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民间戏迷黄梅之乡的问题,以及和黄梅戏哪里可以学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黄梅戏的创始人是谁
1、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2、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 *** 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 *** 《天仙配》出名了,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之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3、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首次报道了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关外每年演出的黄梅调小戏(简称黄梅戏),这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安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首次报道! *** 学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专著《皖优谱》(1939年,世界书局,上海)中指出,安庆黄梅调小戏不能用于酬神,遭官方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专属,即“他省无此戏也”。这些都是真实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记载。
4、戏曲界认定的”黄梅戏鼻祖“是蔡仲贤,蔡仲贤,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 *** 三十一年(1942)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终年78岁。他幼年聪明伶俐,仅读两年私塾,竟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读完。其父蔡品端系本地徽班艺人。蔡仲贤小时因受父辈戏艺的熏陶,特别喜爱唱戏,还会唱民歌、小调。这个历史人物的记载是有史料和文献的。陆洪非写的《黄梅戏源流》说:“望江蔡仲贤是安徽最早的黄梅戏艺人,截至目前为止,在所搜集的有关黄梅戏源流的材料中,早于蔡仲贤的,尚未发现。”
5、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 *** 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6、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7、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 *** 。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 *** 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 *** 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8、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9、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10、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 *** 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11、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 *** 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12、安庆市委 *** 、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13、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二、为什么有人说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县的
国家都授于了湖北省,黄梅县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之乡,说黄梅戏属于安徽的,为什么黄梅戏之乡未授于安徽呢?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早年代黄梅战乱,洪灾民间艺人邢绣娘晿着黄梅戏,当时叫黄梅调,采茶戏一路谋生的方式,把黄梅戏带到安徽去了。我是黄梅人,说真话当时黄梅对黄梅戏没有高度重视,最后在安徽及安庆地区发扬光大了。
湖北省在1982年就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我相信黄梅县的黄梅戏是会唱响湖北,唱响全球的。
我所知道的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市!如果是黄梅戏的老戏迷就知道,老一辈黄梅戏名家部分唱腔的发音吐字都带有黄梅县独有的发音!就像京剧跟汉剧有莫大的关系一样,京剧里有一些吐字很明显带有湖北的一些特色方言!为什么呢?有些东西明明有据可考,有史可查,后来的人非要明争暗抢?
湖北,人所共知是有好多种优秀的剧种传世的!楚剧,汉剧,黄梅戏,这几种优秀的剧种出自湖北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而且,黄梅戏里有好几出老版连本大戏都与湖北脱不开关系啊!《吿坝费》《女驸马》《小辞店》都与湖北紧密相连哪!
《吿坝费》讲的是黄梅十八水镇连年洪涝, *** 横行,有人写了状纸,去向下江南的乾隆告御状!
《女驸马》大家都知道女主家住湖北襄阳!
《小辞店》男主是湖北浠水县人士!因为这部戏晚一点,所以又与安徽有关系了!
黄梅县老家肯定是黄梅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安徽是有所发展,但也不能说是安徽的吧,韩G不知盗了多少中国的传统,想想就知道了
黄梅戏出自黄梅是有一定了根据的,当时没有成立戏剧,只叫黄梅调,山佰访友,告京城,辞店,王金龙嫖院,还有小折子,春香闹学,送香茶,打猪草,百日缘,打金枝,过盖岭……,当时都没有行成标准的唱腔,在我记事时,黄梅山歌中,唱梁山佰与祝英台,那声音是相当优美,田头地边,特别是在劳动中,休息时,那吖山歌唱黄梅调,真是莺歌燕午,缓解了劳动疲劳之感,由于自然灾害,确实在安徽有所发展,但终归黄梅之根基,这也不是什么标榜,黄梅戏发展到今天,是与安徵黄梅戏院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黄梅戏己流传于大江南北,希望不要在圣地枝节上纠缠,传统黄梅戏发扬光大,仍然靠我们大家去进一步探索,去创新,让黄梅戏这一奇芭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更加绚丽多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俗话说“无根不长草,空穴不来风”。所以不管安徽安庆人怎么想,“黄梅戏”一定不会是白叫的。
“黄梅”,百度汉语解释:1.成熟的梅子;2.腊梅的别名;3.中国湖北省东端、长江北岸的一个县;4.黄梅季。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找到黄梅戏与腊梅、梅子(黄梅)或时令黄梅季节有什渊源;故唯一可能就是此戏出自这个在湖北没有存在感的黄梅县!
仅仅是猜测?非也。黄梅县在湖北是个边缘化地方,离故楚中心荆襄之地、云梦之泽相去甚远;倒是跟安徽安庆毗邻而居!有着天然的亲近。况且安庆在清末、民初是安徽的省府,为长江“五虎”之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所以起源于黄梅的山间采茶小调,走进文化需求市场更大安庆发展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有需求就有发展,黄梅戏就在安庆生根发芽了,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人。尤其是曲调优美的采茶调遇到百年一遇的戏曲仙人——黄梅戏艺术 *** 严凤英,两块碧玉,一世“姻缘”,安庆催生了黄梅戏的辉煌。以至于后来黄梅戏念白、唱腔完全安庆化也就不奇怪了。
那你说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宿松戏”“怀宁戏”或“安庆戏”!戏曲总有一个出处,你可以看一下黄梅戏处于湖北省什么地理位置。黄梅是湖北省最东边一个县,隶属湖北省黄冈市。黄梅戏在上世纪60年代鄂东南地区许多家庭妇女都会随口唱几句!那时候娱乐项目极少,电视机不普及,一直到90年代才慢慢从民间淡出!
听老一辈人讲;黄梅戏是一对黄梅人夫妻出门游走卖唱到毗邻的安庆市。黄梅戏在当地特别受欢迎,继而广为流传…之后被安徽省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说———黄梅戏生于湖北,兴于安徽!
题主说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县的我赞同,在古时湖北黄梅发大水,黄梅县人讨荒要饭把当地流传的采茶戏带到安徽安庆(黄梅县与安庆宿松相邻)。安庆艺人严凤英是桐城罗岭人,她把安庆方言溶入采茶戏中,在唱腔上进行了改进,黄梅戏比采茶戏更好听,没有严凤英就没有黄梅戏,安庆方言唱的黄梅戏就是好听。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拍成 *** ,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一九五七年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受 *** 表障。安庆黄梅戏著名演员很多,韩再芬就是黄梅戏的后启之秀,还有马兰,吴玉莲,汪菱花等等,安庆就是黄梅戏的故乡。前不久国节期间,安庆市举办了第八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省的人,聚积宜城观看盛大黄梅戏演出,要听黄梅戏请到安庆来。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 *** 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 *** 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 *** 《天仙配》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 *** 》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 *** 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 *** 、 *** 、 *** 、 *** 等 *** 和国家 *** 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 *** 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 *** 梅白向 *** 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 *** 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 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 *** 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现在韩国人说春节是他们国家的非物质遗产,不是也有些人相信吗?比如楚剧的发源地就是以前楚国的黄陂;汉剧的发源地就是楚国的江汉平原武汉;黄梅戏的发源地就是湖北黄冈地区的黄梅县;天门花鼓戏就是湖北天门的剧种。湖南花鼓戏为什么不叫江西花鼓戏?河南豫剧为什么不叫河北豫剧?道理很简单,每个省的剧种不会去取其他省的地名。黄梅戏也是同一个道理,既然是安徽的剧种为什么要取湖北的地名?可以取合肥戏,安庆戏,六安戏啊?为什么要让湖北黄梅背一个“黑锅”呢?我说川剧是湖北的;越剧是湖北的,秦腔也是湖北的,人家不耻笑湖北是胡搅蛮缠吗?凡事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没有哪一个省的剧种去取一个其他省地名,除非这个省的 *** 脑有什么问题。
当今的黄梅戏当然是安庆的,源头可能有湖北的采茶调。戏曲都是相互融合的。黄梅戏吸收了采茶调,青阳腔,阴司腔等等。用安庆话演唱。在安庆形成的 *** 剧种。当时称怀腔府调。 *** 又叫皖剧。可是当时安徽省委 *** 是湖北黄梅人。他把皖剧又改成黄梅戏。黄梅戏唱火后,黄梅县采茶剧团改成黄梅戏剧团,派了大量的 *** 来安徽学。也请了不少的老师去教授。湖北剧团的团长张辉杨俊就是80年代他们请过去的
三、黄梅戏是湖北的还是安徽的
1、黄梅戏肯定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在安徽安庆,历史有定论,主要还是黄梅县位置有关系,黄梅县是被称为鸡鸣三省的湖北边缘县,在中国唱黄梅戏的就三个地区为主,看地图就清楚黄梅县所处的位置,黄梅县属于湖北黄冈、黄梅北面蕲春西面武穴属于湖北黄冈,东面宿松属于安徽安庆、南面九江属于江西,这三个地区地理位置近,口音相同,区别不大,都属于江淮方言,几乎不用说普通话,都可以听懂,语言差别很小,黄梅戏老剧本多数讲的都是发生在湖北的民间故事,现代新编的戏才有安徽的一些内容,经典的老戏《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湖北孝感《女驸马》的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蔡鸣凤辞店》里的蔡鸣凤是黄冈浠水人士,柳凤英是黄梅籍女士,经典老戏湖北故事多,黄梅戏是有历史渊源的。
2、被称为黄梅戏祖师,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3、邢绣娘是我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早期表演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她在前人基础上,苦心钻研黄梅戏的演唱技艺,组建戏班,将黄梅采茶小戏,推进成高台大戏,并一路唱到京城。她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 *** 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堪称一代宗师。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的话,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
4、邢绣娘(1749-1818),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5、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善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父病故,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景德镇一个 *** ,见绣娘年青貌美,要纳她为妾,后在四川拳师吴荣帮助下,才逃回黄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给小时候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一心收徒唱戏,组建班社。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在苏州之一次为乾隆献艺。乾隆三十一年,丈夫被歹人所害。为 *** 和救瞿学富,风餐露宿奔波京城,用唱曲方式告御状。最终,救出瞿学富, *** 污吏遭到严惩,帮黄梅人民出口恶气。乾隆皇帝被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逼真的表演所打动,亲笔题写“黄梅名伶”。这是第二次为乾隆献艺。从京城一路卖唱回家后,因夫亡又回到娘家跟兄嫂生活,农闲时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很广,以扮演《蔡鸣凤辞店》中的卖饭女、《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胡金莲等小旦而闻名。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绣娘告御状得罪奸人太多,不敢在黄梅久待,族长又要将她卖给当地一个富户作妾,秀娘只好再次逃离黄梅,到江西安徽唱采茶戏谋生。期间和志同道合,隐姓埋名的戏子王耀文(汪永贤)结合,王耀文(汪永贤)生于乾隆十五年,比邢绣娘小一岁。乾隆四十五年邢绣娘与丈夫王耀文(汪永贤)在安徽省青阳县离九华街约30华里杨家河村正式安家落户。那一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期间,在扬州邢绣娘第三次为乾隆献艺。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期间,也是在扬州邢绣娘第四次为乾隆献艺。嘉庆二十三年,邢绣娘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葬在九华山。
6、清道光年间,王耀文(汪永贤)与邢绣 *** 长子汪敬延,次子汪敬宜,带着他们的儿孙,到湖北黄梅县汪黎许村认祖归宗。后代一直在安徽定居落户。邢绣娘旧居位于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故居为二间土砖房。内有邢绣娘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木床、连厢、道情筒和“采茶戏”戏装等纪念物及《蔡鸣凤辞店》、《上天台》、《白扇记》等剧本。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