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乡公示?艺术之乡在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艺术之乡公示,艺术之乡在哪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小沧畲族乡的文化措施
  2. 浙江省竹编之乡在哪里
  3. 荫营镇的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小沧畲族乡的文化措施

各级各有关部门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在加快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抢救和挖掘工作,做到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既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又促进文化发展,做到在继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之为 *** *** 和经济建设服务。 1、领导重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2006年来,市委、市 *** 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连江、罗源等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福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纲要》,相继 *** 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州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为福清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建立少数民族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工作依据。

2、搞好评选和申报工作,推动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2007年,在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经组织评选认定,并经市 *** 批准,福清市有38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占8项,分别是:长乐琴江满族村台阁戏、罗源和连江畲族山歌、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服饰、畲族婚礼、畲族三月三乌饭节、连江滩涂泥撬等。同年,经市 *** 批准,福清市选送的畲族山歌、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畲族传统服饰、畲族传统医 *** 、八井拳、琴江台阁等6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 *** 批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继承。其中,畲族传统服饰、畲族传统医 *** 等2个项目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目前公示期已结束,有望于6月份正式获批。

以评选市级“文化艺术之乡”与申报省级“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对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和群众基础广泛的区域,进行评选命名,实施整体保护。2008年,经组织评选,市 *** 命名的市级“文化艺术之乡”有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连江小沧畲族乡、连江潘渡乡仁山村、罗源霍口乡福湖村、罗源飞竹镇飞竹居委会、罗源松山镇八井村、罗源起步镇潮格村等7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其中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罗源松山镇八井村、罗源飞竹镇飞竹居委会、连江潘渡乡仁山村、连江小沧乡等5个少数民族文化乡(村),被省文化厅列入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整体 *** 保护传承。琴江满族村还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3、开展文化展示和文艺演示,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福清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积极采集民族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 *** ,着力提高全社会对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福州市在市群众艺术馆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厅,在市博物馆设立了民俗展厅;罗源县成立了畲族中草 *** 研究所,在县博物馆设立民俗展厅,在县文化馆设立畲族舞蹈培训基地;连江县创办了民族服饰加工厂,展示畲族特色文化;长乐市投入巨资建成了琴 *** 旗文化博物馆等等。这些重要的平台和窗口,较好地展示了民族特色文化,使之得以更好地传承。

此外,福清市通过“福建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日活动”、“福州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晚会”、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等一系列文艺活动,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地位。

艺术之乡公示?艺术之乡在哪里-第1张图片-

4、投入专项经费,少数民族文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抢救、保护和修复。

福清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之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加快城乡建设的同时,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福清市少数民族文物中有1处国家级文物、5处市级文物、4处县(市)区级文物,以及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市财政在每年划拨文物工作经费的基础上,还投入大量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修复了国家级文物“萨氏民居”、市级文物“福州 *** 寺”等少数民族文物。相关县(市)区也投入资金,对民族文物进行保护,如长乐市投入150多万元,相继修复建成了琴 *** 旗文化博物馆、八旗广场、八旗水师兵营等,完成了首里街等遗址的保护规划方案,通过建设改变了琴江村的村容村貌,增加了旅游景点;连江县保护并修缮了小沧乡七里村古畲寨探花府、东风龙宫庙等,并将其列为县级文物。

二、浙江省竹编之乡在哪里

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的生活用品,而嵊州市也被称为浙江省的竹编之乡。

嵊州竹编 *** 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

嵊州竹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还为研究竹编生产历史和江南农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线索。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嵊州工艺竹编厂已于2002年11月停产,嵊州竹编后继乏人,亟待抢救、扶持。2022年9月,由于机构 *** ,该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为重新推荐保护单位,予以公示。

俞樟根,男,汉族,1932年11月生,浙江嵊州人,中国工艺美术 *** ,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竹编 *** *** 传承人,申报地区为浙江省嵊州市。

2008年,卢芹娟和黄士波编著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丛书——嵊州竹编》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嵊州市文化馆(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嵊州竹编”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三、荫营镇的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

1、 *** 在全国范围内命名了963个“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该市的荫营镇榜上有名,它是该市惟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2、此次命名活动自2007年1月启动以来,经过 *** 的评审、公示等程序,所有的命名工作已经结束。我省的霍州市等39个市、县、区、乡镇、街道获此称号。

3、荫营迓鼓是一种集说白、歌唱、舞蹈、伴奏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是荫营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传统的迓鼓演出素以元宵节为甚。长久以来,迓鼓以它独特的舞姿,精练的方土白话,简捷明快的曲调,泼辣、生动的表演形式,深受群众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

4、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迓鼓面临着断代危机,但是作为迓鼓艺术之乡的荫营镇,不甘丢失迓鼓艺术这一经历 *** 沧桑而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开始努力探索挖掘、传承和振兴迓鼓艺术的路子。2000年底撤乡并镇后,文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为迓鼓艺术的传承和振兴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环境。2001年荫营镇召开了由100多名各界文化人士参加的先进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全镇上下特别是文化艺术界,在迓鼓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方面形成了 *** 。2002年荫营镇又相继召开了创新乡土文化研讨会,专门针对迓鼓、戏剧等传统文化进行研讨,为迓鼓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 *** 指明了方向。为了引导迓鼓艺术的健康、快速、正确发展,荫营镇镇 *** 牵头制定了迓鼓艺术发展规划和措施,成立了迓鼓文化研究中心,三泉村相继成立锐智 *** ,专门从事迓鼓艺术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创作。在短短的几年内,荫营的迓鼓艺术逐步开始振兴,全镇涌现出了下荫营村、三泉村、下白泉村等迓鼓文化村。2002年下荫营村隆重推出由100多人参演的大型广场迓鼓,为迓鼓艺术的振兴打响了之一炮。之后,下白泉村、三泉村创作的迓鼓节目相继登上镇、区、市各级文艺汇演的舞台,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现代迓鼓在一代代迓鼓艺人不断的努力 *** 中,在继承原有的动作和曲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众多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素材,不断汲取本地评说、莲花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长,在表现人们的生活、理想、志趣与爱憎感情上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爽直泼辣,更加富有神韵,成为新时期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的主力军。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迓鼓艺术,荫营迓鼓申报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公示 术之乡 哪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