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乡武进,武城状元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状元之乡武进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武城状元之乡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常州六大状元
  2. 江苏在历史上出过多少状元具体是谁
  3. 关于古时状元的疑问

一、常州六大状元

1、佘中,字行老,常州宜兴县人。从小颖悟多才,与哥哥佘贯至常州参加乡试,同中举人。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兄弟俩一同北上;赴京师开封(今属河南)参加礼部会试。发榜日,佘中榜上有名,而佘贯却名落孙山。后来,佘中官至太守,辞职归家,逝世后葬宜城溪隐龙潭的杏花村,人称“佘状元墓”。

2、霍端友,字仁仲,号诚斋,常州武进县人,北宋官吏。历官宣议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陈州,为政以宽闻,官至通议大夫,著有《霍端友内制》三十卷和《霍端友外制》五卷。3个儿子霍文炳、霍蠡、霍支伸均为宋代官员,形成武进霍氏这一望族,对常武影响颇深。霍端友之孙霍超龙,18岁就中得进士,宋理宗喜其年少有为,特命常州地方官将其居地改为“早科坊”。

3、蒋重珍,字良贵,常州无锡县人。成为状元后,蒋重珍以刑部侍郎身份带职致仕。蒋重珍病逝后,宋理宗赠蒋重珍为朝请大夫,赐谥忠文。

4、陈祖仁,字子山,其父仕为常州路晋陵尹。陈祖仁累官翰林院直学士、侍讲学士、中书省参议。陈祖仁负气刚正,坦诚进言,尽职尽责。其学识博而精、才学通达,能诗文,文质朴而诗清丽,为世人称道。

5、孙继皋,字以德,号柏潭,常州府无锡县人。任翰林院修撰,历任经筵讲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转吏部侍郎等职。万历八年充任会试同考官时,提拔魏大中、顾宪成等。

6、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常州府宜兴县人。周延儒少时聪明,有文名。20岁时连中会元、状元,授修撰。天启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后升任首辅。

7、陈于泰,字大来,号谦茹,常州府宜兴县人。其父陈一教、弟陈于鼎、族兄陈于廷皆进士出身。幼敏悟,好读书,十五岁时即精通经史。陈于泰曾三次抗疏直言朝政,崇祯六年为宣府监视中官王坤所诋毁,被革职。明亡后,隐居不仕。

二、江苏在历史上出过多少状元具体是谁

1、江苏在历史上历朝历代中状元总共有六十人。

2、归仁泽,江苏吴县人,874年(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状元。

3、陆扆,江苏苏州人,886年(唐僖宗光启二年)状元。

4、归黯,江苏吴县人,8 *** 年(唐昭宗景福元年)状元。

5、苏检,江苏武功人, *** 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状元。

6、拜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后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环州,随之被赐死。

7、归佾,江苏苏州人,901年(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状元。

8、归系,江苏苏州人,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状元。

9、卢郢,江苏南京人,966年(十国南唐后主保大元年)状元。

10、吕溱,江苏杨州人,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状元。

11、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12、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病逝于任。

13、李易,江苏扬州人,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状元。

14、邵世矩,江苏徐州人,伪齐刘豫(1130-1137)年间状元。

15、施盘,江苏吴县人,1439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状元。

16、吴宽,江苏苏州人,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状元。

17、毛澄,江苏昆山人,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状元。

18、朱希周,江苏昆山人,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状元。

19、顾鼎臣,江苏昆山人,1505年(明孝宗弘治 *** )状元。

20、李春芳,江苏兴化人,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状元。

21、丁士美,江苏淮阴人,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 *** )状元。

22、申时行,江苏苏州人,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状元。

23、孙继皋,江苏无锡人,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状元。

24、焦竑,江苏江宁人,15 ***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状元。

25、周延儒,江苏宜兴人,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状元。

26、文震孟,江苏苏州人,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状元。

27、陈于泰,江苏宜兴人,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状元。

28、杨廷鉴,江苏武进人,1 *** 3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状元。

29、吕宫,江苏武进人,1 *** 7年(清顺治四年)状元,授秘书院修撰。

30、邹忠倚,江苏无锡人,1652年(清顺治九年)汉榜状元,授秘书院修撰。

31、因该科效元朝制,分设汉满两榜,故为汉榜状元。

32、孙承恩,江苏常熟人,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状元。

33、徐元文,江苏昆山人,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状元。

34、马世俊,江苏溧阳人,1661年(清顺治 ***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35、缪彤,江苏吴县人,1667年(清康熙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36、后以家丧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创办"三畏书院"。

37、韩菼,江苏苏州人,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状元。

38、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

39、彭定求,江苏苏州人,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状元。

40、历任国子监司业、纂修两朝圣训,晋升翰林院侍讲。

41、不久,便托病辞职,回归故里,潜心学问。

42、归允肃,江苏常熟人,1679年(清康熙 *** )状元。

43、历任中允、侍读、侍讲学士,官至少詹事。

44、陆肯堂,江苏苏州人,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状元。

45、胡任与,江苏南京人,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状元。

46、李蟠,江苏徐州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47、汪绎,江苏常熟人,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状元。

48、王式丹,江苏宝应人,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状元。

49、王云锦,江苏无锡人,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状元。

50、赵熊诏,江苏武进人,1709年(清康熙四 *** )状元。

51、王世琛,江苏苏州人,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状元。

52、徐陶璋,江苏苏州人,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状元。

53、汪应铨,江苏常熟人,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状元。

54、于振,江苏金坛人,1723年(清雍正元年)状元。

55、曾任河南乡试主考官、湖广学政。

56、彭启丰,江苏苏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状元。

57、陈倓,江苏仪征人,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状元。

58、于敏中,江苏金坛人,1737年(清乾隆二年)状元。

59、历任兵部、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60、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 *** 资财,死后败露,撤祠祀、夺世职。

61、钱维城,江苏常州人,1745年(清乾隆十年)状元。

62、历任右中允,入值南书房,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

63、秦大士,江苏江宁人,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状元。

*** 、庄培因,江苏武进人,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状元。

65、毕沅,江苏太仓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状元。

66、累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山东巡抚、湖广总督。

67、张书勋,江苏吴县人,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状元。

68、任顺天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

69、陈初哲,江苏吴县人,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状元。

70、钱棨,江苏苏州人,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状元。

71、胡长龄,江苏南通人,17 *** (清乾隆五十四年)状元。

72、石韫玉,江苏吴县人,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状元。

73、潘世恩,江苏吴县人,1793年(清乾隆五 *** )状元。

74、顾皋,江苏无锡人,1801年(清嘉庆六年)状元。

75、吴廷琛,江苏吴县人,1802年(清嘉庆七年)状元。

76、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吴县,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状元。

77、吴钟骏,江苏吴县人,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恩科状元。

78、李承霖,江苏丹徒人,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状元。

79、陆增祥,江苏太仓人,1849年(清道光三十年)状元。

80、翁同龢,江苏常熟人,1856年(清咸丰六年)状元。

81、历任陕甘学政、内阁学士、工部、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

82、历代状元中,对中国 *** 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

83、翁曾源,江苏常熟人,1863年(清同治二年)状元。

84、洪钧,江苏吴县人,1868年(清同治七年)状元。

85、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

86、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

87、陆润庠,江苏吴县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状元。

88、黄思永,江苏江宁人,1880年(清光绪六年)状元。

*** 、曾任会试同考官,后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90、张謇,江苏南通人, *** 4年(清光绪二十年)状元。

91、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

*** 、及第后次年( *** 5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93、傅善祥,江苏南京人,1853年(太平天国三年)女试状元。

94、任东王府东殿女簿书,仕至丞相。

95、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96、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97、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98、“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

99、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更高荣誉。

100、因其为殿试之一甲之一名,亦别称殿元。

101、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

102、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之一名。

103、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之一。

104、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

105、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三、关于古时状元的疑问

科举 *** 以名列之一者为状元,乡试之一称解元,会试之一称会元。殿试之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1000多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更高荣誉。因其为殿试之一甲之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之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之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a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 *** 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 *** 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 *** 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更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 *** 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 *** 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 *** 结束之后,将更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 *** 原本只是要求 *** 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风气下,纷纷勤练书法。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中国科举史上之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1.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 *** 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 *** 之争中为帝 *** 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科举 *** ,廷试得中之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 *** ,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 *** 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 *** 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 *** 中,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更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 *** 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之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更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 *** 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更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更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 *** ,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之一。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更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 *** 。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 *** ,是唐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 *** 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 *** 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285年间,科举 *** 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 *** 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 *** 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 *** 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 *** 4年)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年间, *** 生状元49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张正甫(弟)等兄弟状元19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张师德(子)等父子状元6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和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状元之乡武进,武城状元之乡-第1张图片-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 *** 4年)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 *** 5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 *** ,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 *** ,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更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之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 *** 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之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状元之乡武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武城状元之乡、状元之乡武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武城 武进 元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