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马文化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 *** 马文化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昆阳的文化之乡
1、自唐至清,昆阳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9名、举人3名、贡2名、恩补3名;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 *** 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潘国静等文化名流,堪称文化之乡。
2、潘天立,字制成,号云衡,登景福(8 *** - *** 3)进士第,授南京员外郎,历湖广廉访使,莅政清慎,发奸摘伏如神。著诗文《归闲集》二十卷,列于郡志。
3、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状元,步骑将领,成忠郎。
4、潘文孝,绍兴五年(1135)进士,太常寺主簿。
5、潘文饶,字明则,绍兴八年(1138)进士,建宁教授,学本濂洛,为士林所宗。
6、潘文礼,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金城知县。
7、潘庭翼,绍兴 *** (1148)进士。
8、潘宇,乾道八年(1172)进士,袁州教授。
9、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福建帅参,微州知州。
10、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临安节制公事。
11、潘桧,荫补,文孝子,建德知县。
12、潘柽,文虎子,字德久,号转庵,荫补福建兵马钤辖。
13、潘颐,号藤隐,隐逸著《正卿文集》一卷。
14、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腐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制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
15、潘海,乾隆五十年(1785)贡,著《守耕堂集》。
16、潘宗耀,嘉庆六年(1801)举人,丹徒知县。
17、潘光分,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
18、潘熏,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贡,石楼知县,朔州知州。
19、潘宗澜,道光五年(1825)拔贡,就职州判。
20、潘铭恩,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文山知县,路南知州普洱庄知府。
21、潘铭宪,道光二十三年(1843)杂选,广东普宁知县。
22、潘福荫,荫补铭恩子,宾川知州,顺宁知县。
23、潘怀素( *** 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 *** 10年(1 *** 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24年(1935)“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 *** 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 *** 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 *** 参审。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57年,翻译出版《敦煌琵琶谱我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宝贵资料。他带领 *** 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 *** 间音乐,并参考我国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韵——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 *** ”期间,惨遭 *** ,夫人 *** *** ,自己到处流浪,仍不忘乐律研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一 *** 。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24、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5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学。1966年毕业分配到 *** 下属单位。“ *** ”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 *** 两届学术 *** ,艺术研究院学位 ***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等。《 *** 记》校点,又有五部中国古典长编小说即《三国演义》、《 *** 传》、《 *** 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节编本。
25、郑建民(1966—),昆阳乡郑山村人,浙江大学毕业,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 *** 会 *** 。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
26、潘国静(1974—),昆阳乡东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在少林十八罗汉中惟一能散打和传统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罗汉。7岁入少林寺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太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职称为中国武术六段,对 *** 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在 *** 全国攻打擂台赛中获得52kg冠军,1993年全国散打擂台邀请赛中获得52kg冠军,2000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少林拳、少林棍两项冠军,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为发扬少林武术,潘国静曾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欧美和新、马、秦,为“中华瑰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6年在少林武术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创办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自任院长,兼教练,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少林功夫的平台。
二、与马有关的地名
1、马是人们喜爱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之一。它常被用于地名,南京与“马”有关的地名就不少。粗略统计就有十八处。它们是:马标、马巷、马群镇、白马城、驻马坡、饮马池、马道街、马路街、马府街、马台街、马桥铺、止马营、泥马巷、石马冲、下马坊、饮马巷、五马桥、五马渡。
2、这些地名的来源,除少数难以查实外,大都有其历史渊源,或与某人有关,或与某事有关,或与某一传说有关。它们反映了南京地名文化的丰富多采。
3、白马城名为城,实为吴国所建的带有 *** 的烽火台。其遗址据元《至正金陵新志》:“在江宁县北三十里。”大约在今燕子矶一带的江边。书载:“吴时沿江烽火台二所,一在石头(城)左,一在自马城。”
4、马道街马道街在城南中华门内北边,东接小心桥东街,西接大油坊巷,与剪子巷平行。相传明初,富民沈万三居住此街,为了便于朝见明太祖朱元璋,专为自己修了一条马道。后朱元璋怀疑沈万三富可敌国,有谋反之心,便将其充军云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
5、马路街据《首都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 *** 4)以后,南京才开始造马路。当时马路比较窄,只能通行轻便马车。北起常府街、南接五福巷的马路街就是比较窄的一条街。不过马路街的名字早在乾隆十六年(1751)修的《上县志》中就有记载,南京著名的藏书家黄虞稷就在马路街筑’有“千顷堂”,藏书数万卷。
6、马桥铺这是清代的一处驿铺。据雍正年间的《 *** 县志》记载,马桥铺在 *** 县东边_十里。古代的驿递是以马递送公文,并护送官物和官差。
7、马群镇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重视马政,要求民间广为养马,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并制定“牧马法”。规定每十匹马设群头一人,每五十匹马设群长一人。当时南京郊野到处是一群一群的马。因此便出现了马集、马村、马塘、马场等乡村名。东郊的马群乡(现改为镇)即是其中之一。
8、五马渡据《六朝事迹类编》等 *** 载,五马渡是幕府山前的一个渡口,大致在今下关上元门江口附近。西晋“八王之乱”后,七王惨死,东海王司马越总揽了朝政。为防内乱,他下令在京的诸王回到各自的封地。于是琅琊王司马睿、彭城王司马玄、西阳王司马漾、南顿王司马宗和汝南王司马宏便都从幕府山下江边渡江。此渡口遂被称为五王渡,也叫五马渡。
9、石马冲位于江宁路东南上坊乡。南朝陈霸先的万安陵就在这里。石马冲一名最早见于清初顾炎武的《肇域志》:“石兽尚存,今呼‘石马冲’。”但万安陵前石兽中并没有石马,只有石麒麟,想是乡人均俗称石马而得名。
10、马标是清兵进入南京后,把明故宫和部分明皇城地域圈为“八旗兵驻防城”,作为军事要地,不许百姓出入。到辛亥 *** 时,历经战火的驻防城已不存在,只在其北部留有“马标”的地名,“标”,是清代军事编制的一个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团”,马标就是清代南京的骑 *** 的驻扎营地。
11、止马营因朝天宫下马碑而得名。此碑在离止马营不远的朝天宫西坊,碑上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12字。至今犹存。这种碑在古代俗称“止马碑”。
12、明洪武时,朝天宫是祭祀天地和演练朝贺天子礼仪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庄严之所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必须下马步行。止马营正是当年下马之地,故名。
13、关于止马营这个地名,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兵部侍郎之子朱紫贵在水西门偶遇画家何上清和其妻肖梅娘,朱顿起歹心,妄图霸占梅娘。朱紫贵利用朱元璋生 *** 猜忌,抢走了何的画稿,进行诬陷。朱见画稿上的大脚女人怀抱一个西瓜,疑为嘲弄马娘娘,命锦衣卫次日凌晨捉拿画师问斩。事先朱紫贵叫人在何家屋檐 *** 上芝麻秸,作为捉人标记。
14、善良的马娘娘扮为民妇,前往何家夜访,了解到何画中女人怀抱之物是未画成的童子头,冤情大白。她在何家附近发现芝麻秸,于是和随从在各家屋檐下都 *** 上它,以假乱真,天亮时,锦衣卫前去捉人,见许多人家屋檐下都有芝麻秸,要统统抓走。
15、马娘娘见事祸及很多人,乃主动投案,结果又闹出一出审皇后的笑剧。在马娘 *** 进谏下,朱醒悟,画师得救。后来,居民为铭记马娘娘恩德,将这条街改名为“芝麻营”,后又演变为今天的“止马营”了。
16、驻马坡在清凉山东坡,相传为诸葛武侯(亮)出使东吴时与孙权在此驻马论形势的地方。《实录》引《吴录》说:“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观秣陵山阜,日:‘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此后历代方志大都有诸葛亮出使东吴,在石头山(清凉山)驻马论形势之说,“龙盘虎踞”遂成了南京的一个代名词。
17、马府街,东起长白街,西至太平南路东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他的府邸曾经坐落于此,马府街因此得名。
18、《明史》载:“仁宗立,诏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和乃置第阑干桥。”因郑和本姓马,世称马府,故阑干桥遂易名为马府街。
19、郑和府第“马府”,经历代变迁,早已无存,不过明清两代,郑和后人皆族居马府街。1985年7月在郑和当年的府第遗址——太平公园内修建郑和纪念馆时,施工中掘出一批瓷片,其中一件碗底上有一楷书“马”字,太平公园遂更名为郑和公园。
三、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当地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1、新疆昭苏县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有“天马之乡”之称,当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天马——即汗血宝马。
2、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最引入注目的是当地的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历来被人们推崇已久,自汉朝乌孙古国的昭苏县出现汗血宝马以来,被各个朝代的爱马人士所推崇。昭苏县的那拉提草原是天 *** 故乡,随着时间的推延,天马繁衍出越来越多的品种,主要有五种马类,分别是伊犁马、英纯马、吉尔吉斯、阿尔登、德国温血马。近几十年来,在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的特别培育下,现如今伊犁马被世界上的爱马人士所追寻。现如今昭苏县培育的马类,是以伊犁马为主,它们外貌俊秀、体格强壮、抵抗力强,深受当地牧民的喜爱。
3、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最引入注目的还是汗血宝马。一匹好马,身后一片草原,还有雪山,慢悠悠的牧民赶着 *** ,鸟儿们不时腾飞,足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身处一个迷人的天堂,让 *** 连忘返,身边传来 *** 气息声,顿时返璞归真,再次沉浸在这种美景之中。
4、新疆昭苏县素有“天马之乡”美誉,最引入注目的还是汗血宝马。他们经常出现在哈萨克族、蒙古族的 *** 活动中。一场盛大的 *** ,离不开这些英俊的马儿,哈萨克族有名的“ *** ”分为走马比赛和 *** 比赛,场地上都是一匹匹英姿飒飒的骏马,富有活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展身手,想要试试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蒙古族每次的“那达慕大会”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行参观,大大 *** 了当地的旅游业,这也和天 *** 矫健身姿分不开。
OK,关于马文化之乡和 *** 马文化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