施状元呢?原来当时的朝廷,为了鼓励各地多出人才,作出一条规定:凡高中状元的县,县官可连升 *** ,该县百姓可免税三年,以示奖励。因此两知县都互不相让,争斗不息。
4、后来,一直争到京殿,还是皇帝做了和事佬,两知县俱升迁,两县百姓也都免了税。
5、那么,施状元故里在分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据太平兴国时期的《南新县记》所载:“唐天礻右丙寅岁(906)(钱王)割南新乡(今万市、南安、南新)、宁善乡(今洞桥镇)、广陵乡(今三溪乡)、新登乡(今胥口镇除去邦坎及胥口)及桐砚乡等五乡隶属于临安县。”
6、明万历《新城县志》称:“南新镇,县西五十里南新乡,旧为南新县,本建德路分水县东境,后属新城县。”
7、据宋咸淳《临安志》新城县境图,新安乡(即现今南安乡,原桐砚乡大部分)均为新城所属。在明万历《新城县志》的地图中原桐砚乡地区(如石壁村、上施家村、叶家村等)也在新城县辖区内。
8、从以上记载可以肯定:分水县东境的桐砚乡,在唐哀宗天礻右丙寅岁(906年)时,已从分水县辖区内划出,初属临安县,后隶属于新城县。
9、由于出了个施状元,分水县将施肩吾家曾居住过的乡,改名为招贤乡。而新城县也将施肩吾的居住地改名为昭德乡。后来行政区划改动时,两乡合并为一乡,它的乡名便是从两个乡名中各取一字,曰:贤德乡。施状元家曾种过田的那个畈,大家也改称施公畈,这些地名至今一直沿用。
10、由于施肩吾的祖父携家小曾在坎上临时居住过,而那里属分水县所辖,这就是施肩吾是睦州分水人之说的由来。
11、施肩吾辞官求道又迁徙澎湖为哪般
12、施肩吾不仅是位状元,更是一位著名道学家,他著有《养生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符颂》等著名道学著作。他也是我 *** 间开发澎湖笫一人,更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西山集》共有十卷,目前 *** 发现一卷,编入《全唐诗》内,共一百九十八首诗。在 *** 有《西山集》全集保存。
13、据贤德《施氏宗谱》记载:施肩吾考取进士时年三十五岁,“出家江西洪州(今南昌)西山,潜身钻研道经二十年,回新城后,居住在石壁寺。唐文宗太和初年(约827年左右),率族人赴澎湖。于咸通二年,卒于澎湖。其后,族人将他和夫人的寿棺,一同送移故乡新城县贤德罗梦山(今花家山)安葬”。享寿八十二岁。
14、人们不禁要问,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历代为人们所认同,施肩吾是名门后代,又怀有满腔爱国报国之情,荣登进士后,摆在面前好好的大官不做,怎会走入道教之门呢?
15、据有关资料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凌准的外甥、新城才子徐鼎来到施肩吾家,谈及大唐发生的巨变,以王叔文为首的 *** 派,受到俱文珍一伙的疯狂打击 *** ,他舅舅凌准也被贬荒蛮之地连州,并“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施肩吾怒火中烧,拍案而起,立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
16、施肩吾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一举中的,但出于寒门的无奈,只得求助于恩师发展,但因时运不佳,恩师亡故,又巧遇挚友白居易,荐为洪州刺史李宪幕僚,在当地屡屡断案如神,广受称道。长庆四年,为捕蝗赈灾,而擅自开仓,为防响马劫粮,情急之下还船 *** 杏黄旗,分赴各地赈灾,抢救了一大批即将饿死的灾民,百姓感恩戴德,至今犹有口碑流传。但此举却被朝廷所不允,导致其上司李宪被贬。为此,施肩吾也联想到曾祖之事,不禁一阵寒战。
17、再者,道教曾被高祖下诏宣布为三教之首,在当朝的地位可想而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道观几乎无处不在,道教深深赢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 *** 。因此,他看穿了 *** 的黑暗,悄然离职从道。
18、随着政局的渐渐失控,黄河流域战祸连连,朝廷的苛捐杂税日趋加重,东南地区战乱纷起,施肩吾家已食不果腹,人间已没了净土。后来,施肩吾率族人渡海到澎湖,从事劳动、生活。
19、1981年 *** 出版的《 *** 省地图册》载:“唐朝以来,东南沿海,为了躲避战乱,出现了人们移居 *** 、澎湖的现象。唐进士施肩吾,曾率族人到 *** 定居。”
20、题澎湖屿腥臊海边多 *** 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牛犀照盐水。(《全唐诗》作《岛胰行》)感忆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末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21、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状元,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22、因家境贫寒,施肩吾少时五云山和尚寺读书。山麓曾建有“玉尺楼”,立有石碑,上刻“唐状元施肩吾读书处”;山的东侧有“余韵亭”和“洗观池”,池中原有施肩吾读书时亲手种的莲花。这莲花的花瓣和荷叶上散布着墨点,相传是施肩吾洗砚时洒上的,俗称墨荷花。
23、后施肩吾与徐凝在高翔龙门寺读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同榜进士,施肩吾中头名状元,但当时因朝廷 *** ,官员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互相残害,施肩吾不愿混迹其中,于是写了一首《上礼部侍郎陈情》诗,“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表示要回故里,未待朝廷授官,就跑江西洪州潜心学道修仙。曾寄书徐凝说“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止玄门,养 *** 林壑。”世称华阳真人。著有多部道家著作。尔后,施肩吾又返回故里,在家乡居住不久,就率领族人渡海到澎湖列岛定居,成为开发澎湖之一人。离开家乡前夕,他为自己修下了假坟,祈求晚年魂归故里。
24、1995年出版的《 *** 史话》里说:“ *** 人民纷纷地、集体地到 *** 去劳动开发,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是施肩吾率领族人移居澎湖的故事。《全唐诗》和《续修 *** 府志》中,都载了他写的《题澎湖屿》诗。
25、施肩吾的诗才早在赴京会试前就在诗坛初露头角,他传下来的诗作有一百九十七首被收进《全唐诗》,其中描绘浙江风光的诗占十分之一;施肩吾率族人到洁湖定居后留有许多诗作。《题澎湖屿》写道:“腥臊海边多 *** 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这里,施肩吾捕捉到了澎湖岛风光的主要特征,使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海腥臊气!时岛上居民很少,只有少数渔民来往捕鱼季节,没有形成什么村落,经过日晒雨淋,皮肤黝黑的青少年,不分昼夜,浮沉在海水里,学捕鱼,摸珠蚌……。这时当时澎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另一首《感忆》诗中写道:“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生动地描写出 *** 人民不畏难险,东渡重洋,开拓澎湖的欣慰之情。由此可见, *** 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 *** 。
三、江苏苏州在中国地图的哪个位置
苏州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东接上海,西抱太湖,南连浙江,北枕长江,江苏省东南部,与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及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及上海市接壤。
苏州处太湖平原,沿江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其中平原约4660平方公里,水面约3607平方公里,丘陵约221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9%、42.5%、2.6%。
苏州的地表自然形态,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变的产物,它经历了从古生代寒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若干亿年的地层沉积和多次海浸、海退的沧桑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自然面貌。
苏州的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主,全市的地势低平,太湖水网平原可分为河网冲积--堆积高亢平原、低洼湖荡平原、平坦水网化平原、滨湖圩田平原。全市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更高(341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洞庭山缥缈峰(336米)、洞庭山莫里峰(293米)、南阳山(338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渔洋山(170米)等。
主要山体沿太湖呈东北—西南走向,构成七子山—东洞庭山,穹隆山—渔洋山—长沙岛—西洞庭山,邓尉山—潭山—漫山岛,东渚—镇湖一带残丘等四组山丘、岛屿群,穹窿、阳山和七子诸山之间,有灵岩、天平、天池等组成的花岗岩丘陵,沿江有香山等低丘,另有虞山、玉山等孤丘矗立于 *** 之间的平原上。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全市水域面积(含太湖)3608平方公里。大小河流2万余条,总长1457公里;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通江港浦52条(并港建闸后留有41个口子)。湖泊荡漾323个,计421万亩(28.07万公顷);其中500亩以上的湖荡129个,千亩以上的湖荡87个,分布在阳澄、淀泖、浦南地区。
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其区域特征,苏州地貌分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区和太湖水网平原区两个大区,两个大区又分别包涵了隶归于三角洲平原、古湖平原、石质山地的6种地貌类型。
苏州属北 *** 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苏州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在世人的心目中,苏州就是“鱼米之乡”的代名词。
苏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 *** 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是全国更大的 *** 业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
但庚申之劫后, *** 业衰败,人口锐减,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 *** 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更具潜力的新兴城市。
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经 *** 批准的享有地方 *** 权的较大的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冠。
是全省的经济中心、 *** 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枢纽。根据2015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 *** 4,相当于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 *** 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 *** ,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2018年举办的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上,苏州市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
OK,关于状元之乡地图和状元全国有几个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