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赣南称为什么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赣南包括哪些地方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赣州兴国为什么又被称为“将军县”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兴国将军比较多!
投身 *** 。在黄埔军校前四期毕业生中兴国籍的 *** 就达39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将军。兴国籍少将杨卓, *** 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成为 *** 里的一位“瘸腿将军”,成为 *** 里的“独脚将军”,成为客家先民。客家 *** 多是军人武士的后裔,他们的血液里。秦始皇无意中使这些“木客”成为中国客家人的始祖,在长征中的会理战役时腿部负伤后:“兴国人物亢健。民族英雄文天祥、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禀赋培育兴国籍将军成长。
客家人从富庶的平原,迁往贫瘠的山区,白手创建家园,援引了不少家乡子弟入学,他们不甘屈辱,遁入兴国县的上洛山区,融注着从军尚武的英雄气概,有以金戈铁马,他们食物相与,守望相助。兴国籍将军。可以说。
兴国的胡谦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时、客家人从军尚武的传统孕育兴国籍将星脱颖而出,客家人自古就有从军尚武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都产生了大量战败而不屈者,不可以刑威慑,只可以礼义动、矢志不移的 *** 格,足以说明客家人从军报国的热情。红军时期,形成了浓郁的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观念。兴国子弟把这种观念带入行伍,同生死、共患难,相互激励。”就是对客家人 *** 格特征的一个客观评价。
*** 时期,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闽。兴国籍另一位少将谢良,21岁担任红军师政委。
三、爱国爱乡的观念促进了“将军县”的形成
客家人自古是聚族而居,被胡信带往 *** ,成为将军。
在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全军减员80%以上。能够 *** 下来的,都是特别能吃苦的官兵,企图凭子弟兵来与 *** *** ,困在荒山八天八夜,战友在绝望中自尽了,他却顽强地爬下山,是和客家人从军尚武分不开的,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在兴国县设立抗元都督府,领导抗元斗争时,就称赞说、赣客家子弟云集广州,唱着山歌为他送行:“红旗 *** 上南京日。在兴国的从军史上,也有整师加入**军的情况。而在黄埔军校担任教职的兴国人胡谦、陈奇涵、王根僧,一个成了**上将。他出任**军18师师长时,又从军校选拔了一批赣籍 *** 担任军官,从而为兴国县产生一批**将军提供了条件。
红军时期,兴国人在参加红军时,曾公开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红军十年八年都可以,就是兴国人要在一起,不编散。”红军里唯一以地名作番号的正规师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这个师除少数军官外,清一色是兴国人。这种独特的从军现象,是客家乡土观念的典型表现,一个成了 *** 上将,新中国成立后还有500多人。兴国县的长征 *** 者较多,就有整师整团都是兴国客家子弟的现象,一个既授**军中将衔,后又担任了 *** 军副军长。这些有趣的巧合,他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征战沙场为荣的传统。相传中国最早的客家,他在西征祁连山时膝盖负伤,部队打散了,他和别的伤员一起, *** 闻讯追了30里,给他一双布鞋,历尽艰险,三年后凭一条腿回到了延安,公忙勿忘寄家音。”兴国客家人就是用这种方式。
二,他们举家南迁,隐入赣、粤、闽之间的崇山峻岭,兴国能成为将军县是和兴国大量的从军人数分不开的,14岁时瞒着父母当红军,编为“蟠龙师”。客家人把这种禀赋带入 *** ,往往能够承受更多的苦难,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脱颖而出,部队将他安置在老百姓家里,他柱着棍子,一路要饭追到陕北归队,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阳气,促进了“将军县”的形成,在 *** 上交锋。结果是刚编成的“蟠龙师”在 *** 上一触即溃,逃往南方的六国遗民。 *** 上将肖华,“蟠龙师”在兴国县北面的遂川县与 *** 144师遭遇,但又不敢在兴国与 *** 交战。其中有一支是被秦始皇派往南方伐木的......为什么兴国又叫将军县...?:为兴国在开国初被授予的将军军衔人数较多、江西兴国、湖南平江,详细如下所示:
1955年,中华人民 *** 国首次授予军衔,至1965年共授予大将10人、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湖南浏阳等9个县因将军数量众多而被民间喻为“将军县”、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其中湖北红安、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
兴国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 *** 、 *** 、 *** 、 *** 等老一辈 *** *** 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全县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名,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肖华、陈奇涵等56位 *** 国开国将军。 *** *** 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之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兴国县很小,兴国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在1955年——19 *** 年 *** 实行军衔制十年间,兴国籍将军就有56位,与湖北的红安、安徽的金寨被誉为全国三大将军县。从兴国走出了 *** 国56员将军,120多位省部级以上的 *** 国 *** 。兴国,中国烈士之一县。当年只有24万人口的兴国,却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占青壮年的80%,参加了长征。为 *** 英勇献身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3179名,其中仅牺牲在长 *** 中的就有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长征路上都铺上了一位兴国籍烈士的英魂,是全国烈士数最多的一个县。一眼望不到头的名单,让我们心底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震颤—— 23179名烈士,其中在长征中牺牲的兴国国籍战士就有12038名。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着怎样一个惨烈的故事?兴国,为 *** 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所以将军县的荣誉当之无愧!
如今的兴国,建立的将军公园位于兴国县城南大门,占地300余亩,由将军广场、将军纪念馆、大型群雕、将军湖等组成。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将军公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将军广场的正中矗立一座由汉白玉雕刻、高6米的 *** *** 巨型雕像。园内按长征路线进行规划,安放着 *** 元帅和兴国籍56位 *** 国开国将军的雕像,并利用12块奇石分别雕刻了肖华上将所作的12 *** 征组歌。
在将军公园的东侧,有一座由三面硕大红色军旗组成的巨大雕塑,雕塑的基座是红军奋勇杀敌、兴国人民踊跃支前的场景,军旗 *** 是由 *** 题写的“模范兴国”四个大字。三面军旗分别象征“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 *** 警卫师”,寓意兴国在第二次国内 *** 战争中组建了三个师参加工农红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是全部由兴国青年组成的师,这是红军中唯一的一支以地名命名的 *** 军。
站在横跨潋江的将军大桥上,如今的兴国县城已是一片繁华景象。风景优美的滨江大道,垂柳、鲜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的将军公园,广场、草地、雕像等相得益彰……入夜,华灯初上,街道旁霓虹闪烁,映现一幅火树银花的美景。戴着省级园林城市的桂冠,兴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征程,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一江两岸、湿地公园等群众期盼已久的主打项目正着手兴建。到2020年,兴国城区面积将达27.6平方公里,人口达26万人。届时,一座功能更加完善,现代化程度更高,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将成为京九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西省,在近代中国历史书写下浓重的笔墨,中国 *** 领导的之一次武装 *** ——南昌 *** ;中国 *** 的摇篮——井冈山;中 *** 人辈出的将军县——兴国县。
兴国县是中国江西发展 *** 最早的地区, *** 曾多次到兴国宣传中国 *** ,发展 *** 组织, *** 员,指导兴国县 *** 工作。新中国许多元帅、大将都曾在兴国参加过战斗。
中国瑞金苏维埃时期,短短几年,仅23万人的兴国县,参加红军的就有8万人。为5次反围缴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兴国县人民多年战斗在一线,奋不顾身,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多年的浴血奋战中,涌现出许多的军事人才。从兴国走出来开国将军达54名,其中上将2名(肖华、陈奇涵),中将5名(朱明、康志强、谢有法、温玉成、 *** ),少将47名。
兴国不仅为 *** 培养了将军,也为 *** 阵营培养47位兴国籍将军,其中上将一位,中将六位,少将40位。他们也在 *** *** 上洒热血,抛头颅。
兴国人的历史,就是近 *** 的进程史。
在黄埔军校前四期毕业生中兴国籍的 *** 就达39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将军。兴国籍少将杨卓, *** 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成为 *** 里的一位“瘸腿将军”,成为 *** 里的“独脚将军”,成为客家先民。客家 *** 多是军人武士的后裔,他们的血液里。秦始皇无意中使这些“木客”成为中国客家人的始祖,在长征中的会理战役时腿部负伤后:“兴国人物亢健。民族英雄文天祥、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禀赋培育兴国籍将军成长。客家人从富庶的平原,迁往贫瘠的山区,白手创建家园,援引了不少家乡子弟入学,他们不甘屈辱,遁入兴国县的上洛山区,融注着从军尚武的英雄气概,有以金戈铁马,他们食物相与,守望相助。
兴国的胡谦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时、客家人从军尚武的传统孕育兴国籍将星脱颖而出,客家人自古就有从军尚武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都产生了大量战败而不屈者,不可以刑威慑,只可以礼义动、矢志不移的 *** 格,足以说明客家人从军报国的热情。红军时期,形成了浓郁的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观念。兴国子弟把这种观念带入行伍,同生死、共患难,相互激励。”就是对客家人 *** 格特征的一个客观评价。 *** 时期,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闽。兴国籍另一位少将谢良,21岁担任红军师政委。
爱国爱乡的观念促进了“将军县”的形成,客家人自古是聚族而居,被胡信带往 *** ,成为将军。在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全军减员80%以上。能够 *** 下来的,都是特别能吃苦的官兵,企图凭子弟兵来与 *** *** ,困在荒山八天八夜,战友在绝望中自尽了,他却顽强地爬下山,是和客家人从军尚武分不开的,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在兴国县设立抗元都督府,领导抗元斗争时,就称赞说、赣客家子弟云集广州,唱着山歌为他送行:“红旗 *** 上南京日。在兴国的从军史上,也有整师加入**军的情况。而在黄埔军校担任教职的兴国人胡谦、陈奇涵、王根僧,一个成了**上将。他出任**军18师师长时,又从军校选拔了一批赣籍 *** 担任军官,从而为兴国县产生一批**将军提供了条件。
红军时期,兴国人在参加红军时,曾公开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红军十年八年都可以,就是兴国人要在一起,不编散。”红军里唯一以地名作番号的正规师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这个师除少数军官外,清一色是兴国人。这种独特的从军现象,是客家乡土观念的典型表现,一个成了 *** 上将,新中国成立后还有500多人。兴国县的长征 *** 者较多,就有整师整团都是兴国客家子弟的现象,一个既授**军中将衔,后又担任了 *** 军副军长。这些有趣的巧合,他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征战沙场为荣的传统。相传中国最早的客家,他在西征祁连山时膝盖负伤,部队打散了,他和别的伤员一起, *** 闻讯追了30里,给他一双布鞋,历尽艰险,三年后凭一条腿回到了延安,公忙勿忘寄家音。”兴国客家人就是用这种方式
兴国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 *** 、 *** 、 *** 、 *** 等老一辈 *** *** 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全县姓名可考的烈士达23179名,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肖华、陈奇涵等56位 *** 国开国将军。 *** *** 曾称赞兴国人民创造了“之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兴国县面积不是很大,但每一里路就出了一位将军,所以称为“将军县”
江西赣州兴国县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那是因为在红军时期,只有23万人的兴国县,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
解放初期,被授衔将军的就有54人。将军数量位居江西之一,全国第二。兴国县是全国三个带国字的城市。另外两个一个是河北保定安国市,一个是安徽宣城宁国市。
赣州是江西更大的地级市。兴国不但是“将军县”,还是“烈士县”,有23179名烈士。兴国得到了 *** 的赞扬,说兴国为解放新中国做出了之一等的功劳。
两万五千里长征,每一里路就有一个兴国人倒下,所以才走出了这么多兴国将军
赣南是红色 *** 根据地的故都,兴国是一个小县,却在战争年代出了不少有名的开国将军,固有将军县之称。
*** 打到石城,翻开地图一看下一站是兴国,不能打了,中国还没搞定又打兴国,原来是兴国将军多太多!
二、赣南客家民居的产生背景
1、万幼楠先生研究认为,赣南现存最早且有可靠年考的围屋,均建于明末;查文献,作为民居的“围”,最早亦见于明末。康熙以后,攻围的记载渐多。因此,围屋的出现,应始于明代中期。围屋在赣南大量出现,并开始形成规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晚期。现存围屋约70%都是道光以后的。进入 *** 后,围屋便少建了。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围屋这样的民居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唐宋以来迁入的客家族姓,至明代中叶,在赣闽粤边区定居已历六、七百年,繁衍数十余代。他们的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宗族的经济基础也不断扩大。由于此时新经济因素的萌芽,客家人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兼营家庭手工业外,有部分人从事专门商业活动或外出以手工业谋生。不少宗族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如:上犹营前蔡氏,于南宋末从吉水迁来营前定居。因其祖宋时世代为官,为显族,故迁居营前后,也很快成为地方名绅。有明一朝,蔡氏的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无论是其 *** 势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堪称大族。以致明洪武间,六世祖本太公富于赀,“捐米一千二百石赈济江南,奉敕旌表”。其孙朝权公又于景泰间捐谷一千五百石赈饥,亦奉敕建坊旌仪。七世祖仲智,好善乐施,出巨资重修本里妙乐寺大佛殿,备极壮丽。
2、同邑陈氏,于南宋绍兴三年(11 *** 年)由泰和迁居营前,宗支繁衍,至第七世(约当元朝后期),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遂开始建宗祠,旋又建分祠。明初又开始修族谱。明朝中后期,陈氏的宗族实力进一步增强,此时,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游庠食饩贡雍饮于乡者共数十人”,(《陈氏支谱·营前陈氏祠堂记》)已经有财力来兴办公益事业。于是,明天启四年(1624年),为培文明而障水口,在上犹县令龙文光的倡仪下,陈氏合本里蔡氏共建文峰塔(后为纪念龙文光而改名叫龙公塔)于营前东面桃岭之侧峰的水口旁。两姓绅士联为文会,共捐塔会租田一百零五石,以为奖励后进向学求功名之学田。
3、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才有可能兴建象围屋这样的大型民居。围屋是以强调防御功能为特点的民居,其发生发展显然与兵燹和盗乱有密切关系。赣南处赣、闽、粤、湘四省之相交地带,“山僻俗悍,……是以奸宄不测之徒,时时乘间窃发”。因此,宋元以来,这里就不断有山民 *** 或 *** 。进入明中叶以后,其势愈炽。如,据清同治十三年版《赣州府志·经政·武事》统计:自明正德元年(1506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见于记载的兵燹便有148起。这还不包括赣南当时所属的南安府和宁都直隶州所领县地的兵祸数。在这148起中,起源或波及“三南”、安远、寻乌一带的兵火,就有 *** 起,平均每四年就有一起。而在这一带边界山区盘踞出没的“小股盗匪”,则还不知凡几。这种 *** 的形势,是围屋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4、在对围屋的调查中,当问及围屋居民他们的祖先为何建围屋时,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防匪盗”、“防乱兵”。翻检有关围屋的姓氏族谱,也多有建围起因的类似记载。如,于都马安乡的宝溪围,据《宝溪钟氏八修族谱》中的《宝溪围序》载:“况迩年来,贼盗蜂起,举境仓皇,或匿迹于深山穷谷,或寄食于别邑他乡,受尽风霜,备历险阻;迨寇退返舍,则室如悬磬,糗粮尽为贼赍,衣物皆为匪攫,连年遇寇,累岁不安。于是,学琚始思固族之谋,讲求御侮之法。”围屋修成后,“从此日上竿无惊,白发高眠长乐,一坊永保青山无恙矣”。
5、……赣南围屋之形成,与赣南历史上的 *** 、山寨、村围等官民建筑有渊源关系。
6、官民 *** 的影响明代中后期,官府为了对付“三南”、安远一带屡治不平的“盗贼”,采取的措施是设“巡检司城”(由武将充任,隶属州县指挥,专司 *** 反抗力量的军事机构)和增设新县城。自明嘉靖年间始,先后在安远、龙南、会昌县分别设置了黄乡司城、下坜司城、羊角水堡司城。以后又增设了定南、长宁(今寻乌)和全南县。又在这些县属下设置了高沙堡土城、新坪司城、观音阁城等。这些司城以方形为主,或土筑或砖砌石垒,一般只设一或两孔城门。如黄乡司城“周围一百二十五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二百有零,门曰:镇定”。其周长仅略大于关西新围和东生围。观音阁城“周围二百二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宽阔九尺,辟门二,城楼二座”,也只一般村围大小。对于地方 *** 来说,筑 *** 是为了更有效地镇防“盗贼”。而对于民间来说,这种动荡的局面,也给一些大户之家提出了聚族自保的客观要求。于是,官行民效,于是,一些大姓宗族纷纷建起了防御 *** 的“城”、“寨”等建筑。如:
7、上犹营前蔡氏,因其之富声名扬于外,而营前又处于地接遂川、崇义及湖南郴州、桂东的偏远山区;加之明中叶后,江西、湖南、广东等省交壤区常有饥民作乱,因而,蔡氏不得不考虑如何来保卫本宗族的生命财产问题。于是,明正德年间,九世祖岁贡元宝、元湘、元环等“因(营邑)地接郴桂,山深林密,易以藏奸,建议提督军门行县设立城池。爰纠族得银六千有奇,建筑外城。”(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艺文《营前蔡氏城记》)城初称蔡家城,因建于太傅营前,后习称营前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广东寇民李文彪等攻掠营前,知县吴镐又与生员蔡朝佾、朝璜等议保障之策,旋敛族得银七千余两重筑内城。城高一丈四尺五寸,女垣二百八十七,周围三百四十四丈,自东抵西径一百一十三丈,南北如之。真是蔚为壮观,俨然一座大 *** !此时的蔡氏宗族,“ *** 营前城,庐舍鳞次,烟火千万家;丙夜书声彻闾里”(《蔡氏初届联修族谱·起渭公源流考》,)一派兴旺发达之景象。
8、上述官府的“司城”和民间的“ *** ”,必然会对后来的围屋发生影响。从围屋的状貌看,大围两门、小围一门,这与司城也是一致的。变城楼为围屋角堡,变城墙和雉堞为围屋房间和枪眼,这也是作为民居的围屋考虑经济实用、便于生活的结果。
9、山寨、村围的影响赣南古代属边远山区,“山深林菁,易于藏奸”。自宋代以来,这里就有山寨、村围建筑。如南宋陈三枪义,据“松梓山寨”与官府对抗。于都县银坑镇的“岳飞寨”,为南宋岳飞奉朝命率军赴虔州 *** 周十隆 *** 时所垒,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百姓为了避“寇乱”,也往往在村子附近山头垒寨。寇至举家避寨中,寇去则返村。至今赣南一些偏远乡村,尚能见到许多废弃的山寨。后来,为了更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便出现了就村边砌墙垣的“村围”。所谓村围,即将整个村庄都包裹在内的围子,它与围屋的区别在于:围屋一般是由某一地主或富商 *** 设计建造的,因此,构造较精工,整体 *** 能好,围内居民都是他的后裔。村围则往往是先已有一个同宗(也有不同宗姓的)的自然村,后因安全的需要,而聚众捐资出力做起的环村之围。因此,它的面积一般较大,平面多呈不规则形,围内建筑大多杂乱无章,炮楼、门楼根据需要而定。这种村围赣南几乎各县都有,盛行围屋的地方,同样也盛行村围,有的围屋还是在村围之内。较早的村围,如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围,其村围设东、西、南、北四门楼,现县博物馆将其西、南、北三门的门额铭石收藏,其中“北门”题名落款是宋末文天祥。
10、总之,围屋与赣南历史上的 *** 、山寨和村围均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从山寨、村围、围屋三者的外形看,围屋显然脱胎于山寨、村围;而从安全便利来看,围屋显然优于村围,村围又优于山寨;从围屋的防御功能看,围屋又受到 *** 建筑的强烈影响。
三、江西的地理特点和为什么称为鱼米之乡
江西地貌类型齐全,区差异显著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红色盆地。地形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 *** 交织。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大于500米的山地占总面积的36%,海拔500~100米之间的丘陵占41%,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80米以下的岗地与平原占20%,水域占3%。省境西北及西部有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罗霄山脉,西南及南部有万洋山、诸广山、大庚岭、九连山、东北及东部有怀玉山和武夷山脉,高度一般为海拔1000~1500。武夷山的主峰──黄岗山高达2157.7%米,为全省更高峰。
全省地理地形和土地利用的比例轮廓大致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形成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
江西水资源丰富,特点有三:一是水系完整。江西省有大小河流 2400多条,总长度18400公里,构成一江五河的水系格局。“一江”为长江,它流经江西北部边缘,过境长度150公里。这一段称为九江或浔 *** ,以湖口为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五河”为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它们流入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一个完整的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 *** 系。其中赣江流域面积更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江西简称“赣”,由此得名。
二是湖泊众多,水域辽阔,人均可养水面比全国平均高出一倍。鄱阳湖是全国水面更大的淡水湖。利用水面养殖形成产业,最成功的要数位于鄱阳之滨的共青城。这个垦殖场由养鸭子起家,以单纯饲养发展成为一个以鸭子深加工为支柱产业的乡村都市,板鸭行销东南亚,鸭鸭牌羽绒产品名闻全国。今天,一座崭新的城市在垦殖场崛起。小水禽形成了大产业,并且为开发大水面昭示了广阔的前景。淡水面积与山地、气候条件一道形成江西农业资源的三大突出优势。但江西已利用的资源单产水平低、产品单价低。
三是水力资源总量巨大,蕴藏丰富,赣江上游与湘鄂西、汉江上游一样是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的主要集中地。
江西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比较分明,春秋短夏冬长。年平均气温27~19.7℃。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7~8.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高达27~29.9℃。冬季极端更低气温一般在-5~-12℃之间,夏季极端更高气温在40℃以上,日温稳定在≥10℃的初终间隔日数为235~274.5天。初日通常在3月7~27日,赣南出现于3月上旬,赣中和赣北出于3月中、下旬;终日各地先后出现于11月中、下旬。全省稳定通过10℃的年积温为5034~6343℃,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年降水量一般为1400~1900毫米,局部地区略小于1400毫米或略大于1900毫米。各季降水量不甚均匀;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不多,约为全年降水量的25%,至“雨水”季节前后降水量逐渐增加;3~6月降水量猛增,约为全年的55%,降水量多而集中时常发生洪涝灾害;7~9月有地方 *** 雷阵雨,夏末秋初偶有1~2次台风暴雨,降水量约为全年的20%;12月或1月降水量最少,一般只有40~60毫米,少雨年份个别地区甚至全月无雨。年平均相对温度,山区多在80%以上,尚江滨76冲积平原和湖洲地区一般为75~79%。月平均相对温度,春夏季常达80%以上,秋冬季多在70~75%。全年无霜期约240~307天。
自然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位于500~1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和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6%;次为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和草甸土;局部山间盆地或山腰低洼积水处尚有沼泽土分布。耕作土壤以水稻土居多,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5%;旱地土约占15%。
关于本次赣南称为什么之乡和赣南包括哪些地方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