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花灯歌舞之乡(秀山花灯舞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重庆花灯歌舞之乡,以及秀山花灯舞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花灯的重庆秀山花灯
  2. 重庆还有那些民风民俗
  3. 历史悠久的重庆秀山花灯文化

一、花灯的重庆秀山花灯

1、秀山花灯是中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 *** 、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中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更具 *** *** ,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2、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于各地花灯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场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花灯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重庆渝东南花灯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 *** 表演艺术。

3、渝东南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韵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据历史记载,它起源于元代的跳团团(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载歌载舞,连说带唱),明代又融入采茶戏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灯之称。后来,又发展为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4、在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金花 *** 、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5、跳灯,是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6、辞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 *** 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秀山、酉阳花灯的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双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灯)、花灯戏(剧)等。

7、表演中,演员演唱的歌词叫花灯词。花灯词浓郁的乡土气息,陈述内容,表达情节,抒 *** 感,吸引观众。其中,有些花灯词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民间小调以有采茶戏、花鼓戏等地主戏曲原唱词。

8、除花灯戏外,表演只有一旦一丑两个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赖花子或别的名字。跳时,幺妹子头梳长辨,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着丁丁步,载歌载舞,表演天真活泼、诙谐、泼辣的角色。赖花子则把头巾扎成半边月,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幺妹子转,表演滑稽、诙谐的角色,唱词句型灵活,可长可短,既可长篇道上演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秀山、酉阳花灯以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风格独特而脍炙人口,广泛流传。著名的花灯歌曲《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就登上了全国的大雅之堂,享誉国内外。

9、秀山、酉阳花灯音乐,除外来的音乐成分外,还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风格、风情的音乐形态,旋律优美、转调新颖、结构规范、节奏鲜明,富有舞蹈 *** ,给人以诙谐风趣、喜庆欢乐之感。秀山花灯主要分布在兰桥、溶溪、峨溶一带,主要剧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箍桶匠》、《小媳妇》、《盘花》、《表妹盘花》、《老伴盘花》、《三碗饭盘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徐氏做媒》、《玉乐瓶》、《下南京》、《卖花记》、《五杯酒》、《三碗饭》、《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闹江州》、《陈姑赶潘》、《四季景》、《万花池》、《宝儿搂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打渔救生》、《王大娘补缸》、《百花赠剑》、《安安送米》、《送报条》、《闹五更》《开财门》等30余折。这些小戏大多是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爱情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活泼轻松、风趣诙谐的特点,乡土气息浓郁,内容虽然单调粗浅,但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二、重庆还有那些民风民俗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重庆人“干燥”,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夹几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儿土气,宽容中有几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热闹。

重庆人好吃麻辣烫的火锅,越热卖得越火,越热吃的人越多,越吃品种越齐全, *** 火锅、四味火锅、 *** 膳火锅、鱼头火锅、全羊火锅,样样吃遍,得排上十天半月。

重庆个体餐饮业,以特色菜品和服务招揽食客,形成南山泉水鸡、六公里啤酒鸭美食一条街、歌乐山辣子鸡、磁器口豆花鱼、潼南太安鱼、壁山来风鱼等有影响的美食地带。

重庆人脚劲好,因为出门就爬坡上坎,男女老少个个得到锻炼,还练出了重庆姑 *** 杨柳小蛮腰。多雾的冬天和湿热的夏季还给了姑娘们细腻白净的肌肤;从小吃惯麻辣鲜香的川菜,使她们情 *** 火烈,心直口快,一说话就把嗓门吊得高高。

老人们爱听川剧,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热闹非凡。

街头茶馆,便宜随和,一张方桌,一把竹椅,再加一元钱一碗的盖碗茶,边DP边听旁人闲话,看车水马龙,自在退遥;豪华茶楼,舒适安静,有琴师送过来动听音乐,有穿对襟大褂的“茶博士”用长而细嘴的茶壶为客人续水,有惊无险,有空去铜梁看龙灯,那里是龙灯之乡。铜梁龙灯历史悠久,起于隋唐,盛于明清,誉于当今。“合川灯,大足鱼,铜梁龙”的说法从古代传到今天。铜梁龙灯舞,以大道具、大动作、大场面表现大气势、大热闹、大欢乐,再配以欢快的民间吹打乐,激烈的民间烟火,烘托出热烈的喜庆气氛。

重庆杂技,中外闻名,重庆杂技艺术团《晃板晓碗》获第九届世界未来杂技大赛银奖和全国杂技大赛金狮奖;《转碟》、《地圈》获全国杂技大赛银狮奖。

荣昌折扇,精致典雅, *** 考究,工艺精湛,品种繁多,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是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

还有,大足龙水刀可买,綦江农民画可看,万州“谭木匠”木梳名闻天下。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 *** 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 *** 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 *** 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重庆市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这里盛开着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版画奇葩——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

綦江农民版画是中 *** 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 *** 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 *** 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活”是说舞龙 *** 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处,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尤以花灯最受亲睐。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起源于元代土著人的“跳团团”,受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步演变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花灯道具:花灯,有花有灯。花,手工剪成的各种花镶贴在灯,五彩缤纷;灯,竹篾扎制,白纸糊,贴新边,挂彩吊,分为四角、六角、方形,开道照明,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扇,蒲扇、折扇、双扇,舞动技巧称“扇子功”,有难度;桌,原始花灯的主要道具。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唐代,流传至今。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旷豪放的民族 *** 格。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

九龙坡区九龙镇地处重庆西郊,辖6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农业人口8000余人。20余年来,九龙镇不懈地探索发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联创作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扎根民间沃土,通过书画、篆刻等载体,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峡,七渡扶桑。

九龙楹联以其生动的形式、高雅的格调、独特的韵味,辅以书法、金石,颇具观赏 *** 。截至1999年底,九龙镇有3600余人次的群众已经创作出作品24000余幅,其中有万余幅作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有260余幅偻刻在木、石、竹、砖、不锈钢等材料上常年悬挂各地;已经编印《九龙楹联》22辑,累计上万册。2000年3月,九龙楹联获得了“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

重庆花灯歌舞之乡(秀山花灯舞蹈)-第1张图片-

传统的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竹帘被誉为“梁平三绝”。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梁山灯戏俗称“包头戏”,是梁平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剧种。远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2),它就从民间“玩灯”和“秧歌戏”中脱颖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灯戏遍及城乡,逢节日盛会,筑台竞演,逐渐向周围传播,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和南国13个省市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剧种的“梁山调腔系”。

梁平年画曾被誉为“天府之国”三大年画之一。梁平年画起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造型独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充满强烈的乡土气息,技术上具备了动画、剪纸和漫画的效果,其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久看不厌。

梁平竹帘 *** 工艺已逾 *** 历史。具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之一帘”之称。

梁平竹帘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并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多种表现手法, *** 出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它色泽典雅、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吹打乐演奏都是有着较长历史渊源的山区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习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于广大山民中,不断继承、发掘、创新的民间吹打乐形成了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特点,成为山区农村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

接龙民间吹打乐被誉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点:品种多样、曲调丰富、师传乐班、流派纷呈。1991年接龙成立了民间吹打乐协会,时有会员500余人;1996年接龙镇成立了民间吹乐艺术团。1991年底,重庆市文化局命名接龙地区为“民间吹乐之乡”。在2000年3月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晚报等单位通过群众 *** 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评出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专指巴南区接龙镇和万盛区金桥乡的民间吹打乐。

木洞位于重庆东面,长江南岸,是重庆市巴南区的一个镇。木洞山歌有曲调100多种,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还有风俗歌、舞歌等。劳动号子有船歌、石工、搬运、作坊、农事号子和劳动歌,如跑堂调等;山歌有禾籁、神歌、盘歌、罗儿调等,尤以禾籁和盘歌最有特色。木洞打(唱)禾籁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籁、连八句之分;盘歌除自盘外,还有对盘、连句盘,多为即兴之唱,随和自然,生动活泼;小调有启智歌、修房歌、叙事歌、时调谣曲、吟诵调等;风俗歌有节令歌、酒歌、寿礼歌等。

木洞人的山歌从乡村田野、小溪大河唱到了城市的文艺舞台、高等学府、影视荧屏;从长江岸边唱到了川西平原,闻名遐迩。1990年重庆市文化局命名木洞镇为“山歌之乡”。

三、历史悠久的重庆秀山花灯文化

1、重庆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重庆地处巴蜀之地。由于重庆当地拥有苗族自治县和土族自治县等,所以重庆文化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当地的文化,今天就由小编我向大家介绍历史悠久的重庆秀山花灯文化。

2、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 *** 、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3、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更具 *** *** 而命名,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4、秀山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苗、汉各族人民喜爱民间歌舞,她历史悠久,遍及全县各村寨、城镇,其中尤以隘口、清溪、兰桥、平凯、迎凤、涌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为最盛。秀山花灯传统的表演形式有两种。

5、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于各地花灯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场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花灯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6、秀山花灯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 *** 表演艺术。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7、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韵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据历史记载,它起源于元代的跳团团(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载歌载舞,连说带唱),明代又融入采茶戏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灯之称。后来,又发展为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

8、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京东大鼓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花灯 秀山 重庆 舞蹈 舞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