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华侨之乡?江门为何是华侨之乡 - 之乡 -

粤西华侨之乡?江门为何是华侨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粤西华侨之乡,以及江门为何是华侨之乡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侨乡
  2. 兴梅专区的华侨称故乡峤里

一、什么是侨乡

侨乡是指国内某些华侨较多而侨眷较集中的地方。

比如泉州就是有名的侨乡,泉州人出洋异国谋生定居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面广,经济实力雄厚,对居住国、祖国的 *** 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粤西华侨之乡?江门为何是华侨之乡-第1张图片-

海内外之间广泛密切的侨亲关系,使得泉州市区域内的侨眷、侨属同样也是人数众多,全市各个乡镇(街道)均分布有不少侨眷、侨属,3/4以上的乡镇(街道)被列为重点侨乡乡镇(街道)。从而,使泉州市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旧同安县集美社)人。爱国华侨领袖、 *** 、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黄乃裳(1849年-1 *** 4年9月22日),原名久美(也有写作玖美、九美),字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福建福州市闽清县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人, *** 徒。是中国清末民初的华侨领袖、 *** *** 家、教育家。

李光前( *** 3年-1967年6月2日),原名李玉昆,福建南安人,新加坡著名的华人实业家、教育家、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

二、兴梅专区的华侨称故乡峤里

1、清光绪年间,南洋有祖籍嘉应州(今梅州)、大埔县(时属潮州府)的侨民,敦睦乡谊结成同乡会馆,曰其乡为上邑峤里。上邑意指大埔县(也包含潮州府丰顺县)和嘉应州(今梅州),都是古义安郡上部的县域;峤意指这些县域多山区,山即峤;里谓故里之简称。早在清初,在潮州府城就有程乡大埔兴宁各县乡绅出资合建上邑试馆,供给上述各县府试考生的活动场所。因为当时嘉应(今梅州)大埔丰顺各县,都还是属于潮州府管辖的,位在潮府之上方,故称上邑。

2、唐末黄巢 *** 与南宋时大批中原与江南人民南迁入岭东客家方言地区,它对“客家”形成为汉民族中一支民系,起了促进与完善的作用。清末古文与语言学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卷序言中说:“广东惠、嘉应(今梅州)二州,东及潮之大埔、丰顺,其民字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注,隘者,即指狭隘的人)。

3、“客”这个名称,至少在岭南地区,最早是指广府人,而非今天的客家人。秦汉时代所谓“萌、氓、甿”等,皆指外地流来的客民,又有客萌(客民)、宾客、食客、私客、奴客、僮客等等。唐户籍有主户、客户。实际上,这些都与客家形成民系的关系不大,因为它与有着共同的客方言、习俗与文化特征的群体未有联系。这就是说广府人、潮州人之先民亦来自中原,他们流入岭表,亦是客户、佃客身份,而并不称“客家人”。《廉州府志》载称:“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居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一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一曰艇户,舟居穴处,亦能汉音,以采海为生。”

4、很明显,在廉州府“业商贾”、“居城郭”的早期“客户”,是今天被称为广府人的族群,而非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今天的“客家”。也可以看出,至少在岭南地区,最早被称为“客”的,是今天的广府人。据了解,直到目前,在粤西、广西一带,仍没有称客家人为“客”的习惯。因为在粤西、广西人心目中,“客”是广府人的特称,没有了这些“客”,柴米油盐都不知道向谁去买。在粤西、广西,“客话”一词至今仍是指广府话;而在粤赣闽边区被称为客家话的语言,在粤西、广西,则被称为“新话”、“新民话”、“艾话”,以及“粤东话”。今天的“客家”认同始于著名客家学者罗香林,在那之前的“客”,并不能确定是指今天的客家。在福建省汀州府,过去习称客家话为“唐音”。在广东省粤东地区,过去习称客家话为“广东话”,亦有称“福广音”。【资料来源:百度网】

5、朱祖希《客家研究导论·序》中亦称下郡(今称广府)之人为先来之客,曰:“广东之客家,不与其土著之民相龃龉,乃与其邻近先来之客相龃龉,先来之客,忘其己之为客,而自居于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粤种,亦非汉种者,于是客家之优秀者,乃相率著书,以自明其为汉族,然不过就言语或种族为疏证,未有将其历史地理语言文教为综合之研究者。”

6、上郡之谓,一则源于韩江上游之地位在秦设南海郡之上方,二则于《南越志》中载称东晋移“流人”(中原 *** )于上郡(时指义安郡)。

关于粤西华侨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西华 江门 侨之乡 为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