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求树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求树之乡以及种一棵树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针枞树之乡》简介及片段翻译心得_万源市花萼乡枞树梁村
1、摘要:朱厄特是美国乡土文学的 *** 人物,她的《针枞树之乡》被认为是其更优秀的一部作品。美国20世纪初著名女作家威拉凯瑟对这部作品评价极高,称它为与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和马克·吐温的《 *** 贝里费恩历险记》一起是并驾齐驱的三部美国小说传世之作之一1。本文对朱厄特这位作者进行了简单介绍,也对其的文字风格有简单阐述,同时截取了此书的第19章节,讲述了翻译其的思路。
2、关键词:朱厄特;女 *** 视角;翻译原则
3、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5、这段文字来自于小说“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的第十九章节,这部小说所熟知的中文译名是《针枞树之乡》。该书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萨拉·奥纳·朱厄特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重要 *** 人物,她以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村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以简单、自然、优美、精致的风格赢得赞誉。
6、《针枞树之乡》是一系列的小故事组成的,在一些文学评论家看来,这是朱厄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结构松散,不仅仅被视为一部小说,而是一连串的短篇描写,通过作品的外部环境和主题构成完整的结构。像朱厄特一样,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一位单身女 *** ,一位作者,女主角结束了有房东陪伴的日子,然后在一个空校舍继续写作,同时依旧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她的 *** 托德夫人。2朱厄特的作品常被人批评没有档次,作品中没有战争,没有 *** 这些宏大的场面,因此被批评是低档次的文学。但实际上她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以女 *** 为文本创造者和文本中心的叙事结构,从而打破了美国主流文化将男 *** 作为创作主体、把女 *** 作为文学作品中附属物的角色模式3。19世纪男 *** 作家的经典作品中常以主人公逃离文明社会作为反叛的方式,与此相反,朱厄特的笔下是一群在已丧失了经济活力的乡村小镇坚持生活下来的妇女。朱厄特是把女 *** 作为生活的砥柱来描写的。她塑造的女 *** 角色身上实际上就有某些所谓的男 *** 素质。但朱厄特更强调女 *** 素质的优越,强调女 *** 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可取代的作用4。
7、(1)"There was *** n more elaborate reading *** tter on an excellent early-apple pie which we began to share and eat, precept upon precept."中的"precept upon precept"中的precept这个词的本义是“戒律,格言,准则”。而precept upon precept这个短语是出现在《以赛亚书(Isaiah 28:13)》中,“But the word of the LORD was unto them precept upon precept, precept upon precept; line upon line, line upon line; here a little, and there a little; that they might go, and fall backward, and be broken, and snared, and taken.”5在这里被翻译为“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也出现在大卫贝德纳先生(Elder D *** id A. Bednar)的一篇演说中。这个短语是具有 *** 色彩的,而在这里,我认为就是指大家有各种想法,不同的说道,反其道而行之,是没有准则,没有戒律的意思。因此我将它融入到前面的话一并翻译了“七嘴八舌的讨论哪种苹果派更好”。
8、(2)"when the long faded garland of verses came to an appealing end,"翻译时增词“朗诵完”,“当女诗人朗诵完了一首诗歌之后,托德夫人便开始在我面前夸赞她。”
9、(3)"There were enough young persons at the reunion, but it is the old who really value such opportunities."用增词,为了完整的说明为什么上了岁数的人更加珍惜这种机会,我增加了一句话加以解释“因为对于他们会面的机会是见一次少一次。”
10、(4)"This one, at least, had been very interesting. I fancied that old feuds had been overlooked, and the old saying that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使用归化的原则,译为“血浓于水”。
11、(5)所有的语句都有结构,从语义和交际的功能来看,每个语句都可以一分为二,即分为两个部分:话题和述题(Topic和Comment)。当一个新的信息说出之后,就立刻变成为已知信息。作为一个已知信息,它由成为引起新信息的起点。如此不断,可以由一系列围绕一个题目的若干语句结成语段。这个连续 *** 发展叫作主位——述位推进模式(theme-rheme patterns)。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段落。
12、" It must h *** e been baked in sections,/ in one of the last of the great brick ovens,/ and fastened together on the morning of the day./ There was a general sigh when this fell into ruin at the feast"s end,/ and it was shared by a great part of the assembly,/ not without seriousness,/ and as if it were a pledge and token of loyalty."
13、这个语段是主位相同,述位不同。其中有的主位是没有省略说明的。如下图所示:
14、译文:“这个小饼屋是在那个很棒的砖制烤箱里一部分一部分烘烤的,然后在聚会的当天早上拼接在一起。在聚会结束时,这个姜饼屋倒了,变成了一堆饼干残渣,大家都唏嘘不已,然后便享用了姜饼,仿佛是姜饼的乞求。”
15、 [1]、 MATTHIESSENF. SarahOrne Jewett[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Company, 1965;
16、 [2]、_Country_of_the_Pointed_Firs;
17、 [3]、金莉:《从尖尖的枞树之乡看朱厄特创作的女 *** 视角》,载外国文学研究, 1999(4);
18、 [4]、金莉.《文学女 *** 与女 *** 文学: 19世纪美国女 *** 小说家及作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71;
19、 [5]、;
二、诗人是如何借助槐树叶抒发思乡之情的
(注)文章作者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纪永贵,我大学时的写作老师,一位真正值得我尊敬的真正有学问的对我有真正影响的老师。
槐树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唐宋类书的“木部”中,一般排在松、柏之后,居第三位。槐树在诗文中也被广泛运用,它在文学上基本包蕴着两层主要的象征意义,即 *** 寓意和游仙寓意,而这两层寓意的获得是建立于槐树为阴树的观念之上的。
槐树在先秦时代就已被文化大潮改造成“阴树”。槐树由实用之材上升为文化符码的之一步,是由它的可作燃料的实用功能与原始巫术相结合,形成 *** 巫术。《周礼·夏官·司xuǎn@①》:“司xuǎn@①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曰:“《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②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阳货》皇侃疏:“五木之火,随五行之色而变也。榆柳色青,春是木,故在春榆柳……槐檀色黑,冬是水,水色黑,故冬用槐檀也。”此处之“水”是指水星,因古人观察水星色黑,将之对应季节为冬季,而对应自然方位则是北方。与之同时,槐树还具有了另一项文化功能,即社树功能。
社是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古人立社,必栽树木,多立社于茂树之下。《墨子·明 *** 》云:“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注:今本作“立以为丛位”,孙诒让《墨子闲诂》:“‘社’字已误作‘位’。”213页,中华书局,1986。)《论语·八佾》宰我告诉鲁哀公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这是三代不同的国社 *** 。《魏书》卷五五:“《五经要义》云:‘社必树之以木。’《周礼·司徒职》曰:‘班社而树之,各以土地所生。’《尚书·逸篇》:‘太社唯松, *** 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槐作为北社之树应是五行学说产生之后的认定。
从造字的角度看,槐是 *** 魂观念产生之后才成字的。槐树作为人们日用之树,之所以能以 *** 而得字,当是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所致。槐树作为乔木,有两点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之一是老槐树龄悠久,数百年之老槐并不罕见,槐树的这一特点在人类的早期尤其受到注意。人的自身生命的短促,导致人们对这种长命树(不死树)产生敬畏之情。在自然崇拜时代,老槐有灵的观念自然就会产生。所以槐树才能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成为 *** 之木和社树。第二是槐树既能长久,必然高大蓊郁,即墨子所谓“茂树”,浓阴之下,阴气旺生,再使人生敬畏之心。于是槐树从得名之始,便与 *** 魂精灵产生不解之缘。
槐树既属阴 *** ,还离不了一层 *** 寓意。《礼记·郊特牲》云:“礼,祭土而主阴气也。”社即是后土,为土地的象征。有学者认为:“后土的原始意义是母土,原始意象是地母神。其形象的女 *** 神zhǐ@③特点,是由古代先民对土地孕生万物的自然属 *** 的母 *** 化认识所决定的。”(注: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第十章《土地崇拜与地母神话传说的形成》,29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叶舒宪先生认为地母的演化过程有两条线索,其一为:“原母神——地母神——东母——女娲——高@④(生育)。”(注: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7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作为土地神的“社”具有能产、多产的功能,它包括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两方面。社神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社石、社坛,也可以是社树。槐树作为社树因此不免附着一层祈生用意。
后来,历代经史、诗文、民俗等文献,凡言及槐树,必以此一层寓意为根本,即有不同,也是以此寓意为基础,再翻新意而已。
槐树从自然之树向精灵之木的衍化,附着了相关的更高一层寓意,不妨称之为 *** 寓意。这层意旨一方面向现实 *** 延伸,另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它的神秘特 *** ,而且可以说,其 *** 寓意的获得也正是建立在其神秘 *** 基础之上的。封建时代 *** 虽然是指向现实社会的,但其更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神秘 *** 质。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罢民焉。(郑玄注曰: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棘,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
看来槐树这种 *** 意义的确立,首先是从槐字的读音衍生出来的。但即使郑玄之说不错,这也只是表面现象。槐有怀来远人之功能,其实包蕴一种巫术企图。一方面槐树高大蓊郁,有招风集鸟之特 *** ,于是可以借其招远人;另一方面槐树树龄长久,像三公之年长德厚,所以“三公面三槐”成为一种 *** 象征。从此,三槐九棘、槐棘、槐铉、槐鼎等词组(注:在古诗文中表示相近意义的词组还有槐省、槐府、槐堂、槐阶、槐位、槐衮、槐掖、槐班、槐宫、槐宰、槐衡、槐馆、槐庭(或称庭槐)、槐幄(或称槐屋)、槐台(或称台槐)等。)就自然成为官居高位、仕途通达、富贵荣华的指称。
秦汉以降,槐树更广泛地参与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其 *** 寓意也显示出不同的类型。
之一种类型是借其阴树的身份而附着了更多的神秘 *** *** 。杨xuàn@⑤之《洛阳伽蓝记》卷二:“孝昌元年,广陵王元渊初除仪同三司,总众十万讨葛荣,夜梦着衮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征。问于元慎。曰:‘三公之祥。’渊甚悦之。元慎退还告人,曰:‘广陵死矣。槐字是木旁 *** ,死后当得三公。’广陵果为葛荣所杀,追赠司空公,终如其言。”(又见《北史》卷十八、《太平广记》卷二七七)。《周礼》所谓“面三槐为三公”时只是取槐与怀同音的效果,并没有留意它是否为阴树。而此故事一方面肯定了槐与三公的对应关系,同时又将槐树作为阴树的神秘特 *** 加以凸显。又如沈约的《宋书》卷二七:“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丰沛之邦,有赤烟气起,乃呼颜渊、子夏往视之。”(又见《 *** 》卷八)。这种谶言看起来明显出于附会,但正应了槐为阴树的身份,其 *** 寓意主要包含了汉王朝起于神秘的先天 *** 。然而这类附会之说的生命力却是极强的,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至正四年……(道士张中)遇太祖于宿州,时太祖避暑卧大槐树下,大吟曰:‘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来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地理穿。’道人听知,注目大骇。问其姓名,遂拜曰:‘君大贵,他日验也。’”朱元璋之所以于大槐树下发浩词,乃是依仗槐树的这种 *** 神秘 *** 。
第二种类型体现于“槐市”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均引纬书《三辅黄图》曰:“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经传 *** 、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议论树下,侃侃yín@⑥也。”这种市并不同于后来的商业 *** 市场,它实质上是展示 *** 风采、礼仪教化的一个窗口。这些朝廷大学中的诸生其实是 *** 上的储备人才,他们的修养水平既体现了这种大学 *** 的合理 *** ,又关系到将来的 *** 可靠 *** 。在这等出色人才出入的地方为什么要“列槐树数百行”呢?通过前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槐树成市无疑具有:(1)槐者,怀也,修德怀远人;(2)槐者,高大蓊郁,令人生敬畏之心,转而自觉修德;(3)槐者,包 *** 对这些诸生将来能居于三公之位的 *** 期待。“诸生朔望会此市”,之所以选择朔、望二日,盖也是从阴阳角度出发的。朔日为农历初一,乃一月中最阴之日;望日为十五,则一月之中最阳日。这种选择日期的方 *** 与槐树为阴树相契合。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出入金马门,交结青云士。袭芳践兰室,学古游槐市。”
第三种类型是槐作为行道树的使用。自古官道,皆立树表道。何为表道?《国语·周语》鲁襄公曰:“周制有之曰:列树之表道。”韦昭注:“表,识也。”鲁襄公还批评陈国“道无列树”,韦昭注:“列树以表道,且为城守之用也。”表即划界之意。萧兵认为“木表的尊化形式是社树或社木”(注: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45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后代在官道上广植的如松、柳、榆、槐等原先都是用作社树的树种。唐代除官道表槐外,长安等市内也广植槐树。京城大道两侧,槐树排列成行,有如排衙,故称槐衙。《旧唐书》卷一八三:“……以能政,兼兵部尚书。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及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
无论是官道还是街道,植槐的意义也不难理解。表面看,最直接的功用无非是如《周书》所言,槐树高大阴浓,可以为行 *** 遮阴憩息;又因其树龄长,以免其常枯常换。但是官道之槐与街道之槐皆有一层 *** 寓意。所谓官道,其根本的用途并不是商业 *** 与生活 *** 的——即使有也属第二义,主要乃是 *** *** 的。官道是为官员调行、发配戍卒、度支纳贡和 *** 驿邮服务的,既象征了朝廷的威严(高大),又包 *** 官运升迁的暗示。长安大道因植槐而称槐衙,更是一种 *** 机构的现实泛化,目的是让人感到权力的威严和 *** 的神秘。
同时,从公共大道更向庭院移植。一种称“宫槐”(注:宫槐,又指一种槐名,即守宫槐,《尔稚》:“守宫槐叶,昼聂宵炕”,郭璞注:“守宫槐,昼日聂合而夜布”,其叶白天收拢,而夜间舒张。王维《辋川集·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或“殿槐”,即植于皇宫或朝廷内院中的大槐树。汉代上林苑中就种有“槐六百四十株”(注: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历代宫苑皆植槐树。《新唐书》卷三六:“贞观十一年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树。震耀,天之威怒。以象杀戮,槐,古者三公所树也。”可见唐代宫苑也植槐树。《南部新书·甲》:“(尚书省)都堂南门道东有古槐,垂阴至广。或夜闻丝竹之音,则省中有入相者。俗谓之音声树”(又见《太平广记》卷一八七“省桥”),是为 *** 升迁的象兆。至宋代仍然如此,如《梦溪笔谈》卷一记载,当时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唐殿间种 *** ,故杜诗云:‘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宫淑景移’,又云:‘退朝花底散’。国朝惟植槐楸,郁然有严毅气象。”朱熹引两句杜诗为证,认为唐代殿间只栽 *** 而不植槐,实在有些胶柱鼓瑟了。王维的名篇《凝 *** 上作》“秋槐叶落空宫里,凝 *** 头奏管弦”、白居易的《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何处感时节,新蝉禁中闻。宫槐有秋意,风夕花纷纷”等就是明证。不过殿庭植槐的用意朱熹所言极是。另一种称“庭槐”,主要是民间所有,多为 *** 大户之家。刘长卿的《九日题蔡国公主楼》:“篱菊仍新吐,庭槐尚旧阴”,写的是公主府第。到了宋代,衍为一个广为传知、转相引载的“手植三槐”故事。
王旦,字子明……父yòu@⑦,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显于汉周之际,事太祖、太宗为名臣……手植三愧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此事又见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周辉的《清波 *** 》、文莹的《湘山野录》、《宋朝事实类苑》、《闻见录》、《事文类聚后集》等书,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之大。其实这只是“三槐象征三公”故实的家族期待而已。自宋以后,王姓人家取名喜带“槐”字,南宋有王城槐,明人有王时槐、王登槐,此风绵延以至今日,如著名演员王诗槐。非王姓人氏取名带槐字也同样包蕴这一层 *** 希冀,如南宋名宦董槐,字庭植(注:见《宋史》卷四一四《董槐传》,董槐的 *** 竟然名叫董永。笔者颇疑董永遇仙故事中植入槐阴树与这一对父子有关。关于槐阴树在《天仙配》中的寓意,笔者已另撰《槐阴树与民俗理想》一文。),即是此意。
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课夏。亦有一人五人醵率酒馔,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七月后,投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槐花黄,举子忙。”
说的是唐代科举之事。这里表面上看,俗谚中所说的“槐花黄”只不过指代时间,在北方,槐花正是七月前后 *** 。但我们不能仅从这一个层面上去理解,因为时至晚唐,槐花意象已包蕴了明确的 *** 寓意——功名的代称。
唐人诗作反映了这一情况。既然通衢大陌、天街宫苑都广植槐树,每年槐树都有花期,按理说,人们早就应该注意到槐花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初盛唐,咏吟槐花的极少,其意义也很单纯,如岑参的《寄王大昌龄》:“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到中唐时,人们似乎发现了一个新意象,咏槐花的多起来了,其中以白居易最突出,他至少在15首诗中提到槐花,不过,他的用意并没有升华,如“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注:《永崇里观居》。)、“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注:《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注:《思归》。)、“凉风木槿篱,暮雨槐花枝”(注:《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注:《秋凉闲卧》。)、“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注:《春早秋初,因时即事,兼寄浙东李侍郎》。)。这些诗句,咏到槐花,无非是在为自己闲适之情制造气氛,我们看不出别的用意。但在晚唐诗人的笔下,槐花意象都不约而同地与科举功名挂上了钩。
赵嘏《宣州送判官》:“来时健笔佐骠姚,去折槐花度野桥。”
许浑《送同年崔先辈》:“更忆前年别,槐花满凤城。”
刘驾《送李殷游边》:“壮志安可留,槐花樽前发。”
罗邺《槐花》:“愁杀 *** 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郑谷《槐花》:“毵毵金蕊扑晴空,举子魂惊落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昔年相虐十秋风。”
郑谷《贺进士骆用锡登第》:“题名登塔喜,醵宴为花忙。好是东归日,高槐蕊半黄。”
李中《夕阳》:“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
齐己《送韩蜕秀才赴举》:“槐花馆驿暮尘昏,此去分明吏部孙。才器合居科举第, *** 幸是缙绅门。”
齐己《答长沙丁秀才书》:“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晚唐时期,因时代之故,举子们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他们千里奔波于官道上、累月淹留于天街中,在一无所获的悲凉中,只有路旁、头顶的大槐树是他们失败的见证人。每每州府“拔解”之时,又值槐树之花期,所以槐花怎能不成为失意举子的伤心花!
时至唐代,槐树的 *** 寓意已经确立并定型。与之同时,槐树意象的游仙寓意也在文学视野中逐渐走向成熟。
当我们检读了魏晋至唐宋之间涉及槐树意象的文学作品之后,就自然形成一种认识:正是文人观念与民间 *** 共同完成了槐 *** 向槐仙的转化。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两个发展方向。
之一阶段,槐树的 *** 特 *** 烘托出槐树高伟的形象——“两重天”的谋合。自曹魏时期始,槐树成为诗人眼中的宠物,除了众多提及槐树意象的作品之外,魏文帝以下专题吟咏槐树的诗文今天仍可见(注:引自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1.魏文帝《槐赋》:“上幽蔼而云覆,下茎立而擢心。”
2.曹植《槐树赋》:“羡良木之华丽,爰获贵于至尊;凭文昌之华殿,森列峙乎端门。观朱榱以振条,据文陛而结根,扬沈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
3.魏傅巽《槐树赋》:“延袤千里,蓊郁àn@⑧蔼。”
4.魏繁钦《槐树诗》:“嘉树吐翠叶,列在双阙涯;旖旎随风动,柔色纷陆离。”
5.魏王粲《槐树赋》:“惟中堂之奇树。禀天然之淑资;超畴亩而登植,作阶庭之华辉。既立本于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
6.晋王济《槐树赋》:“若夫龙升南陆(注:南陆即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中第四宿——星宿,是为正阳(即所谓“火集正阳”),与北方虚宿(正阴)相对。这句是说槐树为正阴之树,所以能降暑。),火集正阳,恢兹郁陶,静暑无方。鼓柯命风,振叶致凉;朗明过乎八达,重阴逾于九房。”
7.晋挚虞《槐树赋》:“尔乃观其诞状,察其攸居,丰融湛湛,蓊郁扶疏。乐双游之黄鹂,嘉别鸷之五雎;春栖教农之鸟,夏憩反哺之鸟。”
8.晋庾shū@⑨《大槐赋》:“仰瞻重干,俯察其阴。”
9.晋张奴《槐树歌》(词见下文。)
10.西凉李玄盛《槐树赋》,词已佚。
另外,西晋嵇含有《槐香赋》。这些作品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1)前七篇中所写之槐树均是帝王殿庭之物。一方面它指代人间天子的威严,另一方面又企图以槐树的高大使之与自然之天、上帝之天相比拟。(2)均在极力营造槐树的蓊郁气象,槐树尤其是老槐虽然可以有不同凡响的荫蔽功能,但浓阴竟然可以“延袤千里,蓊郁àn@⑧蔼”,这无疑属于夸饰,其目的其实是不难理喻的:槐阴是天子恩荫的象征,曹植说得好:“扬沈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王济说它“重阴逾于九房”,都是这一层意思。(3)浓阴可以招风集鸟,类比于德怀远人之意。“鸟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乐双游之黄鹂,嘉别鸷之五雎;春栖教农之鸟,夏憩反哺之鸟”。
在这里,槐树的阴森 *** 气荡然无存,相反这种蓊郁之阴并不显得灰暗,而是“朗明过乎八达”的光明。这充分说明重阴之下的天子之天与上帝之天是同构的,从此,在文人笔下,槐阴成了明朗的天。
第二阶段,槐树成为富贵红尘的帷幕——与浪迹红尘、功成身退的侠的叠合。槐树因为是表道树,既植于官道,也栽在街道上。在京城大道上奔波的,离不了那些 *** 、肥马、少年、游侠等有闲阶层的人士。文人诗作对此情景的描绘在六朝时代以至隋唐是乐此不疲的。因此,槐树成了富贵红尘中少不了的风景线,它一般以“青槐”、“绿槐”、“槐路”、“槐衢”为名指代富贵场,兼指温柔乡。
下面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为例:
卷二三:“洛阳开大道,城北达城西。青槐随幔拂,绿柳逐风低。玉珂鸣战马,金爪斗场鸡。桑萎日行暮,多逢 *** 妻。”(梁简元帝《洛阳道》)
又:“百尺啖金埒,九衢通玉堂。柳花尘里暗,槐色露中光。游侠幽并儿,当垆京兆妆。向夕风烟晚,金羁满洛阳。”(陈后主《洛阳道》)
又:“青槐夹驰道,御水映铜沟。远望陵霄阙,遥看井干楼。黄金弹侠少,朱轮盛彻侯。桃花杂渡马,纷披聚陌头。”(陈后主《洛阳道》)
又:“曾城启旦扉,上洛满春晖。柳影缘沟合,槐花夹路飞。苏合弹珠罢,黄间负翳归。红尘暮不息,相看连骑稀。”(陈张 *** 《洛阳道》)
又:“西接长楸道,南望 *** 津。飞甍临绮翼,轻轩影画轮。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燕姬杂赵女,淹留重上春。”(梁元帝《长安道》)
又:“槐衢回北第,驰道度西宫。树阴连袖色,尘影杂衣风。采桑逢五马,停车对两童。喧喧许史座,钟鸣宾未穷。”(北周王褒《长安道》)
卷三五:“青槐金陵陌,丹毂贵游士。方骖万乘臣,炫服千金子。咸阳不足称,临淄孰能拟。”(沈约《长安有狭斜行》)
卷六六:“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
又:“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纷纷半醉绿槐道,躞蹀花骢骄不胜。”(唐皎然《长安少年行》)
卷六七:“城东美少年,重身轻万亿。柘弹隋珠丸,白马黄金饰。长安九逵上,青槐荫道植。毂击晨已喧,肩排暝不息。”(梁何逊《拟轻薄篇》)
卷七五:“朱台郁相望,青槐纷驰道。秋云湛甘露,春风散芝草。”(齐谢tiǎo@⑩《永明乐》十首之三)
卷七六:“北斗星移银汉低,班姬愁思凤城西。青槐陌上人行绝,明月楼前乌夜啼。”(唐王偃《夜夜曲》)
卷七七:“花颔红鬃一何偏,绿槐香陌欲朝天。仍嫌众里娇行疾,傍镫深藏白玉鞭。”(唐刘言史《乐府》)
卷九十:“轻薄儿,白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双镫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唐顾况《公子行》)
这些诗作与我们前面熟悉的槐树的几层寓意明显不同,但仍有内在的联系。诗的用意可分为几方面。(1)青槐大道即红尘深处。这其实是槐树 *** 寓意的延伸,不过已开始从象征权力的 *** 转向繁华享乐,从庙堂 *** 转向民间视野。(2)主角变成少年、游侠、轻薄子弟等轻财重义、 *** 违法的“文化离轨者”,他们虽然活动于红尘中,可并不留恋红尘,红尘世界只是必经的一个驿站。这种转化是槐树终成仙物的重要一步。侠与仙虽有不同,但两者向往 *** 、超越礼法的品 *** 却是一致的,与正统的 *** 人物不属同道。(3)青槐之下,首次出现女 *** 身影。富贵场的伴生物就是温柔乡,一方面女 *** 成为少年游侠的消费品,另一方面,青槐陌上走来幽怨的班姬和 *** 妻,这表达了一种富贵与感情的矛盾。后来的槐树游仙模式中富贵之梦总是与温柔之梦搅在一起,其源头就在这里。
第三阶段,通往仙境之路——文人诗文中隐约的信息。槐树与仙人相交通,除了前文所说到的人食槐子可成仙的事件外,晋庾shū@⑨的《大槐赋》是一篇重要的文献。《艺文类聚》卷八八:
有殊世之奇树,生中岳之重阿。承苍昊之纯气,吸后土之柔嘉。若夫赤松、王乔、冯夷之伦,逍遥茂荫,濯缨其滨。望轻霞而增举,重高畅之清尘。若其念真抱朴,旷世所稀。降夏后之卑室,作唐虞之茅茨。洁昭俭以骄奢,成三王之懿资。故能著英声于来世,超群侣而垂晖。仰瞻重干,俯察其阴。逸叶横被,流枝萧森。下覆灵沼,上蔽高岑。孤鹄徘徊,寡雀悲吟。清风时至,恻怆伤心。将骋轨以轻迈,安久留而涕 *** 。
赋中极力渲染了槐树的 *** 、朴真、高伟、浓阴、招远等固有的风姿。同时将几位著名的仙人请到它的树阴下,赤松、王乔见于《列仙传》,前者“往往至昆仑山”,后者在嵩高山呆了三十余年,这两山都是高大不替之山,而槐树比其更见高伟:“上蔽高岑”;冯夷是水神(见《庄子·大宗师》,一谓即河伯),也享受到槐树浓阴之泽:“下覆灵沼。”这种将神仙人物置于槐树阴翳之下的设计不仅使槐树摆脱了 *** 物的纠缠,同时也是它进入仙境的之一步,槐与仙的关系不再单纯建立在槐实入 *** 的基础之上,槐阴覆蔽 *** 灵仙人的特 *** 被认定为从来如此,并能泽被后世(即“来世”)。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为槐树参与仙界提供了支持。
庾shū@⑨为庾峻从弟,曾仕魏,入晋为尚书,他生活的时代比葛洪要早。张奴也是晋人,本是一神仙:“不甚见食,面常自肥泽,冬夏常著单布衣。”他告诉求道者:“闲豫紫烟表,长歌出昊苍。澄虚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毗汉后,丽辰傅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之九方。”他所说的全是仙境之事,但却名其篇曰《槐树歌》,其用意是不难理解的。
到了南朝,齐王融作有《游仙诗五首》:“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习道遍槐砥,追仙度瑶碣。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他恐怕生命不永,于是学道求仙,企图在槐树下、玉山上完成大愿,槐树与玉山都可为他提供灵丹 *** 饵——槐子和 *** 石。如果说这首诗演绎了葛洪的某些思想的话,那么,陈朝沈炯的《建除诗》就是一步重要的跨越了,“槐树——富贵——神仙”的关系已经确立:“建章连凤阙,蔼蔼入云烟。除庭发槐柳,冠剑似神仙。满衢飞玉dài@(11),夹道跃金鞭。”庾信的《吹山台铭》:“江宁吹岭,虽山出筠。春箫下凤,此岫为真。青槐避日,朱草司晨。石名新妇,楼学仙人。中字玉成,南君姓秦。比花依树,登榭要春。舞能留客,声便度新。雕梁数振,无复轻尘。”说的是萧史 *** 引凤并度秦穆公女弄玉之事,本在凤凰台,与槐树无关,此处将槐树引入仙境,当然是那个时代文人理想的反映。
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在历时 *** 的层面上展开的,有些时代又具有共时 *** 的特点,但总体呈现出这种发展态势。
槐树从槐 *** 特 *** 向槐仙特 *** 演进过程中,又表现为两个鲜明的方向 *** 或层次感。之一个方向属文人层次,它的指向是 *** 寓意——神仙 *** ,这个层次从槐树阴树特征出发,沿着“高大浓阴—— *** 恩荫——富贵红尘—— *** 超脱”的路线发展,最后走向神仙境地,但是在文人观念中,这条思路并不是很发达,即使到了唐代,我们在唐诗中还是找不到更丰富的内涵和形态,诗人们关心的仍是槐树的 *** 符号功能。可以说,文人观念只是那个时代民俗观念的一种有限展示,因为文人的理想一时还没有从富贵场上退下来。如果没有民间槐 *** *** 的转化,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个方向属民间层次,它的指向是槐 *** *** ——神仙 *** 。这主要可以从志怪小说中理清线索。
在《 *** 》等志怪小说中,槐仙观念并不显见,但这并不说明那个时代这种观念还没有发展起来,而是因为这些书多是摭拾载籍而已,并不留意民间。隋唐时期大量的文人笔记其实是文人留意民间的见证。《太平广记》集其大成,关于槐仙的记载可以充分说明,时至唐代,槐仙观念已经成熟并趋于定型。这种观念首先来自民间传闻, *** 人搜罗、加工、记录下来,再反过来影响了文人世界和民俗世界,到了宋代,文人层次和民间层次的槐仙 *** 才趋于统一。
三、请问“置身于何处,无何有之乡”出自何处
1、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3、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 ***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 ,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厄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 *** 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 ***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鹌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耻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 *** 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焉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 *** 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 *** 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7、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厉而年谷熟。吾是以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汝也。之 *** ,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 *** ,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平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8、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 *** 者,世世以并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并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与并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 ***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9、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生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