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香姑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香菇之乡的地理位置,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中国香姑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全国更大的香菇市场是哪里
1、全国更大的香菇市场是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
2、庆元县是中国香菇生产和出口大县,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该县的香菇生产始于1986年,当时吴克甸研究出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术,由此揭开了庆元香菇产业发展的序幕。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庆元香菇产业逐渐壮大,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
3、在庆元县,香菇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该县香菇年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5%,年产值达2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
4、在庆元香菇产业中,双龙香菇市场是全国更大的香菇市场和产品信息、 *** 形成中心。该市场占地120亩,拥有门店式市场200间,摊位式市场1000个,内设果蔬和香菇两大交易区,是庆元香菇集散中心的主要窗口。
5、以上就是关于全国更大香菇市场的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二、寿宁香姑的资料
寿宁县是中国福建省东北部的一个以林地为主的山区县,位于北纬27度16分到27度40分,东经119度12分至119度44分,全县土地面积142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115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9%,境内山岭起伏,更高峰海拔达 1 *** 9米,更低处海拔仅60米,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等气候条件有利于花菇的生长,长期以来,寿宁县就是花菇的重要产地,特别是近年来寿宁菇农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花菇生产,寿宁已一跃成为华夏花菇生产之一县,被誉为“中国花菇之乡”,全县花菇生产规模达1亿袋,产量达3万吨。在1994年菇市上,寿宁花菇被誉为“菇中之王”,1995年10月在中国食用菌技术展示交流会上,寿宁花菇被评为“优质产品”,1996年寿宁花菇栽培技术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 *** 会组织的鉴定,该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食用菌协会致函寿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些著名的食用菌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在寿宁实地考察后作出权威 *** 评价;寿宁花菇是香菇生产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 *** 突破,他将是中国香菇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寿宁花菇是世界香菇生产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呵呵,我的外婆家是建宁的。我小时候就到北方了。
祝老乡们发财致富,家家幸福安康!
三、中国花椒之乡的凤椒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统兵伐魏,自汉中来到凤县境内的留凤关,时值农历的五月中旬,士兵们走得人困马乏,便在留凤关前安营扎寨。夜里,诸葛亮难以入睡,思虑此次出兵关系重大,吉凶祸福,尚难预料,便披衣起床,步出帐外,抬头观看天象,忽然一阵轻风吹来,送来一阵奇异的清香,诸葛亮顿觉神清气爽。他迎风而立,再轻轻地吸了一口气,果然,香气愈加浓烈。诸葛亮心中诧异,便悄悄地顺着香味寻去,不觉已走出军营。但见巍然屹立的 *** 山下,一湾溪流潺潺而来,溪边一片树林,阵阵香气便由林中飘然而来。诸葛亮步入树林,在夜色中细辨这树林、香气,方知这是一片花椒林。他心中暗想,这花椒之树倒也见了许多,只是都不及此处花椒香气浓郁、独特。再前行,只见椒林中有数十顽童,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声振林樾。细察之,发现顽童固然可爱,惟缺一双耳朵。诸葛亮遂大动恻隐之心,一一为顽童捏了一双耳朵,顽童们道谢后,在椒林中须臾不见。后人皆言诸葛夜遇凤椒仙子,凤椒便以“双耳能听”天下闻名。
相传在清末年间慈禧太后沿古道北上途经凤县留凤关时,突然腹痛难忍、龙颜大变,随行御医束手无策,正在这时当地的一位村姑采摘了几粒花椒熬制成汤,献于慈禧,慈禧喝下后,顿觉麻味悠久,神清气爽,痛感全消,非常高兴,便赐椒名为“凤椒”,封为 *** 贡品。
凤县境内,风椒漫山遍野,每年农历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全县的乡乡村村,崖畔地边,院落村头,都可见凤椒艳如红花,香味随风飘洒,令观者赏心悦目,闻者如醉如痴。
凤椒全县处处都有,然而,若论最有名者,产地当属留风关。说起来,这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如今的凤县,每当凤椒成熟之时,到处硕果摇曳,香气扑鼻。更奇者,一旦风椒带离本土,其香味更加浓郁。据说,带一包凤椒上车,全车上的人便闻到花椒香味,故凤椒素来为凤县人馈赠亲友之佳品。那些喜好麻辣味的四川老乡更以有一包凤椒赠人为荣呢。 *** *** 以来,凤椒更成为外地商贩纷纷争购的目标,这—优良品种还被引种到全国各地。目前,全县种植花椒3200万株,年增收2000万元,这山区的“摇钱树”带给凤县人民的该是多么美好的希望和前景啊!
《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皆产……大于蜀椒”。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椒,府(汉中府)俱产,出凤县白石镇者佳”。
凤县“大红袍”花椒以色泽鲜红、粒大、肉厚、形具“双耳”、麻味悠久、清香浓郁,被称做“凤椒”(《辞海》中记述),素有香飘十里之美誉,被专家赞誉为“花椒之王”。据光绪 *** 《凤县志》记载:“金红花椒肉厚有双耳,殊胜他地”,这句话道出了凤县花椒的形态及风味独一无二的特征。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 *** 带与温带分界线上,森林覆盖率达65.3%,是秦岭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地理等条件特别适宜花椒生长,是国家质检 *** 公布的“大红袍凤椒”原产地域。
凤县“大红袍凤椒”自秦朝起便有种植。不同于其它花椒的是,“凤椒”果实的根部生有两个小瓣,形似一双小耳,人称“双耳朵”。千百年来,“凤椒”以其颗粒果肉厚,色泽鲜艳,气味芳香浓郁而享誉全国。它既是优质的调味品,又是重要的中 *** ,用于佐料,使肉菜鲜美,且有去腥、杀菌功能。用于中 *** ,有温中散寒、暖胃除风、消满解胀、化痰止咳、破血通经、止痛等功效,杀虫、除菌、消毒止痒之功能。
1993年陕西省科委开展的全国花椒品种品质调查结果表明,凤县“大红袍凤椒”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之首;在2002年第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凤县“大红袍凤椒”荣获“后稷奖”。
国家质检 *** 2004年以57号令向全国发出对凤县大红袍花椒实施原产地域保护的公告,保护范围包括凤县12个乡镇的150个村。今后,凡不是在保护地域内生产的花椒,即使使用的是凤县花椒的 *** ,也不能称作“大红袍”。
“调浆美著 *** 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鼎餗也应加此味。莫叫姜桂独成功”。
这就是明代僧宗林的咏《花椒》诗。它说明花椒与姜桂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烹调原料。
《本草纲目》称:“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名医别录》也有“秦椒生秦岭上, *** 月采实”的记述。《王右丞辋川图》还记载着唐代诗人王维在蓝田辋川的别墅里有椒园。《唐书·地理志》和《陕西通志》中,还记载着:“金州贡椒”。《唐本草》载:“(花椒)蓝田秦岭间大有之”。《图经本草》记有:“花椒,今凤、金、商州皆有之”。宋《本草衍义》云:“此秦地所实者,故言秦椒。……椒粒亦大”。《本草纲目》说:“秦椒、花椒始产于秦,……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可见,两千多年来,花椒一直是陕西的著名特产。名列全国“六大名椒”之首。
“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皆产……大于蜀椒”。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椒,府(汉中府)俱产,出凤县白石者佳”。因其“全红、肉厚、有双耳,风味独特”在国内市场久负盛名。
凤县大红袍出众,品质优良的原因在于凤县独特的自然气候优势和土壤资源优势。年平均温11.4℃垂直变化明显,降水集中,冬季相对不冷,夏季不热,气象灾害不突出,是发展花椒的适生区域。
据光绪 *** ( *** 3年)《凤县志》记载:“金红花椒肉厚有双耳,殊胜他地”,这句话道出了凤县花椒的形态及风味独一无二的特征。1993年原陕西省科委开展的全国花椒品种品质调查结果表明,凤县大红袍即“凤椒”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之首。在第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凤县“大红袍凤椒”荣获“后稷奖”。
凤县是重要的花椒产区之一,该地花椒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特别是凤县所产的大红袍花椒更是全国闻名,堪称花椒之极品,被人们誉之为“凤椒”,这其中包含有人们的喜爱之意。凤县“大红袍”花椒以色泽鲜红、粒大、肉厚、形具“双耳”、麻味悠久、清香浓郁,被称做“凤椒”(《辞海》中记述),素有飘十里之美誉,被誉为“花椒之王”。
千百年来,“凤椒”以其颗粒果肉厚,色泽鲜艳,气味芳香浓郁而享誉全国。它既是优质的调味品,又是重要的中 *** ,用于佐料,使肉菜鲜美,且有去腥、杀菌功能。用于中 *** ,有温中散寒、暖胃除风、消满解胀、化痰止咳、破血通经、止痛等功效,杀虫、除菌、消毒止痒之功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