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河南戏曲之乡内乡,以及内乡县小吃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河南梆子腔系戏曲剧种:内乡宛梆
1、宛梆(南阳梆子),是生长形成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期人们称它为“西调”、“南阳调”、“乱弹”、“老梆子”,建国后更名为“宛梆”。
2、它是明末清初由陕西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市,结合南阳民歌小调,乡音俚语,逐渐演变而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基本上保持着河南梆子的早期精华和原始音乐形态,其唱腔优美,风格独特,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仅存内乡县一个专业剧团,号称“天下之一团”。
3、宛梆的兴盛时期是清道光年间至 *** 三十年前后,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婚丧嫁娶,多唱宛梆,其流行程度极为普及。到处流传着“扛起锄头上南岗,嘴里哼着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乱弹”的民谣。
4、其班社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南阳各县,影响较大的班社有南阳城关的白音堂班、十八里岗班、府门外班、高庙李庄班、石桥黄碧班、掘地坪班,社旗泥河班,邓县的磨户张班、构林班、林扒班、库粮房班、肖店班、蒋庄班、桑庄班、滩班,新野的孔楼班,内乡齐营齐大茂班、王店四张张风山班、西后街王福清班、曹冲班、螺蛳河班,镇平城关王少班、芦医庙班、石佛寺班,以及方城、南召、唐河、桐柏等地的班社数以百计之多,演出地域除宛属各县之外,东至沙河两岸的周口、项城,西至商洛、蓝田,北到卢氏、灵宝,南达襄樊、河口。
5、特别是内乡夏馆张珊的“公义”班,该班创办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名角荟萃,箱具齐全,先后培养了着名武丑王老四等诸多的艺术人才。“公义”班由赤眉齐俊显任戏主之后,请来着名演员王春生掌班及着名红脸翟道三、着名黑头杜林保相继加入该班,使“公义”班的名声大振,成为宛属各县梆子班无人匹敌的班社。
6、进入30年代后期,由于豫剧的流入和兴起,加之 *** 及解放战争的 *** ,多数宛梆班社停办,艺人相继离散,使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老剧种逐渐衰萎。至解放前夕,宛属各县的宛梆班社已经所剩无几,内乡县境内仅存以聂国政为班主的“公义”班,也濒临停演,部分艺人离散改业。
二、南阳戏曲艺术的起源
1、古戏楼众多也是南阳戏剧文化繁荣的更好证明。南阳的古戏楼,民间又习称戏台,多随庙宇而建,是汉族民间祭祖、酬神、闹社火的演出场地。元代时期,内乡县王店乡显圣庙即建古戏楼1座。清朝末年,南阳的各种戏楼、戏场多达600余座。仅南阳城区就有23座,镇平县有58座,内乡县更达68座之多。比较著名的戏楼有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内乡王店乡显圣庙村的显圣戏楼、镇平城隍庙戏楼等。
2、南阳戏曲的发展源头,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舞乐百戏。
3、两汉时期,南阳舞乐百戏的种类很多,包括鼓舞、长袖舞、宴乐、杂技、武术和具有故事 *** 的角抵戏等。张衡在《西京赋》里记述的项目有:“角抵”、“乌获扛鼎”、“冲狭燕濯”、“跳丸剑”、“走索”、“都卢寻橦”、“戏豹舞罴”、“ *** 鼓瑟”、“苍龙吹篪”、“吞刀吐火”、“易貌变形”等等,几乎应有尽有。
4、商周以来,社会上已形成宴乐陈伎的习俗,汉代此风更炽。南阳汉画像石、砖中的音乐、舞蹈、百戏表演,多在廷宴场面上,宾主于一边正襟危坐,优人在一边做精彩表演。女伎广舒长袖,“踏盘”、“蹴鞠”,折腰旋转,翩翩欲飞;男伎“赤身”、“倒立”,滑稽逗趣,或“独角”、“假面”、“ *** ”、“戏虎”,角抵献技,蔚为壮观。反映在画面上的乐器有建鼓、鼓、铙、钟、埙、竽、排箫、瑟、筑、小锣、拊、笙等多种多样。乐队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混合组成,有单纯的器乐演奏,也有为歌舞和百戏演出的伴奏。无论何种形式,鼓是必备乐器,在画面上占据着显要位置。“蹑节鼓陈”主要用于节奏的控制,这种乐队的组成和伴奏形式,一直延续并影响到当今舞台上的戏曲音乐。
5、南阳出土的汉画石、砖中,汉代流行的舞蹈也有大量反映,除了用于祭祀的灵星舞,宫廷中的武德舞和五行舞外,还有以技巧、造型为特征的独舞、双人舞等。其中有以建鼓为主要乐器、两个男子表演的“建鼓舞”。有广舒长袖、足踏鼓而旋转的“踏鼓舞”,有歌咏队为之伴唱的长袖舞,有踏盘雀跳长袖飘逸的“七盘舞”等。在这些舞蹈中,伎人的服饰多有长袖,便于“翘袖折腰”,增加美感。《韩非子·五蠹》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早为戏曲中广泛使用且程式化了的水袖,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中找到了它的渊源。张衡在《观舞赋》中说:“抬修袖以翼面,展清声而长歌。”鲍照的《诗数》中也有“七盘起长袖,庭下到歌钟”之说。可见,在汉代,南阳的歌与舞已发展到密切结合的程度了。
6、汉代南阳境内盛行的百戏表演,从汉画石、砖中看,除“冲狭”、“飞剑走丸”、“投壶”、“六博”、“吐火”、“蹴鞠”、“戏车”、“走索”等属于技巧 *** 的艺术表演外,更为流行的是角抵戏。汉代南阳的角抵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表演或力量的角逐,而且还表现了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像头有独角的蚩尤与黄帝搏斗的“蚩尤戏”,勇士与猛虎较量的“东海黄公戏”,“蛟和河神”变为牛形的“ *** 戏”等。
7、从艺术表演形式上看,许多百戏画像中的“猛虎”、“牛形”、“兕狮”、“熊罴”以及 *** 蚩尤的独角兽等等,多为伎人扮演而成。“驱豹戏罴”的“象人”多带有假 *** 。这与流行在荆楚的傩舞、傩戏和后来唐代的“代面”自然相联,同时直接影响到以后戏曲中人物的脸谱化装。有些演出场地,还挂有吊成波浪形的帷幔。乐队伴奏的位置比较固定,表演与伴奏主次分明,这足以表明汉代南阳的舞乐百戏,已逐步综合了歌唱、舞蹈、多种乐器的混合伴奏、化装、服饰、道具、虚拟动作、故事内容、简单的台词等诸多的因素,正向着“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向演进,标志着戏曲由萌芽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8、此外,从故事内容看,南阳汉画像石、砖中有“聂政自屠”、“范雎受袍”、“荆轲刺秦王”、“赵氏 *** ”、“嫦娥奔月”、“伯乐相子”、“樊哙排君难”、“拦驾”等等。这些历史故事为以后戏曲剧目的取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9、唐宋南阳的戏曲活动相当普遍,表现在:戏楼增建,如南阳县金华火烧庙戏楼(690年),社旗县李店玉仙庙戏楼(757年),社旗青台火神庙戏楼(1079年)。北宋沦陷后,抗金名将岳飞率部以桐柏县毛集石门沟为要塞,多次出击信阳,阻止金兵南下,又驻军襄、邓,与金兵对垒。此时,盛行于汴京的皮影戏也随军带至南阳,称为“钩容直”,南阳人叫做“东京调”,之后便流传于南阳民间。皮影班每班为一担,每担五六人。由于轻便灵活,群众爱看,到清代康熙年间,仅桐柏一县就有皮影120多担。
10、傀儡,也称木偶,南阳广泛流传的有两种:木偶(悬线)和肘偶(杖头木偶)。1981年在南召云阳宋墓中就发现两幅杖头木偶雕砖画,为古代南阳木偶戏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11、清代以来,全国各地新兴的地方戏蓬勃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兴旺的局面,南阳更是如此。越调、南阳梆子和二簧影响广泛,皮影和木偶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清戏、锣戏、卷戏(锣戏、卷戏长期同台演出者,称为锣卷戏)、花鼓、京梆(河北梆子)、豫剧等外地剧种相继传入,曲剧兴起后迅速领衔了南阳剧坛,各种戏曲班社竞相建立,戏楼、戏场遍及城乡各地,名角辈出,锋芒各露,这构成了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南阳戏曲活动的基本概况。
12、襄河派二簧(汉剧)是湖北汉剧四大支流之一,沿唐河、白河、丹江三水北上,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2)传入南阳。辛亥 *** 后,成为南阳的三大剧种之一。
13、随着戏曲活动的活跃,各种戏曲班社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据粗略统计,整个南阳各种戏曲班社达168个,其中越调30余个,南阳梆子16个,二簧60余个,锣戏、卷戏、花鼓、皮影、木偶、京梆(河北梆子)40余个。从府、县衙门、达官贵人到富豪乡绅,直至平民百姓,多以供戏为荣,一时蔚然成风。唐河大方庄秀才方保珠及其儿子方文合,连供六科二簧窝班(科班),从光绪二十四年( *** 8)起,到 *** 二十年(1931)止,历时33年。邓县的张小本以长达30多年的时间,先后办起了一科越调班和五科南阳梆子窝班;南阳县的张汝英于清末民初创办的二簧班,名角荟萃、盛极一时。至于花鼓戏以及锣戏、卷戏同台演唱的锣卷戏等在南召、方城、唐河、桐柏等地都有班社活动。戏曲班社,都先后培养造就了一批各怀高技、争露锋芒的著名演员,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誉,除加在他们头上的,如“戏圣”(南阳梆子中的刘贵生),“戏夫子”(文武小生周桂琴),“老少迷”(花旦侯太香)等种种浑号外,还流传着很多谚语和民谣。如“生娃(南阳梆子旦角王春生)喊一腔,迷了八道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烧汤。”“舍得爹,舍得妈,舍不得才娃(锣卷戏旦角邵才娃)的《打灯花》;舍得爹、舍得娘,舍不得才娃的《三开膛》。”
14、名优的出现,把南阳境内的戏曲活动推向鼎盛时期。遍及城乡的庙会,久已成风,无论春祈秋报,庆功还愿,宴宾会朋,婚丧寿诞,都竞相演戏。桐柏县平氏孤峰山三月三庙会最兴盛时,同时由三四个剧种八台大戏对台演出,观赏者多达数万人,热闹非凡。深山也不例外,南召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大石头沟,圆不溜溜,唱不起大戏唱肘偶(木偶),搭不起台子凑崖子,坐不起墩子坐石头……不会戏文胡乱说,学着老包下陈州。”
15、无论越调班或二簧、梆子班,除在南阳境内演出外,周口、信阳等城镇,甚至湖北、陕西也留下他们的足迹。如淅川县的孙都文二簧班曾奉召到西安献演,慈禧太后特敕赠黄马褂;1 *** 3年,唐河张湾的“三字二簧”班还在汉口德租界汉剧院演出等。戏曲活动的范围十分广大,名优们为南阳戏剧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6、随着戏曲活动的频繁开展,戏曲班社的迅速发展,从府县衙门、名门望族、商贾富豪到乡民百姓,都很重视演出场所的建设。清末,整个南阳的古戏楼已是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多达600余座。至于简易的戏场、木台、土台,更是遍地林立,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社旗县城山陕会馆内的悬鉴楼,此楼兴建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有容纳万人看戏的场院,两侧有可设五百多“雅座”的长廊。设计独特,造工精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颇为壮观,是河南省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戏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这一时期的演出剧目多为师傅向徒弟口传身授、代代承袭。到辛亥 *** 后,一些有文化素养的戏友才开始以戏曲为 *** ,为地方戏创作剧本,进行反对帝、官、封的宣传。如《罗六爷 *** 》、《花 *** *** 》、《洋烟 *** 子显魂记》、《曹瑞莲走雪》等一批新创作的文明戏。到 *** 战争时期,又有唐河的李从编写的《木兰从军》、《劝夫 *** 》等,南阳的周季伟编写的《新刺虎》、《难民痛》、《 *** 相》等,进行 *** 宣传。这些剧目的创作,为南阳戏剧史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特色。
三、列举全部,河南地方戏曲大全
1、在河南,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那么,在河南的地方戏曲中,都有哪些戏种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那些著名的戏曲剧种你肯定很喜欢。
2、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之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 *** 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 *** 剧”等。
3、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 *** 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4、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5、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如张桂兰)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
6、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于1 *** 6年经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7、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筝等。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
8、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
9、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98年,《三院禁约碑》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获金奖。宛梆渐趋衰落,至目前只剩下内乡县一家国有宛梆专业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火种,有必要及时加以抢救和维护。
关于河南戏曲之乡内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