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之乡江西(中国竹笛之乡 *** 介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竹笛之乡江西,以及中国竹笛之乡 *** 介绍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昌平区情常识竹笛历史故事(竹笛资料)
  2. 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
  3. 描写江南水乡的名句

一、昌平区情常识竹笛历史故事(竹笛资料)

麻烦大家帮忙找找唐朝有关于竹笛方面的资料,那是一个音乐鼎盛的时期哦~无论是文章、书籍、或者其他都可以,只要能帮我找到我要的资料就好!摆脱大家了~~~~~~~~~~~~~~~~~~~~~~~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膜孙笛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中国竹笛源于 *** 时期产生的骨哨。197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八 *** 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160件骨哨,此后,又在河南省贾湖文化遗址中发现了20多支骨笛。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中国竹笛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支骨笛上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已故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近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马王堆三号汉墓(B.C168)中发现了两支横吹的竹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现了一支带七个指音孔横吹的笛。因此,可以完全断定,中国竹笛不仅在距今 *** 0多年以前已经在中国南方广为流传,而且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

汉至唐时期,中国竹笛在 *** 与音色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著名音乐家蔡邑,折“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动听,后人称赞好笛子为“柯亭笛”。隋朝时期,中国竹笛产生了“大横吹”、“小横吹”、“排萧”等名称。至唐代,中国竹笛的音色发生了巨大变革。“唐代的刘系, *** 了七星管、蒙膜助声”,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

宋至清时期,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并且已开始大量广泛运用于曲艺、戏曲与民间音乐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与伴奏,如宋代的主奏乐器”鼓笛曲“,元代,中国竹笛用于伴奏昆曲与梆子戏等剧种。明清时期,中国竹笛是江南丝竹乐、十番锣鼓与二人台牌子曲等大量民间音乐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二十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阶段。1938年,中 *** 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时,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1953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后,中国竹笛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演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了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南派陆春龄,浙派赵松庭与中原派孔建华为 *** 的南、北、浙、中四大流派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流派纷纷涌现,大批中青年演奏家脱颖而出,一批新作品等不断产生,如北派演奏家有曾永清、曲祥、高明、魏显忠、张维良、马迪、李大同等,作品的主要 *** 作有《草原巡逻兵》、《沂河欢歌》、《陕北好》、《扬鞭催马运粮忙》、《秦川抒怀》、《帕米尔的春天》等;南派演奏家有俞逊发、林文增、涂传耀、江先渭等,作品的主要 *** 作有《楚辞》、《琅琊神韵》、《秋湖月夜》、《紫竹调》、《冷月》、《姑苏行》、《幽兰逢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浙派演奏家有詹永明、蒋国基等,作品的主要 *** 作有《早晨》、《西湖春晓》、《水乡船歌》等;中原流派演奏家有孔建华、荣政等,作品的主要 *** 作有《黄鹤归来》、《巫之舞》等;新派(刘森派)演奏家有简广易、李镇等,作品的主要 *** 作有《牧民新歌》、《山村迎亲人》、《乡歌》等经典之作。与此同时,众多竹笛演奏家、 *** 家,开始对中国竹笛的形制结构进行了开拓 *** 的革新,先后研制出“多音孔竹笛”、“新竹笛”、“排笛”、“口笛”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至此中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 *** 来扮演单一的伴奏角色,完全以主角的神采,不仅登上了国内乐坛,而且已风靡世界各地的舞台。

笛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吹管乐器.在公元前五十世纪就有了笛子的前身.

在汉代,笛子的形制与现代的笛子基本相似.唐代的笛子加开了膜孔,就

笛子(主要是竹笛)的种类和名称极为丰富,如:

以形制为名:饰龙则称之为"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

以尺寸为名如:一尺八寸的洞萧称为"尺八".

以典故为名:如"柯亭笛","子胥笛".

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

以地域为名:如四川羌族的"羌笛",广西侗族的"侗笛".

以剧种为名:昆曲为"曲笛",梆子戏为"梆笛"等等.

在有些史料中记载笛子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中国.其实不然.

2.有华侨收藏有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铜笛

4.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出土的一支用两节竹制成的七个

这些都说明中国确实是竹笛的发源之地.

唐朝是竹笛的兴旺时期,当时的笛曲丰富,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出名

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许云峰等.在汉代和晋代有马融.蔡.列和

等名家.著名的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

等等.但都没有谱子流传下来,笛曲梅花三弄最早是晋代桓伊

的笛曲,现在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翻版演奏.

大约从五十年代起,竹笛再次崛起.并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

为 *** ,北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 *** ,他们谱写和改编了一大批笛曲.

竹笛在解放前的几 *** 中虽是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成员,但也只是用作伴奏

乐器.在宋元时期,笛子开始用于戏曲,尤其在元代,笛子广泛用于元曲,但

竹笛历史悠久因其携带方便,易于上手,故广为流传,是深受广大群众最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竹笛外观似龙行,在元代被称为“龙笛”,在唐代被誉为“龙吟”,故具有中华龙文化的特征。本片特请从事笛文化研究五十年的专家——林克仁教授主讲,根据竹笛的特点,从最基本的演奏要求出发,教授初学者在如何正确、规范地吹笛,如何避免 *** 习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本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填补了当前众多乐器教学片无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空白,是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

有一日,张三和李四在城里闲逛,突然他俩同时发现一支笛子,他们对这支笛子归谁所有的问题争吵了起来,他们都说笛子是自己先发现的。

第三个人偶然路过,问清他们吵架的原因之后,说道:“你们俩谁会吹笛子?”

“那么,你们要这支笛子干什么?你们的争吵使我想起了两个秃子为了一把梳子而打起架来,可是他们俩头上都没有头发。”船夫和 *** 家有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驾驶独木舟,独木舟上坐着一个想渡到对岸去的 *** 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 家问题:“你懂得 *** 吗?”船夫回答:“不懂。”

*** 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

*** 家又问题:“你研究过历史吗?”船夫回答:“没有。”

*** 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 家刚刚说完了这句话,风把小船吹翻了, *** 家和船夫两人都落入水中。

于是,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

*** 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环保专家的奇遇环境恶化,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有一天世界环保组织的一位负责人决定到世界各地考察一下环境治理的情况,有一天他在一个荒岛上看到一种野兽,生着人头铁蹄,正在不停地吃土地,喝海水……他停下脚步,望了许久,然后走近野兽, *** :

“你还没有吃饱喝足吗?难道永无饱足?”

“不。不!我已经吃饱喝足了,而且厌腻了吃喝。但是,我担心到了明天,此处既无土地可食,亦无海水可饮。”那位环保专家听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离开了那头野兽,离开了那个荒岛,他准备把这件事情讲给他的同事们听。有毛病的画一天,某城繁华的街上,有个人在卖画。他卖的一张画上画的是一个小孩。小孩瞪着眼睛,张着嘴,在数苹果,正数到第五个苹果。围观的人都称赞这张画画得栩栩如生,问值多少钱。这时,有个农民打扮的人走过来,他看了看画说:“这张画有毛病!”大家听了,都很惊讶,忙问为什么?这个农夫说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听了,都信服地点了点头。

你知道这画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吗?

谜底:说五个苹果的五字时,嘴已应是闭着的,可这幅画却画成了张口的,所以农夫说画有毛病。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相传,古时凡间没有竹子的,竹子只生长在王母娘 *** *** 中。竹子受仙霖甘露浇灌,长得俊秀挺拔。神仙们都十分喜爱仙竹,特别是王母娘娘,更是宠爱有加。

她命侍女朝霞仙子照料仙竹,朝霞对仙竹也喜欢万分,每天都悉心呵护。仙竹仿佛也懂她的心思,只要朝霞从旁经过,便招展身姿,向她致意问好。

天上虽好,可朝霞却向往人间有死有生,有泪有笑的生活。当她和女友们谈起人们生活的时候,总说:“要是能在人间活一天,我连神仙也不要做了!”可女友们都笑她痴人说梦,仙女下凡是犯天规的。

说到梦,还真的来了。王母娘娘在蟠桃会上乘兴多喝了几杯百花仙子酿的百花露,醉了。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况多喝了好几杯呢?朝霞明白这一醉少也要十天半个月,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要下凡,只有乘此机会了。便悄悄地带了一些仙竹从南天门溜到了人间。从此,人间就有了挺拔俊俏的竹子。

西樵山上多异竹,尤以四方竹负盛名。四方竹株型矮小,色墨绿,叶细长,茎枝圆中略方,用手捏它,有明显的方型感,横截面成正方形。由于疏密有致,形态飘逸,适宜盆栽,是观赏的珍品。传说这种竹最初是由一个坚心的男子培植起来的,不坚心的人很难把它栽活。

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热恋着,他俩对歌传情,密订终身。可是女子很势利,嫌弃男子靠打柴过日。当男子到女家求婚时,女子的娘竟挡住门口唱道:

不是花靴莫行街,不是利斧莫砍柴。

除非山上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

男子是个坚心的人,他听了下决心要叫竹子变方。他在自己的草棚下栽了一棵竹子,早晚用力在竹竿上捏一会儿。捏呀捏的,捏了一年,竹竿的下截变方了,但上截还是圆的。捏呀捏的,捏了两年,竹竿的上截变方了,但下截又恢复了圆形。

竹未捏方,女子的娘把女儿许给了一个官家。在花轿过门的途中,那女子在轿里长叹一声自尽了。

男子非常悲愤,把棚下的竹株拔了起来,带着它进佛寺当和尚去了。

这个年青的和尚天天到禅堂里念经,天天捏着檐下新移的那棵竹子。经书念了十回、百回、千回,竹子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终于,一棵方形的竹子在 *** 缭绕 *** 现了,叶形细长,竿色墨绿。后来从旁长出来的新竹也是方的。和尚穿上整齐的袈裟,虔诚地把方竹子从禅房前移栽在女子的坟上。

方竹子在坟地里繁殖开来了,长满了坡坡岭岭。山里人把它看作是坚贞的象征。从此,山里有这么一个习惯:男子向女子求婚,得在女方家门前栽一株四方竹,表示自己的坚贞。

在远古的时候,彝族结婚的传统习惯都是安排 *** 的后半月,此时的夜晚月亮出得很晚。有一年的十月,有两家人相隔居住七天路程的人家,在那年十月里的一天,有儿子的那个家,派人到另一个有姑 *** 那个家提亲,通过两家亲人的同意,选好吉日,准备结婚。

于是姑娘家在结婚吉日前的第七天,举办了女儿结婚仪式。并高高兴兴的安排送亲客,把女儿送走。在这天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从家里出发了,一同前去的送亲客共有三十余人。

在路上一天又一天的在行走,到了行路的第三天,送请客们要路过一片竹林,这片竹林很大,竹子也很粗。在竹林里还长有很多的杂草。这天在这片竹林里,走啊走,一直走到了晚上。

天早已黑尽,新娘和送亲客们都走得很累,天黑路也难走,于是那 *** 就露宿在这片竹林里,准备第二天再走。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大家都走得很累,于是也都睡得很熟。

当第二天黎明到来的时候,醒来的送亲客们发现,部分送亲客和新娘一起不见了,于是大家一起到处找人,找了好久可是渺无踪影,只在新娘睡的那个周围发现了一些横七竖八的人骨头。

可是头天晚上露宿之前因为天黑,没有看到任何骨头的存在,无法说明这些骨头到底是什么。最后有人发现在新娘露宿旁的一株竹子缝隙里,夹着一丝新 *** 裙子,他们就把这株竹子砍掉,花开竹子一看,原来竹子里面都是人骨头,里面还剩有新 *** 着装。

此时,人们才发觉这个竹林里的竹子和植物都会 *** 。从此以后,彝族就留下了不种竹子的习惯,视竹子为断子绝孙的植物,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很久以前,浮流国(即现永安)出了位叫“衍公”的奇人,他生 *** 竹,终日徜徉在竹林,以竹为伴。一年,天降大旱,河流干涸,万物枯焦,百业凋敝。衍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为百姓做点好事。

他拔起一根竹子,运起法力,驱赶巨石,准备在燕江上筑起一座石壁,蓄水抗旱。此事被天神得知,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对抗天庭,犯上作乱。于是便降落凡间,把即将筑好的石壁 *** 。衍公功亏一篑,饮恨燕江。

衍公不向天公低头,决意教训一下傲慢的天帝。一日清晨,衍公用竹做了支 *** ,张臂挽弓,射向天庭。竹箭挟风携电,径直射向玉皇大帝的金銮殿。这天玉皇大帝恰好贪睡,尚未上早朝,竹箭直射在玉帝的龙椅背上。

待玉帝上得殿来,见椅背上 *** 着支箭,大惊失色,忙问左右是为何。太白金星拔下箭看了后说:“这是一支竹秆箭,不在豫章(即现江西)在闽越(即现福建):金箭头,银箭尾,不在沙县、在浮流。”

玉皇大帝听后,下令天兵天将到浮流国捉拿施放冷箭之人。天兵来到浮流国,深入竹林搜捕衍公。只见竹林内有个五处美髯、须发飘飘,手持一根竹笛的人在出没。天兵砍倒所有竹子,可就是抓不着那个留着长须的奇人,只好悻悻地返回天后命。

玉皇大帝听罢禀报,叹道:“这个在竹林出没的不是凡人,只能是竹神啊!”只好下令龙玉降雨,消弥永安的旱情。雨水一降,一棵棵竹笋拔地而起,竹林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从此,永安人把衍公尊为“竹神公”,拜供奉起来,以纪念这位解永安于倒悬的奇人。

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李谟有一次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之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之一。

有一次他与几位客人,在明月高悬的夜晚,登一小舟,泛江漫游,吹笛观景赏月。笛声旷远清亮、宛转飘逸。忽然岸上有人招呼,请求登舟同游。李谟他们停舟岸边,这人上船后,请求李谟借笛让他吹一支曲子。这个人吹奏的笛声精妙无比,可让山石破裂,李谟平生从未听到过。初时,吹入散序、中序,笛声已非同凡响。待到进入第三大段--入破时,只见吹笛人呼吸盘旋回转,指法粉碎如雨敲窗。再听笛声犹如千军万马撕杀奔吼,又如雨打沙滩辟罗有声。还有一次,李谟因故请假去越州。到了越州后,当地的达官名士或设公宴、或设私宴请他,为的是能亲耳聆听到他吹奏的笛声。当时,正逢越州新有十几位生员考中了进士。这些人家中都有些产业,于是凑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游船上聚会饮酒同乐,邀请李谟上船吹笛,以饱耳福。因为钱多人少,又相约每人可带一位客人同来。

其中有一位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到了晚上方才想起这件事,没有功夫去请别人。就近请邻居中的一个独孤老头。这位老头儿,长久居住在这荒田野地里,外面的人情事故一点也不懂得。数间茅舍只他一人居住,乡里人都称他为独孤丈。第二天,这位进士带着独孤丈人一起到镜湖聚会的地方赴宴。

酒宴开始后,只见湖水澄碧、波光荡漾,芳草修林,景物非凡。李谟以手拂笛,立于船边。在桨声中,舟船渐移湖心。此时轻云笼湖,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谟捧笛吹奏,笛声初发,风云齐开,水明林秀,上下澄碧,仿佛如有 *** 神之工使之如此!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纷纷说:“就是敬天的神乐也没有这么大的神力啊!”独孤丈一言未发。与会的人都脸现不快。李谟也认为这个老丈轻视自己,也怨愤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一曲吹奏出来。曲调更加绝妙异常,在座的宾客没有人不惊骇赞赏的,唯有独孤丈还是不出一言。请他同来的这位进士也深感羞愧,对座上的宾客解释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山村,不与人来往,更是很少进城。对于音乐,他一点也不懂得,请大家不必介意。”四座的宾客同声刺讽独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语,只是微微笑笑而已。

李谟 *** :“这位老丈你一言不发,是你真的不懂音乐呢?还是一位高人?”独孤丈才慢慢说道:“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音乐呢?”四座客人见李谟变了脸色,都纷纷站起向李谟道歉,劝慰李谟。正在这时,独孤丈人沉静地说:“请你试吹一首《凉州》吧。”李谟傲慢地捧笛吹了一首《凉州》曲。曲终,独孤丈人品评说:“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错。然而,你的笛声掺揉进去夷狄乐曲,你是不是在龟兹有朋友啊!”李谟听了后大吃一惊,站起身 *** 独孤丈人,说:“老丈乃是方外神奇之人,恕我李谟有眼不识。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啊。”独孤丈人又说:“《凉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你自己知道不?”李谟恭谨地回答道:“李谟愚钝顽冥,实在不知。”独孤丈人伸手取笛欲吹给李谟看看。李谟连忙更换一笛,用袖拂试后递给独孤丈人。独孤丈人接过看看,说:“你这些笛子都不堪使用。使用它们的主人都是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只笛子,说:“这只笛子吹到入破时也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谟说:“不敢。”于是独孤丈人捧笛吹起来。笛声初发即响遏云霄,四座震惊,李谟恭敬不安地立在那儿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丈人停下来,向李谟讲解他刚才吹的谬误所在。李谟完全敬服连连拜谢。待到入破,笛子立即破裂了,不能再吹下去了。李谟再次拜谢,众位宾客彻底折服。会散。

第二天早晨,李谟和与会的诸位宾客,一起前往独孤丈人住所等候拜见。到那儿一看,只留有几间空宅,独孤丈人已经不知何处去了。越州人得知这件奇闻后,纷纷出访,四处寻找独孤丈人,然而始终没有寻到,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我国的竹笛和巴乌构造看似差不多,哪个悠久?说说它们的起源和历史

竹笛,起源于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 *** 十二律笛。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巴乌,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少数民族。具体起源没有正史可考,只有当地的一些传说故事

彝族、苗族起源时期基本都在4000年前左右,但不可能刚刚发源就又巴乌这种乐器存在,因此大概可以判断,竹笛的历史要比巴乌久远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 *** 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 *** 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谓:“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 *** 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 *** 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笛子实际上是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 *** 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辈出无穷。无论从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画,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年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 *** ”,可见中国竹笛的可容 *** 及它的广泛 *** 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二、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

昆曲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 *** 的剧种。2扬剧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3锡剧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4淮剧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5淮海戏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 *** *** 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 *** 建立淮海地区 *** *** 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6通剧通剧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 *** 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 *** 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7苏剧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8丹剧丹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9丁丁腔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 *** 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10淮红剧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更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11海门山歌剧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三、描写江南水乡的名句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释义】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释义】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3、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出处】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释义】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4、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 *** ,江南天阔。

【出处】宋·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

【释义】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 *** ,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5、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中国竹笛之乡江西(中国竹笛之乡视频介绍)-第1张图片-

【出处】唐·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释义】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6、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释义】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 *** 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7、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 *** 在江南。

【释义】 *** 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 *** 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 *** 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8、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释义】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出处】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释义】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1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释义】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时期,江南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吴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著称。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 *** 的地域概念,但始终 *** 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更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中国 江西 笛之乡 介绍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