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论道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论道湖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纹枰论道是什么
1、纹枰论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思是通过下围棋来交互棋道,是一种品德的比拼,也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交互。
2、纹枰是古代对围棋的别称,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祖先对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寻道者,不在晨夕,心诚则灵,弈者只有得了道,棋艺才会日新月异。
4、这些罕见的名人高手所悟棋道之精髓,其意境之深远,远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
5、翻开历史,宋朝丞相元献公的孙子晏天章,和同乡的严德甫均以善弈著称。他们对弈之暇各自取其所藏,与凡耳目之所法,心手之所得,分其局势既纪之以名目。此书业已付梓传之于世,名曰《玄玄棋经》。
6、刘乾胜先生是当代善弈著书者,学家渊源,力透纸背,能在字里行间发掘超然价值,著书之多,世人望其项背,其 *** 作《21世纪围棋教室》丛书, *** 、 *** 已购买版权发行,仅此一点,刘乾胜先生编书术的技艺可见一斑。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纹枰论道
二、天泉桥 *** (王阳明与 *** 天泉论道的地方)
1、钱明写过了一本书《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第二章便是关于天泉桥的考证,里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不过没有找到电子版的,需要的话,可以去买一本。
2、在网上找到了钱明写的王阳明的道教情结——以晚年生活为主线,里面有些许涉及天泉桥。
3、据《传习录》、《阳明年谱》等文献记载,嘉靖六年九月王阳明由绍兴起征广西思、田前夕,曾使钱德洪、王畿二人“侍坐天泉桥”(或称“移席天泉桥上”),为之解难,史称“天泉证道”。“天泉证道”不仅反映了阳明晚年的思想风貌,而且由于钱德洪、王畿二人对其“四句教”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王门著名的“四无”、“四有”之争。所以“天泉证道”在阳明学中,犹如朱子学中的“鹅湖之会”。但“鹅湖书院”至今尚存,而“天泉桥”不仅早就销声匿迹,而且从未见史志(如万历、康熙《绍兴府志》、康熙《山阴县志》、万历《会稽县志》等)作过记载,致使中外学者在解读“天泉证道”时,大都对“天泉桥”的确切处所采取回避的态度。据笔者考证,天泉桥就建在王府内的碧霞池上,故钱德洪常用“夜坐碧霞池”、“设席于碧霞池”代而述之。
三、论道之吾之三师
1、 授业恩师
2、上书说到,人之智慧之师,乃为人道德之本,大道至简,真诚恻怛方可孝行天下,而人生于世,有如此学识智慧,自然离不开授业之恩师。现今学府,会经历许多授业恩师,但人数之多,十指不尽可数,然众师之中,亦有吾受益终生者,因吾如今与岐黄之道结缘,故而,今只论证余习得岐黄之术之恩师,如有不全者,望尊师海涵。
3、说起吾授业恩师,因其有门规,“出师者,不可透师之姓名”故而不能全名告知,只能将历史重述,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看客见谅。此事还要回到从前,据恩师讲述:
4、此事还要从刘沅(刘止唐)先辈说起,刘沅(刘止唐)自幼体质孱弱,然聪慧过人,好学不倦。7岁能文,被人视为“神童”:8岁入私塾,10岁时到离家20里的板桥子文昌宫(在今双流县黄甲乡境内),受业于贡生古鹤峰,首尾达8年之久。
5、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刘沅以之一名入为双流县庠生,又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被选拔为贡生。但次年父亡家贫,刘沅无心仕进,便在家乡双流县开门课徒,收入补贴家用。其间,刘沅继续参加科举,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 *** )选拔明经,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 *** 年)由拔贡中试举人。他虽屡次乡试中榜,但皆念高堂 *** ,形孤体弱,不愿离去。命运多舛,刘沅顺畅的科举之路也到此为止。清乾隆五 *** (公元1793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刘沅三次参加会试,但皆名落孙山。刘沅倍感失落,一时不做它想,一心留守成都侍奉母亲。
6、刘沅一生成就,除了家学渊源和自己的聪敏苦学外,所遇的两位高 *** 居功至伟。之一位高人是静一道人,另一位则是野云老人,尤其是后者,实为刘沅的救命恩师和命中贵人,他不但改变了刘沅的人生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日后的学修方向。
7、嘉庆三年(1798年),刘沅病体稍愈,一天在本地彭家场集上遇见一位卖 *** 老人,“形容殊异,心爱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这就是野云老人。野云老人给了刘沅治病 *** 方,并告诉他“人生自有长生 *** ,返求诸身心可也”,向他阐述了“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圣贤之言,嘱咐他存心养 *** 。刘沅见老者不凡,顿有所悟,遂拜其为师,自此在老人指导下静心服 *** 、锻炼。野云老人所传的根本即“存神养气即存心养 *** ”,其实质就是道教丹道养生与儒家修身两者的融合。刘沅跟随野云老人学习了8年。野云老人教导刘沅时年近八十,当时刘沅36岁。此后刘沅更益励修,身体日壮,学问大有进境,门生日渐增多。嘉庆 *** (1813年),刘沅从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旧名云栖里)祖宅移居成都南门纯化街,自建房屋,新立门户。因新的宅院中有株百年老槐树,浓阴掩映,雍穆恬静,刘沅遂名宅曰“槐轩”。学识深厚、学修有成的刘沅在“槐轩”开始了坚守如一,长达四十余年的讲学、治学的道路,终成一代大儒。
8、授业传道期间,门生众多,但刘沅最为青睐的徒弟是颜龙辰与郑钦安
9、郑钦安,名寿全,四川邛崃人,原籍安徽,刘沅之 *** ,嘉庆年间秀才,业医七十余年。其祖宦游来川,寓居邛崃。先生幼读经史,并随父学医,于清嘉庆年间考中秀才,后师从刘止唐。在槐轩学说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其学深得《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故治病 *** 重在扶阳。传世至今以火神派泰然处之于世。
10、颜龙臣,四川德阳人,刘沅之 *** ,清末年间举人,卢铸之的姑祖父。通儒释道学,兼通医学,颇有医明。在德阳兴办书院,课徒之余常为人诊病,效验俱佳,多有称颂。卢铸之少年时曾随其学文学医,于后世火神扶阳一派打下坚实基础,家师祖上就是因此而结缘医道。
11、家师祖父曾是武者出身,自幼习文学武,对岐黄之道,颇感兴趣,故此擅长擒拿点穴,又因其家族行镖,得罪仇家太多而被追杀,光绪四年秋(公元1878年),家族因被追杀而走散,逃亡之际也许命不该绝,至四川德阳时,失血过多而 *** ,醒来后方知被一白发老人救起,修养数日后,得痊愈,乃问之前辈尊称,方知乃是颜龙臣前辈,遂大喜,并向颜老求教潜心修习医道,颜老见其心诚,并言“也罢,既然你我有缘,你也有心求教于岐黄之术,我便授教于你”自此家师祖父便潜心修习,从光绪四年秋到光绪十四年冬腊月(公元1878年--1888年)十年从不间断,期间也曾得到过郑老的指点,学成后隐居河南信阳开设医堂,后又结合擒拿点穴及《绘图针灸大成》创立了剑指点穴经络疗法,一直传承至今,我也是机缘巧合下,得遇其后人,因我有中医学术及武术之基础,故而得其真传,学艺两年,受益良多,自出师以来,期间又得到其他业内前辈的指点,故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的亚健康脏腑经络调理技术。
12、至于学术如何,见下期文章《论道之岐黄之术》
四、《庄子》外篇 知北游 :各人论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1]。”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2]。”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3]。”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4],每下愈况。汝唯莫必[5],无乎逃物[6]。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7],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8]!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9],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10]。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11]。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12]。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1]期:必。必指出具体所在方可。[2]稊稗:稗指稗草,稊与稗相似。[3]甓(pì):砖头。[4]正: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名。监市:监管市场之人,为正获的助手。豨:大猪。履:踩。[5]汝唯莫必: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那个物上面。[6]无逃乎物:所有的物都未逃离道外。[7]无何有之宫:虚无之境,至道之乡,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8]澹而静:淡漠而清静。[9]冯闳(hóng):广阔空虚之境。[10]入焉:进入广阔虚空之境。穷:边际。[11]物际:物与物之间的分界。[12]不际之际:由没有边际之道转成有形之物。际之不际:由有形之物复归无际之道。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议论的道,在哪里才能找到呢?”
庄子说:“大道无处不在。”
东郭子曰:“请具体指出道存在哪些地方呢?”
庄子说:“在蝼蛄和蚂蚁当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处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呢?”
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怎么比刚才更加卑下呢?”
庄子说:“在大 *** 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一个名叫获的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屠夫询问猪的肥瘦,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实情况。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至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万物、言论和大道遍及各个角落,它们名称各异而实质却是相同,它们的意旨是归于同一的。
让我们一道游历于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用混同合一的观点来加以讨论,宇宙万物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啊!我们顺应变化无为而处吧!恬淡而又寂静啊!广漠而又清虚啊!调谐而又安闲啊!我的心思早已虚空宁寂,不会前往何处也不知道应该去到哪里,离去以后随即归来也从不知道停留的所在,我已在其间来来往往,也不知道哪里是终点。逍遥于广漠之间大道之中,大知之人进入此境也不知它的边际。支配物的大道与万物混同而没有边际,而物是有分界的,就是物的界限。大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好像显得有涯际,其实是没有涯际的。所谓盈虚、衰杀,道使物发生盈虚变化,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分别;道使物发生衰杀之变,而自身并不衰杀;道使万物有始有终,而自身无始无终;道使物有聚有散,而自身没有聚散。”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1]。神农隐几阖户昼瞑[2],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3],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4],曰:“天知予僻陋慢訑[5],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弇堈吊闻之[6],曰:“大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7]。今于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8]:“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9]?”
曰:“有。”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10]:“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11]。”
无始曰:“有 *** 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 *** 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12];无应应之,是无内也[13]。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1]妸(ē)荷甘、神农、老龙吉:虚拟人名。[2]隐几:凭靠小几。阖户:关门。瞑: *** 。[3]奓(shē):推开。[4]嚗(bó)然:手杖掉地发出之声。[5]慢訑(dàn):怠慢荒唐。[6]弇堈(yǎn gāng)吊:虚拟人名。[7]体道者:与道相合之人。系:凭依、归依。[8]泰清、无穷、无为、无始:皆为虚拟之人名。[9]数:道理,规律。[10]中:仰。[11]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12]无问问之,是问穷也:道是不可以问的,不可问而又要问。[13]无内:没有内容。
妸荷甘和神农一起在老龙吉那里求学。神农靠着几案,大白天关着门睡觉,中午时分,妸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吉死了!”神农扶着拐杖站起来,“啪”的一声丢下拐杖,笑着说:“先生知道我浅陋 *** ,所以丢下了我死去了。完了,先生竟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至理名言来启发教育我,就撒手死去了!”
弇堈吊知道了这件事,说:“那些已经领悟大道的人,是天下的君子所仰仗的。如今老龙吉对于道,连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也未能得到,尚且懂得深藏他的谈吐而死去,又何况真正体悟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没有形状,听起来没有声音,对于人们所谈论的道,常常把它称为‘冥冥’,所以常被议论的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道。”
于是,泰清向无穷请教:“你懂得道吗?”
无穷回答:“我不懂。”
又问无为。无为回答说:“我懂。”
泰清又问:“你懂得的道有名目吗?”
泰清说:“道的名目怎么样呢?”
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尊贵,也可以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目。”
泰清拿这话去问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懂和无为的懂得,谁对谁错呢?”
无始说:“不懂的才是深奥玄妙,懂得就是浮泛浅薄;不懂的处于深奥玄妙之道的范围内,懂的却刚好与道相违背。”
于是泰清有所醒悟而叹息,说:“不知晓就是真正的知晓啊!知晓就是真正的不知晓啊!有谁懂得不知晓的知晓呢?”
无始说:“道不可能听到,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称述。”
无始又说:“有人问关于道的问题,但是不做任何回答的,可以说就是不知道;就是那个 *** 的人,也是没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人问也不应该回答。没有必要去问但还是要问,那就是白问;没有必要回答却做出回答,是心中没有真道的表现。以心中没有真道而去回答那空洞的询问,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宇宙的广大,对内不能了解道的根本。因此他不能超越昆仑这座大山,也不能逍遥于太虚幻境。”
光曜问乎无有曰[1]:“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2],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3]。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4],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大马之捶钩者[5],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6]。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曰:“臣有守也[7]。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8],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
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冉求失问而退[9]。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10],神者先受之[11];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12]!不以生生死[13],不以死死生[14]。死生有待邪[15]?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16]。圣人之爱 *** ,终无己者,亦乃取于是者也[17]。”
[1]光曜、无有:皆虚拟之名。[2]孰:通“熟”。熟视:仔细观察。[3]搏:触摸。[4]有无:光曜无形体,听不到摸不着,故言有无。但还可以看见,未达绝无形迹之无无。[5]大马:官名,指楚国之大司马。捶:锻造。钩:剑名。[6]豪芒:锋利有光芒。[7]守:持守,毕生专心持守于此。[8]长:长期。[9]失问:失去问意。心有所悟,不想再问。[10]昭然:明白。昧然:胡涂。[11]神者先受之:用空虚的心神先接受领会。[12]未应:不要应答。[13]不以生生死:死者自行死去,新生者并不是使已死者复生。[14]不以死死生:新生者自生,死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15]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之意。死与生并不相互依赖,它们各有自己的体系。[16]无已:没有止境。[17]取于是:圣人即是取法于自然之理。
光曜问无有:“先生你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光曜得不到回答,便仔细地观察他的形状容貌,一副深渊空虚的样子,整天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
光曜说:“真是更高的境界了,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能够做到有无的地步,却不能达到无无的境界,等到做到了无,却又成为有了,该如何做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啊?”
大司马有个锻打钩剑的人,已经八十岁了,干起活来竟然没有一点差错。大司马说:“你是凭借技术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
那个老人回答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更何况对于那些无可用心之事啊!能够这样,外物有什么不会予以资助呢?”
冉求向孔子请教:“ *** 辟地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
孔子说:“可以,古今都是一样的。”
冉求不想再继续问下去便退出屋来,第二天再次见到孔子,说:“昨天我问‘ *** 辟地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先生回答说:‘可以,古今都是一样的。’昨天我心里还很明白,但是今天就糊涂了,请问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昨天你心里明白,是因为心神先有所领悟;今天你糊涂了,是因为你的心神又被思虑变得迷惑起来。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不曾有子孙而存在子孙,可以吗?”冉求不能回答。孔子说:“算了,不必再回答了!不要因为活着就想让死去的活过来,不要因为死去了就想让活着的也死去。人的死和生相互有所依赖吗?其实全存在于一个整体。有先于天地而产生的物类吗?使万物成为具有各类形体事物的并不是具有形体的事物。万物的产生不可能先行出现具象 *** 的物体,而是气的聚合而产生万物。造化孕育出万物,于是万物才连续不断繁衍生息。圣人对于人的怜爱始终没有终结,也就是取法于万物的生生相续。”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