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木通之乡(东北的道地 *** 材)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东北木通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东北木通之乡的知识,包括东北的道地 *** 材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鹿鸣乡的旅游资源
  2. 乌兰木通是什么地方
  3. 龙三《无名之山》

一、鹿鸣乡的旅游资源

鹿鸣乡境内有很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漆园高山林场(7000余亩,海拔1200m~1500m)、天坑(因在万年村境内,当地居民也称“万年孔”)、红岩村老地方(天然洞穴,洞内冬暖夏凉,可以烤羊)、木棕河(河里有野生娃娃鱼)、双枫村漆树林(在双枫村,有4800亩)、天然溶洞(数量较多,但都未开发)......全乡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野猪、松鼠、长尾红嘴蓝鹊、白鹭等大量野生动物在此安居乐业。是爱好户外活动、探险的朋友的天堂。

鹿鸣乡位于现今县境南段,东北连下庄乡,东依普棚乡,东南靠南华县,西南邻弥渡县,西接马街乡,北连前所乡。总面积153.22平方公里。地处中山河谷,山脉与河谷南北并行,帚状排列,扇型分开。地势北高南低,更高点为西部的大梁子海拔2095米。最南段雄理河口海拔1347米,为全县更低点。全乡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主要河流有鹿鸣、雄里、弥长三条,冬涨夏枯,属元江水系。年平均气温17.1度,年平均降水量4 *** .2毫米,属北 *** 带气候,昼夜温差较大,立体垂直 *** 气候较为明显,特别适宜热带、 *** 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年霜期110天。

无烟煤在境内分布较广,其次还有桑木箐 *** 矿和少量铅矿。

乡 *** 驻鹿鸣庙山,西北距县城39公里。乡境清属站村里。 *** 初期属第三区,1946年属天沐乡。1956年属南区。1953年属二区。1958年属马街公社。1975年由马街公社析出成立鹿鸣公社。1984年改称区。1988年建鹿鸣乡。至1990年,辖7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

2004年总人口12873人,32 *** 户,其中男6829人,女6044人,农业户3223户,12798人,非农业户69户,175人。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4.73‰,人口密度84.01人/平方公里。境内主要居住着汉、彝族等,其中汉族12399人,占96.31%,彝族4 *** 人,占3.6%,其他民族10人,占0.09%。

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历史原因,乡内生态环境脆弱, *** 委、 *** 逐年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治理荒山发展经济林木及畜 *** ,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恢复生态;建窖栽果,改土治水,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以果富农,靠果强乡”的发展思路,成为县内桔子产区。2004年,鹿鸣柑桔荣获“国家无公害绿色产品”称号。今天的鹿鸣,乡域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日益改善,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373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4元,粮食总产量达4 *** .35万公斤,人均有粮380公斤,财政总收入达112万元。2005年,新发展美国山核桃2000亩,使全乡建成面积达到7150亩;新发展韦系柳叶桔、玫瑰香柑等中晚熟优良品种900亩,使全乡柑桔建成面积达到10000亩,同时,以科技培训为龙头提升管理经营水平,提升已建桔园的经济效益;新发展生态竹林2000亩,使全乡生态竹林面积达到5000亩;新建 *** 0个水窖,使全乡各类小水窖达到9102个,确保烤烟面积每年稳定在4000亩。

2004年底拥有企业个数120个,企业实际缴纳税金总额 *** 万,企业从业人员517人,占农村劳力的6.36%。

2004年乡镇机构设置方面,财政供给人数56人,其中公务员29人,事业编制27人。

乡镇社区环境方面拥有供水站1个,本乡镇公路里程48公里,综合市场2个。拥有学校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在校 *** 总数1374人,教师128人,其中中学教师39人,中 *** 549人。文化站、卫生院各一个, *** 疗站7个,其中乡卫生院有医生9人,床位6张。自来水普及率19.8%,有线电视入户率13.7%。

境内弥长河、鹿鸣河、雄里河贯穿全境,向南注入礼社江,构成红河水系,是红河水系的源头之一。地处中山河谷,山脉与河谷并列行,帚状排列,扇形分开,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低错落,更高点为西部的大梁子,海拔2095m,更低端为雄里河谷海拔1347m,是全县更低点。乡 *** 所在地海拔1620m,属于典型的 *** 带低热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年降雨量555.7mm,无霜期长达255天以上,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日照为2623.9小时,光质好,紫外线强;森林转覆盖率为38.38%,适宜多种农作物及经济 *** 。全乡总户数3460户,其中农业户数3345户有人口12703人,其中农业人口 *** 3人,非农人口120人,少数民族481人,人口密度为84人/平方公里。乡内治安状况良好,武装部及民兵组织健全。

鹿鸣乡现有国土面积153.2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549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其中水田1490亩,旱地7059亩。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热量资源,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土壤多为砂页岩风化形成的偏酸 *** 砂壤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蚕豆、小麦、薯类等多种粮食作物,也非常适宜种植以柑桔、黑腰枣为主的 *** 带水果和以美国山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等植物,还可种植以茶花、 *** 花为主的花卉植物及多种 *** 材、林木等经济植物。

主要特色产品有几千亩的柑桔,年产3500多吨优质无公害桔果产品,美国山核桃、板栗也初具规模,有一定的产品供应市场。

鹿鸣乡位于祥云县南部,是两州(大理州、楚雄州)三县(祥云县、弥渡县、南华县)的交界地,西北两面连云南驿镇,南部的龙水、桑木与弥渡相连,东部与普淜接壤,东南的雄里与南华县接壤,总面积153.22平方米,辖7个村委会,57个村民小组,56个自然村,主要以彝族为主。

乡 *** 驻地座落于鹿鸣庙山脚“老水城”,距县城39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更高海拔2095米,更低海拔1347米,为全县更低点。年平均气温17.1℃,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相传,古时的鹿鸣是一个古木葱郁,马鹿常鸣的世外桃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 ”时期,大炼钢铁铜,砍柴烧炭,加之过度的毁林开荒,生态极度恶化,1986年,一场历史罕见的洪水,泥石流灾害给鹿鸣造成毁灭 *** 的 *** 。80年代后的历届领导重抓生态,森林覆盖率恢复至38.38%。目前乡域经济逐年发展,烤烟、柑桔、美国山核桃、生猪养殖四个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

据传,鹿鸣曾是“茶马古道”的一条捷径。马帮从云南驿出发,途径前所妙村、雄里坡三街梁子、南华九街梁子可直达景东地带。

清咸丰六年(1856年,) *** 英雄杜文秀 *** 途径鹿鸣时与清军开战,沿凤凰山脚(后改称庙山)筑埂围水60余亩,埂高五尺,水深4米。形成一片茫茫水海(后称“老水城”),清军一时难以攻破。

1949年为全面解放云南,中国人民 *** 滇桂黔边纵八支队总部设于鹿鸣凤凰山文昌宫,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骨干120多名。

鹿鸣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鹿鸣洞经古乐以古朴优雅见长,境内仅存的“ *** 、胡拨、筴、琵琶(五弦)”四件古乐器曾在昆明举办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陈列展出。桑木箐老君殿(始建于清光绪26年)被祥云县 *** 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全乡实现 *** 生产总值50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在 *** 生产总值中,之一产业完成3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二产业完成694万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完成978万元,比上年增长28.7%;之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总产值的66.7%、13.8%、19.5%。农村经济总收入3511万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1万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鹿鸣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山区乡,以粮、烟、水果、禽畜为主要收入。2006年,粮食总产量为510.57万公斤,烤烟产量为52.98万公斤,蔬菜总产量为65.09万公斤,油料作物产量为3.62万公斤,水果产量为68.42万公斤;粮烟产量比例为9. *** :1;农业总产值现价为3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农业产值为1956万元,林业产值为787万元,畜 *** 产值为5 *** 万元(年末生猪出栏7084头,存栏8769头;出栏36只,存栏134只;牛出栏244头,存栏3709头;马存栏7匹;驴存栏414头;骡存栏1756头;鸡出栏13041只,存栏21711只;禽蛋产量2.52万公斤)。年末耕地面积8549亩,人均占有耕地0.67亩,农民人均产粮399公斤。完成退耕还林 14584亩,义务植树3.1万株。

鹿鸣以烤烟、柑桔为特色支柱产业。乡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工业经济主要以煤炭开采为主。2006年,有13个工矿企业,从业人员420人,比上年增长1.5%;工业总产值121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营业收入119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利润总额56万元,比上年增12%;上交税金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5.6%。纳入登记管理的个体 *** 户109户,实现营业收入624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22万元,比上年增长的12%,实交税金8万元。

为顺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质增效,突出特色闯市场。时下正在发展烤烟(红大品种)、优质柑桔、美国山核桃、日本甜柿和新品种板栗;发展生猪养殖和土鸡养殖。2006年,全乡种植烤烟3800亩,产量达52.94万公斤,实现产值600万元,乡内计划未来我乡每年规划烤烟种植面积4000亩左右,加大科技兴烟力度,为烟草部门提供优质烟叶,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经济 *** 以柑桔为主, 2006年底全乡种植柑桔面积11047亩,总产量突破600吨,年产值突破400万元。鹿鸣柑桔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于2001年被云南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被国家 ***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投资225万元发展5000亩优质柑桔。2002年,鹿鸣试验种植美国山核桃,至2006年已发展到7350亩,并产生了经济效益,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投资225万元发展4500亩美国山核桃。2005年引进试验种植日本甜柿200亩,部分 *** 长势良好,市场前景广阔。在发展柑桔、核桃的同时,积极提升、改进传统板栗,推广种植新品种板栗,增加了产量,给群众带来了实惠。

2006年为加大科技养殖力度,对传统猪种进行改良,从祥云宏海猪场引进种公猪12头、种母猪31头,从而优化生猪质量,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当年肥猪出栏7084头,产值达65万元左右,年末存栏8363头。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投资125万元扶持500户生猪养殖规模户。土鸡养殖也是鹿鸣的一大亮点,在科技发展、饲料横溢的市场上,人们很难吃上香喷喷的土鸡,大多受饲料的影响,出现了心脑血管疾病。土鸡味美、营养丰富,正好弥补了洋鸡和洋鸡蛋的不足,土鸡和土鸡蛋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年内土鸡出栏13919只,产值达45.6万元,年末存栏20584只。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投资75万元扶持500户土鸡养殖规模户。

(1)水利:鹿鸣是典型的农业山区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鹿鸣乡乡加大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万元,比上年增长12%。2006年全乡新建小水窖425个,投资93.5万元,增加蓄水量11475立方米,可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增加灌溉面积4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平方公里,解决了260人和128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水利化程度达20%。

(2)五通情况:鹿鸣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乡村发展。为改变现状,乡村两级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及群众自筹,通过与祥云县电力公司、交通局、 *** 等相关单位协调,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目前,全乡7个行政村都已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 *** ;56个自然村均已通电,通电率达100%; 26个自然村通水,通水率达46.4%; 45个自然村通路,覆盖率达80%; 56个自然村通 *** ,覆盖率达100%。

(3)能源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能降耗,积极响应 *** 号召,加大能源建设力度。通过向祥云县科技局、科协争取项目资金及群众自筹,至今建成221口沼气池,占全乡的6.6%。2006年,罗溪村进行千村扶贫整村推进,新建和完成一池三改93户,占全乡的2.8%。

鹿鸣属低热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具有利用太阳能的优势,但因发展滞后,经济收入低,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热资源。目前,全乡只有23户人家安装了太阳能,占全乡总户数的1%。

(4)集贸市场:全乡建有两个综合市场,一个是鹿鸣街综合市场,占地28公顷;另一个是雄里三街综合市场,占地13公顷。有小商品商店50多个。有生猪定点屠宰场一个,占地0.13公顷。

(5)街道建设情况:鹿鸣街主街道全长560多米,截至2007年10月已完成硬化路面380米,占全长的67.9%;街道供水水源属地表水,未经处理直接引到鹿鸣村北部庙山的高位水池中。无统一的管网规划,引水管呈无序状态。无统一的排水设施,排水采用明沟,生活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安装了路灯;街道两旁栽上了行道树,绿化美化了街道环境。

(6)环卫设施:集镇建有公厕一个、垃圾坑一个,有专人管理,负责环境卫生。

全乡有8所学校,其中1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2006年,鹿鸣初级中学在校 *** 383人,教职工29人;弥长小学在校生137人,教职工8人;鹿鸣小学在校生413人,教职工19人;罗溪小学在校生75人,教职工5人;龙水小学在校生126人,教职工8人;桑木箐小学在校生120人,教职工7人;雄里坡小学在校生90人,教职工8人;大凹奈小学在校生79人,教职工7人2006年底,全乡已完成6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教学楼新建工作,除龙水小学在祠堂庙宇中外,各所学校都实现了远程教育,并更新了桌椅板凳,但部分学校的教师和 *** 宿舍善未得到根本改善,条件十分艰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93%、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升学率分别为 *** .1%40.9%。

2008年8月,乡文化站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站内全藏书2096册,图书流通数量达1620册,有7个村级 *** 员活动室、7个村文化活动室和7个村级业余文艺宣传队。全乡7个村委会只有鹿鸣和桑木通有线电视,其覆盖率为17.5%,广播覆盖率为100%。

二、乌兰木通是什么地方

1、乌兰木通是一个风景区,位于 *** 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

2、乌兰布统景区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乌兰布统为蒙语,汉语的意思为红色的坛形山,实指大、小红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3、乌兰布统景区地处塞罕坝北麓,东部和中部山脉绵延起伏,西北部多沙丘,更高海拔1869米。景区主要由中古代和第三纪的砂岩、砂砾岩、泥岩组成,上覆较薄的第四纪沉积物。

4、乌兰布统景区自然旅游资源以草原、湖泊、沙地、湿地、林地为主,以林木花卉、野生动物为辅;人文旅游资源以蒙古民族风情、古 *** 遗址遗迹、特色旅游商品为主,以蒙古文化、特色饮食等为辅。

三、龙三《无名之山》

1、无名之山

在中国这块版图上,大自然的 *** 斧神工一路从西部劈将过来,划出广袤的沙漠、 *** ;劈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削出神奇壮丽的横断山脉……到了云贵高原的边城——宣威地盘,刀斧手累了,小歇了一会,出手就有些潦草:这里群山连绵,但没有一座在地图上被醒目地标出,更没有一座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也不奇怪,云南远离中原,自古就是蛮夷之地。中原的文明之光难以辐射到这里。

2、在中国这块版图上,大自然的 *** 斧神工一路从西部劈将过来,划出广袤的沙漠、 *** ;劈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削出神奇壮丽的横断山脉……到了云贵高原的边城——宣威地盘,刀斧手累了,小歇了一会,出手就有些潦草:这里群山连绵,但没有一座在地图上被醒目地标出,更没有一座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也不奇怪,云南远离中原,自古就是蛮夷之地。中原的文明之光难以辐射到这里。

3、三山五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记载详尽而繁多,为之歌咏的人自然不计其数,天下名山大致如此。但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山,因为偏远或是其他原因,一直无人问津,名不扬,景不显。老东山就是这样一座无名之山,但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4、老东山属于乌蒙山系,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倾斜的斜坡地带,地势较为平缓,有较齐的山峰线和较平缓的山顶面,是宣威最长的山脉。主峰滑石板海拔2868米,是宣威的更高峰。宣威人说起哪座山,常拿“高不过黎山,长不过东山”来类比。其实老东山既是最长的山,也是更高的山。

5、土著宣威人习惯称呼老东山为石龙山。道光年间编修的《宣威州志》记载:“东山,一名石龙山,在城东七里。南北两山蜿蜒相接,中抱小阜,圆如宝。郡人谓之宝山。下即安司旧宅,名河东营。东北之麓,乱石嶙峋,盘旋而上,夭矫如龙,石龙之名以此。”从主城区看过去,它就像一条纵贯南北的巨龙,顶上起起伏伏的山峰像龙鳞。从远古到今天,它像一道长长的屏障横卧在宣威城的东边,静静地守护着宣威这座古老偏僻的小城,为古代宣威人民挡住了敌人的侵扰,挡住了寒风的侵袭,使宣威没有遭遇过大 *** 、大变革、大灾荒。所以,石龙山在宣威人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6、石龙山龙头伸到北边的黄莺硐、龙硐,龙尾直达南边的高坡顶。两山衔接处的宝山之下涌出一泉,当地人呼之“龙口”。几年前,这里建了一座石厂,宝山被挖去一半,泉水也越来越小,几乎要消失在本地的史志上了。有次我去登山,和一村民闲聊,他痛心地说:“这是石龙山的龙脉啊,无知的人,龙脉挖断了,破了风水了呀”。

7、龙口上面有一堵悬崖,远看像个风姿绰约的美人,名玉美人。关于玉美人,有两种流传比较广的版本:一种说古代宣威境内有恶龙兴风作浪,观音大士就化身为一个彝族姑 *** 模样,在一处陡峭的悬崖边和恶龙大战,战胜之后,她怕恶龙卷土重来,就把那堵悬崖变成那个姑 *** 模样,守护着宣威这块坝子。另一种说法是:一个叫“玉美人”的美丽的彝族姑娘在给奴隶主家做工的时候,结识了主人家英俊勇敢的放羊娃。他们两个互相倾慕,产生了至死不渝的爱情。一天,放羊娃外出放羊,突然,狂风大作,倾盆大雨随之而来。羊群受到了惊吓,四处逃窜。为了寻找丢失的羊羔,他 *** 山崖不幸身亡。玉美人听到这个噩耗之后就天天到那个山崖去哭泣,最后山崖就化为玉美人的模样。为了纪念这段凄美的传说,宣威市人民***在向阳街和上堡街的十字路口塑了一个彝族少女的雕像,就称为“玉美人”。为了纪念玉美人对宣威的保护,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宣威城可说万人空巷,人们都去登山比赛,一直顺小路爬到“玉美人”悬崖那里,上香、祭祀。“三月三,上东山”,这个日子逐渐演化 *** 们休闲、祈福、踏春、赛歌的习俗,所登的山也不再仅限于东山。

8、河东营背后的山坡上还有清末安土司的墓地。元朝为了笼络边疆,实行土官制,彝族首领安举宗统一了宣威各部,成为 *** 宣威的之一代土司。从此安家世世代代世袭土司官位。山高皇帝远,除了要给朝廷上贡,边疆地区有高度自治,土司其实在本地相当于皇帝,权利至高无上。为了扩大自己的范围,增强自己的势力,土司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老百姓深受其苦。对朝廷,则态度强硬。至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看到土司 *** 的种种弊端,对不顺从的土司采取强硬的政策,兵临城下,进行毁灭 *** 打击,改派流官进行管理。那时,安家第二十二代土司安于蕃正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忙着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以巩固自己的 *** 地位。鄂尔泰以毁坏官府形象的名义发兵进攻, *** 了安于蕃,安于蕃被革职解送江南的江宁府。自此,安家对宣威473年的 *** 结束了,一个王朝的身影远去了。

9、安于蕃死后被运送回家乡,当地人哀怜他,把他葬在他家宅院旁的上坡上。现在,安土司墓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依稀可辨出主人曾经显贵的身份。荒草越长越高,快要淹没坟头了。此地没有多余的坟墓,安家的其他人,大概在和鄂尔泰对抗的时候逃走了,或者全被杀了。这座孤坟,独自守着曾经属于安家的领地,显得如此荒凉,让人徒增伤感。

10、石龙山中段的半山腰有一座寺庙,名东山寺,又名松鹤寺,为明初所建。东山寺由 *** 硐、普陀岩、祖师殿、灵光殿、大士阁、白斋洞、回廊、海会塔等主要建筑物构成,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 *** 胜地。从山脚到寺前有一千零二十六级台阶,寺庙屡毁屡建,现存的松鹤寺重修于 *** ,门头上的牌匾和对联是 *** 时龙云所题。松鹤寺世代香火旺盛,出过不少名僧。

11、寺庙里柏树森森,树龄几百年的比比皆是。寺内最古老的树据考有1200岁了,是一棵古梅。这棵老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度过了自己的花样年华,为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她掏空了自己,盘虬的树干上出现一个空洞,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五脏六腑都已经退化。古梅虽然没死,但已经开不动花了。后来,人们用水泥封严那个洞穴,几年前,古梅又焕发出新的生机,迎来了第二春,又年年盛开,甚至比以前还繁盛。每年大雪纷飞时,粉色的梅花和雪花交相辉映,红色的院墙为背景,巨大的树冠顶着千千万万朵梅花,那种美让语言无法抵达。爱好摄影的人们为留下古梅的芳姿,把寺庙的门槛都踏破了。

12、老东山喀斯特地貌很明显。这里有不为外人熟知的小石林,黑色的山石高高耸起,成林、成峰,山石上长满青绿的灌木、荆棘、野草。它们艰难生存的状态让人动容,只凭石缝里有限的一点泥土,就能生出粗大的根系,盘根错节,抓牢石块,只为保住属于自己那块立足之地。那些泥土可能是大风吹来的,也可能是鸟儿衔来的。山里人家要在这石旮旯里讨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13、山上有很多自然村,有些以姓氏命名的,比如朱弯,李家村。有些是彝族名称,比如:卡基、谢且、色米依。也有些是乡村常用名,如三家村、火石盆、芙蓉寨、马场。东山上的土著民族是彝族,汉族多是明朝以后才有从江南迁来的。像西塔夸和色米依这样的村子,一个村子只有几家人,只有一所小学,一所小学只有十几个 *** 和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是校长,还是全科老师、伙夫、校工。一般都是本地人,娶一个本地 *** ,在一个学校里一呆就是一辈子。从小青年到退休,守着一代代孩子们,守着学校,守着大山,青丝熬成白发。本分、低调、受人尊敬。张家杀猪,李家宰羊,桌上总会给他留个位置。

14、西塔夸这个村,离城直线距离不远,就在电厂背后的山坡上。在村里,可以看见电厂的 *** 囱,可以看见城里错综复杂的电线 *** ,可以看见城市的辉煌灯火。西塔夸人在黑暗里看了几十年的灯火,村里的夜晚还是漆黑一片。没办法,村庄到山下几乎是垂直的山坡,修路架线的艰难可想而知,直到2008年,西塔夸搭上了西部大开发的快车,终于架起了电线,点上了电灯,用上了电器,看上了电视。现在又赶上新农村建设,村里进城的公路也修起来了,不过是多转几个弯,多打几个折,再陡的山坡,我们中国的面包车都能上去。

15、因为高寒,山顶除了课松树(就是会结松子的树)以外,就是 *** *** 的草地,山顶人家养殖和耕种并重。一般人家都有几头牛和一群羊。山上只能种植土豆、玉米、荞麦等主粮,还有大 *** (牛蒡)、大蒜、牛眼豆、蔓菁等经济作物。

16、在我看来,东山的四季都是那样迷人。

17、春天,各种品类的高山 *** 次第 *** ,东山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山。从山脊到山顶,从二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开到七月份。三、四月间开的紫色 *** 最为壮观,我们叫它碎米花。从电厂后面的山坡一直到更高峰滑石板,碎米花翻山越岭,占领了半个东山,开成了花的海洋。多少世多少代,这些花只为牧羊人 *** ,而牧羊人看惯了这种景观,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随着徒步运动的兴起(没有徒步人到不了的山,没有他们看不到的景),这 *** *** 、一坡一坡的花被驴友们发现了,他们又告诉更多的徒步人,东山就有了几条经典的徒步路线,但殊途同归,每条终点都指向滑石板。有了微信以后,驴友把 *** 发到朋友圈,从此,东山这片花海就不再是牧羊人和驴友独享了,大批大批的市民到来,赏花、拍照。忘形地尖叫、狂喊,甚至泪流满面。你会发现面对惊心动魄的美,语言一点办法都没有,唯有回到蒙昧状态,表现出一些不合常规的疯狂之举,才能够把心中的感觉表现一二。

18、盛夏,大部分高山 *** 才 *** ,洁白,纯净,大朵大朵的,牛乳中洗过一般。城里热气腾腾,山顶凉风习习,花香宜人。在青草上坐着、躺着、看蜂子在小花间采蜜,听牛铃在风中奏乐,跟牧民聊聊家畜的繁衍、粮食的收成,你会乐而忘返。傍晚,牧人还会热情地邀你去他家做客。纯正的火腿、各种山茅野菜、上好的包谷烧,倾尽所有,生怕有怠慢。

19、夏天还是各种山果成熟的季节,白破斑、野树莓,乌榧,都好吃到停不下来。这些野果都太软,容易 *** ,不好携带,所以,想吃就自己上山,吃够再回来。还有栽秧果,红彤彤的,煞是可爱,可是枝条上都是刺,摘的时候要十二分小心。这些野果更好端午前吃,端午过后就会生虫子了。

20、端午节“游百病”,是宣威人的习俗,说是端午这天去山上游一游,就可消除百病,游百病的时候,顺变采 *** 。老人们常说,端午这天,即使采回来一根草,都可做 *** 。有一年我们去“游百病”,在东段的山腰上发现有成片成片的面蒿花,黄澄澄,金灿灿,仿佛天空都成了金色。宣威人只在春天采嫩嫩的面蒿叶子做粑粑,滇西人习惯 *** 做粑粑。所以我们做的面蒿粑粑是绿色的,滇西人做出来的面蒿粑粑是金 *** 的。面蒿叶子做出来的偏甜,面蒿花做出来的偏香。端午,山上的彝族青年男女还会上山对歌,把***直白的情歌唱给对眼的异 *** ,如果对方中意,晚上就可带回家见父母了。

21、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火把节,也是彝族同胞们的狂欢节。从滑石板到小石林,从小石林到芙蓉寨,从芙蓉寨到安地,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杀羊、 *** 、祭祖、歌舞表演。来者都是客,不论汉族还是彝族,随便走进哪一家,坐下就吃,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吃饱喝足,黄昏以后,草地上燃起一堆堆篝火,欢快的彝族音乐响起,篝火舞会就开始了。不要害羞,手拉着手,几圈下来,舞步熟了, *** 就熟了。

22、即使是寒凉的秋季,东山也有各种不知名的小花,在自己那小块领地热烈地 *** 。金丝梅和野菊花是最寻常的两种,它们都具有阳光的颜色,给大山增加一抹明艳的色彩。野菊花的 *** 用价值很高,每年都有很多人上山采摘,拿回来上蒸笼蒸,去除毒 *** 和过多的寒 *** ,然后放太阳底下晒干,收藏起来,着急上火、喉咙疼痛、嗓子嘶哑的时候,抓出几朵泡水,效果很好。

23、冬天,只要城里一下凌,山上必然就要结冰,那些枯枝乱草,被洁白的冰凌变成 *** ,变成羽毛,变成千奇百怪的形态。红色的狗尿尿果被透明的冰包裹着,红的更红,白的更白,寒冰就有了三分暖意。最壮观的是雾凇,雾凇是东山顶最寻常的景观,宣威人根本不用跑到东北去看。

24、每年下凌或者下雪,我都要和朋友们结伴上东山,摔多少跤都阻止不了我们的脚步。去年,我们冒雪上山,一边艰难地爬山,一边大声歌唱,雪太大,得随时抖落身上的雪花,刚抖落一层,又积起一层。登到山顶,放眼一望,满世界白茫茫一片。遇一伙人,捡来枯枝,燃起大火,烧洋芋,烤牛肉,喝大酒。看见我们,就邀我们过去同吃。之后,大家在冰天雪地里,围着熊熊大火,跳起来了彝族的圆圈舞。让人顿生一种山大王的豪情,恍惚觉得脚下广袤的荒原“莫非王土”,天下众多的贤士“莫非王臣”。

25、东山上到处藏着宝。春天,可以采各种山茅野菜,什么大藤菜、金刚藤、臭椿、棠棣花、苦刺花、大白花、蕨菜、木通藤、毛菜、毛菇……凉拌、清炒、红烧,任由你折腾。城南有一家野菜馆,一年到头都可吃到野菜。老板夫妇两个都是勤快人,春天采好多来,吃不完的晾干,其他季节备用。

26、夏秋两季,几阵日头几阵雨,漫山遍野是捡菌子的人,不论你在哪匹梁子、在哪个时段上山,大山都会给你留下一份。在林子里、草丛中,看见各种蘑菇顶开头上的泥土,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你伸出手来,带着惊喜轻轻把它拾起来,它会鼓励着你不断地去寻觅这种惊喜。最开心的是捡到鸡枞,捡到独鸡枞都很开心,更别说捡到一窝,几朵乃至几十朵,那种兴奋一辈子都记得。我小时候就捡过一次鸡枞,十几朵,戴着黑色的尖顶帽子,挤挤挨挨在一块包谷地头,我拔猪草的时候猛然看见,高兴得差点昏过去。

27、有两种名贵的菌子,过去宣威人是不要的。一种是大花菌,一种是猪拱菌。大花菌有股 *** 味,人们嫌弃味道不好。不知从哪年开始,它突然有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松茸,说是营养特别丰富,日本人尤其爱吃。名贵起来的大花菌, *** 暴涨,人们才把它当宝贝,寻宝一样上山去寻。猪拱菌原来也没人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说是***的母猪特别喜欢这种菌的味道。这是放猪人发现的,***的母猪老是拱厚厚松针下的土层,拱出一个个黑黑的怪东西,格吧格吧吃下去,似乎就可以缓解荷尔蒙带来的躁动。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有了个好听的名字——松露,听说在法国人那里,要几千块钱一斤。从此,人们舍不得放猪去拱了,都去自己刨来吃掉。宣威人吃松露和松茸都很奢侈,大盘上,蘸芥末吃,或者在火锅里煮着吃。

28、东山上还有珍贵的 *** 材,比如草乌、灯盏花、连翘、柴禾、灵芝等。宣威人向来奉行 *** 食同源,很多草 *** 被当作美味佳肴来吃,比如春天吃的各种山茅野菜,好多就是中 *** ,像车前草、蒲公英、木通藤、苦刺花。瑞午节吃开胃的马蹄香、滋补的小黑 *** 。冬天吃大草乌。大草乌是毒 *** ,一般用来泡酒外用,但宣威人本着以毒攻毒的原则,每年冬天必吃一两回大草乌,可提高抵抗力,不感冒。煮大草 *** 讲究,得和火腿或腊肉一起煮,得煮七小时左右,中间不能断火,不能加冷水。吃的时候可以喝酒,但不能喝冷饮,吃后就在家呆着,不能出去被冷风吹到。有人一次可以吃一碗。我嫌草乌太苦,难以下咽,最多能吃一两个。

29、我 *** 生前经常到山里采 *** ,天晚了就寻个村庄住下,不需要认识,只要告诉人家你是干什么的,天晚了回不去了,需要投宿一晚,主人家就会热情地招呼进去,还要提供一顿晚饭。在粮食最珍贵的年代,我家里也接受过天南海北的客人投宿:磨刀的、弹棉花的、补锅的、卖丁丁糖的,我家人口众多,只有一间房,客人来了,都是在楼板上打地铺,在外流浪的人,也不嫌弃。可恨的是有一次住了两个安徽人,半夜起来走了,把我家的半锅饭连同铜吊锅一起背走了,我妈难过了好长时间,爹说,都是天下的可怜人,如果吃得饱,谁会要你半锅饭啊。我们都说,以后别让生人住我们家了,可是下次有人来投宿,还是照样收留,我也不知道,那些外地人怎么喜欢住我们家那又黑又破的老屋,它差不多是村里年代最久远的房屋了。

30、山里还有珍贵的树种,比如龙女花、云南松、杜仲、芙蓉、橡树。谢且村有两棵巨大的芙蓉树,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是村里的图腾物。村里人都什么重大的举措,都要去树下商量筹办。有人要发毒誓,也要到这两棵树下发。

31、东山的几种特产受到全市人民的喜爱。大 *** ,学名叫牛蒡,是滋补的 *** 膳。马刺根,是清凉解毒的。都是秋后采挖。山上土地板结,要挖这些 *** 可不容易,力气不足、臂力不够的是挖不出来的。像我这种体单力薄的人,就不梦想自己挖了,总有人挖来街上卖。还有东山顶上的牛眼豆,开艳丽的花,每颗豆都有一只牛眼睛大。乡村办酒席,往往有这道菜,做法也简单:煮熟、拌榶。洋芋、萝卜、猪肉,都比其他地方的好吃。

32、在东山上行走,不经意就会走进一片坟塘,浦家坟塘、钱家坟塘、叶家坟塘、缪家坟塘……一个坟塘一个姓氏,他们生前都住在同一条街道,同一个村庄,死后在同一个坟塘,还是好邻居,还可论辈分,仿佛只是换个地方换种方式继续活。掐了坟地里的蕨菜,挖了坟地里的草 *** ,摘了坟地里的杨梅,捡了坟地里的菌子,道一声叨扰,什么也不说,地下的村民也不会怪罪。

33、我的客厅和主卧正对着老东山,从我这里到山脚,直线距离只有七公里。从我24楼的窗口隔空看过去,只能看见它陡峭的坡度、暗黑的沟壑、荒凉冷硬的 *** 、深色的植被和无 *** 往山顶的小路,再高再远就是天空,天的无限也被它 *** 了,变成一片想象的虚无。

34、对我来说,东山是智者,是知己。我之一次遭遇人生的不幸时,特别难过又无处诉说,我就想到它。我一个人骑着山地车,顺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有几处坡度实在太陡峭,我使出吃奶的力气都蹬不动,不得不下来推着走,骑得精疲力尽才到达山顶。我把车子扔到一个山庄的围墙外,穿过那片姜子树林,一直往上爬,到达电视塔处,脚下就是悬崖,风猛烈地迎面吹来,有那么一刻,我真想飞身而下,一了百了,再也没有人世的痛苦。但我又害怕万一给途中的树枝挂住,或者摔不死成残废(其实是还觉得生之可恋)。我慢慢从悬崖边退回来,退回到林子里,阳光穿过树林,斑斑驳驳地洒落下来,地上厚厚的枯枝败叶被阳光烤的暖乎乎的,我躺下来,风也静下来,只有树叶和橡林子果在阳光里哔哔啵啵地响,那是它们的笑声。风拂去我脸上的泪水,逐渐撤出林子的阳光催我回去了,我起身,抖掉身上的树叶,也抖掉坏情绪。下山的时候,感觉身轻如燕,轮胎和地面摩擦的沙沙声都那么有节律,听了让人熨帖舒畅。

东北木通之乡(东北的道地药材)-第1张图片-

35、以后遇到什么事,我就去找石龙山。来到山顶,在松林里走一走,在金黄的松针上躺一躺,山立刻就明白我肯定有不开心的事,它让风送来一阵一阵的松涛,让鸟儿为我唱支歌,让草间那些蚂蚱、蝈蝈给我跳舞。它让牛儿遥起清脆的铃铛,让小羊羔奶声奶气地叫唤……我知道它做这一切都是在告诉我要看得开,要学会放下。

36、石龙山不是什么名山,但在我心中,它是最靠的山。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东北 *** 材 通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