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云南昭通乌蒙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昭通乌蒙水乡房子值得买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昭通地名的由来
由来:昭通地名源于清代改土归流。
雍正九年(1731年),鄂尔泰在完成改土归流后,建议将乌蒙改为昭通,并划归云南。雍正准奏,将其划归云南,并改名为昭通。
昭通在夏商之前为荒虞之地,尚无记载。夏商时期属古梁州。周为窦地甸。秦汉间为夜郎国地。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 *** *** 的管理之下。
雍正九年(1731年),置鲁甸厅属昭通府;盐井渡设巡检司,属昭通府大关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于永善县之富官村置靖江县来属;升镇雄州为直隶州。至清末,昭通府辖大关、鲁甸2厅;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县。
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废公社为区。1987年,区乡体制 *** 废区为乡。2001年1月13日,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昭通市设立昭阳区,以原县级昭通市的行政区域为昭阳区的行政区域。
截至2019年8月22日,昭通辖1区1市9县。2017年,昭通市生产总值(GDP)达832.45亿元,按可比 *** 计算,比2016年增长9%。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156.3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57.94亿元,增长10.1%。
其中:工业增加值218.49亿元,增长9.1%,建筑业增加值139.54亿元,增长12%;第三产增加值318.13亿元,增长9.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5119元,增长8%。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8.79:43:38.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7%、49.1%、38.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4.4、3.5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昭通市人民 *** 门户网-昭通市情概况
二、“1·”云南昭通镇雄县高坡村赵家沟滑坡
2013年1月11日上午8时20分,云南省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小组南侧山体发生高位滑坡。滑坡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33′5″,东经104°59′15″。滑坡总方量约21万m3,滑体解体后快速运动,大部分滑体向斜坡低洼地段滑移并沿途堆积,部分滑体运动至斜坡下方的赵家沟,造成赵家沟村小组14户46人死亡,2人 *** , *** 房屋63间,毁坏耕地500余亩。
气象:镇雄县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是全国阴雨较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1.3℃。夏季时间短,气温较高,更高温度达35℃以上;冬季气候严寒,多雨雪,更低温度可达-5℃以下;年降水量为 *** 3.6mm,多年一日更大降水量为153.4mm,5~10月为雨季,降水量为772.1mm,占全年的83.6%,而6~8月降水量又占雨季总雨量的60%以上,每年均有大雨、暴雨天气。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为151.5mm,占全年的16.4%。1973~2013年统计中,历年更大降雨量为1427.7mm(1983年),历年最小降雨量为578.7mm(2009年),平均降雨量为886.9mm,历年平均雨日数130天,雨天日数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年平均蒸发量1154.3mm,降水形式以降雨、雪、霜为主。该区由于长时间高频率降雨,气候的变化大(霜、雪、冰时间较长)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水文:区内属金沙江一级支流乌江水系,调查区位于乌江水系拉埃河西岸分水岭附近,区内地表水体不甚发育。调查区发育有两条溪沟(G1、G2)及一泉点(Q1)出露。G1溪沟位于调查区东侧边界附近,在区内总体由南向北东径流,区内冲沟长约720m,调查期间因雪水融化,沟水流量约12L/s,沟水清澈,但含硫较高,沟底可见硫物质沉积,沟水来源主要由山坡上融化雪水、坡体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组成(图1)。
G2冲沟位于调查区外北侧边缘,区内总体由南向北径流,雪水融化期,沟水流量约6~8 L/s,沟水清澈,但含硫较高,沟底可见硫物质沉积。Q1泉点出露于滑坡堆积区前缘陡坡地段的三叠系飞仙关组(T1fb)砂岩,出露高程约为1635m,泉流量约1.5~2 L/s(图2)。
调查区处于滇东北高原乌蒙山北段,属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呈南东向,地势总体由西南向北东倾斜,调查区海拔为1450~1978.5m,更高点位于调查区东南部山包(地表分水岭),海拔1978.5m,更低点在调查区东部G1溪沟沟底,海拔1450m,更大相对高差为528.5m。平均地形坡度20°~25°,呈折线型,前、后缘较陡,中部平缓(图3)。
滑坡区发育于赵家沟村南西侧的自然斜坡上,斜坡呈折线型,其中斜坡底部1535~1565m高程地段为赵家沟村小组分布区域,已被 *** ,该区域为平缓的洼地,地形坡度约5°~15°(图4);前缘1565~1605m高程地段为陡坡,地形坡度约35°~45°,基岩 *** ;斜坡中部为一缓坡台地,分布高程1605~1790m,地形坡度约5°~8°(图5);滑坡发育于后缘陡坡地段,地形坡度约35°~45°,分布高程1735~1900m(图6),堆积有大量的崩坡积层(
)粉质黏土混碎块石。
)粉质黏土混碎块石。
调查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龙潭组(P2l)、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自老至新分述如下: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岩 *** 主要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间夹细砂岩、砂砾岩、泥岩及煤层,薄—中厚层状,沿赵家沟村南侧乡村公路开挖边坡及陡坎出露,厚130.23m。
长兴组(P2c):为一套海陆交替相沉积,韵律发育较完全。岩 *** 为灰色、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与下伏龙潭组地层整合接触。在调查区南部斜坡零星出露,厚37.23~46.45m。
飞仙关组(T1f):该层分布面积颇广,区内中南部由西至东均有出露,厚198.59~315.58m。根据岩 *** 、化石特征分为两段。上段(T1fb):厚112.5~182.6m。岩 *** 为紫、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夹灰岩,含钙质和黄铜矿、辉铜矿星点,具斜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条带状构造。下段(T1fa):厚16.0~203.0m。岩 *** 为灰绿色、青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含黄铁矿和钙质结核。
残坡积层(
):调查区第四系残坡积层大面积分布,主要分布于斜坡平缓地带,为暗紫、褐 *** 含碎石粉质黏土,粉质黏土以可塑状为主。碎石含量15°~25%,夹杂少量块石,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8cm,更大达60cm,结构松散。厚度一般在1~40m。
):调查区第四系残坡积层大面积分布,主要分布于斜坡平缓地带,为暗紫、褐 *** 含碎石粉质黏土,粉质黏土以可塑状为主。碎石含量15°~25%,夹杂少量块石,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8cm,更大达60cm,结构松散。厚度一般在1~40m。
崩坡积层(
):崩坡积(
)分布于滑坡区南侧滑坡发育的陡坡段,崩积、坡积物质混杂,岩 *** 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 *** 强。碎石、块石含量30%~40%,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cm,更大达200cm,结构松散,厚5~35m。间夹多层黏土,厚10~30cm,在坡体中顺坡向呈夹层分布。
):崩坡积(
)分布于滑坡区南侧滑坡发育的陡坡段,崩积、坡积物质混杂,岩 *** 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 *** 强。碎石、块石含量30%~40%,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cm,更大达200cm,结构松散,厚5~35m。间夹多层黏土,厚10~30cm,在坡体中顺坡向呈夹层分布。
)分布于滑坡区南侧滑坡发育的陡坡段,崩积、坡积物质混杂,岩 *** 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 *** 强。碎石、块石含量30%~40%,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cm,更大达200cm,结构松散,厚5~35m。间夹多层黏土,厚10~30cm,在坡体中顺坡向呈夹层分布。
滑坡堆积层(
):主要分布于赵家沟南侧的自然斜坡之上,堆积高程在1535~1918m之间,物质组成与崩坡积层相同,由于滑坡体的滑移、解体、堆积,结构更为松散,滑坡堆积层厚度2~7m。
):主要分布于赵家沟南侧的自然斜坡之上,堆积高程在1535~1918m之间,物质组成与崩坡积层相同,由于滑坡体的滑移、解体、堆积,结构更为松散,滑坡堆积层厚度2~7m。
区域构造位置属滇东北新华夏构造体系与滇黔多字型局部联合构造部位、镇雄 *** 向斜。构造的总体展布方向以北北东向为主,南北向和近于东西向展布的次之(图7)。调查区位于大擢魁向斜北西翼的北东倾伏端,总体呈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东,倾角3°~16°,平均5°,层产状变化不大,倾角平缓。
大擢魁向斜位于大擢魁、高坡一线。轴向呈北东65°方向展布,为宽缓的对称向斜,北西翼地层倾向140°~165°,倾角5°~13°;南东翼地层倾向一般为310°~340°,倾角2°~15°。核部出露最新地层为飞仙关组。
据《云南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 *** 遥感调查报告》,调查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属滇东稳定上升区。按新构造运动强度进一步划分属滇东北断块隆起区。该区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整体 *** 稳定抬升为主,上新世夷平面保留完好,地壳厚度36~38km,晚新生代以来上升幅度1500~2000m,局部超过2000m。
据镇雄县县志记载,从1974年至今,镇雄县及周边多次发生 *** , *** >5级以上6次,小于5级共5次。镇雄周边地区 *** 统计见表1。该区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抬升为主,活动断裂不发育。
依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将调查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Ⅰ)和岩体(Ⅱ)两大类,又根据 *** 成因和结构类型、发育特征、风化程度,将区内岩体划分为两个亚类,详见表2。
调查区地处分水岭附近,地形起伏大,冲沟发育,地形条件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径流、 *** ,但对含水层补给不利。调查区总 *** 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
根据调查区出露地层的岩 *** 、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赋存形式和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将调查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孔隙水和裂隙水两种类型,以孔隙水为主。
(1)第四系(Q)松散堆积物孔隙含水层
含水介质主要为崩坡积层(
)、滑坡堆积层(
)和残坡积层(
)中的碎石、块石等,结构松散,含孔隙型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少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富水 *** 和水位明显受季节控制,旱季基本处于干涸状态,仅有少量上层滞水分布;降水季节含水层中获得降水补给,地下水埋藏较浅,富水 *** 中等。滑坡堆积体前部有一泉点出露,泉水呈股状涌出,流量约1.5~2.0 L/s。该泉点是在滑坡后才形成的,分析泉水是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通过含水层中相互连通的孔隙汇流后顺坡向下径流、运移,并在地形相对低洼的滑坡堆积体前部集中 *** (图3)。
)、滑坡堆积层(
)和残坡积层(
)中的碎石、块石等,结构松散,含孔隙型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少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富水 *** 和水位明显受季节控制,旱季基本处于干涸状态,仅有少量上层滞水分布;降水季节含水层中获得降水补给,地下水埋藏较浅,富水 *** 中等。滑坡堆积体前部有一泉点出露,泉水呈股状涌出,流量约1.5~2.0 L/s。该泉点是在滑坡后才形成的,分析泉水是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通过含水层中相互连通的孔隙汇流后顺坡向下径流、运移,并在地形相对低洼的滑坡堆积体前部集中 *** (图3)。
)和残坡积层(
)中的碎石、块石等,结构松散,含孔隙型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少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富水 *** 和水位明显受季节控制,旱季基本处于干涸状态,仅有少量上层滞水分布;降水季节含水层中获得降水补给,地下水埋藏较浅,富水 *** 中等。滑坡堆积体前部有一泉点出露,泉水呈股状涌出,流量约1.5~2.0 L/s。该泉点是在滑坡后才形成的,分析泉水是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通过含水层中相互连通的孔隙汇流后顺坡向下径流、运移,并在地形相对低洼的滑坡堆积体前部集中 *** (图3)。
)中的碎石、块石等,结构松散,含孔隙型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少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富水 *** 和水位明显受季节控制,旱季基本处于干涸状态,仅有少量上层滞水分布;降水季节含水层中获得降水补给,地下水埋藏较浅,富水 *** 中等。滑坡堆积体前部有一泉点出露,泉水呈股状涌出,流量约1.5~2.0 L/s。该泉点是在滑坡后才形成的,分析泉水是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通过含水层中相互连通的孔隙汇流后顺坡向下径流、运移,并在地形相对低洼的滑坡堆积体前部集中 *** (图3)。
含水层(组)主要包括龙潭组(P2l)、长兴组(P2c)和飞仙关组(T1f)中的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夹泥质灰岩。该含水层(组)地表风化强烈,全~强风化层厚度可达30m,雨季时地下水多从 *** 裂隙中分散渗出,渗流量一般在0.10 L/s左右;局部在汇流条件较好的低洼地段可含较丰富的风化裂隙水,雨季泉水流量更大0.50 L/s。上述含水层(组)与泥岩、页岩等相对隔水层呈互层状相间分布。受岩 *** 组合及地形地貌的制约,总体上裂隙含水层(组)富水 *** 弱。
调查区地形总的是西南高、东北低,相对高差较大,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 *** 。孔隙水和裂隙水富水 *** 总体较弱,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渗透补给,具有雨季集中补给,分时段 *** 的特点。地下水由西南向东北径流、运移,径流缓慢,在地形低洼处多呈片状分散溢出,少量呈股状以泉流的形式 *** 。
滑坡发育于赵家沟村南西的侧高位斜坡之上,平面近似呈多边形,展布方向与坡向一致(北东向)。该地段位于自然斜坡后缘陡缓过渡带,地形相对低洼,坡面堆积有厚度较大的崩坡积(
)。滑坡发生后,解体的堆积物布满整个下部斜坡,全长778m,宽81~220m,面积0.126km2,更大落差223.3m。滑坡发生快速剧滑后滑坡区、堆积区界线清晰,在重力作用下松散物质作长距离运动。
)。滑坡发生后,解体的堆积物布满整个下部斜坡,全长778m,宽81~220m,面积0.126km2,更大落差223.3m。滑坡发生快速剧滑后滑坡区、堆积区界线清晰,在重力作用下松散物质作长距离运动。
滑移区发育于赵家沟村南西侧的高位斜坡之上,分布高程1768..2~ *** 2.3m,展布方向与坡向一致,为北东50°,轴向长120m,宽105m,面积0.0126km2,平面近似呈多边形(图8),该地段位于自然斜坡后缘陡缓过渡带,地形相对低洼,坡面堆积有厚度较大的崩坡积(
)物质。滑坡发生后,形成瓢状凹槽,东、西、南三侧陡立,后缘及两侧外3~7m地段平行滑坡周界发育少量的拉张裂缝,一般长2~10m,裂缝宽5~15cm。
)物质。滑坡发生后,形成瓢状凹槽,东、西、南三侧陡立,后缘及两侧外3~7m地段平行滑坡周界发育少量的拉张裂缝,一般长2~10m,裂缝宽5~15cm。
滑坡产生整体滑移后,其变形周界明显,形成瓢状凹槽。
后缘:发育高程1838.4~ *** 2.3m,呈北西走向的弧状线展布,长110m,滑壁高34m,坡度77°,灾后仍有小规模坍塌。
前缘:滑坡前缘剪出口分布高程1768.2~1783.4m,呈北西走向的波状线展布,长115m,土体沿陡缓过渡的自然坡脚剪出,滑坡产生后大部分前缘剪出口被滑体 *** 。
西侧:走向23~32°,受滑坡剪切冲蚀,形成长125m,坡度50~70°,高10~30m的剪切壁。
东侧:走向35~45°,受滑坡剪切冲蚀,形成长128m,坡度50~70°,高5~30m的剪切壁。
赵家沟滑坡滑体岩 *** 单一,为崩坡积(
),岩 *** 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自然状态下稳定 *** 差。碎石、块石含量30%~40%,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cm,更大达200cm,厚5~35m(图9)。且坡体中顺坡向分布有多层黏土夹层,厚10~30cm,湿—饱和,呈可—软塑状,为坡体中的软弱结构面。
),岩 *** 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自然状态下稳定 *** 差。碎石、块石含量30%~40%,石质成分为以强风化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20cm,更大达200cm,厚5~35m(图9)。且坡体中顺坡向分布有多层黏土夹层,厚10~30cm,湿—饱和,呈可—软塑状,为坡体中的软弱结构面。
从现场滑坡解体调查,滑动面位于坡体中的黏土夹层中,厚10~30cm,湿—饱和,呈可—软塑状,顺坡向分布,倾角一般15°~25°,埋深在5~35m。滑坡的发生就是主要沿该层产生滑移 *** (图10)。
滑坡发生高位快速滑移后,滑体以碎屑流形式向山体低洼地段滑移,大部分在1605~1780m高程的斜坡坡面上堆积,碎屑流龙头部分在斜坡前缘陡坎位置产生二次加速后顺坡堆积于1540~1605m(前缘分布有赵家沟村民组)区段斜坡,造成赵家沟14户46人死亡,2人 *** , *** 房屋63间,毁坏耕地500余亩。滑体堆积区平面形态呈长条带状,长757m,宽108~231m,面积0.123km2。根据滑体的运动堆积特征,分区描述如下(图11、图12)。
Ⅰ区为1540~1605m高程段,长285m,宽150m,面积0.049km2,滑坡堆积体厚1~7m,平均2m,体积9.8万m3。该地段斜坡呈折线型,其中斜坡底部1535~1565m高程地段为赵家沟村分布区域,已被 *** ,该区域为平缓的洼地,地形坡度约5°~15°;后缘1565~1605m高程地段为陡坡,地形坡度约35°~45°,基岩 *** 。Ⅰ区主要为滑坡解体后碎屑流龙头抵达区,碎屑流至1605m高程附近陡坎处后,形成二次加速,最终运动至底部的赵家沟一带。
Ⅱ区为1605~1780m高程分布段,长416m,宽215m,面积0.074km2,滑坡堆积体厚2~5m,平均3m,体积11.2万m3。该地段斜坡呈折线型,后部低洼,前缘相对平缓,地形坡度约5°~8°,坡向北东75°。该地段滑体碎屑流在后部1730~1790m高程低洼段呈北东49°运动,在前缘1605~1730m高程段受左侧山体阻挡,在离心作用下转向北东75°,然后堆积于斜坡坡面上。
滑坡发育段位于斜坡陡缓过渡带,为一折线坡,上陡下缓,坡面向北东倾斜,地形坡度约35°~45°,成为后部陡坡崩积、坡积物堆积场所,而且该地段相对低洼,易汇集地表水,斜坡地带具备了孕育地质灾害的条件。
作为斜坡的陡缓过渡带,其物质成及成因复杂,为多期的崩积、坡积混杂堆积,岩 *** 主要为粉质黏土混碎、块石,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 *** 强,山体处于背阴面,土体长期处于湿—饱和状,自然状下,稳定 *** 差,而且坡体中顺坡向分布有多层黏土夹层,厚10~30cm,湿~饱和,与坡面倾向一致,倾角15°~25°,呈可塑—软塑状,临空条件下,易发生压缩和剪切变形而成为滑动面。
根据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月10日滑坡发生前日统计数据,镇雄县平均降水量为15.8mm(其中,12月份为12.1mm,1月上旬为3.7mm),低于同期更大降水量(1970年12月份,38.9mm),但是若据大水溪观象台(约距滑坡西20km)降水量为70mm(其中,12月为66.4mm,1月上旬为3.3mm),说明局地降雨远大于历史同期记录。因此,根据滑坡堆积物饱水特征和周边雨雪较多的情况,推断自2013年12月1日以来,久雨和局地降雨导致滑坡有持续1个月之久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降水入渗增加坡体重量,降低岩土层强度,尤其是黏土夹层易软化成为滑动面,最终导致了滑坡。
滑坡已整体发生高位滑移,形成瓢状凹槽,东、西、南三侧陡立,后缘及两侧外3~7m地段平行滑坡周界发育少量的拉张裂缝,一般长2~10m,裂缝宽5~15cm。特别是后缘部位的崩、坡积层仍在产生小规模坍塌。Ⅰ区内1565~1605m高程地段的堆积体,地形坡度35°~45°,堆积体自稳能力差,会产生次生滑坡;Ⅱ区内的堆积体所处地段地形平缓,在大气降雨冲刷下,会形成坡面碎屑流。上述潜在的地质灾害对下方赵家沟、曾家寨、高洞、岩口4个村民小组及高坡小学150户约1000名居民、师生及乡间道路运营构成严重威胁。
(1)加强特大灾害现场案例普及。在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特大灾害现场的案例培训。有针对 *** 地普及高位远程滑坡的 *** 排查要点、防灾避险 *** 。
(2)加强房屋建设的规划选址,避免在几公里外的高山山前沟口选址建房,并且在房屋建设前规划好安全地带。
(3)在汛期或久雨(雪)季节,除房前屋后的 *** 外,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强山前山顶的 *** 工作,对发现的隐患点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
(4)加强西南山区高速远程崩滑灾害的调查工作,采用激光雷达、航空遥感和山地工程等手段,开展村庄集镇以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
殷跃平,刘传正,陈红旗等, 2013.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赵家沟特大滑坡灾害研究.工程地质学报, 21( 1):6~15。
三、昭通是哪个省的城市
1、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上为云南通往中原的重要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也是云南通往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的北大门。全市辖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区10县。
2、昭通古称“朱提”“乌蒙”,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就有早期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望帝故里”“汉洗之乡”“袁滋题记摩崖”诉说着昭通的历史与文明。
3、昭通是云南最早建制的地方,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以“朱提”为名,纳入 *** 王朝的管辖长达800多年。唐代之后,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置乌蒙府,清改乌蒙为昭通。
4、 *** 时期,昭通在云南 *** 上的影响深远,是当时的第二大城市,第二 *** 经济文化中心,有“小昆明”之称。
四、昭通为什么叫乌蒙
1、据《昭通地区志》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之后,西汉置朱提县,蜀汉置朱提郡,唐设乌蒙府。到了公元1731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称:“乌者黑也,蒙者不通也;乌则昭之,蒙则通之”,建议将乌蒙改为昭通,昭通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2、昭通是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差距大。独特的地势使昭通形成了大山包、黄连河、铜锣坝、小草坝,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迷人风光。
五、昭通乌蒙古镇在哪里
1、位于旅游大省云南的东北部昭通中心城市。
2、根据百度百科查询:“乌蒙古镇”位于旅游大省云南的东北部昭通中心城市,是集餐饮、娱乐、休闲、旅游、文化、居住、商业为一体的仿古镇园区开发项目。主要建筑有一公里人工河道、 *** 广场、仿古商住街、旱地音乐喷泉、游船码头、土司府、太阳历广场、居住小区、民族文化园、四星级酒店、居民小区。
OK,关于云南昭通乌蒙之乡和昭通乌蒙水乡房子值得买 *** 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