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国邓州中医之乡,以及邓州市中医院专家介绍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中国四大名医分别是谁
1、中国四大名医,有“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和“北京四大名医”之说
2、中国古代四大名医是指:中华“医祖”扁鹊、东汉“医圣”张仲景、后汉“神医”华佗、明代“ *** 圣”李时珍。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丰功伟绩,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3、北京四大名医是指: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 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多位杰出的中医学家崛起于华夏大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形成了名医荟萃的局面。北京四大名医就是在这一时期相继悬壶京城的。
二、中国四大名医是谁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 *** ,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
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
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
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 *** ,开启了
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iknow-pic.cdn.bcebos *** /f9198618367adab46f08f57585d4b31c8701e428"target="_blank"class="99b3-413f-64cd-4ba5 ik *** 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 *** /f9198618367adab46f08f57585d4b31c8701e428?x-bce-process=i *** 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 *** t%2Cf_auto"esrc=""/>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_,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
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
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 *** 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
世”、“元化 *** ”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iknow-pic.cdn.bcebos *** /6609c93d70cf3bc7473522dadf00baa1cd112acb"target="_blank"class="413f-64cd-4ba5-4c90 ik *** 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 *** /6609c93d70cf3bc7473522dadf00baa1cd112acb?x-bce-process=i *** 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 *** t%2Cf_auto"esrc=""/>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
士街)人,明代著名医 *** 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 ***
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 *** 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 *** 等方面书籍 *** 5
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
稿,于明万历 *** (1590年)完成了1 *** 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 *** 圣”。
/iknow-pic.cdn.bcebos *** /1c950a7b02087bf433e8bedffcd3572c11dfcf84"target="_blank"class="64cd-4ba5-4c90-ae37 ik *** 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 *** /1c950a7b02087bf433e8bedffcd3572c11dfcf84?x-bce-process=i *** 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 *** t%2Cf_auto"esrc=""/>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
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
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之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
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更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
著作,广泛受到医 *** 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iknow-pic.cdn.bcebos *** /c2cec3fdfc03 *** 4532410f39 *** 94a4c27d1e2514"target="_blank"class="4ba5-4c90-ae37-a6a1 ik *** 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 *** /c2cec3fdfc03 *** 4532410f39 *** 94a4c27d1e2514?x-bce-process=i *** 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 *** t%2Cf_auto"esrc=""/>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轻病,就一起请扁鹊治病,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志气强身体却很弱,有计谋却并不果断,齐婴你的志气弱身体却很好,没有谋虑却过于执著。如果把你们的心脏互换,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扁鹊让二人喝了 *** 酒,他们昏死了很多天,剖开他们前胸找到了心脏,将它们互换放置好,然后给他们吃了神 *** ,于是二人过了一会便醒了,就像刚开始一样的健康,后来二人就向扁鹊告辞回家了。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讲的是关羽在襄阳之战时右臂为魏军毒箭所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 *** ,而关羽神色不变,尚在与人下棋。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之神勇、有毅力、能忍耐,也同时说明了神医华佗的医技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 *** ,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 *** 舍 *** 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 *** 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 *** 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 *** 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 *** 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 *** 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 *** / *** /扁鹊/233312?fr=aladdin"target="_blank">百度百科——扁鹊
/baike.baidu *** / *** /华佗/9387"target="_blank">百度百科——华佗
/baike.baidu *** / *** /李时珍/80855"target="_blank">百度百科——李时珍
/baike.baidu *** / *** /张仲景/66566?fr=aladdin"target="_blank">百度百科——张仲景
三、邓州全氏起源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 *** 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 *** ,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 *** 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 *** 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 *** 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 *** 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 *** ,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 *** 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 *** 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 *** 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 *** 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 *** ,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 *** 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 :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 *** 等地谋生。1 *** 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 *** ,并当选为工人 *** 。1 *** 6年夏加入中国 *** ,并任国发 *** 广东省 *** 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 *** 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 *** 失败后转赴 *** 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 *** 斗争锻炼, *** 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 *** 任 *** 局 *** 、 *** 工农 *** *** *** 、中华苏维埃 *** 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 *** 爆发,任 *** 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 *** *** 校校长。1946年4月8日, *** 、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 *** 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 *** 。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 *** 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 *** 早期工人运动 *** 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 *** *** ,1933年被捕就义。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 *** 。
邓军林:湖南祁阳人, *** 少将。
*** :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 *** ,归国后,领导百色 *** ,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 *** 的之一代、 *** 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 *** *** 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 *** 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者, *** 家,总设计师,近代伟人。
*** :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 *** 、中华人民 *** 国的重要 *** 。 *** 第八至第十二届 *** ,第十一、十二届 *** *** 局 *** , *** *** *** 会第二 *** ,之一至三届 *** 常务 *** 会 *** ,第四、第五届 *** *** 会副 *** 长,第六届 *** *** 。 *** *** 家、 *** 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 *** 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 *** 、 *** 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 *** 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 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 *** 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之一颗 *** 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铁涛,中医学家。广州中医 *** 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 *** 县。广州中医 *** 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邓仲元,(1886~1 *** 2),广东惠阳人,原名士元,别名铿。原籍梅县, *** 家,烈士。
邓宇:宇-宇宙,浩瀚,博大,宽广,空间-时间-时空,更大的,MAX。近、现代邓姓起名最招热爱的“名字”,重名很多l,不乏伟大人物啦。
邓琳琳:女,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中国女子体 *** 队队员,安徽利辛邓氏后裔。
邓绍良:男,汉族,江西少赣州市人。今在广东汕头地区发展。
邓氏出自南阳有众多家谱可以证明:
邓州市《邓氏家谱》、新野县《邓氏族谱》、新野县《邓氏族史》、湖南浏阳《邓崇根族谱》、湖北《邓氏家谱》、南阳堂《邓氏家史》、湘鄂赣交界地区《邓氏家谱》、 *** 屏山《邓氏族谱》、江西南昌《邓氏家谱》、贵州水城《邓氏族谱》、广东梅城《邓氏家谱》、江西安福《枫田邓氏族谱》、四川广安《邓氏家谱》、河南洛阳邓功举《邓氏家谱》、 *** 邓威廉《邓氏家谱》、 *** 《邓氏族谱》、新野现存的清道光十三年镌刻的《邓氏族谱碑文》等等琳琅满目的《邓氏家谱》,散存于中国山南海北的各个地方。这众多版本的《邓氏家谱》编撰时间不同,编撰地点不同,版本格式不同,但所记邓氏族人的繁衍生息的脉络,真是众口一词,文出一笔:都称“天下邓姓望出南阳”。皆尊称邓国侯曼季为邓氏族人的受姓鼻祖。皆认可南阳新野县的邓禹为曼季的第四十七世孙(或四十八世孙),并尊称邓禹为今日海内外邓氏族人的直系太始祖。现仅列举数例于后,以深化世人认同海内外邓姓之祖根在南阳、邓州、新野的结论:
“邓氏受姓始祖曼季,考余邓氏,系出曼姓之后。”
“殷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后以邓为氏。”
“他(邓崇根)乃禹公后六十一世。”“湖南、平江、汩罗、岳阳、湖北等地邓氏,均系曼季、禹公之后。”
“ *** 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黄县经福建移居 *** 。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 *** 。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 *** 繁衍发展。”
江西南昌《邓明华邓氏家谱》称:
江西南昌邓氏族人“乃禹公六子(邓)训门之后。”
*** 邓威廉的《邓氏家谱》称:
*** “邓氏家族之太始祖乃商王武丁叔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赐曼公为邓姓。邓氏家族由此繁衍生息。”
江西邓氏“始祖东 *** 邓禹,字仲华,南阳邓州新野人。”
河南洛阳邓功举《邓氏家谱》编撰于清朝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四日(即1841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该家谱称:“吾族以邓为氏者盖三千余年矣”,(吾姓)“穷流溯源,大率自南阳而迁江西,由江西而迁洪洞,从洪洞而迁庙头也。”
四川广安 *** 的《邓氏家谱》称:
“吾(邓)姓始于邓国,盛于高密(即:东汉云台之一元勋,高密侯邓禹——笔者注)。”……
这众多《邓氏族谱》记述的海内外所有邓氏族人繁衍脉络的一致 *** ,为《郡望百家姓》书中的“天下邓氏望出南阳”一语,提供了全部依据。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 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 *** 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
[编辑本段]〖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 *** 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
[编辑本段]〖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 *** 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 *** 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
——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 *** 。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 *** 统制使李舜巨督 *** 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此联为 *** *** 家邓中夏( *** 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编辑本段]〖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 *** 。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编辑本段]〖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 *** ”,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
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
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
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 *** ,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此联为 *** 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 *** ”,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 *** 。“高密”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国邓州中医之乡和邓州市中医院专家介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