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的发展历程,江南鱼米之乡指的是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鱼米之乡的发展历程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江南鱼米之乡指的是哪里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鱼米之乡是哪个省
  2. 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3. 佛山高明区发展历程事例

一、鱼米之乡是哪个省

1、嘉兴被誉为“鱼米之乡”。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心脏地带,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嘉兴的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南濒钱塘江,北接太湖,西连天目之水,大运迟知河贯穿全境。这座城市位于江、海、湖、河的交汇处,距离上海、杭州、苏州、湖州等城市均不到百里,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嘉兴的发展历程悠久:春秋时期,嘉兴靠近江苏的新塍、王江泾、乌镇西塘地区被称为吴头越尾,是吴越争霸的 *** ,但早已融入吴越一家。三国时期,吴国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嘉兴开始有地名;两晋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许多北方人南迁,给嘉兴带来了大规模的开发。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嘉兴带来了灌溉和航运的便利。唐朝时期,嘉兴成为中国东南部的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二、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如下:

清代的时候,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 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 时分为华北、江浙、华南和西南四种流派。

后来华北流派分出鲁菜,江浙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华南流派分为粤菜、闽菜,西南流派分为川菜和湘菜。

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后来形成最有影响和 *** *** 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川、粤、苏、闽、浙、湘、徽、鲁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 *** ;鲁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 *** 典雅的公子。

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虽民间关于菜系之首的争论颇多,但多为义气之言,并无从考籍。

川菜即四川菜肴,是 *** 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中华料理集大成者。川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蜀国,秦汉时期初现端倪,汉晋时期古典川菜成型,以“尚滋味”、“好辛香”为其特点。

鱼米之乡的发展历程,江南鱼米之乡指的是哪里-第1张图片-

唐宋时期的古典川菜进一步发展,古典川菜出川,“川食店”遍及都城开封和临安,以其“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的风味特色而赢得众多食客青睐,川菜作为一个 *** 的菜系在两宋时期形成。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其发源地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更高、最见功力的菜系,是八大菜系之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肴馔便崭露头角,它以牛、羊、猪为主料,还善于 *** 家禽、野味和海鲜。对当时的烹饪要求及风尚嗜好,有许多文字记载。在西周、秦汉时期,鲁国都城曲阜和齐国都城临淄,都是相当繁华的城市,饮食行业盛极一时,名厨辈出。

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粤菜源自中原,起源可远溯至距今两千多年的汉初,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后,到了晚清时期已渐成熟。

广东物产特别丰富,唾手可得,烹而食之,由此养成的喜好鲜活、生猛的饮食习惯。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替,中原 *** 不断南迁,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粤菜具有海纳百川的根基,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

江菜,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苏菜也就是江苏菜,起始于南北朝、唐宋时,经济发展,推动饮食业的繁荣,苏菜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

明清时期,苏菜南北沿运河、东西沿长江的发展更为迅速。沿海的地理优势扩大了苏菜在海内外的影响。江苏是名厨荟萃的地方。我国之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和之一座以厨师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这里。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佳肴美,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北部水道成网,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追根溯源:宋代以来饮食著作多为江浙文士所著,其 *** 菜也多与文化名人、风景名胜有关。如著名的东坡肉。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经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风味菜形成的菜系。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晚唐五代,河南光州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清末民初,福建先后涌现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实艺的名厨。

湘菜,即湖南菜,在长沙地区又被称为本味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

从湖南的 *** 遗址 *** 土的大量精美的陶食器和酒器,以及伴随这些陶器一起出土的谷物和动物骨骸的残存来测算,早在 *** *** 前,湖南地区的先祖就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开始吃熟食了。也就意味着,在 *** *** 前,湘菜就有了原型。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清朝中、末期达到了鼎盛,徽菜是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味道。

由于明清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

三、佛山高明区发展历程事例

高明文化历史光辉灿烂,曾有过"文风甲端郡"、"彦硕辈 *** 的美誉,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岭南诗人"区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国之一个华人牧师梁发,现代的象牙微雕刻 *** 冯公侠,武术家、外科专家夏汉雄,教育家、数学家何衍璇等。高明有优良的 *** 传统, *** 主义 *** 时期,高明人民在爱国主义 *** 先驱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三谭"的影响和带领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资源充裕,充分利用境内江河纵横、水库星罗棋布的优势,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全区供水可充分保证生产和生活所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稳步推进,城乡电网结构日益完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 *** 不断提高,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设的区文化中心大楼、新改造的高明影剧院、新扩建的区图书馆相继投入使用;村村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区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一座;有 8个文学艺术协会,拥有会员500多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在校 *** 60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1%, 2004年 *** 录取率达 86.3%。竞技体育、群众 *** 体育成绩喜人,体育场馆建设喜获突破。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 144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0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7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29张,医疗卫生设备先进。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 12600人,其中高级职称240人,中级职称3000人。到 2004年底,实施科技项目 *** 项,开发科技新产品 48项,申请专利 737项,有 *** 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 47.3%。佛山市高明区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较快,全市七个镇三个区先后建起了电信综合楼,实现了城乡 *** 程控化,全市现有程控 *** 装机容量5.24万门,移动 *** 信道271个,开通了高明--佛山光纤电路,程控 *** 和移动 *** 均可直拨全国各地。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内全市的程控 *** 总容量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万门,实现建成“ *** 市”的目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 *** 所在地荷城以“园林化”城市为标准,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被誉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 *** 《佛山市高明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的原则 *** 意见》,把高明总体 *** 为“山林水都”,确定走组团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组团的发展模式,推动“西江组团”的建设进程。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 39.8%的时间处于“优”的水平,有57.3%的时间处于“良”的水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377万平方米,占城市面积19.2%;同时,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9.6%,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

高明区域形状狭长,东西最长处达55公里,南北相距 42公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最宽处42公里,大部分地区属冲积平原区,包括三洲区、人和镇、西安区、富湾镇和荷城区及明城镇的一小部分地区,是由河流沉积物形成,属堆积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区,包括合水、更楼、杨梅、新圩镇及明城镇大部分地区,是大量花岗岩侵入形成,属侵蚀地貌。据1981年土壤普查资料,高明辖区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即:水稻土、红壤土、赤红壤土、堆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土。红壤土或赤红壤土在高明区分布较广。

高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林牧副渔皆宜,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境内水资源充足,沧江河及其15条支流横贯全区东西,汇入流经本区的西江,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14种,富含花岗岩、石灰石、铁、锰、金、银等,其中西江畔的银矿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更大的 *** 银矿床,银储量规模达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0%,2000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2001年,区人民 *** 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处处蓝天、碧水、绿地,在工厂林立的珠三角构筑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其中更合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龙窑遗址、灵龟塔,杨和西坑水库、万宝山庄、皂幕凌云是其主要景点。2007年,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获广东省首批“绿色名县(区)”称号。

农业 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18.69亿元,依照“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种蔬菜、花卉等高值作物,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有新发展,有更合粉葛等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农业综合开发有新突破,是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最多的县(区)之一。工业工业自成体系,“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200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 278.28亿元,共有工业企业 1269多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130家。已形成以纺织、化工、塑料、建材、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为主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广东溢达集团、万和电器、伟雄集团等一大批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明星企业。沧江工业园沧江工业园规划面积 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 *** ,分东、西两园。工业园 *** 为轻污染、无污染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及制造业基地,规划有生物科技园、食品加工园、出口加工园、新材料产业园及科教园等多个功能区。东园重点发展生物医学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涂料与特种化学品、光电子信息材料和高 *** 能金属材料6大产业;西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精细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沧江工业园已被列为佛山市十大重点发展的工业园之一。2003年4月,东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第37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03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中心授予“火炬计划实施 *** 先进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业园。 *** 引资全区各级把 *** 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诚 *** ,以商引商,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 90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9.2%;全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 87个,其中工业项目 83个,合同投资总额 10.35亿元。 *** 引资有效拉动了镇(区)经济发展,有 7个镇(区)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 20%。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培育了石化、电子电器、特种印刷、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撑起高明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特色产业拥有派系列服装、威鹏牛仔服、波顿服装、万和消毒柜、顾地排水管、正野电器、串屋食品等一批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合粉葛、鸿基龙眼、荷城黑鹅、“高绿牌”大米等一批国家绿色产品享誉海内外。商贸投资商贸流通畅旺, 2004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1. *** 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 30.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40.6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 131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2339万美元。

高明区辖1个街道(荷城)、3个镇(杨和、更合、明城)。

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县。解放后曾与鹤山县合并,称高鹤县。1981年12月恢复建制。 1994年4月18日, *** (民行批[1994]57号)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 *** (国函[2002]109号)批准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撤销县级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以原县级高明市的行政区域为高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 *** 驻文汇路。 2003年1月8日正式 *** 。 1 *** 0年-1994年高明县、高明市、高明区的乡级区划沿革: *** 9年(1 *** 0年),高明县分设6个区:之一区明城;第二区更楼、新圩;第三区合水;第四区杨梅;第五区普安、崇步(均为现在的西安);第六区三洲、秀丽(荷城)、大沙(人和)。 *** 25年(1936年),撤并为3个区,之一区为原之一、四区,即明城、杨梅;第二区为原第二、三区,即更楼、新圩、合水;第三区为原第五、六区,即普安、崇步、三洲、秀丽、大沙(现在的西安、三洲、荷城、人和)。 *** 时期,泰和围(富湾除石洲村委会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东秀丽河西北部分)属高要县,1951年底划归高明。建国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县由原3个区划分为6个区(1949年),再由6个区并为3个区(1950年);1951年,泰和围划归高明后设4个区。1952年,高明、鹤山合署办公;1953年高明境内划为5个区,分别是版村(现更楼)、三洲圩(现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窦圩(现西安、富湾)、明城镇(现明城、杨梅)、合水圩(现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两县分开建制后,高明县再调整为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明城、新圩)、合水区(现更楼、合水)、三洲区(现杨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窦区(现西安、富湾)。农业合作社时期(1956年)。全县设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现在的明城、杨梅、原新圩);合水区(现在的合水、原更楼);三洲区(现在的三洲、人和);西安区(现在的西安、富湾、荷城)。 1957年广东省撤销区建制后。高明县划分15个乡;1958年上半年15个乡并为10个,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乡改为公社,高明10个乡改为8个人民公社后再并为4个公社(大体为原来4个区域),同年高明、鹤山两县合并;至1963年,几经调整后的高鹤县设公社15个,其中高明片设6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现明城、原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现西安、富湾)。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湾公社,共9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荷城)、大沙(现人和)、西安、富湾。 1981年高明仍设9个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9个区建制。 1984年,经省批准增设高明镇;从三洲区划分出秀丽围(现荷城街道)归高明镇,调整后全县设置9个区、1个区级镇。 1986年,9个区改为9个镇共10个镇。 1994年,高明撤县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镇更名而成)改为街道建制,其余保留镇建制。 2000年,高明市辖3个街道、7个镇。总人口301041人,各乡镇人口:荷城街道 134123三洲街道 15615西安街道 27267合水镇 22604更楼镇 18579新圩镇 9968明城镇 29010杨梅镇 18652人和镇 13719富湾镇 1150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高明区辖3个街道(荷城三洲西安)、7个镇(杨梅人和更楼合水明城新圩富湾)。 2003年9月,高明区调整镇级行政区划:更楼镇、新圩镇撤并为更楼镇,原属新圩镇的“飞地”苗迳村委会划入西安街道办事处管辖。2003年底辖3个街道、6个镇: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湾镇、人和镇、杨梅镇、明城镇、合水镇、更楼镇。 2005年5月27日,广东省民政厅批准(粤民区[2005]27号)调整佛山市高明区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以外)设立荷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荷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功迳村委会以外)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24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总面积178.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办事处驻原西安街道办事处驻地。(2)撤销杨梅镇、人和镇,设立杨和镇。调整后,杨和镇管辖原杨梅镇、人和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7个村委会,总面积246.2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5 *** 0人。杨和镇 *** 驻原人和镇 *** 驻地。(3)撤销合水镇、更楼镇,将合水镇和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合并设立更合镇。调整后,更合镇管辖原合水镇和原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348.9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607人。更合镇 *** 驻原更楼镇 *** 驻地。(4)将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划入明城镇。调整后,明城镇管辖原明城镇、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1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总面积186.4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2244人。明城镇 *** 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明区辖1个街道(荷城)、3个镇(杨和、更合、明城)。荷城街道办事处(440608004)辖24个居委会(河江、庆洲、跃华、荷美、长安、华山、中山、玉成、健力、竹园、福源、岭南、民乐、金华、安泰、玉泉、月明、星河、育才、永兴、石岐、三洲、江湾、照明)、14个村委会(上秀丽、罗西、孔堂、仙村、尼教、铁岗、伦冲、石洲、南洲、塘南、泰兴、泰和、范洲、王臣)。杨和镇(440608106)辖3个居委会(人和、河东、河西)、7个村委会(对川、岗水、园岗、豸岗、清泰、沙水、石水)。明城镇(440608107)辖1个居委会(明城)、11个村委会(明东、明南、明西、明北、明阳、光明、崇步、潭朗、新岗、苗迳、罗稳)。更合镇(440608108)辖3个居委会(更楼、新圩、合水)、19个村委会(版村、泽河、珠塘、大幕、白石、平塘、歌乐、官山、香山、布练、小洞、白洞、吉田、水井、巨泉、界村、良村、宅布、高村)。 [农业]200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9亿元,比亡年增长6.6%o为提高农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高明区对具有开发价值和区场潜力的名、优、特、稀、新农产品实施重点扶持和优先培育,着力打造高明的农业“名牌”。2001年,全区共创出了4个农业品牌:合水粉葛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更楼鸿基农场的龙眼继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后,再获得“国家环保 *** 中华(华南)绿色环保产品证书认证”;万丰粮油食品公司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产的“高绿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认证,成为佛山区首个获得该项认证的优质米品牌;荷城区荷馥生态农业示范园获得“中华(华南)绿色环保食品奖”。这些名牌的创立和推出,提高了高明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区场竞争力,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工业]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高明区经济综合实力。200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38.85亿元,增长12.6%。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17.8亿元,增长1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8.1%,比上年高出2.9个百分点。全区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7.14%,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工业已经成为高明区 *** 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高明区对外贸易的支柱,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综合实力。 [ *** 引资]全区各级把 *** 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诚 *** ,以商引商,取得了较好成绩。200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0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全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87个,其中工业项目83个,合同投资总额10.35亿元。 *** 引资有效拉动了镇(区)经济发展,有7个镇(区)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20%。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培育了石化、电子电器、特种印刷、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撑起高明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财政金融]2001年,认真执行 *** 一系列财政政策,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全区财税总收入(不含关税)6.8亿元,增长33.15%,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2.53亿元,增长49.02%。金融运行平稳,信贷秩序良好。2001年,全区金融部门存款余额46.66亿元,增长6.1%, *** 余额52.67亿元,增长1.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畅旺,集贸活跃,外贸出口形势趋好。2001年,流通业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有利时机,着力采取抓内联外、改善经营、积极拓展区场等措施, *** 保持良好的势头。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区,如永安、升平、嘉业商场,使高明区零售贸易业档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乡集贸兴旺,供应充裕,集贸成交额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2001年,居民消费 *** 指数比上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 [各项 *** ]进一步深化 *** 和完善企业 ***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化解历史债务,妥善解决转制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进一步明晰了 *** 和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至2001年底,区属两级公有企业已转制365家,转制面85.7%,其中属产权 *** *** 的259家,占转制面71%。2001年,高明区转制企业37家,其中股份合作制4家,资产 *** 1家,转换经营机制11家,关闭19家,关停1家,组建有限公司1家。社会保险 *** 逐步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01年底止,全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5.58万人、工伤保险人数3.39万人、失业保险人数4.55万人,社会保险参保单位达3582个,社会保险费收缴率达97%。提高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救济金和城区居民更低生活保障的待遇。继续推进再就业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努力化解各类劳资矛盾,依法清还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殡葬 *** 顺利进行。积极推进殡葬 *** ,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由于宣传教育工作到位,措施得力,使殡改工作顺利实施,全区火葬率达100%。

文章分享结束,鱼米之乡的发展历程和江南鱼米之乡指的是哪里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鱼米之乡 江南 历程 哪里 发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