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写对联(鱼字开头的对联)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鱼米之乡写对联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鱼米之乡写对联以及鱼字开头的对联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朱沱传说石富江整理《朱沱状元斗对联,天下
  2. 无锡的对联
  3. 汾湖米(汾湖物产录)

一、朱沱传说石富江整理《朱沱状元斗对联,天下

1、朱沱传说石富江整理《朱沱状元斗对联,天下之一怪联在朱沱》

2、有人说,昆明《大观楼联》,堪称“天下长联”(共180字)。

3、也有人说,山海关《浮云对》,堪称“天下怪联”。

4、“天下之一长联”——《临江楼联》在江津(共1612字,全名《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

5、“天下之一怪联”——《乌云对》在朱沱(不单怪,而且相当长,共78字)!

6、接下来,姑且将“天下长联”搁在一边,单讲与朱沱有关的“天下怪联”。

7、“天下两大怪联”,也有人说是“天下两大趣联”:

8、一个叫《浮云对》,一个叫《乌云对》。

9、《浮云对》在哪里?在“河北山海关”的“孟姜女大庙”。

10、《乌云对》在哪里?就在咱“朱沱二郎山”顶的“观景亭”。

11、¨¨¨¨¨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12、¨¨¨¨¨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13、¨¨¨¨¨乌云滚滚乌云滚乌云滚滚滚山顶云遮二郎山远观山雨欲来风是头唬唬唬唬唬唬唬

14、¨¨¨¨¨凉水冰冰凉水冰凉水冰冰冰肚皮水灌桌子角近闻肚急巴胀屁当先嘣嘣嘣嘣嘣嘣嘣

15、怎么样?看明白了吗?是不是有点儿怪?

16、“孟姜女大庙”的《浮云对》,名满天下。

17、为什么说它怪?一是叫你“发不准音”,二是叫你“读不断句”。

18、它连续用了14个“朝”字和“长”字。

19、要想欣赏它,够你动一番脑筋的。

20、在读音“潮”时,表示“涨潮”的“潮”,

21、读“招”时,表示“早晨”的“朝”,例如“朝阳”、“朝霞”和“朝花”等。

22、说到“朝花”,让人想起 *** 先生的《朝花夕拾》。

23、在读音“展”时,表示“生长”的“长”,

24、读“蚕”时,表示“长短”的“长”。并“假借变通”为“常”,“经常”的“常”。

25、现将它“汉字注音”,再加上标点,是不是清楚一点了?

26、¨¨¨¨¨海水潮,招招潮,招潮招落;

27、¨¨¨¨浮云展,常蚕展,常展常消。

28、读音对了,断句对了,大意也就明白了:

29、¨¨海水涨潮了,天天早晨都要涨潮呀,每天早晨涨上来的潮水,在每天早晨都落下去了;

30、¨¨¨浮云生长出来了,经常生长成长条状的云朵呀,云朵经常不断生长,又经常不断消失。

31、描写潮涨潮落,云长云消,虽然云水沧桑,但大自然永存。

32、借以赞扬孟姜女千里寻夫,痛恨封建徭役的精神永存。

33、《乌云对》之怪,一是“有巴有屁”,二是“八字横批”。

34、据说《乌云对》是普天之下,唯一“有巴又有屁”,又能听到“嘣嘣,嘣嘣”打屁声的“怪联”。并且“怪而不粗,怪而不俗”,号称“怪联奇葩”!

35、《乌云对》是朱沱怪才——杨状元和钱员外所作。

36、现将《乌云对》加上标点断句,请你欣赏:

37、¨¨¨¨¨¨乌云滚滚乌云滚,乌云滚滚滚山顶,云遮二郎山,远观山雨欲来风是头,唬唬唬唬唬唬唬;

38、¨¨¨¨¨凉水冰冰凉水冰,凉水冰冰冰肚皮,水灌桌子角,近闻肚急巴胀屁当先,嘣嘣嘣嘣嘣嘣嘣。

39、描写朱沱山水风景,叙述重阳登朱沱二郎山的所见和所闻。

40、表现朱沱人的机智和风趣,诙谐和幽默。

41、如果你是大忙人,请看到这里为止!

42、如果有点儿时间,可以往后瞧瞧《乌云对》的来历。

43、有些朱沱人在小时候,从老辈子那里,听说过“巴巴状元”和“屁屁员外”。

44、但是,大家知道“巴巴状元”是谁吗?他就是朱沱杨状元。

45、知道“屁屁员外”是谁吗?他就是朱沱钱员外。

46、他们为啥有这么夸张的“雅号”(朱沱方言,“拙号”)呢?

47、说来话长,需要从《朱沱状元金殿说巴巴》和《朱沱状元斗对联》说起。

48、“说巴巴”和“斗对联”的杨状元,姓杨名鲁字逸之。

49、为了前后呼应,先将“说巴巴”故事,简单重复八句。

50、话说杨状元因过度喜欢上言进谏,惹恼了 *** 爷,要被贬官外放。

51、他假装不愿意,被贬回“汉东”老家去。便对 *** 爷说了一段“汉东顺口溜”:

52、¨¨¨¨¨“天河的巴巴臭,汉东的蚊子凶。”

53、 *** 爷唐高宗“顺水推舟”,大笑道:

54、“哼哼哼,你不是说‘天河巴巴臭,汉东蚊子凶’吗?

55、哈哈哈,寡人今天就是,偏偏要将你,贬回你的老家去。

56、到了晚上,叫你喂你汉东老家的花蚊子,把你叮昏过去!

57、到了白天,叫你闻你天河老家的臭巴巴,把你臭晕过去!

58、就这样, *** 爷把杨状元,贬回汉东老家,当了“万寿县”县令。

59、杨状元回到老家,没过多久,他“说巴巴”的故事,就在老家传开了。

60、乡亲们对他在金殿之上,敢“说巴巴”的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

61、那可是 *** 爷,坐殿问政的宝地呀!

62、金殿之上,一派皇权威严,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

63、站班上朝的文臣武将,个个谨小慎微,深恐言行有失。

*** 、讲起话来,尽挑一些好听的,什么“吾皇 *** ”呀、“皇上圣明”呀。

65、就算是扯到“ *** 雪月,花鸟鱼虫”之类的闲话,

66、也要说些高雅的“牡丹富贵,青松高洁,菊花傲霜,梅花傲雪”。

67、在金殿之上,谁敢说些“巴巴臭”和“蚊子凶”之类的“大实话”呀?然而,咱们的杨状元他就敢。

68、说了之后,非但没遭打板子,还捞到了一顶县官儿乌纱帽。

69、这段“杨状元金殿说巴巴, *** 爷顺水封县令”的故事,

70、早就成了朱沱的一段“文坛佳话”。

71、再说杨状元回到老家之后,隔三差五的,和老同学们在一起,

72、聚个会,喝个酒,吟个诗,作个对。

73、朱沱鱼米之乡,自古出才子佳人。

74、杨状元的那帮老同学,真叫一个“多”。

75、才子才女两三百个,秀才举人一大箩。

76、有人听了奇怪,问:“没听错吧?杨状元还有女同学?”

77、回答:“对呀!杨状元真的有女同学。

78、你看见过,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吧?

79、壁画当中,那些“簪花仕女”,那些“飞天女神”,

80、上身穿着露胸衣, *** 穿着束腰裙。

81、上边光膀膀儿,中间光腰杆儿,下边光脚板儿。

82、像不像当今的“露背露腰装”?哪有一点儿封建?

83、在唐代,岂止男女可以“同馆读书”,还能男女“同堂问事”。

84、甚至皇帝皇后,也能“同殿问政”!

85、看见过 *** 爷唐代宗和皇后,一块儿“坐殿问政”的场面吗?

86、只是可惜,到了大唐以后的旧社会,

87、妇女们慢慢被“封建”到“堂屋”后头去了。

88、就是皇后娘娘和嫔妃们,也被“封建”到“ *** ”后头去了。

*** 、同学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含金量”相当高。

90、但凡一个官儿,在老同学面前,官架子是不好随便摆出来的。

91、你参加过“同学会”吧?总有一些体会吧?

*** 、杨状元的那帮老同学,当然也知道他“金殿说巴巴”的故事。

93、仗着同学关系,喜欢拿这档子事儿,开他的玩笑。

94、东拉西扯地,把他叫成“巴巴状元”。

95、就这样,一个堂堂的杨状元,就变成了“巴巴状元”。

96、不过,“巴巴状元”这个“雅号”,没有啥子恶意。

97、甚至,反而带有几分的随和与亲切。

98、就像朱沱流传的“憨包女婿”一样,有啥子恶意?

99、谁当“憨包女婿”谁安逸,哪个小伙子不想当?

100、如有兴趣,请上网搜看“朱沱三大传说”《朱沱憨包女婿回门》。

101、过没多久,“雅号”传到杨状元耳朵里。

102、他生 *** 潇洒幽默,听到“雅号”,不以为怪,反以为荣。

103、心想:“‘巴巴状元’就‘巴巴状元’。

104、再说了,状元不稀奇,‘巴巴状元’才稀奇。

105、可是,‘巴巴状元’架不住天天喊,天天喊起来谁都烦。

106、你们想,杨状元一天到晚,总有烦心的时候吧?

107、但是,那帮老同学,不管他心情的好和坏,见面就喊“巴巴状元”。

108、他听见了,发不得火,生不得气,还要陪个笑脸,装个“嘻嘻”。

109、不能老让着你们,占我的便宜呀。

110、我得想个法子,回过头来,挤兑挤兑你们。”

111、杝想:“跟臭巴巴关系,最接近的,要算是臭屁屁了。

112、我要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把哪个老同学,

113、整成‘屁屁举人’,或者‘屁屁秀才’之类的。

114、于是乎,他开动脑筋想计策,等着找机会。

115、没过多久,杨状元“用计”的机会就来了。

116、同学们商量,登高秋游,要去爬二郎山。

117、“朱沱二郎山”——朱沱的“神话之山”。

118、多的不讲,单讲“二郎山”这个响亮的名字,就能叫你浮想联翩。

119、如有兴趣,请上网搜看“朱沱三大传说”《二郎担山李公赶羊》。

120、他们这帮同学聚会,吃的是“转转会”,轮流 *** 请客。

121、这一轮“转转会”,转到了钱员外,该他请客了。

122、朱沱钱员外,姓钱名海多,家住二郎山。

123、爬二郎山,由他出面办招待,正正好。

124、二郎山是座平顶山,山顶是块大坝子。

125、在大坝子靠街方向的边边上,还有一块青石大坝,那就是天然的“观景台”。

126、在“观景台”上,想当年,修得有观景亭,还修得有石牌坊、石桌子和石凳子。

127、站在二郎山顶“观景台”上,秀水青山,一览无余。

128、¨¨¨¨朝上水方向,看得见上中坝和九层岩。

129、¨¨¨¨朝下水方向,看得见桌子角和关溪子。

130、¨¨¨¨朝河边边看,就是万寿城和大长江。

131、¨¨¨¨朝河对门看,就是上雨仙和下雨仙。

132、欣逢重阳佳节,又有同学登门,钱员外格外高兴。

鱼米之乡写对联(鱼字开头的对联)-第1张图片-

133、他指派家人,在“观景台”的大石坝上,

134、搭好凉篷,支好桌椅,一摆就是二三十桌。

135、各位同窗好友,男男 *** ,爬山登高,说说笑笑,陆续来到。

136、因为怕露天风吹,茶凉茶跑味儿,就在茶碗口上,加个盖子。流传到后世,便成了“朱沱盖碗茶”。

137、主人好客,菜足菜多,晕晕素素,连上九碗。流传到后世,就成了“朱沱九大碗”。

138、钱员外自家的高粱土窖烧酒,又香又好喝。流传到后世,就成了“朱沱高粱老白干”。

139、大伙儿高谈阔论,又吃又喝,来了精神。

140、杨状元站起来,说道:“诸位同窗,光喝闷酒,没啥意思。

141、大家为何不来吟诗作对,比试比试呀?”

142、顺便说说:“烟哥们”太有才了!

143、杨状元这句话,流传到后世,被“烟哥们”篡改成了“烟酒茶,不分家”。呵呵!

144、同学们听了,都说“要得,要得。”

145、家住“汉东街”的罗举人说:“‘巴巴状元’言之有理。

146、古人云‘有酒无诗不精神’,依我看,大家今天来吟诗吧。”

147、家住“福龙桥”的朱秀才说:“‘巴巴状元’言之有据。

148、古人云‘有茶无对闷煞人’,依我看,大伙今天来作对吧。”

149、家住“山阴浩”的江秀才说:“‘巴巴状元’言之极是。

150、依我看,吟诗可以,作对可以,吟诗作对皆可以。”

151、家住“高石坎”的大才女牛姑娘,要文才有文才,要人才有人才。

152、说起话来嘴巴甜,张嘴就喊状元哥:

153、状元哥咋个说,我们就咋个作。”

154、大伙儿可别小瞧她。她就是未来的杨状元夫人。

155、杨状元因为少年高中,接下来又遭贬官外放,把婚事耽误了。

156、回到老家,见到青梅竹 *** 牛姑娘,相互心生爱慕之情。

157、这桩美事儿,早被同学们看在眼中。

158、都夸他俩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

159、为了促成他们的姻缘,大家推举老资格的钱员外,给他们“保媒”。

160、到了后来,钱员外果真“保媒”成功,

161、牛姑娘嫁到“通泰馆”边边上的“状元府”,当上了杨状元夫人。

162、婚礼过后,这帮同学们,又多了一段笑料,

163、把牛姑娘嫁给杨状元,叫“ *** 配”,

1 *** 、把钱员外保媒成功,叫“屁做媒”。

165、¨¨¨¨¨青梅竹马 *** 配,巴巴成婚屁做媒。

166、杨状元看见牛姑娘出来捧场,高兴得很,赶紧道谢:“贤妹抬举,多谢多谢!”

167、杨状元接着说:“古人云‘风水轮流转,今天到咱家’。

168、上回过端午节,大家到河对门爬雨仙山。

169、在雨仙山杨姑娘家中喝酒,办了一场‘赛诗会’。

170、这次重阳节,应当换个花样,就该‘斗对联’了。”

171、众人都说:“好好好,斗对联。”

172、杨状元说:“既然大家都说好,那就‘斗对联’。

173、首先,请原谅我不辞浅陋,先出一条上联。”

174、原来他是在“用计”,是在找机会挤兑老同学。

175、说来也巧,这个时候,老天爷要下“偏东雨”!

176、朱沱人把夏秋两季的急 *** 阵雨,叫“偏东雨”。

177、“偏东雨”特点是刮东风,云从东边飘过来,雨从东边下过来。

178、“偏东雨”有“三快”,来得快,下得快,停得快。

179、一能浇灌庄稼,二能防暑降温,三能清新空气,倒也痛快。

180、雨仙山在河对门,正好在朱沱之东。

181、从雨仙山刮过来的“偏东风”,一阵紧过一阵。

182、从雨仙山飘过来的“偏东雨乌云”,一层压着一层。

183、只见风助云势,云借风威,乌云滚滚,万马千军,

184、向着二郎山顶,“唬唬,唬唬”压了过来。

185、中国人做文章,讲究的是“见景生情,以物咏志”。

186、杨状元触景生情,一条“乌云滚滚”的上联,涌上心头。

187、¨¨¨¨乌云滚滚乌云滚乌云滚滚滚山顶云遮二郎山远观山雨欲来风是头唬唬唬唬唬唬唬

188、众人一看,有好多的“滚”字,有好多的“乌云”。

*** 、只见35个行书大字,满纸龙飞凤舞,洒脱得很!漂亮得很,

190、大伙儿高叫:“‘巴巴状元’有才!”

191、还是女同学们乖巧,高叫:“状元哥有才!”

1 *** 、杨状元说:“上联有了。哪位同窗来对‘下联’呀?”

193、众人看着长长的上联,七嘴八舌。

194、有人说:“哎哟哎,难对难对。”

195、也有人说:“哼哼,这有何难?”

196、杨状元接着说:“诸位同窗,请雅静。

197、要想对下联,还有一条‘雅规’——在下联当中,必须‘有巴又有屁’。”

198、牛姑娘没听明白,问:“状元哥净爱说些‘半节话’。

199、杨状元说:“很简单。在下联当中,带上‘巴’字和‘屁’字就行。”

200、江秀才追问:“能不能讲清楚一点?啥子‘巴’,啥子‘屁’哟?”

201、就是臭巴巴的‘巴’,臭屁屁的‘屁’呀!”

202、大伙儿跟着大笑:“哈哈哈,你这算哪一门子‘雅规’呀?哈哈哈!”

203、杨状元说:“莫笑,莫笑,请莫笑。

204、这条‘雅规’,是我专门给大家规定的哟。

205、其实,“巴巴”不是那么好说的,“屁屁”就更难说了。

206、想把貌似粗俗的事儿,说文雅了,难!

207、谁要是不信,谁就来试一试,出个风头呀!”

208、听了杨状元的“雅规”,众人楞怔了好一阵儿。

209、杨状元这是话中有话,暗藏玄机。

210、你们想,这帮才子才女,哪个不是聪明人?

211、他们看明白了,这里头有个圈套,这个风头出不得!

212、“上联太怪了,下联难对得很。我等愚昧,对不出来。”

213、唯独只有钱员外,一没推,二没让。

214、为啥不推不让?原因是“酒”字作怪。

215、作为主人,钱员外今天酒没少喝。

216、仗着好酒量,想打一个“车轮战”。

217、“车轮战”才打小半圈儿,他已经半醉。

218、杨状元想:“这帮老同学,一个一个难糊弄。

219、今天看起来,只好挤兑他老兄了。”

220、原来,钱员外比杨状元大两岁,算起来是师兄。

221、仗着资格老,平时喊“巴巴状元”,就数他喊得多,喊得响。

222、杨状元转过身,来了一个‘激将法’:

223、“ *** 兄,我的上联难得很呀,大家都说对不出来。

224、只有你老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气横溢,名满万寿(城)。

225、不知道是对得上来?还是对不上来?”

226、他舌头发紧,不听指挥,“醉话”说起来一串串:

227、“不就,就是,对,对一个,下联吗?有,有个屁,屁难!

228、不就,就是,要带个屁,‘屁’字吗?

229、你看我,一张嘴,就带出来,两,两‘屁’字。

230、只要我,我,我愿意,句句话都,都能带,带‘屁’字。

231、你那屁,屁上联,老哥子我,我给你,对,对了!”

232、你们看,那么多的“滚”字,那么多的“乌云”,

233、半醉的钱员外,摇头晃脑,抓耳挠腮,卡在那里了。

234、众人围在半边,嘻嘻哈哈的,等着看他的热闹。

235、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好人自有天助。”

236、你说巧不巧?正好这个时候,在二郎山半坡上,有人吵架。

237、有个廋子,吵起架来,嗓门真高,

238、有个胖子,吵起架来,说话真狠。

239、吵了一阵儿,听到那个胖子,又在说“刮毒话”:

240、“你小心点儿!谨防我把你拉到桌子角,灌你的凉水!”

241、在朱沱,“拉到桌子角灌凉水”,

242、自古以来,就是一句吓唬人的“刮毒话”(朱沱方言)。

243、今天在胖子口中喊出来,顺着“偏东风”,飘到二郎山顶上。

244、故事讲到这里,要对外地朋友作个解释:

245、故事中的“桌子角”,不是饭桌子上的那个“角”。

246、而是在朱沱,一个拦断长江3/4的,特大礁石滩的名字。

247、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捶,响锣不用猛敲。”

248、大才子,钱员外,“一踩九头翘”。只需点到为止,立马全线贯通。

249、听到“桌子角,灌凉水”,钱员外心中,一下子来了灵感。

*** 、一条“凉水冰冰”的下联,涌上心头。

251、¨¨¨¨凉水冰冰凉水冰凉水冰冰冰肚皮水灌桌子角近闻肚急巴胀屁当先嘣嘣嘣嘣嘣嘣嘣

252、众人一看,有好多的“冰”字,有好多的“凉水”。

253、再一看,钱员外的书法,好生了得。

254、只见35个草书大字,满纸笔走龙蛇,狂放得很,拽拽得很!

255、大家仔细一看,上联下联,对仗工整,遣词达意,丝丝入扣。

256、下联当中,不但“有巴有屁”,还有“嘣嘣嘣”的打屁声!

257、众人忍不住大笑:“哈哈哈,员外哥,你真真有才!”

258、听到叫好,钱员外不是“见好就收”,反而吹起了“大牛”:

259、“在下,下联当中,带,带个,‘巴巴屁’,没啥了,了不起。

260、就是,在横,横批当中,我也能,带,带个,‘巴巴屁’!

261、听见钱员外吹“大牛”,众人都说有点儿难。

262、雨仙山杨姑娘心肠好,替钱员外干着急:

263、“在横批当中带‘巴巴屁’,依我看,真的有点儿难哦!

2 *** 、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员外哥,你是不是喝多了哟?”

265、明明是喝多了,钱员外偏偏要说:“没,没喝多。

266、贤妹你,你莫,莫急。老哥子我,我早先,就想,想好了的。”

267、只见他大笔一挥,写出一条“八字横批”:

268、江秀才一看,夸道:“好呀!‘八字横批’,很少见哟,不简单!”

269、罗举人一看,赞道:“‘联中有巴,批中有屁’,珠联璧合,妙得很呀!”

270、大伙儿又是鼓掌叫好:“员外哥,你太太有才了!”。

271、十一,钱员外变成了“屁屁员外”

272、同学们快乐,是因为吃得好、喝得好、玩儿得好。

273、牛姑娘快乐,是因为抓住登山好机会,又和状元哥“套近乎”。

274、钱员外快乐,是因为“斗对联”,斗赢了“巴巴状元”。

275、杨状元快乐,是因为“妙计”成功了。

276、呵呵!钱员外当“屁屁员外”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277、果不其然,没过几天,钱员外“斗对联说屁屁”的故事,很快传开了。

278、你们想,二郎山顶上的事情,传到万寿城大街上,

279、于是乎,大家也给钱员外起了一个“雅号”——“屁屁员外”。

280、当然,这个“雅号”也没恶意,还带着几分亲切与随和。

281、没多久,“雅号”传到钱员外耳朵里。

282、他这个大才子,生 *** 幽默潇洒,听到“雅号”,不以为怪,反以为荣。

283、心想:“‘屁屁员外’就‘屁屁员外’。

284、再说了,员外多如牛毛,‘屁屁员外’就我一个。

285、九牛一毛,真真儿的稀奇,呵呵!”

286、钱员外一高兴,干脆请来工匠,把“乌云对”刻在“观景亭”的石柱子上。

287、这段“杨状元妙计说乌云,钱员外醉对巴巴屁”的故事,

288、又成了朱沱的一段“文坛佳话”。

2 *** 、口述:朱沱老年人石幺娘整理:朱沱二郎山人石富江

二、无锡的对联

1、无锡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古城之一,它的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深远,下面是有关于无锡的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2、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中 *** 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有鼋头渚、灵山大佛、影视城等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是诗人郭沫若用来形容无锡太湖的风景的。

3、鹤壁一九五七年年筹建。五八年建市,辖两县三区。市内一地名为鹤壁集,传说唐王落难,仙鹤蔽日与仙鹤栖于南山,一道人途经此地。在集镇的.一面墙壁上挥笔画了栖息此地的仙鹤,仙鹤在壁上翩翩起舞,栩栩如生。从此以后此地名延续下来。鹤壁有许多名胜古迹,双塔寺(姑嫂塔),穆桂英的校军场,七丈楼八丈佛,天然自成的太极图,山水相应,悠悠淇河水在《诗经》流淌。中国之一军校培养出孙膑,庞娟,张仪等谋略,纵横家,

4、下联意含:鹤壁市的壁画画出新鹤壁,在古老的鹤壁传说上书写一个现代的新面貌。

5、上联五十年富贵荣身一梦醒来看破红尘多少事

6、下联千百载神仙妙术九丹成后度过天下往还人

7、上联吴越结芳邻倘教踏雪骑驴胜地特开新世界

8、下联湖山留隐迹何异筑亭放鹤寄闲权作小神仙

9、上联寻思脉脉心绪愔愔漠漠楼台年华闲中黯黯

10、下联凉月珊珊一枝滟滟蒙蒙香雪落花风去匆匆

11、上联后左徒三 *** 谪宦归来聊寻渔火濯缨乐

12、下联接太湖三万顷烟波浩渺曾照孤臣恋阙心

13、上联奇迹比中泠回思万马浮江洗甲银河犹昨日

14、下联嘉名分上苑曾见六龙驻辇题诗琼岛忆春阴

15、上联学所以教忠严名分重纲常崇正点邪遵大道

16、下联士斯于报国辨人禽昭惩劝同心协力辅 ***

17、上联八景赛芙蓉最宜诗酒清谈远寺疏钟明月夜

18、下联九峰环惠麓绝妙溪山入画小桥流水夕阳天

三、汾湖米(汾湖物产录)

明清时期,汾湖大米已享有盛名。据叶绍袁《湖隐外史》记载:“土之菁英,莫先于谷,分湖之米,亦吾郡吾邑所无也。煮熟,粒长大而色光润, *** 柔滋而味甘香,即恐锡山亦未必胜之。”可见,汾湖米吃口非常好。

汾湖为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之誉。新编《芦墟镇志》上说:“芦墟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1956年前,由于受生产条件 *** ,沿袭稻麦两熟的耕作 *** ,秋熟作物以单季稻为主;夏熟作物以小麦、油菜为主,绿肥蚕豆为辅。”文中说的芦墟地区,应该是指汾湖地区。民间向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足见江南地区农业之发达,对全国影响很大。

江南农业,以种植水稻,这与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分湖志》上说:“湖旁居民,以农为业。或为商贾,贩卖稻粱等物,不越千里之内,赢余足以给衣食。”贩卖汾湖米,由来已久。

史料记载,1956~19 *** 年为双季稻试种阶段,年平均种植面积4337亩,占粮田面积的12.7%。其中1961年种植5839亩,为种植双季稻最多的年份。1965~1970年逐步推行三熟制。1971年~1980年是三熟制的高峰期。三熟制的粮食亩产比二熟制明显增加,但种植双季稻要比单季稻多1/3的秧田面积,每亩工本比单季稻多用 *** 25公斤,多施化肥75公斤,多施 *** 2~3次,多用劳动工约30个,且双季稻出米率比单季稻低。所以,种植双季稻产量虽高,但成本亦高,劳动强度大,有“增产不增收”的说法。

*** 时期水稻单产在200公斤左右。50年代,土地 *** 后,农民积极 *** 提高,稻麦产量逐年提高。1952年,分溪、东秋、三村三乡水稻平均亩产226公斤。以后推广科学种田,引进稻麦优良品种,开展防病治虫。1959年,莘塔公社(包含芦墟)水稻单产302.4公斤,三麦单产99.1公斤,全年粮食总产1114.46万公斤。60年代,芦墟公社双季稻种植面积,年平均占总面积的25.8%,1969年达到54.3%,是年水稻亩产528.5公斤。70年代,双季稻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年平均亩产518.7公斤,1979年平均亩产576.2公斤,为更高年份。1984年,芦墟乡水稻亩产616.3公斤。 2000年,水稻亩产567.5公斤。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芦墟是苏、浙、沪水上交通的要冲,汾湖周边四乡良田万顷,江河湖荡星罗棋布,自然形成了粮食、水产品的集散之处,米市与鱼市两大交易市场在明朝就远近闻名。

史料记载,芦墟的大小米行与油坊为了便于交易集散,都开设在芦墟镇东、南、北的市河口。米商们收得农民的糙米,加工后将白米用长江大木驳或“荐粜”船(米商雇用的代为临时运输的农船)运往硖石、松江、上海等地入市销售。清末民初,米行和米店数占芦墟整个商户数的15%左右, *** 38年(1949年),镇上有米行13家,米店15家,占整个商户数的12%左右。

早在清同治年间,芦墟富商陆厚斋等人发起设立同业人员聚会场所。1875年,在城隍庙东,设嘉穗堂,作聚议地点,这是芦墟米业公所的雏形。

陆厚斋子陆荣光,继承祖业,开设陆泰丰米行,1 *** 0年,以6000大洋,从英国怡和洋行引进一台52匹的柴油机,用机械碾米,这是吴江米业之一家。20世纪初,陆荣光与黄酉卿发起成立芦墟米业公所。 *** 元年,著名书画家陆恢,书写《芦墟镇米业公所记》,记述了米业公所成立由来及宗旨,该石碑现存芦墟文化中心。

由于汾湖大米名声在外,芦墟成为江南一带大米集散地,芦墟的米业至 *** 时非常兴旺。芦墟的唐之复以芦墟店名作嵌字联,写成对联112幅,他分别为益农米行、瑞丰米行、鑫泰米行、同生米行等15家米行题写了对联。唐之复所书对联曾印成小册子,本地文史名家张舫澜先生收藏此书。

如今,随着城镇化运动的推进,汾湖地区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水稻田越来越少。汾湖米几乎已经消失。汾湖人饭桌上的米饭,基本上都是东北米、苏北米。北厍销售的元鹤牌大米,可能也是从外地运来,装上本地的包装袋而已。

一碗汾湖米煮成的香喷喷的白米饭,已成为渐行渐远的幸福记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鱼米之乡写对联和鱼字开头的对联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对联 鱼米之乡 开头 鱼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