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郭巨之乡这个问题,郭巨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郭氏来源于
之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商时期郭支与郭崇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支,夏末商初有大夫郭崇(非后唐时期的应州骑军都校郭崇),此二人皆为郭氏之始。
在古书中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
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氏人。因此,中国上古历史上建阳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国的夏王朝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氏人的始祖。
郭氏一族显然早有两支,早在中国数千多年以前的夏、商王朝就有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弟姬虢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初大封建”时,周武王姬发封二叔姬仲于西虢(今陕西宝鸡),三叔姬叔于东虢(今河南荥阳)。
西周王朝灭亡后,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新邑(洛邑,今河南洛阳),西虢部分族人随之东迁,迁至上阳者称南虢(今河南陕县),亦称成虢,而迁至下阳者称北虢(今山西平陆),其宗庙社稷在下阳。
到周平王执政的东周初期,东虢国于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被郑武公姬滑突所灭,在其地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都城设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事至如此,周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
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芈旅(熊侣)时起就不断发动对周王朝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姬姓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姬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定襄)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
北虢国于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姬诡诸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南虢国则于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分别被晋献公所灭。晋献公灭二虢后,北迁其民,筑虢城、虞城以居之。虢城故址在今山西省孝义市北五公里处的大虢城村,虞城在今山西汾阳县南九公里虞城村,虢、虞二城古属汾阳之地。
西虢在东迁时,还有虢国的一个支族留居在原地(今陕西宝鸡),史称小虢,后被秦国所灭。
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这些虢国的王族子孙和一些 *** 子孙后来均以谐音字“郭”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上的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围、池是也。”
郭,亦称廓,字义为古代主城池的外城部分,住民即因住在城池外郭而以为姓氏,称郭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郭氏人数众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驻守城郭 *** 的兵卒,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因这类以城池居地而成为姓氏者有许多,例如池氏、城氏、围氏、东门氏、南门氏、北门氏、西门氏、南郭氏、东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世代沿传。
第四个渊源:源于冒姓或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历史上有引各种原因改为郭氏者,例如后梁 *** 中有大臣郭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再有后周 *** 的太祖皇帝郭威本常氏之子,幼随母改嫁到郭家,故改姓郭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后晋时期突厥将领郭金海,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在五代时期,后晋 *** 中有一著名将领郭金海,本为突厥族人的后裔。
郭金海在少年时期于后唐太祖 *** 用的弟弟 *** 柔的养子、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家为家奴,常跟从李嗣昭征伐
各地,攻城破寨立功无数,因此被李嗣昭赐汉姓为郭氏。
这位郭金海十分好饮酒,喝醉了就胡乱不法,在率军自潞州过山东时,甚至还乘酒劲伪装成强盗,冲入邢洺界(今河北邢台洺州镇)去 *** 一番,惹得地方怨声载道。李嗣昭虽知其不法,但因喜爱其骁勇善战,每次都宽容之,呵斥一顿了事。
后梁太祖朱晃 *** 元年(907年),郭金海累官至至昭义节度使亲骑指挥使。
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二年( *** 4年),郭金海升迁为本道马军都指挥使。后唐天成初年( *** 6年),郭金海入为捧圣指挥使。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郭金海又改任护圣都虞候。
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7年),郭金海从王师 *** 范延光于魏州,因功升迁本军都指挥使,领黄州刺史(今湖北黄冈黄州区)。后晋高祖幸邺(今河北临漳)之时,特别宣召郭金海领部兵巡检东京。同年农历11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谋犯阙(今山东汶上),郭金海当时为襄州道行营先锋都指挥使,他与李建崇等同于唐州湖阳遭遇安从的先锋军万余人,郭金海胆子大到仅以一旅之众(当时为两千五百人)即突击安从的一万多精锐先锋部队,并大败之,策勋授检校太保、商州刺史(今陕西商州),俄移庆州(今甘肃庆城)。秩满归阙,途中染病而逝,终年六十一岁。
在郭金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获赐之汉姓为姓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称郭氏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豁罗剌思氏的后裔,以部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 *** 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蒙古喀尔喀部的分支内扎萨克部中也有此姓,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郭氏、高氏。
⑵.蒙古族郭尔罗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 ***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郭氏,早期见于元朝时期福建的泉州和惠安等地。
据1967年在泉州通淮门外法石乡发现的“惠(惠安县)白奇(白奇乡)晋(晋江县)坡庭(法石乡内)郭氏世祖坟茔”中的波斯文所记,该墓的主人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即郭氏先祖郭广德。今福建泉州和惠安白奇乡万余名 *** 和迁居在各地的郭氏 *** ,多为郭广德之子郭子洪、郭仲远的后裔。
郭氏 *** 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黑水郭姓1.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
满族郭珲氏,亦称古勒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满语为Go *** Hala,汉义“钩子”,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郭佳氏,满语为Gogiya Hala,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郭勒本氏,亦称郭尔本氏,满语为Golbon Hala,汉义“衣架”,世居黑龙江郭洛果多(今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郭啰啰氏,满语为Gorolo Hala,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 *** 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 学者史禄国考察认为,这个姓是满语“钩”、“躬身”或“放纵”的意思。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高氏、国氏等。
满族郭齐里氏,亦称柯齐礼氏、科奇哩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 *** 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郭氏。
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世居辽宁省新宾一带,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郭氏、李氏等。
满族托勒佳氏,满语为Tolgiya Hala,世居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陶氏等。
满族郭武尔氏,满语为Go *** Hala,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郭氏、武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达斡尔族郭贝尔氏,亦称郭布尔氏,郭博勒氏,以地为氏,属于达斡尔族著姓之一,世居郭博勒阿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bei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郭氏。
⑵.达斡尔族阿噜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 Hala。请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鄂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锡伯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 Hala,汉义“铲子”。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高氏、葛氏等。
⑵.锡伯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嫩河(今黑龙江讷河)、长白山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郭氏、顾氏、高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 *** 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
*** 族郭氏,出自宋朝时期的郭祥,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二年( *** 玄宗执政时期,1024年),避辽、宋两国之战乱迁居 *** 半岛清州郡定居,即今韩国忠清北道的清州市,此后在韩国繁衍出另一支郭氏族人,称清州本贯郭氏。
另外,还有一宋朝时期的郭镜,他在宋真宗赵恒宣和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六年( *** 仁宗王楷执政时期,1122~1146年在位),避金、宋两国之战乱迁居到 *** 半岛玄风郡,即今 *** 密阳市玄风县,此后在 *** 繁衍出一支郭氏族人,称玄风本贯郭氏。
郭子仪:唐相国尚文尉中书今封汾阳王氏祈国公敬公子也生唐嗣圣十四年丁酉葬建中二年辛本二月寿八十有五中武陪葬建陵在今甘肃庆阳府合水县至今墓存配享代宗皇帝庙。派妣:朝氏,封劲节夫人。生子八,女七。为汾阳郭氏始祖。
郭好智:迁湘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地名白石明永乐无年癸未携其子,宜宗公来湘屯居横路桥下之老屋场又云来自庐陵地名塘东查公所録,本宗源流明系安福白石而来葬上湘归厚十二都横踟桥下之大屋场屋后乙山辛向。为上湘石屋冲郭氏始祖。
从郭氏的起源来看,郭氏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
郭姓石寨马山郭氏源流考虢”国。它们
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之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wěi)”。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氏中人数最多、力量更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的郭氏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 *** 之民,或 *** 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 *** 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 *** 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 *** *** 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 迁往崞山的一支。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 *** 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 *** 和经济的发展,祖祖辈辈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郭氏族人终于走出国破家亡的历史阴影,人口不断繁衍,宗族渐渐壮大。他们在饱尝 *** 迁徙的滋味后,更加珍惜稳定以后的安居生活。他们在各聚居地或躬耕农亩,或投身从戎,或致力 *** ,或穷经皓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着自己的才能,给历史留下了一笔笔绚丽图画。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品德,诚以事君,信以处友,在各聚居地获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更大。经过不断繁衍,太原郭氏成为后来郭氏繁衍迁徙的主要来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为更大。至汉末,郭氏又成为渭河下游地区一带的望族。汉有郭亭,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由,其裔孙迁居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再有后汉郭泰,世居介休(今山西介休),其裔孙居魏州昌乐,可见昌乐郭无亦源于太原。郭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迁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为最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 *** 迭立,豪强群起。尤其是郭氏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区更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中原民众, *** 离开故土,避乱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晋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时,随晋室南渡的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氏族人在内。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郭璞,本是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之际,其家乡受到匈奴 *** 扰,他联合亲戚朋友数十家,到江南避乱。这次过江的中原郭氏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后又经过江苏、浙江等地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⑷.隋、唐时期:隋唐年间,郭氏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之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氏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讨,郭氏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氏的始祖。
公元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氏人。
位于 *** 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五百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氏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约在明朝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据《莲花地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郭盛,生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居住在新安县城的
附近,传至六世郭巨田(生于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迁莲花地。其后郭氏族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新界地区的八乡周围。
郭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着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郭氏族人特别看重墓地风水,莲花地郭氏的族谱是手写本,属于一种较简单的类型,但有关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风水内容的记载却相当充实。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墓地风水投资规模也很大。
现在不仅 *** 新界有郭氏人居住,而 *** 其他地区也遍布郭氏人的足迹, *** 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被世人称为奇迹,是 *** 民众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郭氏人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地产热中杀出“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胜。还有近年崛起的 *** 服装界女强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据《 *** 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怀一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后郑芝龙受明朝招抚,返回朝廷。郭怀一与另一部将何斌则留居 *** ,与其部属垦耕于离台不远的二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
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 *** ,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 *** 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 郭氏族人,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应去的。
福建漳州龙溪县的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 *** 。
福建漳州南靖县的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此渠取名骝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 *** 。
福建漳州平行县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 *** ,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
还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县的郭顺宜,于康熙末年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县的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 *** 。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福建泉州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迁往 *** 的还有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郭德泉,于康熙中叶入垦今嘉义水上。广东惠州海丰县的郭青山于雍正八年入垦今新竹新丰;惠州陆丰县的郭成万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广东嘉应镇子县的郭鸿成于乾隆二 *** 入垦今台南市安平区;嘉应梅县的郭有凤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朝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非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氏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国、 ***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 *** 、 *** 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氏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如大 *** 郭琰、郭鹤年、郭芳枫;华人记者郭克明;华人建筑师郭茂林;华人律师郭彪等等。
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郭氏渐渐地从山西、陕西、河南的开基地向外播迁发展,致使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都有郭氏人活动的足迹。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一百个大姓中,郭氏名列第十八位,人口总数1760万余,其中尚未包括海外侨胞。占全国人口的1.1%。
如今,郭氏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氏约占全国汉族郭氏人口的46%。
二、白峰镇的乡镇历史
1、白峰镇驻地白峰村,明代时为海滨荒滩,明后期始有乡民来此开荒晒盐而定居。白峰原名白枫,因山上枫树的皮灰白,故名。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距白峰一公里处山坡上建有白峰巡检司。枫、峰同音,移用之,改称白峰。
2、现白峰镇辖区2003年8月之前的原白峰镇和原郭巨镇:2003年8月之前的白峰镇辖区北宋熙宁九年(1076)前属鄞县海晏乡;熙宁十年(1077)属定海县(后县名改称镇海)海晏乡;清宣统三年(1911)分属镇海县海晏、郭巨两乡;1937年分设上马、瘌阳、小门、五境、白峰5乡;1940年改为上马、瘌阳、六和、白峰4乡;1946年合并为上阳、白峰两乡;1947年改称穿山、上阳两乡;1950年3月分设上阳、下阳、山江、白峰4乡;1956年并为上阳、白峰两乡;1958年10月称郭巨人民公社小门、白峰、上阳、下阳管理区;1961年11月改为上阳、白峰两公社;1983年10月复为上阳、白峰两乡;19 *** 年5月合并为白峰镇,至2003年8月并入新的白峰镇。
3、2003年8月之前的原郭巨镇辖区原属鄞县海晏乡,宋熙宁十年起属定海县(后县名改为镇海)海晏乡,元、明建制未变。清宣统三年(1911)由海晏乡析出设郭巨乡,1941年属柴桥区;1950年改称郭巨镇、盛厚乡、霞峙乡和峙头乡;1956年并为郭巨、峙头两乡;1958年10月称郭巨人民公社郭巨东门、郭巨西门、华峙、峙南、峙北等5个大队(后改称管理区);1961年并为郭巨、峙头两公社;1983年改称郭巨乡和峙头乡;19 *** 年5月合并为郭巨镇,至2003年8月并入新的白峰镇。
4、2003年8月,为加快东部地区开发建设,北仑区委、区 *** 决定将原白峰镇和原郭巨镇合并,取名为白峰镇。
三、什么是“郭巨埋儿”啊
1、内邱县志》有记载,郭巨东 *** ,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讨饭流落到内邱县金提镇(即现在的金店村),给人帮佣度日,生活十分艰难。郭巨有一 *** 和一个不满三岁孩子。 *** 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再有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家恐怕就会饿死了。"夫妻为孝敬老人,忍痛抱着孩子来到野外,准备埋掉儿子。谁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个罐子,里面盛满了黄金。郭巨高兴地抱着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当时,郭巨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后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纪念。
2、晋朝干宝所著《 *** 》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内容与《内邱县志》大致相同,只是在郭巨的家庭上有不同之处。《 *** 》中说:"巨史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两千万,三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黄金一釜。"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巨家原来并非穷到要饭的地步,只是因为兄弟分家,他才贫穷下来。而且,他的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
3、另外,民间流传郭巨是"响马"出身,在河北一带发了大财,因怕乡亲们知道自己骤然变富引起祸端,就把一些金子埋到了内邱金提镇。后来,他回到老家河南,借口日子艰难又流落内邱,演出了一场埋儿得金的戏,不仅家道富足起来,而且他也因孝道一举成名。这样的传说之所以被某些记载所舍弃,显然是封建文人认为一个大孝子做过强盗,不大雅观,为了"磨砺风俗,维持教化",才大肆宣扬了郭巨埋儿天赐黄金的故事,并树之为忠孝的典型。
4、 *** 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谈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写道:"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 *** 去做孝子了。"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忠愚孝与对待儿童的残忍。
关于郭巨之乡,郭巨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