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孟津什么之乡是哪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的孟州城是现在的哪里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洛阳孟津有哪几个乡镇
城关镇、会盟镇、平乐镇、送庄镇、白鹤镇、朝阳镇、麻屯镇、小浪底镇、横水镇、常袋镇。根据查询洛阳市发布的孟津乡镇名单可知:洛阳孟津有十乡镇,分别是城关镇、会盟镇、平乐镇、送庄镇、白鹤镇、朝阳镇、麻屯镇、小浪底镇、横水镇、常袋镇。洛阳市,简称“洛”,古称神都、洛邑、洛京,河南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 *** 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辖7县7区。
二、马屯乡原孟津县马屯乡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西部的马屯乡,是一个丘陵山区的乡镇,乡 *** 驻地北马屯村距孟津县城约9公里。东与城关镇、王良乡相邻,西与横水乡、煤窑乡接壤,南与常袋乡交界,北与济源县隔河相望。乡域东西宽7.4公里,南北长13公里,总面积为63.6平方公里,占孟津县总面积的8.42%。其历史变迁丰富,1956年成立马屯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0年曾试图建镇,但后来的2000年,马屯镇改名为小浪底镇,2005年行政区域调整后,黄鹿山乡并入小浪底镇。
马屯乡在 *** 初年属于马屯镇管辖,历经多次行政区划变动,1956年建乡,1958年设人民公社。1984年,马屯乡成立,下辖20个行政村和众多自然村。该地耕地以梯田为主,尽管瀍河流经,但水量有限,灌溉条件有限,主要依靠人力提水灌溉。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63亩。198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416.5马力,农业产量逐年提升,粮食总产稳定在较高水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尤其是烟叶种植显著。
林业方面,马屯乡有大量荒山荒坡,建国后发展迅速,1985年全乡植树造林成果显著,果园面积623亩,水果产量丰富。畜 *** 方面,大牲畜存栏数量稳定,养牛业和养猪业都有所发展,家禽养殖也相当活跃。乡村企业在1979年后逐渐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乡办、村办企业和个体户数量显著增加,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
三、孟津有哪些乡镇
1、孟津县设城关、会盟、平乐、白鹤、送庄、朝阳、麻屯、小浪底、横水9镇和常袋乡,共227个村民 *** 会,2212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全县总人口46万人。
2、辖24个村委会:长华村、孟庄村、寨沟村、北王庄村、保障村、狮子院村、杨庄村、廛阳村、李家窑村、九泉村、贾滹沱村、寺河南村、牛步河村、上店村、马步村、城东村、孙家沟村、朱家庄村、丁庄村、庆山村、雷庄村、徐岭村、水泉村、桐树凹村。
3、辖20个村委会:陆村、扣马村、扣西村、小寨村、新花园村、东良村、台荫村、小集村、铁炉村、吕家村、双槐村、李家庄村、下古村、老城村、雷河村、油坊村、孟河村、马庄村、屋鸾村、上河图村。
4、辖20个村委会:平乐村、东赵村、象庄村、尤村、翟泉村、金村、上屯村、朱仓村、 *** 岭村、张家凹村、丁家沟村、上古村、张盘村、新庄村、后营村、太仓村、马村、刘坡村、东吕庙村、妯娌村。
5、辖17个村委会:送庄村、护庄村、三十里铺村、裴坡村、西山头村、后沟村、营庄村、莫家沟村、凤凰台村、东山头村、白鹿庄村、负图村、权家岭村、朱家寨村、梁凹村、十里头村、清河口村。
6、辖31个村委会:鹤中村、长秋村、沟口村、铁谢村、周口村、牛庄村、范村、鹤南村、鹤北村、雷湾村、鹤西村、霞院村、王庄村、学院村、任庄村、堡子村、七里村、崔窑村、王良村、宁嘴村、曙光村、河清村、牛王村、苇园村、柿林村、王北村、北张庄村、落驾沟村、桐乐村、赵岭村、马院村。
7、辖27个村委会:朝阳村、南陈庄村、向阳村、郑家凹村、南石山村、杨凹村、小梁村、卦沟村、 *** 村、瓦店村、北陈庄村、石家沟村、游王庄村、阎凹村、伯乐村、师家庄村、大姚凹村、廛沟口村、徐家沟村、高沟村、崔沟村、官庄村、卫家坡村、周寨村、刘家寨村、中后李村、煤窑新村。
8、辖28个村委会:马屯村、梁村、寺院坡村、相留村、胡坡村、明达村、李家岭村、王湾村、庙护村、班沟村、刘庄村、朱家坡村、东达宿村、南达宿村、东官庄村、雅沟村、北达宿村、小浪底村、和贯坡村、石门村、下梭椤沟村、津西村、柳树滩村、大柿树村、后村、崔岭村、上梭椤沟村、卞家庄村。
9、辖25个村委会:麻屯村、薄姬岭村、杨树湾村、柏树沟村、下凹村、韩庄村、霍村、潘沟村、任屯村、庄沟村、林沟村、董村、后楼村、前楼村、聂屯村、李营村、水泉村、卢村、王家村、宋家岭村、单寨村、上河村、下河村、杨岭村、庙后村。
10、辖16个村委会:横水村、古县村、文公村、会廛沟村、光华村、寒水村、红光村、上院村、元庄村、阎庄村、长岭村、西沟村、张庄村、红桥村、铁楼村、寒亮村。
11、辖19个村委会:常代村、东小梵村、潘庄村、西小梵村、酒流凹村、姚凹村、马岭村、石碑凹村、赵沟村、英古村、拐枣坪村、西杨沟村、土门沟村、半坡村、武家湾村、小崔沟村、赵洼村、东地村、常平村。
12、常袋撤乡建镇本月已经通过省级验收,不久孟津县将辖十镇而无乡。
四、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是什么
1、以焦作地区为主体区域的历史文化,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具体、权威的称谓,可是,在其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却有不同的称呼和说法,如“山阳文化说”、“覃怀文化”、“怀文化说”、“怀川文化说”、“河济文化”、“河内文化说”等。尽管众说纷纭,然而,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 *** 、发展的根源 *** 、文化的原创 *** 、辖域的一致 *** 、史实的重大 *** 、内容的丰富 *** 、广泛的包容 *** 、思想的基础 *** 、影响的辐射 *** 、延续的长期 *** 等特 *** ,彰显着文明辉煌,却不容置疑。下面,择要述之:
2、焦作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今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北部 *** 般的大山----太行山和西北部的王屋山(二山一脉相承,前者是南北走向,后者是东西走向)抵御着西北风的狂暴劲吹,是为“山阳大地”;南部是母亲似的大河----黄河和伟岸的邙山,故称“河阳之地”。
3、太行山,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诸多名称,《列子》谓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经》谓之“五行山”、“ *** 山”,《隋书地理志》谓之“王母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娲山”等。《括地志》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4、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立于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山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从华北平原西望,山势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势非常险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人称其为“陉”。著名的“太行八陉”在河南省境内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自古为河南地区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今焦作境内的太行山地区,在古代历来被视为兵家争夺之要地。
5、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全长54 *** 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黄河从源头到 *** 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直对北岸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 *** 会的划分方案)。伟人 *** 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可见,黄河之伟大,黄河在人们心目中位置之重要。
6、焦作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走出高原、走出大山塑造的之一座城市。黄河在焦作市境内流经孟州(最西端是西虢乡)、温县、武陟三县市,境内河道长98公里,现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境内沁河是黄河的更大支流(沁河流经沁阳、博爱、温县、武陟四县市,在武陟方陵汇入黄河),境内河道长80公里。
7、太行山层峦叠嶂;母亲河渊源流长。焦作地区,自然风光,秀美壮丽。大山大河造化了焦作山水之大气,成就了焦作文化之大势。
8、《史记》中说,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带,即夏都河东、商都河内、周都河南,明确是指洛阳黄河段的南边、北边、西边,即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晋两省交界一带。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而焦作正初于这个核心之中。
9、树有根,水有源。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多有论争,但无论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中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在学术界历来是不争的事实。河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10、犄角怀川,双阳大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得天独厚。这里良好的地域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发展。
11、 *** 上的远古人类很早就在太行山系中活动,繁衍生息。汗牛充栋的史籍记载,考古调查及发掘的10 *** 处文物点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证明:焦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三河文化(河东、河南、河内)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焦作市城区,还是焦作辖区的边缘地带,焦作历史文化连绵延续、发展不断。目前已经发现的沁阳邘邰祖先洞、博爱汉高城和六堆峪、济源王屋山4个地点的旧石器文化,说明距今5—3万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生息。据1960年《博爱县志》记载:在汉高城村西山发现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有石片、化石等。距今9—8 *** 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孟州子昌、沁阳捏掌和紫赵、焦作九里山、济源长泉和邵原,不落后于全国同时期的考古文化,从遗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铲、石磨盘等。从这些工具来看,当时焦作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距今7—5 *** 前的3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更多的龙山文化遗址的数量和水平于全国同时期的文化是齐头并进的。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的博爱县金城龙山文化中期古城址,为全国独一无二;温县徐堡龙山文化中晚期古 *** ,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内含之丰富、筑城技术之先进在全国少见。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城市等级 *** 和发展历史、史前城市形态、我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和形成、筑城技术、古气候、古环境、水利史(沁河和济水的变迁)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表明黄河和济水孕育的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12、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代里,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从母系社会转型为父系社会的三大部落的活动区域,是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济源太行山西段的王屋山、天坛山地区(如黄帝祭天战蚩尤等),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在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和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地区,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一带。太行山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黄河水经过大禹治理,顺流入海后,济源、焦作的怀川大地逐渐干涸,人类先祖开始由山区到今华北平原活动、定居。原始社会末期,这里的“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这里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13、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济源原城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焦作地区有 *** 时期--汉的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城、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早商的府城古城址、夏商时期的温国故城等等。这些考据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在此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和野蛮,选育、栽培、收割和加工农作物,发展了原始农业;炼铜、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使用契刻符号图画文字记载表意,创造了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初现了文明曙光。
14、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数以千计的姓氏,流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大姓的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据考证起源于河南的大姓有72个,而这其中起源于焦作的姓氏有46个。如:温、覃、苏、雍、鄂、于、樊、巩、苟、蒋、卜、安、程、晁、陆等,甚至日本的板上、大藏、原田三姓也来源于焦作,系汉献帝刘协的后代避难到日本后发展成的姓氏。
15、焦作历史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开创作用。无论是远古神话、黄河水利文化,还是古老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文明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 *** 学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是人类始祖和神话传说的发源地。 *** *** 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共工堙水、鲧障洪水、大禹治水等,在这里起源并广为流传。
16、先民们用石器“刳木为舟”,创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陆行载车,水行载舟”。焦作,是大禹治水建立功勋的之一座丰碑;焦作,有 *** 黄河千里长堤的之一个堤头;焦作,有黄河河工引吭高歌的之一支号子。黄河北岸,一马平川,草长莺飞,扬柳堤岸,故渡人家,淳朴风情,展现出古老神秘的黄河文化、水利文化。
17、焦作地区与黄河南岸的郑州至洛阳一带,自古就是沟通大半个中国的水上运输中枢。黄河、洛河、沁河、丹河、卫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运河等人工河流交汇于此,发达的水路漕运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谱写了无数华丽的篇章。
18、这里,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 *** 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 *** 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是以阴阳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这里是商汤 *** 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焦作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 *** 圣地。
19、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础和主观要件。今焦作地域在夏朝禹分九州时,为冀州覃怀之地。这里不仅为国都所在地,而且还以此为大本营,积极向外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殷商时期,覃怀地区为其畿内地,而祖乙也曾都邢邱,即今温县一带。盘庚迁殷后,该地区仍为其 *** 和经济中心。在殷商甲骨文中,有“覃”的地名。覃地是商王来往和重要的田猎地,卜辞所记甚多,如“甲申卜:王其于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于覃无灾吉”。《尚书·禹贡》中说:“覃怀底绩,至于衡章。”意思是说,覃怀这个地方治理的范围,到横着的漳河那里。
20、西周时,这里为畿内地,是王室直接统辖的行政区域;东周时期称南阳,先为畿内,后为晋所得,当时的范围大概指今天的浚县以西至济源、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这里属魏、韩,置阳樊、温、攒茅、向、怀、州、盟、扈、宁、卷等县;秦实行郡县制,这里属三川郡,置怀、武德、波、山阳、州、温、河阳、平皋、修武、野王、沁水等县;历代均有建制,且置县大同小异。自东周至隋代,这里均置有怀县;自唐至金,这里置怀州;元、明时,设怀孟路、怀庆路;清朝时,置怀庆府。从行政建制和历史沿革来看,焦作地区自夏建制以来,辖区内曾有诸多县制;“怀”由县制为州制、为路制、为府制。从空间地域来看,辖区范围逐渐扩大,超出了现代焦作地区的范围,但焦作地区是其核心地带。因此,焦作历史文化的主体区域,是在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西接逶迤的王屋山、东连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样的一个范围内。
21、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 *** 和引领 *** 作用,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古代,焦作地区曾是洛阳王都辖区;当代,洛阳是焦作地区西南的紧邻。五 *** 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奠定宏图霸业的诸侯会盟;既有牵动天下的治国方略,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 *** ;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 *** *** 开凿的大运河;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22、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 *** 伯益并建立夏朝,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 *** 的先例,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的2000多年中,这里经常烽火连天、干戈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春秋末战国初,诸侯在这里会盟,留下温县盟书(沁阳盟书)。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新莽军的河阳大战。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山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 *** 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 *** 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 *** ,尽收河东之地。唐朝中期的河阳战乱。元至元 *** (公元1281年),刘福通率 *** 军越过太行山,火烧上 *** 。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制 *** 军向北发展……
23、这些重 *** 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 *** 的重大作用;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 *** 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
24、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焦作历史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特 *** 。
25、焦作历史文化里有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有 *** 、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 *** 、关键 *** 的重要内容。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这里是人类演变的一个缩影;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家禽,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陶罐里储存的小麦,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和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 *** 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井人在帝尧时代就开始了“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夏末他们迁居怀地邢邱一带,从事农耕生活,开创了灌溉农耕文化。殷商时期,焦作地区为商王朝重要的经济中心。周时,覃怀地区为“邦内甸服”,其“甸服”之“甸”,乃是指收取租税供给衣食之地。文献中还有“天子之甸”的记载。因此,覃怀地区乃是供给天子衣食以及祭祀所需物品之地,是周王室的主要经济支柱。焦作地区出土的西周铜犁头,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农业的发展水准。东周时期,该地区夏收小麦秋熟禾,一年之中,既有夏熟,又有秋收,表示土地已过渡到了连种制,并且创始了轮作复种制。轮作复种制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日益丰富,手工业发展,商业也异常繁荣起来。焦作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柄铁剑和一些铜镜,映照出这里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旧郡志》说:“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揖伊洛,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史记·货殖列传》说:“河济之间千树荻,坐以致富。”《盐铁论·通有》记载焦作:“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焦作曾经成为洛阳向西北、东北联系山西、河北的地区 *** 大都会。《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三河”地带缔造了华夏文明。“三河”地带乃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其中的“河内”地区也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粮仓、国家的经济中心。农业的发达,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为该地区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6、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无论是 *** 更迭、 *** 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无论是科技发明、科技巨擘,还是官办的教育机构、民办的著名书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 *** 人物。
27、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到藏品显示的特点是“多、全、土”等。“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极为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本地挖掘出土的最多。其它地方很多博物院、博物馆,没有像焦作这样,其藏品都是“土生土长”的。
28、通过经济交流、战争 *** 、人口迁徙、 *** 传播等众多渠道,焦作历史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 *** 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形成了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 *** ,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融合深化。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 *** 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夏商周三代,洛阳以成为国家的都城、权力的中心,焦作地区成为联系山西高原、伊洛盆地和华北平原的通道和门户,是拱卫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肠坂道上的天井关、白陉关、王屋山上轵关,黄河边上的孟津渡口成了军事要塞;黄河、济水、沁河、丹河(卫河上游)成了攻防天险,这种独特地理环境的军事战略位置异常重要。夏文化就是越过孟津渡口北上,在沁河西岸建立都城---原,积聚力量,再通过轵关和天井关进入晋南扩展地盘的;先商文化就是从太行山东路南下至新乡地区,商人看着奔流的黄河水(当时黄河未改道)无法通行,西折到沁河东岸长期定居下来,并在与夏人隔沁河对峙时建立了商军事重镇---府城。商人壮大实力后西渡沁河和济水,跨黄河孟津渡口南下进入伊洛盆地灭夏。
29、商周之际,武王伐纣,从孟津渡黄河,在焦作地区整军备战(修武),焦作人民箪食壶浆迎侯明主(待王)……至今,焦作地区的许多地名都还见证着历史文化的交融。
30、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经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向南迁移,北边紧邻山西的焦作,是北方少数民族到达平原的之一站。汉朝时,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已传入这里,融入文化之中。
31、世界其他地区的 *** 基本都具有排他 *** ,但是作为外来 *** 的 *** 传入中原后,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焦作地区和白马寺隔黄河而望的东汉千载寺、北魏净影寺、月山寺、圆融寺、万善寺等等,都历经风雨,长期兴盛。
32、焦作历史文化中的突出思想,如老子在温县东口悟的“道”、 *** 的后人承继的“和”、孔子的高徒卜商(子夏)阐发的“仁”,汉魏以来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占4例),魏晋南北朝形成的“玄学”等,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焦作历史文化中的重大节气、民俗活动,如自夏历颁布形成的岁时节日、长期形成的婚丧嫁娶习俗等,都繁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例如: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登高远眺、遍 *** 茱萸、观赏菊花的习俗就源于云台山茱萸峰周边地域,后来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一名著名考古学家说:中原以外的文化区都紧邻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这些 *** 的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才形成了中华文化这朵绚烂的文明之花。
33、焦作历史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汉献帝、山阳公刘协的后代远渡日本,在那里产生了三个姓氏。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从焦作流向涿郡(今北京),过往的不仅仅是客商行人和船只货物,还有思想文化和远征 *** 的 *** 。著名的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贬居潮州的时间仅7个多月,却因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等积极作为,赢得当地士庶的永久怀念,一代文豪,官名落而文名显,潮州人甚至神化了的韩愈,以韩愈的姓命名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代命名的有“韩山”、“韩江”、“韩木”等,现今潮州市区仍有昌黎路、昌黎小学等,它们反映出潮州命名者特定的文化心态,以韩愈的姓和号命名,反映出潮州人至今对韩愈的怀念与崇敬。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馆前,有一巍峨的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坊额题着“昌黎旧治”、“岭海名邦”八字,流露出潮州人自古就有的因文化名流韩愈治潮而产生的自豪之情。潮州西湖公园内,涵碧楼后面山坡上,有一“景韩亭”,亭内正壁中有据说是韩愈所书而由清代潮州知府龙为霖主持摹刻的《白鹦鹉赋》石碑。潮州北郊韩江北堤旁有“祭鳄台”,潮州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 *** 年)迁至韩山,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被潮州人视为潮州城的标志。韩愈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唐宋时期兴盛的瓷都当阳峪, *** 数万名工匠,因战火变乱,一些工匠避难南逃到江西、湖南,技艺在当地逐渐流传。明清时期兴盛的“怀商”,足迹走到哪里,便把精神面貌和经营理念展现在那里,给世人留下了“十三帮,一 *** ,不如怀帮一个殿”、“南京到北京,不如怀川精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