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之乡(散文家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很多朋友对于散文诗之乡和散文家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开阳为什么被称为散文诗之乡
  2. 于光中的诗歌《乡愁》
  3. 名家写的思乡散文

一、开阳为什么被称为散文诗之乡

开阳县文化底蕴浓厚,素有热爱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具有浓烈的文化氛围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在黎、夷文化、巴蜀文化、荆湘文化、夜郎文化、滇黔文化和黔北文化的影响下,文艺创作活跃,文艺人才辈出,文艺工业成就斐然。2002年,被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命名为“中国散文诗之乡”。近年来,开阳县文艺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省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关注。开阳县多次举办全省 *** 文化艺术研讨、书画摄影展览、散文诗会、文艺笔会、文艺演出、采风等活动,创作成就十分显著,县办刊物《茉莉文学》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已出刊百余期,受到 ***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负责 *** 的好评,贺敬之、冰心、臧克家等还为刊物题词勉励。据不完全统计,县内有百余位作者在国内各种报刊发表作品8000余篇(件),30余位作者的200余件作品在海外各种大赛(展)中发表、展出、获奖和被永久 *** 收藏,已公开出版《刘毅散文诗选》等文艺作品专著10余部;137人(次)加入省、市以上各文艺家协会,20余人的创作业绩被收入各种文艺家辞典。开阳县散文诗创作尤为活跃,一大批散文诗作者勤奋笔耕散文诗园,年年都有大量散文诗作见诸省内外报刊,已成为贵州散文诗作者队伍强、作品多、创作最活跃的县份之一,引起了国内文化艺术界和散文诗界的关注,被文学界誉为“开阳散文诗现象”。

二、于光中的诗歌《乡愁》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 *** 去 *** 。当时由于 *** 原因, *** 和 *** 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 ***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余光中(1 *** 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 *** 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 *** 东吴大学、 *** 师范大学、 *** 大学、 *** *** 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 *** 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 *** *** 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 *** 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 *** 中文大 *** 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 *** 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 *** 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余光中生于中国江苏南京, *** 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 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曾自言:“ *** (中国 *** )是母亲, *** 是妻子, *** 是 *** ,欧洲是 *** 。”

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补。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三、名家写的思乡散文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 *** ,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 *** 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 *** ,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也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之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散文诗之乡(散文家乡)-第1张图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抗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文家乡 散文 诗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