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诗画之乡?遂宁十大画室排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关于遂宁诗画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遂宁十大画室排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遂宁市有几个区县
  2. 遂宁有什么古代历史
  3. 遂宁市蓬溪县名人

一、遂宁市有几个区县

截至2021年查询,遂宁市下辖两区两县与一个代管市,分别是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和射洪市。(该数据为2019年统计)。

1、船山区:别称斗城、武信,位于四川省遂宁市,是2003年经 *** 批准由原市中区改设立的县级行政区,是遂宁市 *** 、经济、文化中心。船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腹心,是成渝经济圈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每年一届的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在此举办,是中国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

2、安居区:隶属四川省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遂宁市西南方,东接遂宁市船山区、北靠遂宁市大英县、西邻资阳市乐至县、南联资阳市安岳县和重庆市潼南县。

3、蓬溪县:中国 *** 老区蓬溪县,现隶属于四川省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周边与遂宁市船山区、射洪市、大英县、广安市武胜县、南充市嘉陵区、西充县以及重庆市潼南区、合川区等八县市区毗邻接壤。

4、大英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以西。因县境内有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英卓筒井”,大英县由此得名。

5、射洪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由遂宁市代管。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遂宁以北,位于成渝经济区北弧中心。射洪市是陈子昂故里,中 *** 间诗画艺术之乡,是“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素有“子昂故里,诗酒之乡”美誉。

二、遂宁有什么古代历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寻根认祖,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 *** *** 在 *** *** 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因此,“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 *** ,体现时代 *** ”。遂宁市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创作不断繁荣,并先后召开了陈子昂、李实、张船山、黄峨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国际或全国学术研讨会,卓有成效。但是,目前遂宁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之间,还有着差距,直接影响着“三个文明”的建设。为了缩小差距,将遂宁建设成“文化强市”,我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遂宁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和整理出版遂宁古代文献丛书,是从根本上缩小这一差距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遂宁文化

遂宁历为川中 *** 、经济、文化中心,据涪水之中游,乃东川之都会,土地肥沃,人物阜繁,号称“风教重地,文献名邦”。古代遂宁在 *** 、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都处于蜀中领先地位,为促进古代巴蜀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1. *** 方面:遂宁历史上孕育出了许多杰出 *** 家,名传当世,史册留芳。唐穆宗李恒就是先封遂王,后即帝位。宋徽宗赵佶,元丰八年(1085),初封遂王,绍圣元年(1094),封遂宁郡王,后即帝位。故徽宗政和五年(1115)十二月己亥,诏升遂州为遂宁府。从宋代至清朝,遂宁市有16人官至朝廷 *** 大员,其中有三位宰相(相当于 *** ):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明代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两位尚书(相当于 *** 各部部长):宋代兵部尚书杨辅、明代工部尚书黄珂;五位巡抚(相当于省委 *** ):明代山西巡抚杨澄、山西巡抚陈讲、山东巡抚谢东山、河南巡抚杨作楫、江西巡抚旷昭;一位布政使(相当于 *** ):明代江西布政使黄华;五位侍郎(相当于 *** 各部副部长):宋代吏部侍郎王极、明代吏部侍郎席春、礼部侍郎马绍愉、清代户部侍郎李仙根、工部侍郎张懋诚。南宋理财名吏赵开(1065—1141,遂宁安居区人),官至总领四川财赋,广开财路,深得抗金名将张浚的信赖。其他遂宁籍中、下品官员,如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多达数百人,他们中不少人为官清正,高风亮节,永为人仰。

2.经济方面:据宋代《方舆胜览》载:遂州系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内最重要的干道成渝道上的交通枢纽,为“四达之区,西接成都,东连巴蜀”,号称“剑南大镇”。大诗人白居易称“遂居蜀之腴”。唐代遂州设有总管府、都督府;宋代建炎时,又设四川都转运使, *** 、军事、经济地位十分重要。遂州是四川除成都、梓州以外第三大城市,曾管辖渝州(今重庆市),“地重潜藩,节镇素雄于一面;权专会府,甲兵兼总于七州”。宋代,遂州是全国制糖中心,遂宁 *** 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一,是著名贡品,诗人墨客,备加称颂:“中国之大,遂宁专美焉!”文豪苏轼、黄庭坚都有诗歌赞美遂州 *** ,《糖霜谱》《中国通史》有载。1991年9月,在遂宁市金鱼村发现的宋瓷窖藏,出土瓷器985件,震惊了世界,从而也就更加佐证了遂宁是宋代蜀中著名商业、经济中心之一。

3文化方面:从唐代至清代,遂宁诗人辈出,他们领一代 ***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陈子昂,开盛唐一代诗风;宋代王灼,其《碧鸡漫志》在宋代词话中更具学术价值,收入了《四库全书》;元代谢端,是蜀中著名文学家,《元史》有传;明代黄峨,是著名女散曲家,人称“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可与李清照媲美,雄才大略的 *** *** 在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对黄峨的《寄外》诗,赞不绝口;明代吕潜,今存诗400多首,系诗书画三绝奇才,为宰相吕大器之子,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对吕潜诗很欣赏,现代大画家黄宾虹对吕潜十分推崇,称吕潜“文章气节,彪炳宇宙。”清代以“蜀中诗人之冠”张船山为首的三弟兄诗人(船山及其兄张问安、其弟张问莱)、三妯娌诗人(船山妻林颀、问安妻陈慧殊、问莱妻杨古雪),一家男女尽能诗,为古今诗坛所罕见。他(她)们给我国灿若繁星的诗坛增添了异彩。

4科技方面:唐贞观九年(635),遂宁创建张九宗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书院。唐代大历年间,遂宁伞山的邹和尚发明了 *** *** *** ,时间之早、质量之高,居世界首位。宋代遂宁科学家王灼,写出了科学名著《糖霜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之一部总结种蔗和制糖技术的佳作,至今王灼和他的《糖霜谱》还受到世界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宋代卓筒井钻井技术,被称为“现代石油钻探之父”,在大英县卓筒井镇保存至今,成为中国一绝。清代治河专家张鹏翮,在康熙时科学治理黄河,《水利史》《科技史》称他“居于当时世界水利工程更先进行列”。

5 *** 方面:遂宁出现了许多高僧、高道和影响深远的寺观。如唐代著名 *** 理论家圭峰宗密,在遂宁道园禅师处出家;唐末船子德诚,系著名高僧,其《拨棹歌》流传至今;宋代雪窦重显,是 *** 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系禅宗云门宗 *** ,著有《祖英集》《瀑布集》《雪窦颂古》等,收入了《四库全书》等典籍,克勤禅师“评唱”《雪窦颂古》而成的《碧岩录》一书,历代学者极为推崇,誉为“禅门之一书”。重显 *** 草堂禅师在 *** 创立了草堂禅派,又称雪窦明觉派,影响深远。宋代高道刘安胜在蓬溪宝屏山撰写了《文昌大洞仙经》;元代学者卫琪在蓬溪县蓬莱山注解了《文昌大洞仙经》。因谈演《大洞仙经》而产生了闻名中外的洞经音乐,蓬溪遂成为名符其实的洞经音乐发源地。

著名寺观有:西来之一禅林广德寺,获唐宋明三朝十一次敕封,曾主领川滇黔三百余山,建筑群规模为全川之一,建筑年代久远属全川第三,明代圣旨坊全省独一,宋塔、宋碑属稀有的文物,玉佛被郭沫若称赞为稀世珍品。开山祖师克幽禅师,多次受朝廷敕封,名震朝野。灵泉寺系隋代创建,为遂宁十二景之冠,西部观音道场,名人苏轼、黄庭坚、杨慎、张鹏翮、张船山、林则徐均有题咏。金华山、高峰山、宝梵寺等寺观,也声名远播,闻名遐迩。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腹部,居古代蜀文化与巴文化的交汇之区;发源、植根于这块土地上的传统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可开发项目很多。我们要善于发挥遂宁地方文化优势,扬长避短,创造条件,走出一条适合遂宁市情具有遂宁特色的文化工作新路子。在此,特提出两点建议:

1加强遂宁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推动遂宁经济发展。

遂州自古多才子,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 家、诗人、书画家、军事家,其中有进士400多人,有20余人进入了《国史》、100余人进入了《省志》,这些 *** 人物,为遂宁市增辉添彩,我们应对他们进行深人研究、宣传,从而推动遂宁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建议修建一座遂宁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收集历代遂宁名人著述,使之成为研究遂宁历史和遂宁名人的资料中心,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让人们在参观休闲游乐中感受遂宁丰富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劲脉搏,这对人们认识遂宁、热爱遂宁很有作用。

编纂《遂宁通史》和《遂宁历史文化名人辞典》。将历代遂宁名人收录书中,一书在手,使人们对遂宁名人一目了然,增加人们爱国爱乡情怀。目前,许多人对遂宁历史名人不了解,不仅一般人、外地人,就连搞史志的本地人,也对遂宁历史和名人说不清、道不白,令人忧叹!要了解国情,如今已是时代之声,市情、县情就在我们脚下,如果我们对遂宁历史都不甚了然,怎见得是了解了国情?纵然读遍《国史》又怎见得已读见了历史?不懂历史,最容易在 *** 中灰心丧气!不了解我们的昨天,就不利于把握我们的今天,也就谈不上为我们的明天提供切实可行的蓝图。因此,编纂一部《遂宁通史》和一本《遂宁历史文化名人辞典》,乃当务之急!

2整理出版一套《遂宁历史文献丛书》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比来比去,最后 *** 还是文化,此话实在深刻,值得反复思之。汉唐也好,宋元也好,明清也好,它们早巳灰飞烟灭;但它们创造的文化还流传至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打造文化品牌,许多兄弟市州都行动了起来,进行本地文化研究宣传,如资阳市出版了《资阳文献丛书》;新都出版了《新都历史文化丛书》;眉山出版了《三苏研究丛书》;巴 *** 版了《川陕苏区文丛》;达川出版了《元稹研究系列》;蓬安出版了《司马相如研究丛书》,都是当地大大小小的文化工程。这样的工程,花钱不多,意义却重大而深远,弥足珍贵,值得人们敬仰。

遂宁谁不知道?但遂宁又有谁真正知道?对于像我们遂宁这样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而又面临传承“断代”危险的地方,尤其需要寻根刨底,对古代遂宁文献进行科学、 *** 、完整地梳理,为今人与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之根系于人,文化之兴系于人。遂宁先贤离我们远去了,可先贤们的精神依然召唤着故里的新秀。整理出版先贤们的遗著,是我们新一代遂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文化强市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肩负起遂宁文献搜集整理的重任,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钩沉辑佚,整理出版一套《遂宁历史文献丛书》,对古代遂宁文献摸清家底,发挥潜力,为今日遂宁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整理出版《遂宁历史文献丛书》是一项扎扎实实的“遂宁文化工程”,应制订一个长远规划,建议用20年时间,整理出版遂宁历史文献100种。前五年(之一个五年规划)内,出版10种:即《黄峨诗选》《吕潜诗选》《张鹏翮诗选》《张问安诗选》《遂宁历史文化名人辞典》《遂宁诗存》《广德禅院》《灵泉古寺》《遂宁文学史》《遂宁通史》。

《遂宁历史文献丛书》若能出版,那么在《市志》《县志》之外,便有了一座鲜活生动、足以让寻常百姓涉足感受的遂宁地域文化殿堂,巴蜀文化的大局,也便有了更加踏实的基础。从保存文献的角度看,又仿佛是一部遂宁地方的《四库全书》,其功甚伟!

[1]王懋昭.遂宁县志[M].遂宁: *** *** 刻本,1 *** 9。

[2]胡传淮.芝溪集[M].遂宁:遂宁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

[3]胡传淮.张问陶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5

三、遂宁市蓬溪县名人

1、席书(1461~1527),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14 *** 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傅,谥文襄。他为官颇有建树,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力主 *** ,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颇为赞许,诏令逐条执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为重臣”。

2、张鹏翮(1 *** 9~1725),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 *** 家。1688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 *** ,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 *** 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3、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号亥白,祖籍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例授教职不就,遂遍游名山胜水。后家居奉母,以图史自娱。曾主讲华阳、温江书院,多所成就。亥白与弟船山,皆一时之杰,以诗名世,号称“二难”。清诗人王学浩评亥白诗云:“读之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胡传淮选注的《张问安诗选》、编著的《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对研读张问安有重要作用。

4、张问陶(17 *** —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 *** (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之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 *** 灵派后期的主将和 *** 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

5、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与张问安、问陶为从兄弟。少负隽才,工古文词,兼冥心理学。乾隆五十七年(17 *** )举乡试之一。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问彤精音韵学,又工诗,与问安、问陶时有唱酬,然独主少陵,故名其诗集曰《饮杜诗集》。

6、程孟宗《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均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后蜀蓬溪县人, *** 纯孝。母老病笃,冬忽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亟待归以进。母食毕,即愈。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门,于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

7、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遂宁府蓬溪县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

8、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尝赠杜光庭诗云:“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 *** 神仙?一壶美酒一炉 *** ,饱听松风白昼眠”。可见其志趣。《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其事迹。

9、谢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司马池(司马光之父)知小溪县,重其人而与之订交。尝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盘),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著有《五龙山居诗》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10、张赞(1415—14 *** ),字邦翊,号靖翁,明代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系其昆孙。明景泰五年(1454),张赞中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纯,明习典故,智略可任边事,遂于天顺八年(14 *** )出任云南省姚安府知府。张赞到任后安辑地方,拊循人民,躬节俭以励其俗,登诗书以施其教,威德并行,吏民服从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凿,士知礼义,惠政卓著,吏民称颂。《云南通志》《姚安县志》,载其事迹。

11、席春(1472—1535),字仁同,号虚山,席书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监察御史、云贵巡抚、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诗文雄深,著有《虚山文集》。

12、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席书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劝阻,被贬谪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书任湖广巡抚,席春出按云贵,俱相继取道还家,与席彖联床故庐。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书、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别,各作诗记之。世宗继位,复席彖原职,而席彖已卒,赠光禄少卿。

13、张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进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贵州兵备副使。因都匀苗民反叛,张庠上任,整饬兵马,直捣其巢,执首领,释放协从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杨恒又倡乱,庠率兵剿破,声名大震,去任之时,士民卧辙攀留。《贵州通志》有载。

14、谭缵,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进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监察御史,议大礼,引帝怒,杖于廷。又参劾权贵强夺民田事,几致奇祸。继而又 *** 翰林院学士、吏部尚书汪钅宏,先以揭贴呈堂,汪读之,面发红,云:“吾亦至此乎”?谭缵怒而对曰:“御史无状,据以闻,丝毫不敢隐”。闻者吐舌,暗称好一个铁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抚治信阳兵备,致仕卒。著有《宝梵寺修造记》。

遂宁诗画之乡?遂宁十大画室排名-第1张图片-

15、谭訚,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进士,历官陕西副使,兵备固原,始议修边墙以御外患,因边有铁铸泉,番人数饮马于此,谭分兵驻守,番民不敢近境。边境安宁,大建边功,闻于朝,受上赏。

16、谭维,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进士。官主簿、户部主事。人称至孝,居乡耻逢迎。谭缵、谭訚、谭维是三兄弟,他们是蓬溪历史上,继宋代赵溥、赵炳、赵球“一门父子三进士”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一门兄弟三进士”。县人曾在学宫侧为他们建立“兄弟进士坊”,以资表彰。

17、王庭,明代蓬溪人。隆庆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进士。 *** 至孝,中进士后,不就铨选,回乡归养三亲。躬耕数亩,出入闾巷,布袍草鞋,不乘车马,与樵夫野老为伍。著有《陈情乞归养表》《重修学宫记》。

18、杨作楫,明末蓬溪人。万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编修。万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以政绩卓异,升山西提督学政,转调任河南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祯初年,擢河南巡抚。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 *** 势如破竹之际,杨作楫督兵剿捕,使 *** 军大受挫折。崇祯末年,卸任归里,家无余资,田舍仍旧,唯存书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鱼山书院记》《重修明月寺碑记》《重修学宫记》等诗文。

19、杨 *** 仰,号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祯诸生,以诗名于时,《明蜀诗》载有其诗。

20、杨廷极,杨 *** 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诗集,今佚。《剑阁芳华集》载有其诗。

21、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县鸣凤镇大儒沟人。幼家贫,研读经史不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娱。执教善诱,从学者众。杨兆龙、王许、梁再灏等名士皆出其门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兴文教者,实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传。

22、张懋诚(1667—1737),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张船山曾祖。 *** 忠直,有气节。读书时即不趋奉豪贵。惟事诸大家书籍,手口诵作不辍。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人,出任安徽怀宁知县十年,抑豪强,处衙蠹,救穷民,爱寒士,开运河,护城池,作养斯文,文教大兴;治怀实政,民深感戴。任期内,张懋诚续修《怀宁县志》并作序,今存。他还重修大观亭,今已成为古城安庆的一大景观。康熙五十四至五 *** (1715—1719)任奉天辽阳知州,处死妖恶。特放科道,疏流民,纠保举。巡东城,称铁面御史。后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参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积案,官吏肃然,有古良吏风。著有《通政诗集》一卷。

23、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后斋,又号莲洲,张懋诚子、张船山祖父。天资敏悟,约已嗜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荫,补顺天粮马通判。后随祖父张鹏翮治黄河,实心办事,京察一等,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宁国府知府。会有徽宦与民讼争坟山,案积二十余年,上官以其贤能,专委勘谳。张勤望至徽,按册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归诸民,旁观数千人赞云:“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东莱州府篆,旋署登莱青道,题补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劝课农桑,奖善惩恶,作育英才,政声远播。乾隆十三年(1748),张勤望对登州莲洲书院重修,改名为瀛洲书院,今为山东蓬莱市城区历史名胜,遗址在蓬莱一中大门附近。其墓位于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今存,素碑无饰雕。

24、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耐舫、冰亭,张勤望子、张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顺天乡试副榜,得教习,考满,分发河南,署遂平知县。后补安阳知县,除奸剔弊,积习一空,蔡以台修撰赞美云:“西门豹、梁彦光之风,其复见于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调任嵩县知县,兴建伊川书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忧。服除,改补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承办郯子花园行宫。升湖北均州知州,调任荆门知州,还署黄州通判,升汉阳同知,再升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以荆门州失出案,被议离任。工诗善书,著有《撷芳集》《晓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

25、杨兆龙,清代蓬溪县赤城镇葫芦坝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学正。为官廉洁持正,不为毁誉所动。出王士祯门下,其诗颇为王士祯赞赏,著有《杨兆龙诗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26、奚继徽(1741—1821),字慎典,号琴轩,清代蓬溪县人。少家贫,洁身自强,出则勤耕,入则勤读。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授直隶曲周县令。为官十余年,除积弊,轻徭役,明决善断,惠民为先。去官日,士民绘“攀辕图”以送。年七十八卒于家。著有《琴轩诗草》《鹤鸣草堂文集》行世。

27、蒲心豫,字则立,号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乡试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进士。幼聪颖绝人,凡书史之文,过目则能背诵。中进士后,出任山东观城县知县。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阳县知县,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囊无余钱,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著有《归林诗集》行世。

28、王旭龄,字 *** ,号书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举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进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县知县。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郧阳县知县。有惠政,廉洁自持,卒于官,贫不能治丧事,士民感其德,集资抚榇归里,闻者皆叹其有清德。

29、蒲文甲,字震东,清代蓬溪县人,嘉庆戊午(1798)年举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官、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 *** 倜傥不羁,工诗,凡所阅历之事,必以诗记之。时云、贵、川三省 *** *** ,蒲文甲深感时局 *** ,政局不稳,遂离任而归,不久病逝,年仅38岁,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诗集》。

30、奚大壮(1775—1829),字安止,号雨谷。清代蓬溪县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举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 *** 名进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卓有政声,尤以拿获 *** 教匪徒,名震湖广,被皇上垂询接见。己巳(1809)年亲往云南办铜,所历山川风物,民习社风,皆行于诗。第二年回应城县时,“从前父老攀留处,又见儿童竹马迎”。甲戌(1814)年应城遇奇旱,县境大饥,流民塞道,迁徙他方。奚大壮亲奏,请缓征税,上悯其为事诚,百姓苦,准于减免。次年,再遇饥荒,倡议官绅、胥吏出俸赈济灾民,州境内流民安养,各图生计,得以民情稳定。二十二年(1817)升兴国州知州,四充湖北、云南乡试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书,言身染重病,奚大壮即请终养,离任回籍。后应聘掌教成都墨池书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岁。奚大壮为清代蜀中诗人,著作有《雨谷诗集》《雨谷文集》《应城县志》《纪行草》《办铜管见》《重修常乐寺记》等。清《国朝全蜀诗钞》录其诗10首。

31、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温江、昭化教谕,擢河南封邱县知县。有《试院煎茶》等诗留于后世。

32、陈鸿翥,字羽仪,号逵亭,清代蓬溪县隆盛场(今大英县隆盛镇)人。嘉庆年间庠生,历任什邡、夹江、珙县教谕。振德行于庠序,资单寒以膏火。晚致仕归,喜印《文昌孝经图注》以赠人。工书,遗迹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剑寺》等诗留存后世。

33、陈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诗人。曾任江西峡江知县,历官德化、瑞金、兴国、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义宁知州。工诗书,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诗集》等,清代顾也樵《诗缘正编》录有其诗。

34、钟瑞廷(1805—1884),字微垣,号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授中书科中书。由于时局动荡,遂决意不求仕进,著书自娱。曾主讲蓬莱、蓬山、象山、经义书院。著有《龙溪诗草》2卷。

35、杨树之,名希淦,字树之,号荷溪,清代蓬溪荷叶溪(今荷叶乡)人。道光甲午(1834)年举人,官四川仁寿县教谕、浙江石堰场盐大使。著有《味鸥山房诗集》4卷。

36、庞际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县赤城镇水磨嘴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恩贡,喜为诗,著有《绿秀山房诗草》。

37、胥仁禧,号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镇周家店村胥家湾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九姓土司训导、巴县教谕。有《寄庞际超四首》等诗留于后世。

38、王衮,字补之,清代蓬溪布衣诗人,誉为蓬溪“诗人之杰”,终身贫困,常绝食,不食嗟来之食, *** 高洁。著有《匏庵志异》2卷、《抱牍山房诗集》2卷。

39、张秉谦,号虚船,清代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人,同治六年(1867)岁贡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义录》等。主讲蓬山书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为之作传,刻入《闻善录》中。

40、钟永定,号止安,清代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钟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曾任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中江人)幕僚,后回川主讲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任广安州训导,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岁卒于家。著有《龙溪诗草后集》4卷、《龙溪骈文》1卷。

41、何兆熊(1845—1906),字云帆,清末蓬溪县旌忠乡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 *** 各国衙门章京、掌印郎中、海关道道尹。端品立行,办事练达。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任上,归葬蓬溪县旌忠乡。有诗《永圣祠题壁》等留存于世。

42、何中权,号秋坪,清代蓬溪增生。 *** 聪敏,博通书史,长于词章之学。大竹江国霖,以探花及第,过县境,与江莘野先生叙宗族,盘桓有日,提倡词章之学。何中权从学于 *** ,尤得奥秘。所著诗赋,俱足传诵。

43、杨应祥,清代蓬溪人。光绪七年(1884)岁贡生。著有《倚竹窗诗草》4卷。《巴蜀古诗选解》录有其诗。

44、梁仲舒(1845—1908),字虚谷,清代蓬溪县高坪镇樟树坡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后任蓬溪县劝学所视学,调任资阳训导、南川县教谕。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于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馆诗草》《英灵集》。

45、庞仲瑶(1853—?),名琼科,蓬溪县赤城镇禹城村大头沟人。清末秀才, *** 时私塾教师。善诗、工书画。

46、曾世礼(1867—1 *** 8),字修五,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工诗善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与射洪李雨生、邬建侯并称“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乡知县。参加编辑有《蓬溪续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园诗存》等。

47、廖嶷,字云泉,蓬溪县新胜乡人,善诗文,工书画,山水师王石谷,后拜清末著名书画僧竹禅为师,笔力雄浑,画虎尤为所长。 *** 二十五(1936),客成都,与李瑞峰、傅双无、岩沛友善。 *** 嗜酒,郊行辄醉而归。1938年2月,新都宝光寺方丈贯一和尚题廖嶷山水画云:“远望烟云锁翠峦,虎溪笑意对谁谈?渔翁指顾云何渡,一篙春水过江南”。今新都宝光寺尚存其书画。

48、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县康家渡(今红江镇)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梁山中学教员。 *** 初年,袁世凯欲称帝,他写下了感时绝句:“闲来无事数鸣豚,冬日围炉懒出门。休怪先生无远志,满天风雨近黄昏”。可见其对国事的感伤。

49、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县新胜乡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国画,工花卉、翎毛,尤善绘鹰鹞,人称“李鹞子”。1 *** 8年后,先后在隆昌、遂宁、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学国文和国画教员。建国后,选为蓬溪县各界人民 *** *** 。

50、段虚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镇人。1 *** 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四川美专、蓬溪中学。1956年,调至西南师范学院,专攻山水画,人称“段山水”。其诗也富有雅趣。

51、席征庸(1905—1990),蓬溪县上东乡人。 *** 时期供职于国立编译馆,主编小学语文教材。 *** 战争初期,著有《太行烈士》《 *** 送粮歌》《死守宝山城》等诗文。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遂宁 画室 排名 十大 画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