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长寿之乡重臣名将的问题,以及和湖北长寿之乡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三国最长寿的人不是司马懿会是谁呢
1、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天灾、瘟疫横行,导致当时社会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三十岁,能活到六十以上的就算是高寿了。说到谁是这时期最长寿的人,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司马懿、贾诩、廖化等人了,毕竟这些人确实都活得比较久。其实不然,三国时期还是有好几个人活到了九十岁以上!
2、首先还是先看看大家熟悉的这几个吧!
3、司马懿生于179年,死于251年,活了73岁(古代人都是按虚岁计算的,本文所说的也全部都是虚岁);贾诩生于147年,死于223年,活了77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他们活到七十多真的很不错了。
4、再看廖化,他的生辰正史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正史的描述推测个大概。在《三国志宗预传》中,宗预曾对廖化说:“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当时正值诸葛瞻初统朝事,正史记载时间是在景耀四年,也就是261年,此时宗预说他俩都是70多岁。三年后的景元五年(2 *** 年)春,廖化与宗预随刘禅一起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所以可以推断,廖化大概活了73到82岁的样子。
5、还有丁奉,(?-271年),字承渊,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历任大将军、右大司马兼左军师等职。丁奉一生征战,年少时因骁勇而成为了一员小将,先后从属于大将甘宁、陆逊、潘璋等人的麾下,一直活跃到到孙吴最后一位君主孙皓,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关于其生辰也正史也没有记载,《三国志》说他最早跟随甘宁作战,甘宁在孙权手下带兵最早是在208年,甘宁死于220左右。而三国时候很多人十几岁就开始当兵,假设208年跟随甘宁打仗,当时十几岁,63年后死亡,丁奉的大概年龄在70多到八十多之间。
6、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活了八十二岁。
7、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名士杨修之父,活了84岁。
8、这四个 *** 活得够久!下面的这几个人,则都活到了九十岁以上!
9、乐详,字文载,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学者。曹睿时,被封为骑都尉。正始(曹芳的之一个年号)年间,告老还乡。甘露二年,《三国志》中说他已经九十余岁,上书颂扬杜畿功绩,不久去世。
10、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东汉末年三国时割据交州(今 *** 一带)的军阀,后归附孙权,黄武(吴大帝孙权的之一个年号)五年, *** 交州近四十年的士燮病逝,享年九十岁。
11、高柔(174-263),字文惠。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 *** (袁绍的外甥)从弟,204年和 *** 归降曹 *** ,从一介小吏做起一直到九卿(223年升任曹丕的九卿之一——廷尉),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景元(魏元帝曹奂的之一个年号)四年卒,享年九十岁,谥号元侯。高柔仕于曹 *** 及曹氏五位皇帝,几乎横跨整个曹魏历史,见证了曹魏 *** 的兴衰。
12、司马孚(180-272),字叔达,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司马防第三子,司马懿之弟。司马孚 *** 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这个好脾气也是长寿的原因之一。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为荣,自称至死仍是魏臣。他曾对曹奂(曹魏最后一位皇帝)说:“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泰始(晋武帝司马炎的之一个年号)八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13、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三国时期吴国重臣。曾任吴国大将军、大司马等职。太平(吴少帝孙亮第三个年号)元年,吕岱去世,终年九十六岁。
14、来敏(165年—261年),字敬达,义阳新野人,东汉司空来艳之子,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姐姐来氏,嫁于东汉太尉黄琬,而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刘璋派人迎接来氏时来敏就随从来氏进入益州,作为刘璋的宾客。刘备平定益州成为刘备下属。此人说话毫无节制,举止不合常理,前后多次被贬削官职。景耀(后主刘禅的第三个年号)年间去世,享年九十七岁。
15、张臶(音同“剑”),生于136年,死于240年,字子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隐士、音乐家。张臶生活的年代从东汉一直到曹魏齐王曹芳时期,受到朝廷多次征召,一直回避,不愿做官。三国志介绍,他活了一百零五岁,是三国时期有可靠记载的最长寿的人。
16、左慈(156?--2 *** ?),此 *** 比较有名气,在三国演义里曾经戏弄曹 *** 。字元放,东汉末年著名方士,据说活了135岁,但是没有可信的依据,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17、所以,三国时期最长寿的人活了105岁,在当时那个年代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二、重庆历史名人的故事
在 *** 战争中,为了有效地消 *** 军, *** 利用围城打援之术,在神头岭巧设伏兵,打潞城诱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这在 *** 初期算得上是辉煌的战果。他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使日军白白多送上百余条 *** 命。
*** 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一战上 *** ,歼敌十三个师三万余人,给了到解放区抢地盘的 *** *** 当头一棒;再战邯郸,歼灭敌人两个军,有力地支持了 *** 的重庆谈判。随后他奉 *** 指示,挥师向东横扫,然后下定陶、打巨野、战滑县,直杀得 *** *** 摸不着头脑,连续五战五捷,歼敌十个半旅,计七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 *** 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 *** 休养。后经 *** 批准, *** 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 *** 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 *** ,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 *** 之一”。 *** 当时戏称,造 *** 是造一个“大炮仗”。
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 *** 时, *** 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 *** 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 *** *** 劳过度住院, *** 来看望 *** 时说:“我这个 *** 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 *** 、 *** 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相传战国中期,巴国走向了衰落,一些贵族趁机发动叛乱,人民遭受深重灾难。巴蔓子将军掌握的兵力却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他决定向楚国借兵。楚王答应出兵,但却提出一个条件,要巴蔓子割让他驻守的三座城池,同时要他把儿子送到楚国当 *** 。
巴蔓子允诺今天就让他把 *** 带回去,到时候拿不到三座城,可以把脑壳砍给楚王!于是巴蔓子带着楚军回国打垮了叛乱武装,恢复了国内秩序。他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把头颅割了下来,而断头之后的巴蔓子仍然站立着。
楚国使臣没有完成接收巴国三城的任务,只得将巴将军的头颅带回国去复命。楚王听罢不禁深受感动,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将军的头颅。巴国也为将军举行了国葬,其无头之躯埋葬在国都江州,任后人缅怀凭吊。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陷四川,于成都称帝后派人招降四川各土司,秦良玉军事力量弱小,有建议投降的,有建议转移的,但秦良玉不肯投降反王张献忠,作《固守石砫檄文》,誓与石砫共存亡。于是秦良玉分兵守卫各处险要,张献忠之前与秦良玉多次交战被击败,虽然现在势力庞大,却不敢靠近秦良玉守卫的石砫。
甘宁曾经与孙权宗亲名将孙皎因为喝醉酒言语上有过节,有人劝他道歉,甘宁说:“大臣应该是平等的,孙皎虽是宗亲但怎么可以侮辱人!我遇上明主应当以力量和 *** 命报答,但不能因世俗委曲求全。”于是孙权写信给孙皎叫他向甘宁道歉,于是两人结为好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蔓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良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