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之乡的诗句 与舞狮寓意有关的诗句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醒狮之乡的诗句,以及与舞狮寓意有关的诗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有关醒狮的诗句
  2. 关于潮乡风情的诗句
  3. 关于舞狮采青的诗句

一、有关醒狮的诗句

关于醒狮的诗句 1.李白的描写舞狮的诗句

1、凤舞龙蟠(fèng wǔ lóng pán)

释义: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不想这一拜,恰恰的合成一个‘名花并蒂’,俨

造句:街道上的舞狮可真是搭配的凤舞龙蟠,动作协调,好看极了!

2、龙腾虎跃(lóng téng hǔ yuè)

释义: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出处:唐·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 *** 云蒸,求之精

造句:他的心情十分敞朗,坚信只要度过这段困难日子,局势就会好转,任自己龙腾虎跃。

3、龙盘虎踞(lóng pán hǔ jù)

释义: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出处: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

踞,此帝王之宅。’”唐·李白《永王东巡歌》:“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造句:南京古称金陵,龙盘虎踞,非常险要。

4、张灯结彩(zhāng dēng jié cǎi)

释义: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造句: *** 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5、锣鼓喧天(luó gǔ xuān tiān)

释义: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的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纠纠威风武艺显。”

造句:周庸祐一一回发,赏封五块银子,各人称谢。少时,锣鼓喧天,笙箫彻耳。

6、龙飞凤舞(lóng fēi fèng wǔ)

释义: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出处: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造句:抬头看见北墙上挂着四幅大屏,草书得龙飞凤舞,出色惊人。

1、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阵阵响起,一条条锦色长龙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

2、他们穿着艳丽的龙装,手舞长龙、蛟龙出海、穿梭前进、龙游四海,腾飞云霄,不是真龙胜似真龙。

3、锣愈击愈紧,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险、狮愈跳愈高,观众随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卧滚抖、勇猛憨厚、惊险逗趣的北狮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4、在22个高低不等的金黄桩木上,耀武扬威的雄狮在奋力的采青,激扬的鼓乐阵阵响起,雄师见青、喜青、望青、探青、采青、吐青……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敏捷。

5、狮庄重雍容、保留着唐室皇族气派,体现着机智灵敏、无畏勇敢、憨厚、贪玩逗趣的形象,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 *** 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 *** 菩萨的坐骑,随着 *** 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 *** ,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 *** 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 ***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 *** ,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 *** 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簇的艺术品,加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点睛寓意:点睛为唤醒狮子,并带给它们散播幸福与吉祥的能力,寓意繁荣富贵,生意兴隆;

点睛结束,谢谢领导嘉宾;接下来欣赏威海舞狮表演;

采青仪式,舞狮采青寓意瑞气临门,生财有道,步步高升;“青”是由舞狮队员提前挂在大门口或者是舞台上,由生菜和红包组成,生菜是{生财}的谐音,狮子采到“青”后,把“青”抛给“指定的领导或嘉宾”,接“青”也表示接到了财运,领导和嘉宾接到财后要回礼:回礼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红包给狮子,寓意开张大吉,生意兴隆。

狮子的身体十分健壮,它的腿又直又粗,走起路来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它的眼睛细细的,但炯炯有神,并发出令人胆寒的光。

当它走路的时候,它头上棕色的鬃毛一扇一扇的,仿佛在向森林里所有的动物 *** 。2、狮子是唯一成群生活的猫科动物,它发出的吼声可以传到 *** 公里之外,犹如一颗陨石掉在土地上发出的巨响。

狮子的视觉极佳,在很远之外就能发现猎物。它捕食时,先悄悄地把脚掌抬一抬,然后,再悄悄地靠近猎物,最后,它以 *** 不及掩耳之势把猎物抓住……拖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慢慢地享受美味佳肴。

如果你看见了,准吓得魂飞魄散。3、凶猛、好斗是狮子的天 *** 。

和别的动物斗,和自己的同类也斗,它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战斗。在草原上,它经常率领“部队”四处游弋,如果在路上撞见别的狮群,它们之间肯定有一场“恶战”。

有时,它先使出“绝世撞头功”,让自己占上风,也许它就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的了,不想,有些狮群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它可要大吃一惊了!4、这只小狮子真讨人喜欢.头上的毛一绺一绺的,像妇女烫发似的两只大耳朵耷拉着,像是在倾听周围的动静.透蓝的眼眶里镶着一对黑溜溜的大眼睛,还真有神采呢!一张大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尖尖牙,好像在怒喝露出尖尖的獠牙,好象再怒喝那些不清洁的人。它那四条粗粗的腿,前腿趴着,后腿蹲着,像在观察来往的行人和车辆。

锐利的爪子,像要把人们仍的果皮纸屑,全抓进自己的肚子里。他卷着毛茸茸的大尾巴,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

5、狮子是很威武的,尤其是雄狮,它的头宽大而 *** ,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6、雄狮一头长毛,像金 *** 的鬈发;一声长吼,四面回响;迈开步子,威风凛凛。

7、只见那铁笼子里有一只威武的雄狮,头上一簇簇乱麻似的长毛不住地抖动着,身后那钢鞭似的长尾巴不断地挥舞,好不威风。8、那一只只幼狮憨态可掬,走起路来,像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

9、那深沉的、洪钟般的狮子吼声响起,粗重悲壮, *** ,尾声是一阵沉重而又低沉的喉音,恰似人的喘息。10、那狮子大得吓人,形状狰狞可怕。

它原是躺在笼子里,这时转过身,撑出一只爪子,伸了一个懒腰;接着就张开嘴巴,从容地打了一个哈欠,吐出舌头来舔眼圈上的尘土,洗了个脸,然后把脑袋伸出笼外,睁着一对火炭似的眼睛四面观看。那副神气,就是大勇士也会吓得筋酥骨软。

11、随着震动天地的吼声,我看到铁笼内一头狂吼的狮子。它的头很像老虎,只是多了那从耳根到肩膀又长又密,几乎竖起的鬃毛,让人一看就害怕。

它的身子瘦长,一条长长的尾巴,像一把倒 *** 的鸡毛掸子。那壮实的四肢带动着灵巧的身子在铁笼里不停地奔跑。

一长相12、嗬,这些狮子可真有意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威武雄壮的大狮子,有的怒目冈睁,仰天长啸;有的闭息凝神,好像在想什么。

那些逗人喜爱的小狮子,有的伏在大狮子头上、背上;有的隐藏在大狮子身后,只露出毛茸茸的小脑袋;有的在大狮子怀里戏逗;还有的大概是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按在地上。---特点13、狮子是唯一成群生活的猫科动物,它发出的吼声可以传到 *** 公里之外,犹如一颗陨石掉在土地上发出的巨响。

狮子的视觉极佳,在很远之外就能发现猎物。14、它捕食时,先悄悄地把脚掌抬一抬,然后,再悄悄地靠近猎物,最后,它以 *** 不及掩耳之势把猎物抓住……拖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慢慢地享受美味佳肴。

如果你看见了,准吓得魂飞魄散。15、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

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母狮也有160cm。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 *** 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 *** 。

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

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16、狮子的眼睛圆溜溜的,牙齿锋利无比,可以像锯子一样把肉撕成一片一片的。它浑身长着金 *** 的毛发,看起来威风极了!四只大粗腿特别有力,奔跑起来速度很快,狮子尾巴很长,尾端上还有一个小毛球看起来很可爱。

狮子是肉食 *** 动物, *** 非常凶猛,很多动物都很害怕它。17、那狮子大得吓人,形状狰狞可怕。

它原是躺在笼子里,这时转过身,撑出一只爪子,伸了一个懒腰;接着就张开嘴巴,从容地打了一个哈欠,吐出长有两手掌左右的舌头来舔眼圈上的尘土,洗了个脸,然后把脑袋伸出笼外,睁着一对火炭似的眼睛四面观看,那副神气,可以使大勇士也吓得筋酥骨软。18、两头凶猛的狮子正在为一个球你争我抢,多激烈呀!一只狮子瞪着灯笼般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快要到手的球,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一副把握十足的样子。

另一只狮子看起来也不甘示弱。那锋利的爪子紧紧地扣着球,横眉瞪眼,心里似乎在想:我是不会让你抢到球的。

二、关于潮乡风情的诗句

1.闹元宵的资料

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

岁逢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认为是张灯结彩、欢庆大团圆的节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美好良宵。

上元是春回大地的之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潮俗称“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热闹最“放夜”的灯火通明时光。

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洁,而且千家万户灯火璀璨,闪闪烁烁,故又称“灯节”。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阳知县陈坤监生咏《潮州元宵》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

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江南 *** 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诗文道出了红男绿女闹元宵的动人情景。潮汕人闹元宵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富有特色,引人入胜。

各地除传统的花灯外,还有燃放烟火、动物舞蹈、弄狮舞龙、扮涂戏、扭秧歌、广场戏、抽影戏、荡秋千、猜灯谜;还有蕴 *** 民风民俗趣闻的“坐大菜”、“推厕墙”、“抱大猪”、“求喜物”、“做丁桌”、“挂榕树枝、竹梢于门上(俗称榕竹 *** 门)”、“赌糖狮':,潮家祭祖还必备有甜粿、酵粿、菜头粿各笼,俗称“三甑齐”。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户户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馈送亲朋好友品尝,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乡思。

元宵之夜,阖家团圆,举宴把盏吃“合家欢”,在盛馔佳肴的筵席上,蚶、蒜、鱼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壳古代是 *** 钱币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钱算”;食蒜象征诸年吉祥如意“会合算”;食鱼祈求家财富裕,年年有余等'祝愿。潮汕人闹元宵最为体现“邹鲁遗风”的潮乡特色,且最为精彩动人,使人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殊多,仅作扼要简略分述于下:元宵灯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正月十一日夜起,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歌声达旦。

元夜竞赛花灯,张灯结彩,竟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称为‘不夜天”’。明代嘉靖年间,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的“观灯”中有:“三街六巷好灯棚”句,佐证了当时潮州花灯繁盛情景,惹得黄五娘主婶私自走出宅院到街上赏灯。

五娘见到灯下意中人陈三,遂掷下荔枝相赠。清代乾隆时期,澄海的樟林古港兴起的元宵灯节和花灯竞赛更加繁盛。

新编《澄海县志》记载有“东陇的灯橱,澄城、莲阳、樟林的纱灯,店市的涂灯,都是别地少有或没有的”。各地不但到处有多姿多彩的座灯、屏灯;还有挂灯、灯橱、灯牌、宫灯、走马灯等等。

元夜,儿童们成群结队,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街玩耍,热闹非常。潮汕民谚有:“正月灯、二月戏”和“勿乞人(不要让人)画落灯橱”的俗语,这也显示着元宵灯彩绘漫画所起着的警示作用。

醒狮之乡的诗句 与舞狮寓意有关的诗句-第1张图片-

潮乡万家灯火闹元宵的热闹情景,要持续到十八日才“落灯”。偶逢“天公不作美”,“雨淋元宵灯”,今人已流传为一句气象农谚。

敬糖狮潮汕元宵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

历来特别深受潮汕人的敬爱。 *** 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详。”

诗文道明了 *** 潮 *** 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糖狮是一种用白糖加工制成的甜食(用糖浆灌入雕刻模具铸成),色彩晶莹鲜艳,造型纹饰优美,千姿百态,集工艺美术、饮食文化和乡土风情于一体。

成双成对,大的富有气势,小的小巧玲珑,令人喜爱。元宵之夜,干家万户拜糖狮向神朋借来求好运,明年元宵如数奉还,故名为“赌糖狮”。

坐大菜澄海诗人李绍雄的《元宵坐大菜》诗云:“观灯已罢夜阑珊,小妹良宵兴未完。相约田间坐大菜,将来嫁得好郎官。”

潮汕农民冬种的大芥菜,茎叶肥嫩,菜蕾硕大, *** 碧绿,鲜艳秀丽,俗称大菜。古代少女于元宵夜偷偷到郊外田野菜地坐大菜,默念着:“坐呀坐大菜,嫁个好夫婿。”

情真意切地祈望嫁个合自己心意的好郎君,宛如大菜的叶蕾一样簇拥、紧抱、亲密、好合,未来家庭美满和谐,生活幸福。另有红男则偷偷到郊外推倒厕所墙,说是可以娶到“雅姐”(漂亮的妻子)。

抱大猪潮汕农家,旧俗于元宵节白天到郊外选择好一块状如肥猪的石头,十五夜独自悄悄将这块石头费尽力气抱回家中猪圈(栏)槽前,摆敬祭品,燃点大红烛,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妇诚心诚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饲养的猪苗长膘快、肉膘厚、猪肥大,口中默念着:“饲猪大过牛”。这就是“元宵抱大猪”的习俗。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之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在民间历来深受百姓重视。

在元宵节期间,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喜庆热闹程度可与春节相媲美,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 *** 民间元宵习惯煮食汤圆。

有民歌唱道:“喜吃元宵丸,家家庆团圆。”汤圆象征团圆,寓意吉祥。

汤圆一般是用糯米粉搓成丸状放在水中煮熟而成,有甜汤圆和咸汤圆。在 *** 甜汤圆时, *** 人习惯在糖水中放少许生姜,别有一种香味。

每年的元宵佳节,在侨乡 *** 还有舞龙、舞狮、猜灯谜等文娱活动。 *** 舞龙颇有特色,龙的形象各有不同,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等,一般用竹、木、纸、布、稻草等制成。

儿时曾在元宵之夜观赏过舞草龙,用稻草扎成的大草龙,长约三四丈,龙身装上点点灯烛,一会蜷缩成堆,一会儿浮游不定,给人一种飘渺神秘的感觉。再说舞狮。

*** 的狮头绘彩一般以红、黑二色分别 *** 关公、张飞,又有文狮武狮之别。狮子是百兽之王,又是民间传说中的瑞兽,深受欢迎。

每逢春节、元宵,一队队醒狮穿街走巷,挨家逐户去给人们拜年贺喜,以示瑞狮临门,吉祥如意。墟镇的店铺为了招来一瑞狮,总是在门口设“青”(即用生菜札着一个红封包,红包内有钱),让狮子在鞭炮锣鼓声中拜舞一番,衔“青”而去,谓之“采青”。

元宵猜灯谜,富有雅趣,也是 *** 的民间习俗,谜语在我国古代又叫“庾词”、“隐语”。“庾”和“隐”都是藏的意思,南宋时,杭州人于元宵佳节将谜面贴在碧纱灯上,於是又产生了“灯谜”这一名称。

现在人们所说的灯谜,实际上就是谜语,不一定贴在灯上。 *** 民间元宵猜灯谜,就是贴在墙上或挂在绳子上的。

儿时曾在村中参加过元宵猜灯谜,是很有趣的。那时将谜面贴在墙上,谁猜中了就可领取一份糖果。

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往往为了吃糖果而苦苦思索,一旦猜中了,高兴得蹦蹦跳跳。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猜灯谜很有意思。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写作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将所积累的东西结合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因此,要写好作文首要的就是积累。小 *** 从入学开始学习语文,就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写作积累。

先是对字的积累,再是对词的积累,直至句、段、篇的积累。一个 *** 写的作文,不管是好是糟,他都在写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积累的字、词、句等内容。

积累得多的孩子往往语言丰富,作文生动优美,作文结构合理,构思也巧妙。而积累得少的孩子写的作文往往苍白简单。

如果一个 *** 腹中空空,要让他把作文写好,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所以, *** 把作文写好的基础就是进行大量的、科学的积累。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求 *** 进行了大量的积累,现在就将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明确 *** 积累的对象 *** 需要积累些什么,才会对他们的写作有帮助。

这是我们首先必需认识清楚的问题。一般来说:好的词汇、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优秀的文章还有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古诗等都是积累的对象。

一个 *** 如果满腹好词佳句,在写作的时候就能顺手拈来,为我所用。一个 *** 读过、背过大量的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别人的文章结构、及构思与自己的创新相结合,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二、认识 *** 积累的长期 *** 单分析“积累”这个词吧。积累的意思是逐渐 *** 。

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所指的都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构建过程。作文的积累当然也不是指一两天、一两个月的功夫。

它需要 *** 长期地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积少成多,才能打下扎实的作文功底。

三、把握 *** 积累的阶梯 *** 积累要根据 *** 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分出层次。不能让一个刚刚会写几个字的孩子就去背诵高深的名篇。

文章再好也要 *** 能够理解、能够消化。所以根据 *** 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大致给他们划分三个层次。

就好比一个阶梯,让 *** 们沿着阶梯逐步上升。 1、一二年级的 *** 可以让他们积累大量的词汇。

并要求运用积累的大部分词汇造句。一年级的时候,可以要求 *** 将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然后用词语口头说句子。

注意每句话一定要说正确、说通顺。二年级的 *** 不仅要将新掌握的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还要用这个词写句子。

在把每句话写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力求写具体、写生动。甚至可以将积累的几个词语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面。

一、二年级的 *** 除了积累大量的词汇外,还可以让其背诵大量的古诗。不要求孩子能理解其意思。

只要将那些琅琅上口的诗句熟背于心就可以了。(具体 *** 可读阅《低年级 *** 古诗的积累》一文) 2、三、四年级的 *** 同样要进行词汇的积累。

所不同的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要求他们积累的词汇以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主,尤其是多积累成语。

同样要求能用上积累的词汇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其写一段话。

除此之外,在每次积累的时候还必须要求背诵好的句子,并将所背的句子默写在积累本上。 3、五、六年级的积累应该以阅读为主。

要求他们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将好的段落记录下来,并在段落上圈圈画画,标注出好的词语和句子。

还可以再次要求他们积累古诗。将曾经背诵熟烂的古诗默写下来,并要求理解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会 *** 积累的 *** 积累应该把读、背、记、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的积累 *** 就是用心地阅读。

而阅读的对象绝不仅仅局限于作文书。要培养 *** 广泛地阅读兴趣。

各类书籍,各类文章都要去看。教会 *** 在每次阅读的时候:1、边读边划。

划出好的词句,划出欣赏的地方,划出有趣吸引自己的地方。2、边读边记。

将好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有针对 *** 地背、记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积累。

当 *** 为了某篇作文而发愁、无从下笔的时候。我们与其手把手地教他一句句地写。

不如让他自己想办法。可以要求他找来大量的相关作文和资料,要求他认真阅读。

并将好的东西背下来、记录在本子上。之后,再让他写作。

可以让其模仿,但不许翻阅书和积累本更不能对着例文抄写。这种 *** 更适合于作文功底较差的孩子。

一方面即可以帮助他写完作文,另外一方面培养他自己写作文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在完成作文时,之前积累的东西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积累其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平时听别人说话、看电视、出外旅游都可以吸收到不少好的词汇、句子和写作素材。

要教会 *** 将这些素材记在心中,及时地记录下来。另外,要求 *** 准备好积累本是必需的。

这本本子要求质量要好,有一定的厚度,更好是硬皮,易于保存。要求 *** 将用完的积累本一定要保存好。

对于孩子来说这可是一笔财富。最重要的是,在不停地积累的同时,还要教会 *** 及时地复习。

隔一段时间就翻看一下以前记录的内容。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四、培养 *** 积累的兴趣积累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更需要培养 *** 积累的兴趣。千万不能让 *** 觉得积累是一种负担。

首先,千万不能对 *** 布置的积累作业过多。我们要的是积少成多,而。

这个问题设计到龙灯的起源,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龙的形象雏形,到了汉代舞龙灯已经在民间相当普遍,有关的史料如下:

“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中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 *** 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 *** 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之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三、关于舞狮采青的诗句

1.舞狮的采青是怎么样的

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意思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关于“象人”的描述,三国时魏国人孟康将其解释为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

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意思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关于“象人”的描述,三国时魏国人孟康将其解释为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

由此可见,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狮子是神,本来极其懒,一年四季睡个不停,到了春节,就要点睛将它唤醒,这就是“醒狮”,醒来的狮子要敲锣打鼓舞起来,在乡间游走,寓意驱走各种害兽以及邪魔外道,保四方平安发达。

还有一种说法狮子采青,含意「反清复明」。清朝期间, *** 盛行,文人义士多在字里行间表达反清复明句子,但多被清朝官吏所捉捕,而舞狮这项民间习俗色彩,由义士加 *** 醒狮吃生菜,(采青)因生菜是青色, *** 清朝,其意思是将清朝吃掉,使其灭亡。

现时舞狮采青,则采其意头,即生生发发,生意兴隆。

点睛寓意:点睛为唤醒狮子,并带给它们散播幸福与吉祥的能力,寓意繁荣富贵,生意兴隆;

点睛结束,谢谢领导嘉宾;接下来欣赏威海舞狮表演;

采青仪式,舞狮采青寓意瑞气临门,生财有道,步步高升;“青”是由舞狮队员提前挂在大门口或者是舞台上,由生菜和红包组成,生菜是{生财}的谐音,狮子采到“青”后,把“青”抛给“指定的领导或嘉宾”,接“青”也表示接到了财运,领导和嘉宾接到财后要回礼:回礼就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红包给狮子,寓意开张大吉,生意兴隆。

1、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阵阵响起,一条条锦色长龙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

2、他们穿着艳丽的龙装,手舞长龙、蛟龙出海、穿梭前进、龙游四海,腾飞云霄,不是真龙胜似真龙。

3、锣愈击愈紧,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险、狮愈跳愈高,观众随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卧滚抖、勇猛憨厚、惊险逗趣的北狮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4、在22个高低不等的金黄桩木上,耀武扬威的雄狮在奋力的采青,激扬的鼓乐阵阵响起,雄师见青、喜青、望青、探青、采青、吐青……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敏捷。

5、狮庄重雍容、保留着唐室皇族气派,体现着机智灵敏、无畏勇敢、憨厚、贪玩逗趣的形象,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 *** 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中 *** 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 ***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 *** 、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 *** 菩萨的坐骑,随着 *** 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 *** ,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 *** 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 ***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 *** 或以 *** 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 *** 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

其中有:汉代起源说: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

后来金毛雄狮狂 *** 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

舞狮从此流行。北魏起源说: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

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唐代起源说: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

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

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佛山起源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 *** 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

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

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 *** 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

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

文章分享结束,醒狮之乡的诗句和与舞狮寓意有关的诗句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诗句 舞狮 寓意 有关 狮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