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进士之乡福建和清朝福建籍进士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进士之乡福建以及清朝福建籍进士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寻找福建畲族先民的历史足迹
1、福州的畲族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乌饭节。
2、早在隋唐时期,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据当地家族谱牒记载,畲族三大主姓中,当时仅有雷氏、钟氏聚居于闽西南,以宁化雷氏、长汀钟氏为著,唯独不见三姓之首蓝氏的踪影。资料显示,直到数百年后的南宋中叶,蓝氏族人才姗姗来迟肇居此地。
3、徙居闽西南的畲族蓝氏族人一致认为蓝吉甫是蓝氏入闽之一人。
4、据说,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正值兵慌马乱、民不聊生之际。18岁的蓝吉甫随同避难的人群从江苏句容南下,途中与父母兄弟失散,只身流落到福建福清五福乡开基创业。蓝吉甫娶福清姑娘林七娘为妻,生了3个儿子:长子常新,次子常美,三子常秀。
5、淳祐六年(1246年),25岁的蓝常新离开福清徙居建宁崇善坊,重开基业。妻子李氏,福清人,生了5个儿子,长子万一郎嗣后离开建宁,肇居汀州宁化石壁,成了汀州蓝氏开基始祖。至今,从闽西南到粤东、赣南乃至 *** ,蓝吉甫的后裔满天下。
6、不过,笔者却从《八闽通志》和《福建通志》中找到一则记载,足以证明蓝吉甫入闽之前福建已有蓝氏族人世居。泉州府晋江籍学子蓝圭、蓝丞兄弟于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得中进士,而后蓝圭官居太常寺丞,蓝丞历任南剑州、汀州知州。北宋天圣八年比南宋宝庆元年早了近200年,明清福建省志中确凿无疑的记载,彻底打破了多年来闽西南蓝氏族人一致认为蓝吉甫是入闽之一人的传统说法。
7、明 *** 始,古福州府(辖今福州、宁德)成了全国畲族最集中的地方。遗憾的是,至今都找不到一部完整的蓝氏家族谱牒,能让人准确无误地知道他们明代以前生活在哪里,其家族先祖的名讳行状和世系排行。古福州府的畲族并不认同蓝吉甫是他们的先祖,他们中的大多数宁愿相信先辈流传下来的一段话:“祖上世居广东潮州,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共360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徙居罗源大浿头。盘王端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
8、据说这段话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唐景福元年(公元8 *** 年)二月,王潮以从弟彦复为都统,弟审知为都监,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但是,平湖洞在今福建中部沿海的莆田,王氏从莆田攻打福州何来广东入闽之说?能以“兵船助之”的当地滨海民众与其说是畲民还不如说是疍民更为恰当!
9、蓝氏究竟是何时入闽的呢?明清以来,浙江南部聚居了众多畲族先民,据悉大部分徙自福建东北部的福州、宁德两地。近些年当地的畲族古籍被大量发掘面世,其中不乏蓝氏家族谱牒的珍品。来自景宁、龙游、兰溪等地的十多部蓝氏族谱显示,虽然他们的祖先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迁入浙江,却有共同的世系渊源和共同的始祖蓝一可。现今流传于世保存完好的有 *** 三年的8卷和12卷两种刻本,为叙述方便,本文将它们统称为“蓝氏一可公宗谱”。
10、蓝氏一可公宗谱的卷首共收录新旧谱序26篇,创修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创修时有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的“草录一秩”作为参考。而后直至 *** 三年(1914年),共续修16次,其中宋代两次,元代3次,明代5次,清代5次。前后相距674年,平均每隔42年续修增补一次。正由于先祖的坚持不懈,使得该族谱世系格外清晰,内容翔实,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畲族族谱中实属罕见,对研究畲族历史渊源和家族迁徙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1、打开世系表可见,之一世为入闽始祖蓝一可,讳滋生,生于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 *** 年),卒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祖上世居南京,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公元 *** 9年)徙居福建上杭县大洋埠(又称蓝家渡)肇基创业。
12、第十三世,罗源始祖蓝允富,名玉斯,生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卒于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祖上世居上杭,于唐末五代梁 *** 年间徙迁罗源县南乡九都清格林家庄开基立业。其兄蓝允玫迁居南京,为当地高峰岗开基祖。蓝允富生4子,次子蓝力达于宋初由罗源移迁连江县西乡灵九峰傅庄,成为连江始祖。
13、第二十世,古田始祖蓝锡程,生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卒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蓝锡程在大观年间(1107年至1110年)曾任漳州通判,因受宦官 *** ,隐居古田大坪源小茶岭蓝家山,从此派衍古田。该蓝氏一可公族谱即由蓝锡程长孙蓝渭林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主持创修。
14、第三十世,福安始祖蓝丹山,生于元大德十一年(1370年),卒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祖上世居古田,于元末至正年间徙居福安东门。传至第三十四世蓝相益,生5子,于明代分别离开福安。长子蓝敬华、次子蓝敬太、三子蓝敬泉、四子蓝敬连迁居浙江处州云和、丽水等地,只有幼子蓝敬棠留居祖地。
15、综上所述,该蓝氏的历史迁徙流程是:唐朝时,蓝一可自南京迁至上杭;五代时,蓝允富迁至罗源,蓝力达迁至连江;宋朝时,蓝锡程迁至古田;元朝时,蓝丹山迁至福安;明朝时,蓝敬泉兄弟迁至浙江。
16、由于该世系表是最终移居浙江的蓝氏族人所编纂,按修谱惯例只详尽记述本支祖,对支派点到为止。不过从中仍可以得知,唐代有第四世蓝誉文移居广东潮州,第六世蓝芳永、蓝芳远移居安徽,第八世蓝进元移居四川雅安;宋代有第十六、十七世数支回迁上杭祖居地,第二十世蓝锡传移居安徽凤阳,第二十三世蓝钧启移居宁化石壁等等。
17、如果上述蓝氏一可公宗谱的记载真实可信,那么畲族蓝氏先民入闽就应该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公元 *** 9年),他们原居地为南京,肇基地是上杭,这倒应了闽东北、浙西南畲族《高皇歌》中常见的一句话:“都是南京一 *** 。”
18、罗源一带的蓝氏畲民信誓旦旦地认为他们的先祖早在唐末五代王审知主闽时期就入迁当地,看来这也不见得是空穴来风。五代后梁 *** 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在福州称闽王,据蓝氏一可公宗谱记载,其第十三世蓝允富正是在 *** 年间(公元907年至公元911年)徙迁罗源开基立业。
19、江西赣州是中原人氏入闽的集散地,至今赣州客家祖祠中还年年供奉蓝氏的神主牌,或许蓝一可是之一拨入闽,蓝吉甫是第二拨入闽,或许蓝吉甫只是蓝一可后裔中的一个支系。随着日后更多畲族古籍的发现,蓝氏入闽之谜将会找到最终的 *** 。
二、福建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这个问题如果去网上找肯定能找到很多 *** ,但是那样就没多大意义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我不敢说比谁更了解福建,但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对福建历史上出过的名人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在此,我就按朝代顺序外加一点对他们的认识,来介绍一些我所听闻过的福建名人(含福建籍)。
1.林默娘。宋朝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神 *** 。
2.朱熹。宋朝著名理学家,这位大家应该很熟悉。
3.宋慈。宋朝人,法医创始人,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说的就是他,大家应该也熟悉。
4.蔡京。宋朝著名奸相,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高俅,童贯同为宋徽宗身边的人物,上过 *** 传。
5.蔡襄。宋代名臣,书法家,宋仁宗"庆历名臣"之一,与米芾、黄庭坚、苏东坡并称"宋四家"。蔡襄与蔡京是同族人,不过名声差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宋四家里的蔡原本指蔡京,但因为其是大奸臣名声很差,所以改为蔡襄,这说法真假有 *** 证。
6.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的明朝抗倭名将,他俩也是 *** 。俞大猷是著名的武术家,写过一本叫做《剑经》的练武书籍。
7.王用汲。明朝官员,俞大猷的同乡,与海瑞是好友,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
8.洪承畴。明朝将领,后降清,在明清交际之际是个重要人物。
9.郑成功。 *** ,这 *** 家应该都熟悉。
10.林龙江。明朝思想家。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创立"三一教",后世尊称"三一教主"。这位名气可能没上述那些 *** ,但是他的义举很让人敬佩。
11.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名臣,影视剧里出现过。
12.林则徐。 *** 销烟,民族英雄,这位大家肯定熟悉。
林则徐之后的近代名人有很多,在此只列举几位不一一介绍了:严复、冰心、林徽因、林觉民、侯德榜、陈景润、叶飞、刘亚楼等,这些都是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人物。
三、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1、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共有8613名。
2、其中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明清进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兴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进士1299名。
3、明清进士在福州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
4、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 *** 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5、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6、据统计,清代福建中举人数共9967名, *** 在福建乡试(十府、两州、两卫、一八旗驻防) *** 有301人中举,名列福建全省第8位,次于福州府(4309名)、泉州府(1694名)等,高于邵武府(265名)、福宁府(195名)、龙岩州(177名)等。
7、自回归至嘉庆九年(1804), *** 乡试中举人数每科仅维持一两名,之后则厚积薄发,其科名甚至超过闽北、闽东以及闽西南的一些府州。戴显群认为,这是清 *** 对台政策倾斜以及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 科举的成就给福建增添光彩,同时对促进 *** 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之乡
9、人民网—清代科举六强福建忝列之末
四、莆田被誉为是进士之乡,那么什么姓氏中进士的人数最多呢
1、最近很多 *** 都在说这个莆田的进士之乡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吧,莆田被誉为是进士之乡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竟然叫进士之乡,那么在当地的姓氏中那种姓氏中的进士最多呢?对于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期待你的加入。
2、现在的莆田市辖境,与古代兴化军、兴化府辖境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原莆田和仙游两县。
3、莆田科举发达,据有关学者统计,自唐朝首创科举以来,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莆仙(含古兴化县)共有进士2482人,其中文进士1677人,武进士34人,特奏名进士588人,诸科97人,舍选16人,上舍释褐、赦文推恩等70人。其数量位居福建首位,在全国亦是科举发达之区。
4、众多进士中,有不少姓氏进士多达上百人,如莆田陈氏进士有342人,占莆田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一还多,陈姓是莆田大姓,至今仍是莆田人数最多的姓氏,有十八陈之说。除陈姓外,另有林氏进士达303人,方氏进士240人(其中仅宋代,方氏即有132人进士及第),黄氏进士186人,郑氏进士174人等。林、黄、郑等姓氏也都是莆田大姓。
5、而进士人数在百人以下的姓氏更多,例如吴氏进士83人,李氏进士82人,王氏进士60人,许氏进士46人,朱氏进士44人,刘氏进士39人,徐氏进士39人,翁氏进士32人等等。
6、参考文献:陈春阳:《莆仙科举文化盛况、特色及成因探析》
关于进士之乡福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