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清河宰相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清河县的特色产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清河 是哪里拜托各位大神
在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邻接山东省。县人民 *** 驻葛仙庄镇。汉信成、清阳两县地,北齐为武城县,隋改清河县。农产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业有机械、化肥、造纸、煤炭、酿酒、制 *** 。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是《 *** 传》中 *** 英雄武松的故乡,这片有着神奇传说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靠卫运河与山东省相邻,京九铁路纵贯县境,308国道傍城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51.4万亩,辖6个镇320个行政村,城乡居民35.4万。清河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这块土地屡被封给王侯为国,并多次发生举世闻名的事件,所被称为"风云之邦"。清河是我国张姓发源地之一。远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时期,之一个称霸主的齐桓公占领了这一带,把甘泉改名贝丘,为齐国属邑。战国七雄相争,贝丘地方为赵国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后灭齐统一中国,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到汉朝。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据《战国策》说,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汉朝初年,把原来厝县地从巨鹿郡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随着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变换的。公元七九年,汉章帝刘TAN立他的长子刘庆为太子,准备继承皇位。可是窦皇后怕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以后夺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讲刘庆 *** 的坏话,并 *** 手害死宋贵人,把已立为皇太子的刘庆废为清河王。刘庆被废后忧愤成疾,死后就葬在清河。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父以子贵,就于公元一二一年,将刘庆大加追封,并给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后,汉桓帝刘志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不仅改清河郡为甘陵郡,连县名也改为甘陵县。这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清河郡的建制虽有所恢复,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 *** 后,又取古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贝州。隋、唐两朝基本沿用。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贝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则大 *** 。 *** 军杀 *** ,释冤狱,攻占贝州城,建立安阳国。这一来,北宋王朝手忙脚乱,急忙派大臣文彦博率兵赶往贝州"平叛"。两个月后,文彦博因 *** 王则 *** 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赵祯,为了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于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将贝州改名叫恩州。元朝灭掉辽、金,统一北方后,取消了恩州,设立清河县,属大名路。明朝时,清河改归广平府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较大变动。 *** *** 以来,清河人民长期 *** 的潜在能量得以迸发和释放,培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体 *** 经济,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精神,驰骋于国内外大市场,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跨小康”的富民强县之路。经过20年的发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称雄全国的精梳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之一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清河模式”和“清河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经济专家和 *** 大贾们的极大关注,络绎不绝的参观团体和应接不暇的商贸洽谈活动,使清河成为世纪之交国际经贸大舞台上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清河人民在县委 *** 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清河、创建区域中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888万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0000元。跨入新世纪,新的一届县委 *** 瞄准“奋战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绒集散中心、羊绒信息中心和羊绒制品开发中心”这一宏伟目标,在主导产业上大做文章——抓结构调整,促产业升级;抓强强联合,创产业名牌;抓园区建设,聚产业优势。加大对外 *** 力度,努力实现清河经济的新跨越。 *** *** 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以羊绒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和个体 *** 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清河县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大力组织实施以“活商扩城”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经济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19 *** 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20.4亿元用于县城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31万。县城形成了“三桥(立交桥)一环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布局,干支道路38条,总长71公里,其中宽40米以上的主干道路8条,长24公里。与此同时,以五大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羊绒为主的杨二庄镇、谢炉镇、油坊镇,以汽摩配件为主的王官庄镇,以硬质合金、耐火材料为主的连庄镇,其中杨二庄镇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试点镇。 *** *** 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将创造出清河更加辉煌的明天。勤劳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开拓创新,乘势奋进,为“把清河建设成为发达、文明、繁荣的强县”而作着不懈的努力。清河县充满希望、渴求发展的一方热土,是海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的理想之地。诚挚仗义、热情好客的清河人民,竭诚欢迎国内外宾朋前来投资,共创时代伟业。清河素有“世界羊绒 *** ,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誉。清河的羊绒行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全县羊绒原料交易市场达14个,以 *** 绒交易为主的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经国家审批建立的羊绒交易市场。自94年以来,清河已经成功举办了7次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2001年10月8日,将再次举办第八届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
二、广平府志清河
清河,古河名。先秦时期,黄河改道,宿胥口以北的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因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河水由浊变清,故称清河。战国时期,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一带至山东平原附近东注入黄河,成为齐、赵间一大川。汉初,在清河下游地区设立清河郡。然而,自武帝元封以后,馆陶以下的黄河水道屡次北决,形成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等河,清河下游地区因此变得复杂混乱,原有水道废弃。上游内黄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水,见于《汉书-地理志》。王莽时期,黄河自濮阳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河北诸决河逐渐堙塞,清、洹之水自馆陶西北的清渊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形成《水经》中的清河。东汉建安中,曹 *** 据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增加清河水量,又凿平虏渠瞬自清漳合口下游参户亭以下的漳水,使这条水道自清渊以下全称为清河,相当于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隋后,东光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宋后通称为清河,一名北清河,金元后又称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黄河。1855年自东阿旧治西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现今仅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两支,犹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古泗水别名清水,宋后通称为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后自今江苏徐州以下一段长期为黄河所夺,元后自今山东济宁南鲁桥至徐州一段又成为运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犹沿用旧称不改。
清河,历史上常被提及的地方。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青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北齐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张金称、高金达 *** 于此。旧县名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苏淮阴西南。
清河桥,元时黄河决堤,城市毁灭,治所迁移频繁。清乾隆时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阴市。1914年改名淮阴县。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是《 *** 传》中 *** 英雄武松的故乡,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靠卫运河与山东省相邻,京九铁路纵贯县境,308国道傍城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51.4万亩,辖6个镇320个行政村,城乡居民35.4万。清河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这块土地屡被封给王侯为国,并多次发生举世闻名的事件,所被称为"风云之邦"。清河是我国张姓发源地之一。远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时期,之一个称霸主的齐桓公占领了这一带,把甘泉改名贝丘,为齐国属邑。战国七雄相争,贝丘地方为赵国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后灭齐统一中国,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到汉朝。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据《战国策》说,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汉朝初年,把原来厝县地从巨鹿郡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然而,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随着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变换的。公元七九年,汉章帝刘TAN立他的长子刘庆为太子,准备继承皇位。可是窦皇后怕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以后夺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讲刘庆 *** 的坏话,并 *** 手害死宋贵人,把已立为皇太子的刘庆废为清河王。刘庆被废后忧愤成疾,死后就葬在清河。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父以子贵,就于公元一二一年,将刘庆大加追封,并给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后,汉桓帝刘志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不仅改清河郡为甘陵郡,连县名也改为甘陵县。这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清河郡的建制虽有所恢复,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 *** 后,又取古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贝州。隋、唐两朝基本沿用。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贝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则大 *** 。 *** 军杀 *** ,释冤狱,攻占贝州城,建立安阳国。这一来,北宋王朝手忙脚乱,急忙派大臣文彦博率兵赶往贝州"平叛"。两个月后,文彦博因 *** 王则 *** 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赵祯,为了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于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将贝州改名叫恩州。元朝灭掉辽、金,统一北方后,取消了恩州,设立清河县,属大名路。明朝时,清河改归广平府管辖。旧时清河桥此后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较大变动。
*** *** 以来,清河人民长期 *** 的潜在能量得以迸发和释放,培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体 *** 经济,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精神,驰骋于国内外大市场,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跨小康”的富民强县之路。经过20年的发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称雄全国的精梳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
《广平府志》是一套全面记载和反映邯郸历史的志书,全书 *** 卷、4490余页、150万字,共24册。该 *** 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至清朝光绪年间,广平府城和所辖11个州县(包括邯郸、永年、磁州、鸡泽、曲周、肥乡、邱县、成安、广平、清河、威县)及其相关联的武安、涉县、馆陶、魏县、大名、广宗、巨鹿等地的历史沿革、疆域变迁以及 *** 、经济、文化、兵事等各方面发展轨迹,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众多的名胜古迹。
三、河北省清河县王姓来历
清河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这块土地屡被封给王侯为国,并多次发生举世闻名的事件,所被称为"风云之邦"。远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时期,之一个称霸主的齐桓公占领了这一带,把甘泉改名贝丘,为齐国属邑。战国七雄相争,贝丘地方为赵国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后灭齐统一中国,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到汉朝。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据《战国策》说,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汉朝初年,把原来厝县地从巨鹿郡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随着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变换的。公元七九年,汉章帝刘TAN立他的长子刘庆为太子,准备继承皇位。可是窦皇后怕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以后夺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讲刘庆 *** 的坏话,并 *** 手害死宋贵人,把已立为皇太子的刘庆废为清河王。刘庆被废后忧愤成疾,死后就葬在清河。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父以子贵,就于公元一二一年,将刘庆大加追封,并给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后,汉桓帝刘志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不仅改清河郡为甘陵郡,连县名也改为甘陵县。这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清河郡的建制虽有所恢复,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 *** 后,又取古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贝州。隋、唐两朝基本沿用。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贝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则大 *** 。 *** 军杀 *** ,释冤狱,攻占贝州城,建立安阳国。这一来,北宋王朝手忙脚乱,急忙派大臣文彦博率兵赶往贝州"平叛"。两个月后,文彦博因 *** 王则 *** 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赵祯,为了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于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将贝州改名叫恩州。元朝灭掉辽、金,统一北方后,取消了恩州,设立清河县,属大名路。明朝时,清河改归广平府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较大变动。●●●●●●●清河大事记(公元前221~ ***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设厝县,属巨鹿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辖14县,厝县、清阳县属之。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刘乘为清河王。改郡为国。元鼎二年(前115年)刘义由代王徙清河为刚王。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郡灵县呜犊口,屯氏别河塞绝。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秋,黄河决,渤海、清河郡县 *** 。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河决魏郡,清河郡县 ***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刘秀起兵反王莽,使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更始二年(24年)刘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蓟 *** 王郎居将赵闳,沿途又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3万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乖郡县。◆东汉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乡农民 *** 军进攻魏郡、清河郡。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殇帝死。太后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刘祜嗣位,是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刘庆死,葬于清河。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县蝗虫为灾。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改厝县为甘陵县,信成、清阳二县并入甘陵。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乡县)张角率众 *** ,安平、甘陵民众群起响应。中平四年,渔阳(今密云西南)人张纯与同乡张举联盟,举兵攻破清河、平原。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 *** 围邺时,袁谭背 *** ,遣军攻甘陵。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之。◆三国青龙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灾。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灾。◆西晋咸宁三年(277年)于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县,清河县名之始。咸宁四年,七月,大水,庄稼被淹,房屋 *** ,人有死亡。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广宗、清河等郡县。◆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拥兵割据于乐陵,平原、清河、阳平诸地赵帮将朱秃、杜能、丁娆、孙元皆降前燕。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国改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十月,后燕寺人吴深据清河(今清河东南) *** ,燕王慕容垂遣兵 *** ,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吴深单骑出走。十二年五月,吴深杀后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据清河。十四年五月,义军首领吴深被清河孔金杀害。◆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冻死,同年冬大雾弥天,六昼夜不散。◆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县为武城县,属清河郡。天保八年蝗涝为害天保九年遭旱灾。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河清三年山东大水,饿死者不可胜计。河北境内司州之东郡阳平、清河等水涝最重。天统三年(567年)大风,昼不见日,废房拔树。◆隋开皇八年(588年)废郡存州,武城县改称清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大业四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水济渠。大业攻七年景县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 *** 大业九年三月,张金称等农民 *** 军在河北地区活动,队伍不断壮大。十一月,隋炀帝派右卫将军冯孝慈前往清河 *** ,张金称率 *** 军与之 *** ,义军大胜,冯孝慈战败而死。大业十二年三月,张金称率众接连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县。大业十四年清河县赵德君 *** ,不久为李密部下。◆唐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饶阳诸郡县。至德三年安庆绪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称贝州,辖清河。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败朱滔军于贝州,斩万余人,滔遁归幽州。光化二年(8 *** )刘仁恭屠贝州◆五代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决博平,清河大水。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叶皆尽,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给粟一斗,时蝗旱相继,百姓流移,饿殍载道。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占领贝州,所杀达万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卫运河屡次决口,特立清河兵备二队,专司河防。乾德二年(9 *** 年)清河(今清凉江)溢,淹民田。开宝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数百间。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 *** ,占兵库,擒知州,自称东平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八年一月,宋这军攻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则被捕遇害。同年,改贝州为恩州。嘉佑三年(1058年)黄莘为清河令,与南宫令刘挚,信都令李冲皆以治行闻,时称为河朔三令。熙宁元年(1068年)恩州河(黄河)决,清河遭水灾。熙宁四年清阳县划入清河县。元丰五年(1082年)御河(卫运河)决,清河遭水灾。元佑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监修恩州城(古贝州城)。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 ***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堤。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伤禾。◆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属大名路,清河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至元十八 *** 雨,庄稼受害。至元十九年蝗虫遮天蔽日,达7天之久,禾稼俱尽。至元二 *** 八月,清河、南乐诸县霖雨,庄稼受害。至正二十四年(13 *** 年)平阴河(卫河)决,清河遭水灾,民舍庄稼被淹。◆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会兵于清河、临清一带,北逐元兵。洪武六年改大名路为广平府,辖清河县。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难,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三年燕兵攻占广平府。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 *** ,定居清河。永乐四年临清至渡口驿卫运河7处决口。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 *** 清河,拨田耕耘,免田租一年。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卫运河水干涸,为多年所仅见。成化十六年卫运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几尽,死者甚众。弘治四年(1491年)县三老宗安等人,为排除县南部积水上书朝廷开疏水渠一道,长20公里。弘治六年蝗虫遮天蔽日,庄稼被食。弘治十五年九月, *** 有声。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杨虎 *** 军经清河,攻破县城。正德七年诏改建新城于旧城之东南隅,同知何宋伊,知县张一鹏监修。正德八年诏赐庆阳伯夏儒清河县庆田3300余项。嘉靖九年(1530年)卫运河决自白庙口,泛清河,舟楫通于城门外,漂民庐舍,有系婴儿于树上者。嘉靖十年大饥,升粟至百七十钱。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孟仲遴主持创修《清河县志》五卷。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虫,升粟至百八十钱,民采草木根叶而食,多饿死者。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卫运河决,泛清河,毁禾苗庐舍。隆庆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卫运河决,泛清河,田园舍被淹。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向日红重修《清河县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崇祯十三年(1 *** 0年)四月至七月不雨,卫运河干涸,冬大饥,民始采食树叶、木皮、继则人相食。崇祯十四年春,大疫,死 *** 枕藉。五月,飞蝗至,饥民取以代食。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农民 *** 军进入清河占领县城置县衙。◆清顺治十年(1653年)卫运河决,洪河等村尽淹。十三年又决,淹没更甚,陆地行舟。顺治十五年三月,蝗虫食禾苗。顺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灾。康熙三年(16 *** 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风霜并作,禾苗冻死过半。康熙十六年春,风霾阴雾49余天。康熙十七年知县卢士杰、夏琮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康熙五十七年知县钱启文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康熙五 *** 大水,平地行舟。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虫,形如蛆。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庄稼被淹。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乾隆二年(1737年)卫运河决尖庄,田禾淹没。四年复决。乾隆八年夏旱,大饥。减免田租有差。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风拔树。乾隆四十四年卫运河决,民宅行舟。嘉庆 *** (1813年)岁大饥。嘉庆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道光三年(1823年)河决,平地水深丈余。道光十年四月(闰)二十二日 *** 有声。咸丰七年(1857年)蝗灾,大饥。咸丰十一年四月七日, *** 首张善继攻破清河城,知县陈大烈、典史赵维焕死。 *** 于洛体,由山东夏津率万人,进入油坊、谢炉,与官府团勇战于黄金庄,兵败南撤。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团30余团。同治三年正月, *** 杨蓬岭之侄招聚 *** 万余人,屡攻清河,均被团勇击退。同治六年知县熊存瀚莅任,成立民团三十三团。同治七年卫运河决口,庄稼被淹。同治十一年知县王镛续修《清河县志》十八卷。光绪三年(1877年)岁大饥,人多有饿死者。光绪四年大旱。光绪八年 *** 。光绪九年知县工黄汝香续修《清河县志》四卷。光绪 *** 卫运河决成灾。二十年河决复甚,全县尽成泽国。光绪二十四年山东交界各州,乡民多习拳勇,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后沿用义和名目。直隶南宫、曲周、清河、威县、沧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光绪二十五年河间、故城、吴桥、清河等县的义和团以景州为中心开展活动。光绪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饥。光绪二 *** 四月二十三日,景廷宾联合义和团余部赵三多等万余人,在巨鹿厦头寺正式 *** ,清河农民义和团纷纷响应。光绪三十年县设立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县高,设立师范传习所,同年改秒初级师范学堂。◆ *** 初中期 *** 元年(1912年) *** 成立,设直隶京师,辖清河县。在油坊镇设二等乙级邮局。 *** 3年东乡民团团长马全天(马双埠人),抗缴官府税,“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号迅速传播,马率民团及乡民持 *** 、 *** 、三眼枪、 *** 等进攻清河到城,城内警卫开枪射击,死亡数人。 *** 8年全县人口130066人。 *** 9年大旱,未能播种,死亡外逃者甚多。 *** 12年在廉 *** 集北街,借春晖书院筹立蚕桑学校。 *** 15年食盐短涨价,每斤银5分9厘。 *** 18年县高等学堂改名为完全小学校。春,县成立女子完全小学校。 *** 19年10月12日4时,山东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余人窜入清河,东北军及保卫团剿匪。 *** 20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后,县立高小 *** 王发武、刘铁之、杨波、牛寿君等积极开展 *** 救亡活动。 *** 21年大雨成灾。 *** 22年12月,张福谦及赵鼎铭等续修《清河县志》十七卷成。 *** 23年春,东野庄宋春山经王福田(南宫和生店人)介绍加入中国 *** ,成为清河县之一名 *** 员。3月,由 *** 南宫县委 *** 冯化宣主持建立清河县之一个 *** 支部------东野庄 *** 支部。 *** 24年春, *** 直南特委决定,建立 *** 南(宫)清(河)工作 *** 会(简称南清工委), *** 冯化宣, *** 郭松鹤、马建荣。秋,东野庄 *** 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宫苏村参加冀南 *** 组织领导的分粮吃大户 *** 。 *** 25年3月,冀南 *** 失败后, *** 、冯化宣等转移到东野庄,该成为冀南特委开展秘密工作的临时指挥部。3月,刘铁之在戴家屯一带做宣传工作,发展 *** 员。3月,宁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 *** 的创建工作。11月,王发武回清河开展 *** 的地下活动,发展 *** 员。●●●●●●姓氏的来历据清河旧志、家谱及口碑资料:清河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姓氏随 *** 、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增减,历经千数百年,形成了今日之诸多姓氏。宋以前,清河为商贾云、人文荟萃之地,人口多而姓氏杂。后经宋、辽、金战争及明靖难之役等多次兵燹,清河人民有的在战乱中丧生,有的携家外逃,姓氏也随之巨减。靖难之后,土民仅剩王、贾、谢、燔、焦、高、杨、郝、蔡、崔、左白、石、何、随、田刘等少数姓氏。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准山西平阳、大同、蔚洲、广灵等府洲县民之请大批 *** 。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的有康、梁、杨、尹、董、段、郑、赵、冯、刘、顾、王、李、马、庄、武、贾、郁、彭、阎、刁、杜、解、庞、简、姜、芦、苏、潘、徐、包、于常、安任、苑、关、裴、周、靳、韦、宋、谢、史、楚、鲁、曲、方、侯、范、尚、密、毕、孟、等计67姓之多。从山东省昌邑、文登、潍县、乐陵、益都、淄川、商河、黄县、寿光、莱、阳、昌乐、高密、诸诚、淄县、招远、即墨县等迁入的有:王范、杨尹、吴、罗、商、袁、冯、陈、戴、安得、杜、郭、韩、田、张、李黄、马孙、刘、倪、纪、栾、邵、等30余姓、也有个别从江南各省迁入清河县者。此后,亦有外省管民在清河为官或经商定居者等等。明朝 *** 以 *** 县为最多。据1990年调查,全县计有376姓,其中王姓为人数最多,在3.2万人以;2万以上的有张、李2姓、万人以上的有刘、孙、赵3姓;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有杨、田马、许、邱、宋等59姓;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有钟、钱、韦、侯、贾、庄等71姓;另人37姓;每姓2人;99姓每姓仅1人,如童、伍、尢等。根据家谱、县志、口碑等资料,仅选2万人以上的大姓以记。王姓:原籍出处有三。其一,明朝前在清河定居的。如:王化庄、王楼庄、西王官庄等村之王姓。其二,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东省迁入清河定居的,如: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沟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沟里王福能一家定居今连庄镇王庄;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大王庄王顺一家定居今油坊镇王唐口村;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大王庄王善忠一家定居今油坊镇南王紫成一家定居今孙家庄等。其三,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定居的。如:王征一家定居今油坊镇蔡王庄村;王英一家定居今陈庄乡小许庄;王志道一家定居今陈庄乡王太和;王成新一家定居今王官庄镇田家村。另有西王官庄、张家村、高家庄、柳林之王姓,亦是同时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王姓各支以山东迁入的为多,历经明、清及 *** ,王姓后裔散居全县20个乡镇,计3.2万余人。张姓:原籍出处有二。其一,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定居的。如:张老判兄弟三人分别定居今城关乡张井村、辛集乡张家庄村、双城集乡张庄; *** 一家定居今王官庄镇杨庄;张传孝一家定居今孙庄乡白佛庄;另有张宁庄、张家庄、张武庄、张王仙庄、张吕坡、后食店、后于、后魏之张姓,亦是同时奉旨从 *** 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其二,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东省迁入清河定居的。如:山东省博兴县井口张家庄张二公一家定居今辛集乡张家庄村;山东省辎川县大马张庄张玉林一家定居今坝营。张姓以 *** 县迁入的居首位。历经明、清及 *** ,张姓后裔散居全县20个乡镇,计2.6万余人。李姓:原籍出处有三。其一,明朝以前在清河定居的。如:杜林乡李六庄的李氏;辛集乡李家庄的李氏等等。其二,明朝永乐、万历年间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如:李治学一家定居今双城集乡李双阜;李子付一家定居今坝营乡的李家庙村;李九龙一家定居今坝营乡的李胡庄;李金玉一家定居今陈庄乡的李太和村;李英魁一家定居今渡口驿乡的后郭屯;李士奇兄弟二人定居今赵店乡的杨茂庄。另有小辛庄、西王官庄、东小官、前敖、柳庄等村之李姓,亦是同时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其三,奉旨从山东迁入清河定居的。如:山东莱州府潍县李村 *** 祥一家定居今坝营乡李家桥村;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李姓 *** 定居今杜林乡高家庄等等。李姓各支以 *** 县迁入清河定居的居首位,历经明、清及 *** ,其李姓后裔散居全县20个乡镇,计2万余人
清河宰相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清河县的特色产品、清河宰相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