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牌坊之乡的古村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徽乡古村落 ***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安徽古村落排名
安徽古村落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排名:
西递村,位于安徽黟县南部,属于国家5 *** 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北枕黄山,南眺白岳,东邻国家历史名城古歙,西通九华山、太平湖,她群峰连绵,风光秀丽,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朴完整的还有124幢。这些民居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
宏村(又名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属黟县辖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国家5 *** 旅游景区。
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宏村镇内有南湖、月沼、水圳等河流。截至2014年,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著名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
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原歙县西乡),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它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唐模村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拥有人文特色和古园林特色,有“中国水口园林之一村”美誉。
村内风景秀丽,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 *** 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
江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旌德县白地镇境内,紧临205国道。
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记载,咸丰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达8万余口,号称“小杭州”。
2005年,江村风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 *** 旅游风景区,同时还是国家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一。
江村景区的生态旅游堪称中国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圈中一大亮点。这里景色秀丽,不仅有声名在外的“江村十景”等自然之景;也有“江村总祠”、“溥公祠”、“明孝子文昌公祠”、“父子进士坊”等古朴的人文古迹。村子里保留了一定的原生态,商业化的气息并不浓厚。
渔梁村位于歙县县城东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顷。其形态似鱼。渔梁在唐代即已具雏形,渔梁的名称由坝而来,渔梁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 *** 的要素。
渔梁坝,是隋朝一位官员汪华所建,是江安江上规模更大的古代拦河坝,为我国现存仅有的古代石质滚水坝,被国家著名的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誉为“江南都江堰”。它选用的花岗岩,徽式风格榫头,将块块巨石牢牢“锁”住。水坝分左、中、右三个水门,左边长年流水,中、右水门既防涝又防旱。
棠樾村,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城西10多华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特别精致,近年已修复如旧。中国牌坊博物馆也在这里筹建。
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
黄村位于休宁县城南15公里处,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民居、小桥、流水错落有致,居民以黄姓为主,至今保留古朴的民风民俗,人文底蕴深厚。它因一座古民居“荫馀堂”飘洋过洲落户美国波士顿而享誉洲内外。
这里是一个 *** 古村,它有着极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保存完好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进士第、中宪第、黄村小学、月池塘,以及建于明清年间的众多古民居等,还有荫馀堂、上门厅、男祠、女祠、乡贤里、尼姑庵、关帝庙、牌坊群等众多古迹遗址。
关麓村(Guan lu),属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管辖,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村口有一人工塘,面积达3000平方米,状似弯月,称月塘。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关麓村环境优雅,村前一小溪,清泉淙淙来自武亭山麓,故名武水。
关麓除了古建风格独到卓绝之外,还另有三绝:“米塑”、“砖雕”和“海底木”,它们与“联体古建筑”一起合称“关麓四绝”。
二、咸宁古镇古村有哪些
湖北咸宁有着以铜鼓为 *** 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 *** 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 *** 的 *** 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 *** 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 *** 的生态文化。湖北咸宁这片土地上如今依然保留着不少美好古朴的村落,下面搜街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咸宁有哪些古镇古村?最美古镇在什么地方?
湖北咸宁有一个聚族而居4个世纪的廊桥古村落──刘家桥村。它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地处咸宁至通山公路旁,距华中重镇武汉80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100公里,距温泉16公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积淀的村庄,风景优美。
刘家桥在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有“墨庄世第”之称。祖人刘如鹤,号阴皋。有家训:“不求富贵在,但愿子孙贤”。他非常重视教育下一代,老屋和下厂建起后,便建了皋鹤学校,供子孙熟读贤书。据初步统计,刘家桥几十户人家, *** 前有举人2人,贡生4人,庠生6人,秀才23人。
咸丰年间,贡生刘炳元和庠生刘毓华,父子俩熟读经典,知书达理,曾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经》扁额。据统计, *** 前刘家桥村存各类扁额50余块, *** 期间被毁四十余块,如今还保存十五块。走进刘家大堂屋,扁额高悬,古韵犹存,不失为一大景观。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明嘉靖初,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村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积淀,现今保存现状较好的羊楼洞明清古街、茶铺、砖茶作坊等丰富的文物载体及百年老字号茶企、砖茶 *** 技艺传承人等,这些都让赤壁羊楼洞古镇不曾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在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老宅院里,窗棱上精美的木雕向我们诉说着明清时期羊楼洞人在建筑上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当地老人说,通向镇外的青石板路面上,一条寸余深的车行印迹清晰可见,那是明清时代运茶的“鸡公车”(一种独轮人力车)将石板碾出的深槽,据称是那个年代临近省份的乡镇运送茶叶和货物时碾轧而成的。那些深槽,让人感受到古村历史上茶市的繁荣和先民的勤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羊楼洞茶交易的兴盛景况。
2010年,羊楼洞村以其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风情、极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和整体保护的完整 *** ,从全国众多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咸宁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历史文化名村。如今再现昔日繁荣的明清古街,从各家各户门隙里飘出的袅袅茶气,幽幽地从街的这头萦绕到街的那头,似乎讲述着老街的悠远。
内冲瑶族村,顾名思义,村落的发展繁衍和瑶族有关。古时,为躲避战乱与官府,瑶族一般生活在海拔400米到800米高的山上。咸宁地处幕阜山区,与湖南、江西交界,地形复杂,内冲瑶族村有丰富的瑶文化遗存,如石屋、石窖、石井、石梯田、石墓、石梯田等垒石文化,更具典型的 *** 地方便是地处该村与崇阳、赤壁和岳阳交界的 *** 姑山。
在该村 *** 姑山深处,有个大风塝,一 *** 山坡被开垦成梯田,山腰分布着石屋、石井、石桥、石沟、石渠、石墓葬以及祭祀台、古栈道等遗迹。当地山民传说这里是“千家峒”,瑶族先民在这里定居近 *** ,后因战乱南迁。
内冲瑶族村是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是海内外几百万瑶族的圣地,也是瑶族的发祥地。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被列入首批湖北省“特色文化村”。2012年被列为湖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目前该村保存着古井、神台、梯地、石墓、石庙、石柱等瑶族历史遗迹,沉淀着瑶族先民的文化气息。
如果你想继续追寻瑶族文化,可以移步大坪乡辉煌村。村内建有瑶祖故里大观园,园内均为古瑶青石标志风格,通过500米长的古瑶茶道,浓缩龙窖山全部古瑶遗留文化景点;原始 *** 古瑶人居住的洞穴、树屋、土屋、石屋等居住环境,演绎古瑶文化的历史变迁,重点打造莫徭文化广场,莫徭的出现是瑶族民族形成的标志,明确龙窖山在瑶族历史地位,让古瑶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明晰。采取歌舞《莫徭千古情》实景演出形式,让游客清晰了解 *** 姑山古瑶文化的来龙去脉,感受瑶文化的无限魅力。
*** :咸宁市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
茅井村是天城镇北部的一个山村,陆水河从村庄的南岸擦身而过,没有直接通往县城的公路,渡船成了当地群众出行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水湾勾勒出田园,炊烟飘散在农家的屋顶,农作的号子声悠远的传来,茅井村在朦胧的薄雾中变得逐渐清晰。这里绝对是你避世想找的“桃花源”。
茅井村内有古树、古桥、古碾、古石板街、古阶、古泉、古井、民居等文化景观,正因为与外界交流较少,茅井村依旧保留了原生态的模样,成就了茅井村“十古仙村”之名。
该村有山川有河流,有平原以及草原,有良田和池塘。山下良田已整好,等待气温升起来即种湘莲,还原莲花湖的壮观美景。古泉、古桥、古树主要分布在三组柘林畈,这里的村民几乎都姓高,这里古树连片。从村委会到柘林畈,还有几分钟的车程,沿路两边大部分都是荷塘,只是冬日只剩下残荷败枝了。到了柘林畈,首先看到路右边一大屋,据说以前这里是个庙,解放后破四旧,改为村民住房的。
葛仙山脚石壁下的葛仙泉水汩汩而出,滋养了村里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口泉原来叫柘亭泉,现在叫葛仙泉。转到大屋后面,首先看到几棵繁茂的大树,其中一棵古枫杨树下,是一渠清泉,水清见底。枫杨树的根,粗如树干,露出地面,顺着泉水流动的方向生长,一位村妇蹲在青石条台阶上洗着衣裳。
泉溪水顺沟渠绕村流向隽水,延着沟渠看到不远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与两棵古树相依,和旁边的村舍掩映成趣。石拱桥位于柘林畈高家湾南,为独孔石拱桥,全为块石结构,拱券纵联砌置。桥长约6米,宽2米,高3米,孔跨4米。两边各有6级台阶,桥面由四块条石敷成,整齐平坦。石拱桥头的古枫树也非常神奇,据说,这株古枫杨树,1969年修建陆水湖大坝(三峡试验坝)时,将村搬到附近一处高地,没有想到该树竟然死了。1971年,村里老人们又搬回来住,这棵树又活了过来,直到现在枝叶依然繁茂。放眼望去,好一幅田园牧歌图!
畈上村位于湘鄂赣交界处,源自白崖山间的潺潺流水,经畈上村腹背穿行,形成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体验带,生态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里的村民健康长寿,纯朴好客,优质的山水资源孕育出了一个咸宁的“巴马村”。
畈上村里藏着一个童话般的小镇,在这座不为世人广知的小镇,巍峨的白崖山、清澈的金港河,吸纳山间灵气的柃花与柃蜜,哺育 *** 的古井、长生不老的传奇。
独具特色的木屋别墅群,花草满溢的小镇绿地,处处青山环绕,十里长廊流水,河岸木屋林立,仿佛人间仙境。放眼望去,亭亭修竹倒映在清澈的河畔中,婆娑荡漾,一幅幅绚丽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帘。河道两旁农作物一片青绿,弥漫着泥土芬芳的气息。远离污染与喧嚣,是度假旅游的绝妙去处。
这里有隐藏于山水之间的红尘净土;这里空气如蜜,远离喧嚣;这里繁花似锦,似水流年;这里珍馐满盘,乡间盛宴;这里大美野墅,美轮美奂,就等你来了!
*** :咸宁市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柃蜜小镇旅游度假区)
隽水河流经崇阳县城,形成了天然的“八卦图”。在这一侧,便是赫赫有名的浪口村。浪口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村庄整洁,山水如画。
浪口村的浪口温泉是崇阳百泉之首,古书赞其“沸热如汤,可以愈疾”。温泉池里,水汽氤氲,仿若置身仙境。70余个大小不一的原汤泡池星罗棋布于茂林修竹之间,沐在池中,更浴在境中:热浪氤氲,竹风飒飒,听絮絮鸟语,闻淡淡花香。汤院汤屋,私享安宁与宁静;露天泡池,与自然同呼吸;无边际恒温泳池,一眼温泉,尽揽山林;燕子垭,无限峰景,天然太极映入眼底;狮子崖,垂钓、柴火灶台、采摘园、乡村马术,感受最原生态的养生庄园。
行走在浪口,宛如画中游。登燕子垭山顶赏太极八卦图,观雨山伟人像;乘竹筏漂流观十里画廊无限风情;户外营地,采摘种植、丛林探险,享受亲子互动的乐趣。
*** :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浪口村
一条蜿蜒的小河从九宫山上潺潺流下,恰将一村划成南北两岸。因铺满河床的鹅卵石若宝石般润泽,这河便被称为“宝石河”,这村则被名为“宝石村”。明清时,村民就地取材,将这“宝石”铺路筑墙、修屋造堰,成就了今天“楚天之一古民居群”的称号。
宝石河的南岸,曾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富商云集,是鄂赣两省的贸易集散地, *** 时期有“小汉口”之称。如今,商街早已没了昔日的风光,墙面斑驳,栅栏稀疏,仿佛一位容颜老去的歌姬,看着村落的世事变迁。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阡陌小巷里,一段段残垣断壁,默然伫立,似乎在思索着过往的人事浮沉;一扇扇旧式木门,吱吱呀呀,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细细品味远古图腾的流风余韵,把玩门楣上依稀可辨的风蚀遗迹,不禁感叹岁月流淌,韶华易逝。
*** :咸宁市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
说起湖北通山燕厦乡北冲村,熟悉的人之一印象就知道那是一个集库区、山区、老区为一体的边远村落。牛鼻孔大桥雄跨两岸,天堑变通途,这是北山的亮点,一处牛鼻孔,流传神奇的传说;一座牛鼻孔大桥,造福一方,畅通四方。
通山县石门村,这个美丽的村落存在于一个远古记忆里。它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它似溪边归来的浣衣女,淳朴而秀丽;又似 *** 上冲锋的壮士,勇猛而悲壮;它始建于1420年,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它曾经是商业要道和茶马古道,各地商人的南下北上,带动了长夏畈商业的繁荣发展。
早在明清时期,这里是湘、鄂、赣必经之道,至今仍有完好的长夏畈古民居。石板街、栓马桩留下茶马古道的痕迹;当铺、烟馆、驿站、商铺、 *** 铺、学堂见证了当时的繁华。兵部差务府、天朝诰命、恩德式铎官人、王明璠 *** 、贞节牌坊记载了无数人文故典;三圣寺、仙人洞、石门水库、温泉、溶洞增添了石门的灵秀。
净堡村位于斧头湖和西凉湖之间,村内的峡港河古时连通两湖,商贩从西凉湖运货至此,再换大船经斧头湖、金水河入长江。
此地属咽喉要道,加之桥头的净堡寺香火旺盛,酒肆、客栈、商行林立,是远近闻名的商贸枢纽。建国后,陆续从峡港河两岸挖掘出墓砖、瓷片等物,最远追溯至三国时期,这也证明当时净堡村一带的繁华。
三、祁门县有哪些比较美的古村落推荐
松潭村属黄山市祁门县祁红乡,为皖赣两省交境、休(休宁县)祁(祁门县)两县交界处距县城30公里。海拔近1000米,村南有本乡更高峰栗树尖,海拔912米。全村戴姓居多。松潭,古称拜堂石,因村东南山中有奇石天成,
自上而下,三阶次第错落,传戴氏祖先曾在此以石为媒,拜堂成亲,是有此名。松潭村前的水口防风林,是祁门现存面积更大的古水口树林,面积达140多亩,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庇护着全村世世代代。整个风水林浓荫密闭,古木参天,蔚然奇观。林中灌木丛生、幽兰瑞草遍地,春来花开烂漫,秋到红果累累。松潭有十景,即“拜堂奇石、清雅砚潭、西岭日落、东山月阑、古木通幽、笔松擎天、田园叠翠、山茶向晚、秋枫流金、冬桦银衫”。
伦坑村地处祁门县箬坑乡,距县城约68公里,伦坑古名为“南源”亦称“南溪”,系 *** 古村,为汪姓聚居地。距箬坑乡 *** 约15华里,村庄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南溪河绕村而过,河两岸堤坝上古木参天。村庄布局规范,房屋相连弄横巷直,粉墙黛瓦,门罩砖雕精巧细腻,尽显徽派建筑神韵。村内现存古建筑有明万历年间重修的汪氏宗祠“敬敷堂”和“敬敷月池”,有“南源石桥”老茶号以及部分古民居。还有保护完好的青龙塍 *** 古树群,有明清时期留下的古碑刻和青石古道。
坑口村位于祁于西闪里镇,距县城约45公里,。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文闪河于村前缓缓而过,两岸古木翠竹,郁郁葱葱,山光树影,倒映水中,村内房屋林立,粉墙黛瓦,古树参天,构成一幅绝佳的皖南山村风景画。村中的“会源堂古戏台”和
“敦典堂古戏台”为第六批国保单位。“会源堂古戏台”坐落于县西闪里镇坑口村。祠堂始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后由陈枝山兄弟重建,享堂为 *** 11年(1 *** 2)重建。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古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56平方米。“敦典堂古戏台”地处坑口的潘村陈氏宗祠的“敦典堂”内。敦典堂古戏台坐南朝北,由门楼、戏台、廊庑和祠堂内享堂、寝楼组成,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戏台、天井及廊庑面积170平方米。
环砂村是 *** 古村,位于祁门县境内,历史悠久,保存着全国独一无二的的双姓古祠堂,即叙伦堂。环砂村还是目连戏的发源地,这被称之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足见环砂村的重要 *** 和人文底缜深厚。村里处处是景,古韵十足,有上干年的古树,数百年的古木也有不少,环境优美,古遗存颇为厚重,是难得的古村落。
环砂村水口据说是祁门古村落中最漂亮的水口,没有之一。尤其是那一泓碧水,像极了水头极好的翡翠,除了一个碧"字,似乎再也找不出比它更合适的描绘了。"环砂”之名的由来,据村里介绍,缘自牯牛隆湘东河穿流萦绕,经长年累月冲刷,“环”绕村庄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少"带。继而解释,之所以用石字旁的“沙少”而不用三点水的“沙”,是取“警石永固,家业千秋”之意。
芦溪村位于祁门南端芦溪乡中部,为“古徽州之一伟人”汪华五世孙景瑞公后裔时济公于北宋初期迁此定居。闾江自县城透迤而下,与源于祁红的查溪河在此汇聚顺流而下,直奔景德镇,汇入鄙阳湖。芦溪得水利之捷,旧时曾是水运发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贸集镇。
芦溪衍正堂为祁门仅有的女祠,且为底母所建,十分罕见芦溪村有至今保存着远古的雌舞,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沿村行形式。每年正月或逢喜庆之日,村中便有帷事活动,村人称“跳回”又称“亚安戏”或“地戏”。
贵溪村位于祁门县南,距县城14公里,四周群山环绕。胡氏入居贵溪后,后裔潜衍,枝繁叶茂,分作十派,建有一本、崇本、积善、中和等宗祠15座,亭庙18座,今皆无存。该村崇文重教,自宋至清,中举者9人,进士7人,七品以上官员5人。明代,该村选入太医院任御医者即有胡文昭、胡道立、胡文信3人。光绪初,胡元龙于村中自设茶厂,仿效“宁红”创制红茶成功,贵溪成为祁红发源地之一。
渚口村乃祁门县西乡大村之一,村子坐北朝南,背依成山,三面环水。渚口倪氏为祁门望族,与村中吴、胡二姓,互为联姻,和睦相处。村中现存古建主要有贞一堂、"新屋里”。贞一堂建于前明,修于 *** ,占地1267平方米,号称"徽州 *** 之一祠”"新屋里”乃清同治进士倪望重宅第,设一正六小七厅,称“一府六县”,二者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历溪村在牯牛降山脚下,四周群山环抱,远离尘器。村中王姓为王壁后裔,于宋朝迁此定基,聚族而居。历溪是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十分丰富的古村,古有历溪十二景。村中的古桥、古祠、古碑、古庙、古戏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王氏宗祠"合一堂",为该村明代御医王典所建。村中的古树林保留着诸多的 *** 古樟、白果、红楠、香枫等珍稀名贵树木,为徽州保存更好的古树林。历溪还有一个特点必须说到,那就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一一目连戏,村里至今还有着完整的目连戏演出班子和一个古戏台。
桃源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村里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据宗谱记载,宋朝进士威宁知县陈仁四因爱桃源山川秀美而定居开祖。
桃源的古迹很多,除了祠堂、廊桥、古树,还有文会、牌坊。据查,陈氏来桃源时有五兄弟,随着家族繁行,五个兄弟兴建了七座祠堂,它们分别是大经堂、持敬堂、保极堂、慎微堂、思正堂、大本堂、叙五祠,号称“五门七祠”
降上村位于祁门县箸坑乡,海拔600米以上,一幅田园风光。村落位于牯牛降半山腰,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高山小村落,是祁门县箸坑乡一个不到20户人家的小小自然村,因为背倚名山牯牛降而有了灵气,因为自然风光优美成为百佳摄影点而闻名遐迩,因为"降上开花"一词而引人注目。这里一年四季美不胜收,是摄影爱好者的首选之地,备受游客青睐。另外,黄山168徒步线经过这里。
磻村位于闪里镇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文闪河从村前流过,两岸古木苍翠,山光树影,到映水中,风景如画。磻溪陈氏与坑口陈氏同宗,其祖序公号“彦文”,唐时官至户部侍郎,因黄巢之乱,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十月初三日奉敕封天下兵马副元帅,统人马180万,与长子广、次子度随征到歙州篁墩,巢败复追到饶郡浮梁北隅盐仓岭,后战死,被封为忠烈侯。其后人京公由浮北迁祁西竹源,见“山水幽幽,木石清奇”,就在此定居,因此祁西成为“竹源派”。到了十八世祖亨龙之子次五、次六公时,又见磻溪“其山巍巍,其水清清,气势雄阔”,就 *** 一村,他们的子孙也就在此繁衍至今。
坑口陈氏宗祠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中,祠堂大门前面就是文闪河。陈氏宗祠座北朝南偏西,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前后天井,祠前遗存旗杆石4只。门前石台、栏板等建筑风格独特,屋内斜撑木雕人物( *** )、及狮子等雕刻精美,有石立柱14根,建筑面阔14.8米,进深36.3米,占地面积537平方米。
“陈氏宗祠”为祁西派陈氏总祠,徽州三宝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古祠分三进,首进有徽青石护栏,有石鼓一对立阶梯两边,门头“陈氏宗祠”匾为陈氏进士浩魁所书。二进为议事大厅,凡清明年节,族人集众于此议族中大事。祠中石柱分红、青两种,为祠 *** 色。三进为寝堂,是供奉陈姓宗族列祖列宗神之牌位所用,旧时烛火常明, *** 缭绕,为陈姓祭祖之地。
关于牌坊之乡的古村落,徽乡古村落 *** 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