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灌县是什么之乡和灌县古城值得去 *** 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灌县是什么之乡以及灌县古城值得去 *** 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灌县乡土志中的李王指
1、《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 *** 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李王”指A
2、清钟文虎修,徐昱、高履和纂。钟文虎,陕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灌县知县。徐昱,字价民,灌县人,同治举人,官四川会理州学正,总纂同治《会理州续志》二卷。高履和,灌县人,光绪恩贡。
3、此志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局编纂,翌年成书刊行,时钟文虎离任,云南人何廷璐接掌县事,督工刊毕,并作序以记之。共分十五门,约4万字,虽未明确分部,其烦序实为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
4、其商务门对本境特产之木材、 *** 材、皮毛、蚕丝、白蜡等生产情况及贸易情况记载极详,为其他乡土志所不及。其他门类与县志出入不大,比县志所载为略。
5、今存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二、《登楼杜甫》翻译和赏析是什么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 *** 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锦江 *** 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 *** 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 *** ;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 *** ,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 *** 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 *** 极其相似。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 *** 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 *** 。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 *** “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 *** 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 *** 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4.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5.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7.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8.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9.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11.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 *** 之君。
12.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 *** ,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
14.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15.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这首诗是公元7 *** 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已在四川居住了五年。此诗国家内忧外患,后听说好友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欣喜不已。在一个暮春,诗人登楼凭眺,有感而作此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灌县古城有什么历史
灌县一般指都江堰(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
都江堰在 *** 是古老蜀族活动地区,与古蜀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前约 *** 0—2300年,古蜀先民开始在芒城一带活动。
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
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
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西晋后期战乱频繁,政区设置变化极大。刘宋,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三国蜀汉,改称湔县、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徙都安于今聚源镇导江村,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刘宋时期(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 *** 县部分地置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乡五里村),与都安、晏官同隶汶山郡。
南梁,于齐基县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所在今石羊镇古城村),属犍为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属蒙州,清城县属蜀州。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前蜀武成元年(公元908年)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崇宁县入于灌县。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崇宁县。
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 *** 成立。
1959年2月郫县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
1988年5月,经 *** 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
2008年5月12日, *** 发生8.0级特大 *** ,都江堰市成为极重灾区。在 *** 、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上海人民大力无私援助下2011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基本完毕。
四、想知道: 成都市 郫县在什么区
郫县是旧称,现在的郫县是郫都区,隶属于成都市。
郫都地处成都西北近郊,辖14个镇(街)195个村(社区)4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5.86万,常住人口108万。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有豆瓣之乡、蜀绣之乡、盆景之乡的美誉。
2016年12月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成为成都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的“电子信息和双创产业基地、国际化都市新区”。
郫都区古称“郫”,在古史传说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
秦灭巴蜀之后两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时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此为郫县建置之始。
清《一统志》和嘉庆《四川通志》有:“杜宇名蒲卑,都于此,因以名邑。秦灭蜀国而县名不改。”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臧宫自涪城攻拔新繁、郫县,与吴汉会于成都。
秦汉时期,郫县辖地约涉及今郫县、温江、彭县、灌县等数县之地。汉代郫县的西境在今灌县蚕崖外,包括今灌县岷江以东以北地区。北境大致包括今彭县北君平至丰乐、桂花、庆兴一带;东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温江县大部分地区。此后辖区屡经变动。
三国蜀汉时,郫、绵、江源三县各分出部分地区置都安县,即今灌县前身。属汶山郡。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县,不久自称益州牧,治郫县。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 *** 军赵广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广汉,不久自广汉至郫,连营数百,巴东太守周籍之等进军攻郫,克之。追败之于广汉。
南朝梁天监初年(公元502年),邓元起攻刘季连于成都,留辎重于郫,刘季连部将李奉伯间道袭郫,陷之,邓元起舍郫径围州城,不久下之。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江源东境置温江县。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都安县并入郫县。北周时,划沱江北郫县地为新置九陇县的一部分。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温江县复并入郫县。隋仁寿元年(601年),又废汶山县入郫县。隋仁寿三年(603年)再分置万春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并入郫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都安县旧址灌口镇置盘龙县,后改称导江县和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万春县,后复称温江县。
明洪武十年(1377年),崇宁县并入灌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崇宁县并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1958年,撤销崇宁县,主体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郫县改属成都市。
2016年11月24日和12月5日, *** 批复同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行政区域和 *** 驻地不变。
2017年1月22日,郫都区正式 *** 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郫都区人民 *** —郫都区,双创高地生态新区
灌县是什么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灌县古城值得去吗、灌县是什么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