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闽王之乡简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乡12简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明朝浙闽民变简介
1、明朝浙闽民变,是指明朝正统年间的浙江、福建一带的起事,其中以福建的邓茂七与浙江的叶宗留为首,彼此相互呼应,在各地与明军作战。明英宗派遣都督刘聚、宁阳侯陈懋分兵进攻,并于正统十四年、景泰元年分别平息民变。经过陈善恭、叶宗留起事明朝正统七年十二月(1442年),丽水陈善恭、庆元叶宗留合众盗福建宝峰场银冶,明英宗命浙江、福建官员 *** 。正统十二年二月,叶宗留聚众盗掘少阳坑,数月后,因计所获甚微而弃去。同年九月,叶宗留在云山率众,在各地掘坑场均无所得,最後归于庆元。之後率数百众人掠夺政和县及村落,此後召集上千馀人,并遣召龙泉良葛山人叶七为教师,训练人员,随後率众由浦城劫建阳,所过焚掠, *** 者更多。随後掠夺建宁,并堵截交通。邓茂七起事正统十三年四月,福建沙县邓茂七谋反,自称闽王。邓茂七初名邓云,因 *** 逃亡至福建,在宁化县聚众 *** 。邓茂七随後与陈正景率众洗劫上杭,后归还攻打汀州,为推官王得仁所败。陈正景被擒,送往京师处斩,而唯独邓茂七势力强大。此後邓茂七率领其众进攻杉关、光泽县,顺流攻下邵武、顺昌。当时福建参政宋彰 *** 受贿并常贿赂王振,遂升为福建左布政使,在任期间敛财甚重。随後尤溪炉主蒋福成号众人跟随起事,十日内人数上万,随後与邓茂七相通,将一同洗劫沙县及延平。
2、延平官员上报,御史丁宣率领使者抵达延平,并派遣同知邓洪等帅兵二千,前往沙县进剿。蒋福成遂与邓茂七合兵,官军死伤严重。丁宣於是派遣使者招谕,令解散得免死。邓茂七 *** 使者,并占领贡川及玉台馆,随後占领沙县。御史张海才抵延平,遣都指挥率兵四千往剿,行至二十里到双溪口,被叛军在左右村店伏击,官军大溃。邓茂七遂进攻延平,张海则登城下谕。都指挥范真等在城外作战,官军大溃,范真与指挥彭玺均战死。御史上报请求派军 *** 。英宗遂召都御史张楷至,令其带领都督刘聚、陈荣等前往 *** 。明军进剿明英宗命都督刘聚为总兵,陈荣为副总兵,陈诏、刘德新为左右参将,佥都御史张楷监军,合兵进攻。同年九月,张楷率军抵达南京,随後分遣刘得新率兵由江西道建昌会兵邵武。张楷则率兵由浙江进入福建。同年十一月,张楷奉命讨邓茂七,大军抵达广信,其认为叶宗留在道中堵塞,不敢前进。福建遣使督促张楷进师,而浙江各部则请其移兵浙江击退叶宗留。江西御史韩雍称:“叶宗留近在咫尺,门庭之寇,皆国家事,怎麼可以按照疆域而设计?”张楷不知该听从哪方主张。指挥戴礼遂请求愿意前往剿匪,张楷於是命其率领五百。而都督陈荣则称事急,大军抵达却只派一步将领前往,朝廷知道会下罪。
3、张楷於是给陈荣两千部队,率领戴礼前往。戴礼率先在黄柏铺遇到叛军,随後双方死伤相等。叶宗留此身著绯衣率众在前,中流矢而亡。但官军却不知道他就是叶宗留。叛军退守山中,拥立叶希八为首,在玉山十二都设伏。戴礼与都督陈荣中伏阵亡。叶希八随後焚浦城,还师龙泉,率领数万叛军屯守云和、丽水,此後陶得二、陈鉴胡等叛将均率众跟从。张楷听闻上报后,方才率军进攻,而此时刘得新已经率领江西军在建阳击退邓茂七,道路得此畅通。张楷遂率军进入福建,与刘得新会师,取道进入建宁。十二月,叶宗留 *** 羽周明松等,四次进攻掠夺金华、武义、崇安、铅山县等。朝廷担心其与福建叛军会和,命守备处州的监察御史朱瑛与 *** 分守要地。朱瑛下榜谕胁从,示以祸福,降者甚多。之後用计生擒叛将周明松等人,送至庆元。当时谍报叛军将领黑面大王领众三万进攻截取周明松。 *** 大惧欲走,朱瑛不为动,立诛周明松等,暴屍於集市。叛军听闻后,率众离去。此时,邓茂七遣将陈敬德、吴都总等,由德化、永春、安溪入寇泉州府。知府熊尚初在五陵坡率军抵抗,兵败被 *** ,不屈而亡。邓茂七率领两千人进攻建宁府,知府张瑛率领建安典史郑烈、乡兵吴保等,与都指挥徐信会和,分道乘大雾袭击斩获五百馀人,并攻陷其寨。
4、英宗遂升张瑛为福建右参政。平定福建正统十四年正月,明英宗认为福建平定久不成功,改命宁阳侯陈懋为征南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左右副总兵,都督范雄、董兴为左右参将,尚书金濂总督军务, *** 曹吉祥、王瑾监军,御史张海、丁宣纪功,率京营及江西、浙江诸处大军 *** 。大军未抵达时,邓茂七已经率众进攻延平,其馀叛军进攻太平驿,副使邵宏誉率众作战,起事军死亡上百人,而明军死亡多一倍,但仍以捷报上疏。当初明军刘得新已经击退义军,张楷又派遣使者下谕,黄琴等 *** 归降。此後建阳路通路,沙县叛军首领张繇孙抵达延平投降,又率领罗汝先等人归顺。而邓茂七的将领刘宗、罗海、郎七等人掠财聚于陈山寨。黄琴等人设计擒拿,并械送京师。张楷於是率军再次逼抵延平,遇到叛军攻城,击杀千馀人。邓茂七等人只好移兵进寇建宁,参政张瑛抵抗阵亡。於是张楷等人归还建宁,叛军遂退守陈山。二月,叛军再次下山进攻延平,为张繇孙、罗汝先所诱。张楷将浙江军埋伏于後坪,将南京军埋伏于後洋,江西军在沙溪之南埋伏,以福建军出城挑战。叛军乘浮桥竟然进攻,此後中伏被 *** 。明军乘胜追击,擒拿数十人,邓茂七中流箭而亡,明军 *** 放置于函中,驰信上报。而此时宁阳侯陈懋等亦率大兵赶到。
5、张楷等人则抵达顺昌等 *** 抚居民。叛军遂拥立邓茂七之侄邓伯孙为首。此後叛军或者各自散走,或者分占各山头。平江伯陈豫於是分道 *** 。叛军占领九龙山,张楷遣兵二千抵达山後,并说此日叛军必倾巢而出,并趁其出时占领其寨。此日白天,叛军认为官军数量少,果然抵达溪上,兼无筏而还,而此时山後的官军已经占领其寨,叛军听後遂溃败。三月,指挥王钺在高阳里 *** 廖氏等人;其余各位将领均先後有所斩获,俱送抵邵武。明英宗下玺书,褒奖诸位将领。此後任降将黄琴为主簿,罗汝先为县丞,赏其诱贼之功。此後命其馀部队班师 *** ,令陈懋等留下剿伐福建剩馀叛军;而张楷还师讨处州叛乱。陈懋等人立赏格,能自擒杀来降的人,与斩敌同。当时,叛将张留孙骁勇善战,邓茂七起事时多有倚赖,邓茂七死後,其仍然跟从邓伯孙。明军千户龚遂荣假书一封约定劝降信,故意派使者错误发给邓伯孙。邓伯孙果然生疑心,斩杀张留孙。此後叛军人人自疑,均弃邓伯孙而归降明军。此後明军进军沙县,破贡川、挂口、陈山诸砦,执邓伯孙送京师,之後斩杀。左都督刘聚兵至南平、顺昌、瓯宁,擒馀 *** 六十三人, *** 不计其数。随後福建平定,陈懋等人率军班师。平定处州叶希八等人占领云和山数月后,认为固守山中不方便出掠,於是打算进攻处州府。
6、守臣遣使告急於杭州府,御史命都指挥沈鳞、参议耿定、佥事王定帅兵四千,抵达处州防备。此後诸守臣再遣使告急,朝廷命都指挥徐恭为总兵,孙镗、陶瑾为左右参将,工部尚书石璞督诸军讨之。恰逢沈鳞、耿定、王晟率千户杨清等在丽水与叛军交战后大败。徐恭亦帅兵二千驰至处州,亦守城不敢出。叛军进攻处州,声言取金华,当时张楷大军还未抵达。叶希八亦分兵入犯江西广信境内,永丰县知县邓顒被叛军 *** 不屈而亡。陈鉴胡率叛军攻破松阳、龙泉,屯军于金山巖,分别劫青田、武义、义乌、东阳,自号“太平国王”,改泰定元年。丽水县丞丁宁命王世昌等人抵达叛军巢穴,下谕陈鉴胡,陈鉴胡归降,朝廷晋升丁宁为处州府同知,王世昌等授巡检。陈鉴胡被押送京师入锦衣狱。当初,佥事陶成请招谕叛军,并率仆隶四五人直抵叛军,对其下谕以祸福,多有叛军归降。只有陶得二斩杀使者,并率叛军入山。此後千户沈俊再次请求招抚,并成功招降陶得二等人,并得知此前叶宗留已阵亡。同年五月,张楷率大军进入浙江、抵达衢州,佥事陶成往迎并陈述城中危急。其中因为被叛军围困,处州城中乏食。张楷分兵水陆并进,大军抵达兰溪,御史黄英、林廷举来会,请加速进兵。大军抵达金华时,张楷命军中制竹笆数百面,用来抵御叛 *** 枪,并兼程前进。
7、大军抵达处州界内,知府陆锺率众迎接,大军在铜山寺驻师。当时官军在平地,叛军数万人在山上索战。官军遂分三阵,叛军攻中军,张楷令撤退,而令快马射之,叛军死者三百馀人。随後左右两军合击,叛军又有两百死亡。叛军持枪者,多为竹笆所制,枪入竹缝而不能拔出,遂悉数被擒获。叛军溃败,明军乘胜追击, *** 六百馀人,生擒上百人。同年六月,英宗下玺书谕令张楷相机剿抚的权宜。张楷等奏报叛军前後复业者九千馀家,男妇二万馀人。此疏既上,叛军陶得二等回山,再次疑惧,仍然拥众自守。景泰元年五月,叛军再次掠夺丽水、青田县等,进攻武义。武义没有城郭,副使陶成力战抵御,最後兵败而亡。不久,明景帝下玺书,谕张楷等将已降叛军,令所司抚处,广布恩信,告戒官吏勿相激扰;不听抚者,再调兵剿灭。张楷复遣郡邑丞倅等官齎入山再招之,陶得二等方才听招,尽焚其山寨出降。此後各馀 *** 因陶得二投降,悉数解散复业。张楷等班师,因为恰逢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曾经处理平定民变的大臣多死,朝廷商议张楷无功。此後因寇平功赎罪,得放而归。景泰二年七月,镇守浙江、福建的侍郎孙原贞因处州民变已平,奏请分离出丽水县、青田县二县,设置云和县、宣平县、景宁县三县。福建设置永安县、寿宁县二县。明景帝均予以批准。
二、福建的简介(具体)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 *** *** ,与 *** 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属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福建与 *** 渊源流长,关系最为密切, *** 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设福建节度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时为闽越族居地,简称闽。
唐开元21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始称“福建”。南宋设有1府5州2军,故又称“八闽”。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 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省会福州。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福建:以福州、建州(今建瓯)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地处 *** 带,属 *** 带季风 *** 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气温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福建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之一位。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全省人文荟萃,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拥睁租有一大批影响日益扩大的旅游品牌,包括山与水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拆信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有海上花园、音乐岛美誉的鼓浪屿,情系 *** 西岸、凝聚世界华人的湄州 *** 朝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福建土楼,著名的 *** 圣地上杭古田会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宁的白水洋奇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公园等旅游品牌和一大批风景名胜区。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苏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 *** 根据地,当年 *** 苏区有10个县在福建,老区分布在62个县(市)。
2006年末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3558万人,净增人口23万人。出生人口42.56万人,出生率12.00‰;死亡人口20.39万人,死亡率5.75‰;自然增长率6.25‰。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5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38万人,占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 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等。
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 *** 高校13所,普通高校举办 *** 学院(民办)10所。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2万人,在学研究生2.28万人,毕业生0.4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17万人,在校生46.13万人,毕业生9.5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01万人,在校生57.18万人,毕业生15.1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7.41万人,在校生78.04万人,毕业生20.18万人。初中招生52.37万人,在校生165.03万人,毕业生60.2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1.24万人,在校生269.22万人,毕业生52.61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5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7.11万人。
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按可比 *** 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885.2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736.0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880.32亿元,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长12.7%。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荔枝、芙蓉李、 *** 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泉州有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有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袖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疲、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等。
厦门有各种 *** 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 *** 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 *** 酒、海产干货等。
南 *** 产:盛产笋干、香菇、武夷岩茶等。
莆田特产:兴化桂元,兴化米粉,漆木碗。
三明特产:建莲莲子,沙县各小吃。
宁德特产:芙蓉李,古田竹编,茶叶,红曲,剪刀等。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之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 *** 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 *** 后, *** 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
三、福建历史简介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之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客家文化---土楼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 *** 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 *** 后, *** 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 *** 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 *** 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 *** 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 *** 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更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之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 *** 、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 *** 传统。在中国 *** 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 *** 老区基点村。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更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此外,由 *** *** 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官员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 *** 官员,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官员。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 *** (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九年(12 *** 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建行 *** 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时,更高长官为宣慰使。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军事更高长官为都元帅。明初,福建仍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全省更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司主要官员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狱。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官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与之并行的还设有镇守和镇守总兵官。明朝 *** *** 为加强对地方监管,经常派官员到地方办事并视察监督。由 *** 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 *** 、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清初,福建更高军政长官为镇守和总督。“三藩之乱”后,废镇守耿精忠,以后不复设。福建和浙江为一大区,设闽浙总督统管两省军政。巡抚为全省更高军政长官,下设布政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布政使品级与巡抚相同,为从二品官,但职权仅限于掌管民政和财政。还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因旗兵驻扎福建,清时设驻防福州大臣(福建将军)统管,为从一品,与总督品位相同,但职权远不如总督。汉族兵为绿营,其全省更高军事长官为提督。福建省先设提督,后分设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分管陆军和水师。光绪三十年(1904年)撤水师提督,设提督总管全军。
关于闽王之乡简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