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泸水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泸水特色美食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泸水之乡和泸水特色美食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山西被称为面食之乡
1、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2、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 *** 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3、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 *** 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 *** 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4、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5、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更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无论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一直到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了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 *** 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在山西,尤是晋南人,每顿饭都必有馒头下菜方才觉得肚子饱。
6、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7、这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取一个红面壳壳,在里边倒一点盐醋,滴一点食油,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吃到最后,盐醋、壳壳来个一口香,老百姓叫“油盐蘸窝窝”。
8、稍梅的 *** 工艺很是复杂,中餐的好吃在于各种作料的配合千变万化,早放一刻,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 *** 时将羊肉绞碎,放入盆内,加花椒粉、盐、白酱油、姜末、蒙子拌匀,再将西葫芦、韭菜切细放入,加麻油拌成羊肉馅。最难的是做皮,老师傅们说:“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包馅打花难”。做皮就是将面粉加盐和清水拌匀,揉透搓成条,摘成面剂子擀成片,用擀面杖把面片压出花边,放入盆内盖上湿布,然后用每张面片裹上些许羊肉馅包成形似梅花的稍梅,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可熟,取出即成,形似花瓣盛开的雪梅,皮软馅鲜,无腥膻味。稍梅难做,但味道好吃,皮子有薄又韧,馅料味美汁鲜。稍梅原来是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由于口音变异也叫为“烧麦”。现在虽然满大街卖的都是稍梅,可是多半都是粗制滥造,皮子粘口不说,一咬满嘴油,想吃到地道的却再不容易了。
9、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的面塑。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 *** 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 *** 的馈赠物品。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馍,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10、山西煮制面食品种丰富, *** 多样,大体可分为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的拉面,刀飞面舞殷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 *** *** 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洋,下至油、盐、酱、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11、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 *** 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 *** ” *** *** ,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 *** 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 *** 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 *** ,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 *** ,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传统的 *** 作 *** 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其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1985年山西财贸 *** 在太原技术比武时,饮食行业的削面高手每分钟削118刀,每小时可削25公斤面粉的湿面团,看得人眼花缭乱。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做刀砍面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水温为冬热、夏凉、春秋温),然后用湿布盖住,醒20分钟。把醒好的面团揉成椭圆形面块放在面案上,左臂托案,右手拿砍面刀(砍面刀是一种特制带把的刀,刀长40厘米左右,刀宽6厘米左右,刀片很薄,刀的重量轻),用右手的四指握住刀把,用小拇指顶住刀柄头,砍面时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用前挑后砍的方式砍下一根根长约30厘米的面条下入锅。普通刀削面做法是,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将面加水打成面穗后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醒半小时后揉匀、揉软、揉光,揉成圆柱形后就可以削了。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块,削时由右至左一刀接一刀向前削入沸水锅中。注意出力要平,用力要匀,这样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熟练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每条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12、又称夹心面。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一些伤脑筋的“难题”。一天,她让儿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所难倒,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 *** 面。 *** 面的做法:先将豆面和白面按1∶1的比例准备好,用温水将白面和豆面分别和好。然后将豆面团揉成球状,白面团擀成饼状。最后用饼状的白面把球状的豆面包住,擀成面条即可。食用时用芫荽(香菜)酸汤、葱丝辣调更佳。
13、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陕西、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桢面条”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陕西朝邑、同州为最。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的拉面。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拉面的种类也很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及空心面等等。一般7扣以下的为大拉面,7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小拉面。大拉面的表演在太原街头巷尾并不鲜见,但“面食技艺团”的师傅们如此绚丽夺目的表演我还是之一次见。为了美观和营养,面团被和成了绿色的蔬菜面,抻开,卷起,再抻开,再卷起,如此数扣之后,师傅们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而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整个景象就如碧绿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蔚为壮观。片刻之后走上前去,看到拉好的面已如丝般纤细,这已是龙须面的标准了。
14、是流行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 *** 工艺,驰名中外。它原是宫廷的一种食品后来传到民间。传说“龙须”是古代皇帝的赐名,可能因为这种拉面细如须发,不绝如缕的原因。由于抻面姿势优美,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入口香软可口,故而得此名。在山西,人们寿诞生辰、聚友团圆时,常常要吃这种面,以示长寿和喜庆。龙须面配料精细, *** 讲究,其 *** *** 过去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拉面做法: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后在上面抹点香油醒着,将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匀或搓成长条,双手提两端稍晃,再搓成长条状,擀成片形,略醒后用刀横切成小手指粗的长条,撒匀面粉或抹匀香油,逐根或几根并拉,拉成细条投入沸水锅内,煮熟配上卤即成。
15、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天旱三年,颗粒不收,于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绵山求雨,果然大雨倾盆而下,救活了庄稼,为此李世民特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朝圣,随同前往的还有他的叔妹世姑。岂料世姑到达绵山后即拜五龙 *** 为师,不愿再返长安。一日,她为一 *** 婆做饭,但她自幼生长在皇宫,哪会做饭呢?所以和面时,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终久和成了稀面,实在无法下锅。于是顺手拿了一只筷子向锅里拨面,但是怎么拨也拨不断,结果便拨成了长面, *** 婆吃饭时,顺口问了一声:“孩子,这叫什么?”可是世姑却因心慌将“这”字误听为“你”字,此时她已身入空门,不愿再说真名,只好将乳名说了出来:“叫八姑”。从此,介休便有了“八姑”这种面食。做“八姑”时先用面、温水5∶3的比例和好面,然后不断加水,不断揣面,直至水面适中后,再用湿布盖在面上,约醒放半小时置于碗内或盘中,下锅的时候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边向沸锅中拨出,煮好后捞出,浇上浇头即可。
16、揪片又称掐疙瘩,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切开对折,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 *** ,再将 *** 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捞出后约半饭碗。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做揪片需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温为夏凉,春、秋、冬温),盖湿布稍醒。把面团揪成若干小面团,用拇指和食指将面团掐薄,揪成指甲盖大小的片。为使揪片不粘锅,不粘手,可蘸少许清水或食油。
17、剔尖又叫拨鱼,是“八姑”演变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没有“八姑”那么稀。做时先用面、水5∶3的比例加少许食盐和好面,然后用手蘸上水在面上拍好后置于碗内或铁板上醒放15分钟。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
18、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温、夏凉),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将面用刀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 *** ,使面丁成为猫耳朵形。
19、饸饹是山西民间常做的一种家常面。也叫河捞,做法简单,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饹床(当地人叫“捺把子”)内,反复泵压手柄,器具 *** 使面条从饸饹床下方的许多小孔压出,待压到一定长度后用刀或薄铁片把面条截断,下进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起面速度快,味道可口,而且颇具观赏 *** ( *** 进城啦)。
20、烹制面食中,有很多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手工煮食,如猫耳杂、小撅片、 *** 鱼、豆面流尖、煮花塔。除此之外山西面食还有煎烤制面食,如烙饼、煎饼、锅贴水煎包、焖面、焖饼等,还有炸制类食品,如麻花、油糕。风靡世界的方便面的发源地——日本的明星食品株式会社社长卜厚昌元先生在专门来晋考察山西面食后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
21、行家对山西面食作了这样的概括:“晋南的馍、晋中的面、晋北的糕”。在雁北,盖房要吃上梁糕,乔迁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锣鼓糕,逢年过节要吃节日糕……雁北炸糕有“素糕”、“毛糕”、“脆炸糕”三种。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蒸成的糕,也叫“黄糕”;连皮磨面做成的糕为“毛糕”;将素糕包上馅儿,入油锅炸出的,就叫“脆炸糕”。做油糕最讲究做完糕后要留“糕根”,即在包完糕之后要剩一块素糕,把它捏成猪头状,即为“糕根”。预示有永远吃不完的糕。“好吃不过油炸糕”,可见这炸糕在晋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22、一窝酥,那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风味小吃,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1958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烤制而成,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一窝酥的做法其实比较简单,将稍醒的面团上案,按照拉面 *** ,上下晃匀拉条,最后拉成10扣的拉面(1024根)。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再顺长卷起后,剁成20个小段,旋成圆饼坯,摆在烤盘里,入烤炉用温火烤至金 *** 即成。一窝酥现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枣泥、莲蓉、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
23、上 *** 潞城的传统小吃,据传,是清末民初由潞城南流村的呼国珠师傅制成。因风味鲜美,逐渐流传,远及黎城、壶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等县。民间流传:“要想真解馋,咱到甩饼摊,饱饱吃一顿,如同小过年。”和甩饼面时有个技巧,热天要用冷水,冷天用温水。沾水把面扎匀,盖上笼布稍醒。将醒好的面揪剂子擀开,撒上葱花、椒盐并卷起,盘成圆形,再边擀边甩成圆形薄饼。烙的时候以中火为宜。
24、锅贴,一种与饺子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食品,言简意赅地说,就是一种煎制的露馅的饺子。煎制,是说烹饪 *** 不同于饺子,不用水,而用油,不用深钵,而用浅锅。露馅,是说饺子的两边不封口。
25、稷山麻花是运城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据说,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清朝乾隆年间,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并 *** 销售,并不断改进技术,把原来的两股变成三股,拧在一起,炸成金 *** ,细丝花纹很是喜人。现在的稷山麻花花样越来越多,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芝麻、 *** 、花生仁等,风味更佳。至今晋南民间仍将麻花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过节时也缺不了麻花,往往是一盘花生、瓜子和糖,一盘麻花放在炕桌上来待客。有时候,以麻花作主食,就上汤,也是一顿晚餐。可见麻花在百姓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6、锅魁是原平市的传统吃食,原名“锅馈”,是一家面饼铺的学徒偶然创制出来的。一日店主和师傅出去办事,徒弟便把做月饼剩下的面粉,加了点油酥,包点糖馅,压成鞋底样的饼子放入烤炉。师傅回来,见徒弟咬着个黄澄澄、香喷喷的饼子吃,拿来一尝,酥脆香甜,味道妙极。此后,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饼,上市销售,生意兴隆。取馈赠之意,叫“锅馈”。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逃难路经原平时,县官邢夏林准备的筵席上就有“锅馈”。慈禧食之津津有味,听说此食叫“锅馈”,就信口赞道:“不错,不错,炉食之魁嘛!”从此把“锅馈”就改名“锅魁”了。
27、说到山西的名吃闻喜煮饼,大家早已非常熟悉,它有着山西“饼点之王”的美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朝嘉庆年间至 *** 战争前的300年间,闻喜煮饼不仅畅销于天津、北京、西安、济南、开封、太原等内地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晋南的一些县城和大集镇,一般经营食品的店里,都挂着“闻喜煮饼”的幌子,作为招揽顾客的名牌。 *** 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炸油条都叫作“煮油条”。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在双合成等饼店都很常见。
28、炒小米,类似于扬州炒饭,就是把大米换成小米 *** ,蛋丝、葱丝、火腿粒,样样不缺,小米较大米细小得多且有嚼头,黄澄澄的色泽很 *** 。
29、清徐县孟封村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闻名,是太原、清徐一带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南里旺村有一姓冯的财主,雇佣孟封村的赵晋山做饭。冯家财大气粗,苛求每天吃饭不重样,顿顿要调剂花样。尽管赵厨师手艺高超,也经不住这顿顿变样,技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天,偶用面粉与油、糖炒成油酥面和面粉加水混在一起和成面团,不料面团过稀,无法做饼,只好一块块堆在鏊子上,自然摊成饼形。熟后一尝酥软香甜。摆到桌上,财主一吃,非常可口,问这叫什么饼,赵厨师因家住孟封,随口道:“孟封锅块”。后来赵晋山回到孟封,自己经营起饼铺,“孟封锅块”又改称孟封饼。如今,在超市或面包店,孟封饼仍很常见,而且做得也更精细。
30、“到山西旅游不尝面食,就等于没到山西。”山西面食文化传统,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许多山西汉子有时在客人面前也会显露一手面食“绝”活呢。真诚地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山西做客,尝一尝山西的面食,一饱口福。
31、陕西歧山挂面一直誉亭中外,它是山西面食的一个分支。清代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挂面生意,字号叫“顺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过去的皇家贡品,如今蜚声海外。
32、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 *** 喜欢上了面条,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细者如丝。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33、面条的引进把游牧文化对于面粉的地一塑造——面包,拓宽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像西方人说的,既多了一种吃的 *** ,又解决了面粉的储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意大利不仅成为空心面的出口国,而且向我们大量出口生产面条的成套设备,看来,我们的“擀面杖”面临的现实是何等严峻。
二、江南“鱼米之乡”,江西 *** 在哪里
*** 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
这个县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多达134人,有历代“临川才子”的光荣称号,如宋代的宰相兼大文豪王安石、曾巩,明代戏曲 *** 汤显祖等均出于此县。1982年以来,该县先后有80多名未满15岁少年才子,先后分别被高等学府破格录取为少年大 *** 。所以笔者认为临川县之所以有这样的人才,这和风水地理脱不了关系的。
临川县位江西省抚州市西南,名为“上顿渡”,是众水所汇之处,地理风水的气场十分优越,南面的赣江、崇江、抚河如扇形十弯九曲流向临川,在临川北汇合流入长江和鄱阳湖,成为地理风水难得的“聚水格”局。临川西北有环形的山脉挡住西北风,形成“山环水抱必有气”(即气聚),符合“山环水抱必有大发者”的风水定律。临川的北方又有九岭山、连云山、幕阜山铸成层层包围,使北风不能入侵吹散气场。
吉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地。吉安历史上人才之多,可谓灿若星河。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状元20位,榜眼、探花32位,曾出现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历史盛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 *** 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近、现代的名人有龙文彬、刘峙、康克清、 *** 、 *** 。
先论山,吉安地势西高东低,城区更高点在阳明西路与新村粮站附近,更低点位于白鹭洲。西北部有真君山、石虎岭,北部有螺子山,东南有青原山,东部有旗岭,东北有天玉山;城中有后河;南部为平原地貌,城南有禾泸水,禾泸水与赣江交汇处有神岗山。市区以赣江为界,西为吉州区,东为青原区,赣江中靠西侧有白鹭洲;东北有吉水县。仅吉水县自唐至清,进士552人,包括六名状元,榜眼3人,探花三人。
再论水,吉安市水力资源丰富,发展水电事业有着良好的前景。境内河流众多,以赣江为中轴,有28条大小支流汇入,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山高水陡,水量充盈,水力资源充沛。各河水流域总面积约2900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96.75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为 *** 3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157万千瓦。赣江从万安良口经泰和、吉安、吉水、峡江流至新干三湖,过境河长2 *** 公里,占赣江总长的35.2%。其中集中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赣江一级支流有遂川、蜀水、孤江、禾水、泸水、乌江、洲湖河及牛吼江共8条。
三、泸州在哪个省
泸州市,四川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理坐标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东西宽121. *** 千米,南北长181.84千米,幅员12,243平方千米,区号:0830,邮政编码: *** 6000,车牌编号:川E。距省会成都市267千米。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自贡市,北接重庆市、内江市。辖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海拔高度240—520米。�
合江县九层岩长江江面海拔203米,为更低点。叙永县罗汉林羊子湾梁子主峰海拔1902米,为更高点。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准南 *** 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 *** 带、北 *** 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土地肥饶,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境内,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交织成网。境内长江航道133千米,入境水量2420.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945.6亿立方米。近30年,长江更高洪水位18.86米。泸州行政图泸州市处川东南平行褶皱岭谷区南端与大娄山的结合部,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类型,分属四川盆南山地与丘陵区和巫山大娄山中山区两个地貌二级区。总的特点是:南高北低,以长江为侵蚀基准面,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展布。大体上以江安——纳溪——合江一线为界,南侧为中、低山;北侧除背斜形成北东向狭长低山山垅外,均为丘陵地形。更低点是合江九层长江出境河口,海拔203米;更高点是叙永县分水杨龙弯粱子,海拔1902米,相对高差1699米。按其特点,全市地貌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1、北部浅丘宽谷区:包括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合江县和纳溪区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川东平行褶皱地带的延伸部分,属四川盆中丘陵区的南缘,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18.6%。海拔多在 *** -400米,更高为万寿山,海拔757米。长岗山多为林地,浅丘宽谷多为耕地,田多土少,是全市主要农业区。
2、南部低中山区:包括叙永、古蔺县大部,属四川盆地南缘的盆周山地低中山地貌类型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38.6%。出露的地层以古老海相沉积的各类灰岩、泥岩为主,侵蚀严重,形成山峦迭嶂,沟谷纵横的复杂地貌类型,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更高为叙永县分水杨龙弯粱子,海拔1902米。山地为林地、旱地和园地(茶园);槽坝地势平坦,以耕地为主,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也是我市主要农业区之一。
3、中部丘陵低山区:长江以南,南部低中山区以北为中部丘陵低山区,包括泸县少部,江阳区一部,合江县、纳溪区大部和叙永、古蔺县北部,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41.5%,山地海拔一般为500-1000米,更高为古蔺县斧头山,海拔 *** 5米,丘陵海拔350-500米。山地以林地为主,全市现存的两 *** 原始森林——福宝林区和黄荆林区以及楠竹林,均集中在这一区,丘陵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园地(果园和茶园)。
4、沿江河谷阶地区:沿长江、沱江等大、中河流两岸,由于河流的冲积、堆积而形成数级阶地,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1.3%。一、二级阶地为第四系现代河流冲积物,阶面平坦宽阔,宽达500-1000米,海拔 *** 米以下,相对高差小于30米,厚15-20米,以耕地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全市蔬菜、甘蔗、龙眼的集中分布区。三、四级阶地为第四系近代冰水沉积物,由于流水的侵蚀,只零星残留于河谷两岸的基座台面上,海拔 *** -330米,多为耕地和园地,土层深厚,是全市甘蔗、荔枝的集中产区。江阳区面积660平方千米,人口60万。区人民 *** 驻大山坪街道星光路6号。辖大山坪、南城、北城、茜草、华阳、邻玉、蓝田7街道,弥陀、黄舣、 *** 、通滩、方山、江北、况场7镇,石寨、分水岭、丹林3乡。乡镇社区居委会11个、村民 *** 会20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32个。
纳溪区面积1150平方千米,人口47万。区人民 *** 驻安富街道云溪西路117号。辖安富、永宁街道和丰乐、护国、渠坝、合面、上马、白节、打古、大渡口、龙车、天仙、棉花坡、新乐12镇。村民 *** 会238个、村民小组1844个、农村社区居委会10个,城市社区居委会9个。
龙马潭区面积344平方千米,人口33万。区人民 *** 驻莲花池街道龙马大道1号。辖红星、小市、莲花池、高坝厂区4街道,罗汉、鱼塘、石洞、胡市、特兴、双加、安宁7镇,长安、金龙2乡。村委会58个、社区居委会39个。
泸县面积1508平方千米,人口103万。县人民 *** 驻福集镇花园干道。辖福集、嘉明、喻寺、方洞、牛滩、天兴、潮河、海潮、得胜、石桥、玄滩、奇峰、云龙、兆雅、太伏、云锦、百和、立石、毗卢19镇。村民 *** 会583个、城市社区居委会7个、农村社区居委会32个、居委会9个,村(居)民小组7029个。
合江县面积2417平方千米,人口84万。县人民 *** 驻地合江镇少岷路。辖合江、白沙、先市、九支、凤鸣、榕山、福宝、先滩、望龙、佛荫、尧坝、五通、白鹿、甘雨、自怀、大桥、车辋17镇,白米、密溪、参宝、焦滩、榕右、天堂坝、二里、锁口、实录、 *** 、南滩、石龙12乡。村民 *** 会502个、村民小组3497个、城市社区居委会5个、农村居委会32个。
叙永县面积2981平方千米,人口65万。县人民 *** 驻叙永地镇。辖叙永、江门、水尾、落卜、赤水、两河、分水、天池、摩尼、后山、马岭11镇,大石、向林、兴隆、石坝彝族、震东、麻城、营山、观兴、黄坭、高峰、龙凤、枧槽苗族、合乐苗族、白腊苗族、水潦彝族15乡。城市社区居委会8个、村民 *** 会567个、村民小组3715个。
古蔺县面积3181平方千米,人口74万。县人民 *** 驻地古蔺镇府前街。辖古蔺、太平、二郎、德耀、双沙、永乐、丹桂、龙山、大村、石宝、观文、水口12镇,桂花、东新、土城、鱼化、护家、玉田、白泥、石屏、金星、大寨苗族、乌龙苗族、黄荆、椒园、马蹄、建新、马嘶苗族、箭竹苗族17乡。村民 *** 会269个、居委会(社区)16个(其中城市社区3个),村民小组4558个。
江阳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长江)洛(沱江)会(汇流)也。(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江阳县(治今江阳区)属益州犍为郡。建置历史2156年。�
《春秋谷梁传·禧公二 *** 》:“水北曰阳。”因治所在长江之北得名。�
泸州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得名历史约1459年。
得名“泸水说”。〔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梁大同中置泸州,远取泸水为名。”〔清〕李元《蜀水经》:“郡得名为泸者,盖始因梁大同中尝(曾经)徙(迁移)治马湖江口(金沙江、岷江汇流处)置泸州。马湖(金沙江下游自雷波至宜宾市一段,因流经古马湖县得名)即泸水(雅砻江下游) *** ,因远取泸水为名。”
�泸县《辞海 1999年版》:汉置江阳县,隋改泸川县,元入泸州,1913年改泸县。〔 *** 〕王禄昌、高觐光等纂修《泸县志》:“ *** 二年(1913年)改(泸州)为县,设泸县知事公署。”驻所位于今四川省 *** 高等专科学校东区,属永宁道。从泸州得名。
�合江县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设符县,治今合江县城南关,属益州犍为郡。建置历史2120年,因符关(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区南关)得名。�
北周保定四年(5 *** 年)撤销安乐戍,设置合江县,治今合江镇,属江阳郡。《永乐大典·泸州志》:“合江县……前在江(长江),右(西南方)枕安乐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县。”
�纳溪区西汉至西晋本江阳县地,成汉(304—347年)时江阳郡为夷僚(少数民族)所据,江阳郡寄武阳县地(今井研县南),后寄治武阳县治(今彭山县东北),称西江阳郡,后复故土。东晋穆帝(在位345—361年)于此(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置汉安县,初属江阳郡,后为东江阳郡郡治。建置历史约1 *** 3年。�
《永乐大典·泸州志》:“〔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于纳溪口置军寨,元丰元年(1078年)徙都巡检使主之,绍定中(绍定五年,即1232年)升〔纳溪〕寨为县,县治距州城 *** 三十里。”属泸州泸川郡。《永乐大典·泸州志》:“纳溪,古寨名。……昔诸葛武侯平云南,于溪右立寨〔招〕降。……纳溪县,县名。古之有溪,上控永宁界首, *** 泸江,昔诸葛武侯平定云南,蛮夷(少数民族)纳贡而出此溪,因名纳溪,又曰云溪。”
�叙永县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近人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唐朝置羁縻宋州,州治今兴文县中城镇,领牁龙、牁支、宋水、卢吾4县。以彝族首领为州刺史,属剑南道泸州。建置历史1199年。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置永宁路。明末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叙永厅升为叙永直隶厅,治今叙永镇,以贵州永宁县来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宣统元年(1909年)叙永直隶厅改为永宁直隶州。 *** 2年(1913年)改永宁直隶州为叙永县,治今叙永镇,属永宁道。�
《叙永厅志》(清朝康熙年间著):“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 *** 的一种 *** 措施,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 *** *** ,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这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 *** 对边远地区的 *** ),以叙(州府)郡丞驻永(宁)治之号叙永(直隶)厅,即以‘叙州府’之‘叙’、‘永宁’之‘永’为‘叙永’。”
�古蔺县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于纳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羁縻蔺州。约于同一时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结布歹,在柏雅妥洪袭君长(首领,彝称)职,属剑南道泸州。建置历史1199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永宁县移治于古蔺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名古蔺县,治今古蔺镇,属下川南道永宁直隶州。�
古蔺得名:(一)蔺境为唐代羁縻蔺州地。蔺州盛产蔺草(灯心草),唐宋之世地无珍重,每岁土人以草织花席,故名。(二)“古蔺”与“永宁”同义。 *** 余达父《且兰考》:“按蔺即宁之转。”�
龙马潭区〔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卷百六十八:唐朝王昌于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张。后王昌入泸州,落魄仙呼昌为“易元子“,授以道术,取马送昌归至家,马化龙入潭。昌后遂仙去。�
1996年7月设置县级区。从龙马潭得名。风光旖旎的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地处长江和沱江汇流处。辖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和泸县、泸州佛宝合江、叙永、古蔺四县。幅员12243平方公里,人口462万。气候温和,物产富饶,荔枝、龙眼等佳果久负盛名。境内江河纵横,素有"鱼米之乡"、"天府粮仓"之称。泸州又是多民族聚居地,民风纯朴,民俗独特。
泸州旅游资源:江阳大地多佳景,国家级森林公园佛宝,被誉为地球同纬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绿阔叶树带,景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古蔺黄荆原始森林、八节洞瀑布、红龙湖、二郎美酒河、吴公岩、白马洞、乌龙洞等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位于市区茜草坝长江岸边的泸州桂圆林风景区,沿江岸十华里翡翠长廊,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誉"四川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理想场所"。叙永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画稿溪、龙泉洞;泸县玉蟾山、玉龙湖;纳溪天仙洞、凤凰湖;江阳区方山、杨桥湖、甜蜜樱桃园、桂妃园、泸州桂圆林的"山、水、园、林";合江省级风景区笔架山、法王寺、将军湖和巴蜀一绝--泸州汉棺、尧坝古镇、福宝古镇;龙马潭区九狮山、大通山、芙蓉岛、龙马潭、洞宾亭等等,构成泸州旅游资源"多、广、奇、美"的特色。泸州古称江阳,西汉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置江阳县建制并筑城寨,至今已有2150年历史。1983年建立省辖泸州市。宋代,泸州的 *** 、经济、军事、文化地位达到了极盛时期。史 *** 载,宋徽宗颁诏书云:"泸州,西南要会,边阃之寄付非轻,可升为节度,仍赐名泸州军。"明代,泸州跻身为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四川仅成、渝、泸三个城市。1994年1月,被 *** 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继后又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享有"酒城"美誉。
泸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 *** 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0处,泸州大曲明代窖池、龙脑桥、报恩塔、春秋祠、护国岩、龙透关、玉蟾山摩崖造像、合江汉代画像石棺,以及市区内的明代城垣和清代民居,都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张坝桂圆林泸州地灵人杰,孕育了历代名人:西周太师尹吉甫,蜀汉尚书令董允,晋朝被誉为"忠规奋烈,美志不遂"的江阳太守侯馥,元末明玉珍王朝右丞相刘桢,明末兵部尚书熊文灿,清末志士佘英、黄方等,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宝贵的一页,为故乡人民争了光。解放前夕,在重庆渣滓洞牺牲的 *** 烈士刘国志、成善谋、李青林、刘振美、雷震、陈继贤等,是泸州人民的优秀儿女。艺术家蒋兆和、王朝闻、凌子风、屈义林、刘止庸的成就,离不开养育他们的这方热土。
江阳大地多佳景:国家级森林公园佛宝,被誉为地球同纬度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常绿阔叶树带,景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古蔺黄荆原始森林、八节洞瀑布、红龙湖、二郎美酒河、吴公岩、白马洞、乌龙洞等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位于市区茜草坝长江岸边的泸州桂圆林风景区,沿江岸十华里翡翠长廊,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誉"四川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理想场所"。叙永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画稿溪、龙泉洞;泸县玉蟾山、玉龙湖;纳溪天仙洞、凤凰湖;江阳区方山、杨桥湖、甜蜜樱桃园、桂妃园、泸州桂圆林的"山、水、园、林";合江省级风景区笔架山、法王寺、将军湖和巴蜀一绝--泸州汉棺、尧坝古镇、福宝古镇;龙马潭区九狮山、大通山、芙蓉岛、龙马潭、洞宾亭等等,构成泸州旅游资源"多、广、奇、美"的特色。
泸州城肘江负山,枕带双流,扼蜀南、渝西、黔北、滇东交通咽喉,有"天生重庆,铁打泸州"美誉。长江、沱江如两条彩带,绕城而形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美丽壮观的城市风貌。江阳道上,花团锦簇;滨江路上,游人如织;长江岸边,酒楼、船舫、渔村,灯红酒绿,重现清代诗人张问陶"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的景象。
泸州是川、滇、黔、渝四省市通衢之地,交通十分便利,长江水道横贯东西,穿城而去;隆纳高速公路和321国道纵穿南北,傍城而过;泸州 *** 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昆明、贵阳等9条航线。程控 *** 直拨世界各地。旅游宾馆、饭店服务一流,设施完善。
山川灵秀的泸州,展示了清代诗人张船山笔下的"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的境界。
·泸州概况·玉龙湖·张坝桂圆林·尧坝古镇·玉蟾山·佛宝·丹山
·方山·海潮湖·红龙湖·天仙洞·龙脑桥·泸州大曲老窖池
·忠山·黄荆·倒流河·凤凰湖·报恩塔·九狮山
泸州,长、沱二江交汇而过,带给她水的灵秀;浅丘地形,使她呈现独有的小山城魅力;站在茜草看夜景,整个城市犹如一艘“铁达尼”号,昂扬向前航行。更有醇香的老窖、甜蜜的桂圆、荔枝以及热情好客的泸州人。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繁华的都市与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完美结合。
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川南重镇泸州,这里的火锅业兴旺,造就了许多品牌的火锅店。鱼火锅有长江鲜鱼黄辣丁、沙锅鱼、半汤鱼,家常麻辣,鲜美而不燥火,川南风味突出。
泸州老窖、泸州郎酒、泸州花酒、先市酱油、泸州桂圆、银针米、合江荔枝、泸州白糕、猪儿耙、古蔺麻辣鸡、殷家坡醪糟、泸州红伞、纳溪泡糖、白果鸡、卤蹄花泸州地处川渝黔滇结合部,运输方便,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由来已久。唐宋时期城区商品繁多数量巨大,商号遍布城乡。成都蜀锦,自贡食盐,内江砂糖,黔铅,滇铜,泸州大米、白酒、 *** 材、猪鬃、山羊皮、山货等经此地集散辐射。明代中叶,泸州为全国33个大中商埠之一。 *** *** 以来,泸州市努力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商贸繁荣。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国营企业(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个体企业(泸州比比利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等)、乡镇企业(泸州市第二印染厂等)、集体企业(泸州轻工彩印包装厂等)、合资企业(兆峰陶瓷泸州外墙砖有限公司等)开发名优特新产品,挺进国内国际市场。农业扩大规模生产名优产品,大力开发特新品种。泸州市3区4县均建有综合商业城,各乡镇建有商贸市场,发展成为融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百货、服装化纤、汽车建材等现货、 *** 零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商品辐射国内外。为促进商贸发展,泸州市迄今共举办了9届中国泸州国际名酒节经济文化交流会、3届中国泸州国际兰展暨经贸洽谈会、12届中国合江荔枝节、9届赤水河之声音乐节暨经贸洽谈会。泸州产品参加广交会、国际化工展、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春季全国糖酒交易会、四川工业产品博览会、四川省名优特新博览会等商贸交易。组织商贸盛会泸县玉蟾春会、叙永古蔺苗胞踩山节等。部分企业通过中国 *** 广告宣传产品。
泸水之乡和泸水特色美食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