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本末倒置打一成语和本末倒置 *** 成语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本末倒置,置组成语
1、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2、不容置辩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3、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不许在一旁 *** 嘴。
4、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5、不置褒贬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6、不置可否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7、措置裕如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
8、淡然置之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9、倒置干戈把 *** 收藏起来,不再打仗。
10、高自标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11、高自位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12、冠履倒置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13、漠然置之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14、轻重倒置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15、头足倒置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16、投闲置散投、置:安放;闲、散:没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
17、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18、无可置辩置辩:辩论,申辩(用于否定)。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表示确凿无疑。
19、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二、本末倒置,打一字
1、这可能是一个谜语,所问的字应该是:半。这道题有些难度,我们不妨尝试更多的谜语,来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拓展我们的视野与认知。
2、“本末倒置”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做事颠倒了主次关系,把次要的当作主要的,把主要的当作次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与“打一字”这个要求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尝试从字的结构上去寻找 *** 。
3、在汉字“半”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由一个“点”和一个“撇”组成。如果我们把“半”字的结构想象成是一个有上下层次的结构,那么“点”就像是上面的小部分,而“撇”则像是下面的大部分。在“本末倒置”的语境中,上面的“点”可以被看作是“末”,而下面的“撇”被看作是“本”。这样,“半”字的结构就体现出了“本末倒置”的意思。
4、所以,当谜语中问到“本末倒置,打一字”时, *** 就是“半”。这个谜语既考验了我们对成语的理解,也考验了我们对汉字结构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谜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魅力,以及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本末倒置意思是什么意思
1、本末倒置形容把事物的主次、轻重颠倒了。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
2、本末倒置(拼音:běn mò dào z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吕伯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3、本末倒置和“舍本逐末”;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但本末倒置是指把主次的位置颠倒了;“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4、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5、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人。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 *** ,然后再出兵。
6、赵威后起初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齐国便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7、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你们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也还好吧?”
8、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9、赵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四、本末倒置是什么意思
1、本末倒置形容把事物的主次、轻重颠倒了。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
2、本末倒置(拼音:běn mò dào z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吕伯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3、本末倒置和“舍本逐末”;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但本末倒置是指把主次的位置颠倒了;“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4、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
5、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人。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 *** ,然后再出兵。
6、赵威后起初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齐国便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7、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你们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也还好吧?”
8、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9、赵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五、本末倒置的成语有哪些
1、轻重倒置: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2、舍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3、重本抑末:本,农业,末,商业。即重农轻商。
4、主次不分:释义为主要和次要不分。
5、是非颠倒: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6、舍本逐末:弃根本,追求枝节。
7、本末颠倒: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六、末本倒过来打一成语 末和本倒过来打一成语
1、本末倒置拼音是běn mò dào zhì,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出自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2、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3、《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
4、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
5、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6、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7、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
关于本末倒置打一成语和本末倒置 *** 成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