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道德之乡孔子故里,以及孔夫子的故乡在哪里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关于孔子故里的诗句
1.关于孔子的古诗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代:李隆基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你一生不如意,看今 *** 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译文:孔子的文采天下皆知,孔子的儒道天下都用。得到他文的都是公卿徒,得到他道理的都是穷苦百姓。
4、《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唐代:张说
译文:孔圣人的家在鲁国,他的儒家风采举世闻名。皇帝的车驾来到他的住处,都称赞其功德。
5、《悲哉孔子没》宋代:王安石
译文:悲叹这世上没了孔子,就好像 *** 没有麒麟。天下尽是无知貌,这种事谁能知道珍贵。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 *** 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 *** 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
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更大府第。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
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
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之一家”。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
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其中,官衙内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
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 *** 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孔庙孔庙(本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之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庙[1](本庙)位于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
曲阜孔庙(Con *** ius Temple)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 *** 、日本、 ***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孔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
它是我国规模更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 *** 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孔林(Con *** ius Cemetry)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 *** 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更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 *** ,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林中墓 *** 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子的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 2.敏于事而慎于言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讷于言而敏于行 6.德不孤,必有邻 7.听其言而观其行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敬 *** 神而远之 1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至圣先师(2)有教无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一反三(6)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人 2■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 ***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的等级 *** 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 *** 说 *** 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 *** 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 *** 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 *** 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更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 *** 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 *** ,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 *** 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 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 *** 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 *** ,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 *** 首领,士大夫蔑称 *** 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更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 *** 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 *** ,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 *** 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孟子故里邹城位于我省南部,与孔子故里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 *** 被省 *** 命名为之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保存着孟庙、孟府、孟林等多处与孟子有关的遗址、遗迹及纪念 *** 建筑。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另一位 *** 人物。
他的重民轻君之论、 *** 善养气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震古烁今。因此自古以来孔孟并提,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
日前记者走进这片古老的“圣地”探访,那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都无言地叙述着历史的沧桑;游走其间,孟子“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耳熟能详的语句,在脑中也愈发鲜活起来。毕竟,比起实物的遗存,思想的影响更为恒久而深入人心。
冷清庙宇写照历史孟庙位于邹城市南关,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在邹城 *** 做了多年导游、现为孟庙孟府管理所副所长的张慧女士告诉记者,孟子殁后,并不像孔子那样以所居之堂为庙,而是在1300多年以后的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于四基山访得其墓,依墓建庙,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诸多不便,于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到现在的地方。
近 *** 来,历代重修达38次之多,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 *** 倾圮后重建的,规模仅次于孔庙,为我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古建筑 *** 作品。1988年,与孟府一起被 ***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孟庙,先入棂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侧各立斗拱木坊,左为“继往圣”、右为“开来学”,显然是颂扬孟子对儒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穿过亚圣坊,孟庙逐院推进,错落有致,院院不同、各具格局。
亚圣殿是孟庙的主体建筑,堪称一个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抱柱上有乾隆皇帝手书楹联“尊王言必称尧帝,忧世心切同禹颜”,殿内高悬雍正皇帝手书匾“守先待后”,其侧还有一高大的御碑亭,内置康熙皇帝手书《御制孟子庙碑》。
与孟庙毗邻的“亚圣府”是孟子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以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保存着不少帝王所赐的朝服、圣旨、珠宝字画,体现着昔日的荣华。大堂前,有一副隶书金字对联:“继往开来私淑 *** 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 *** 。”
对孟子的功绩作了形象的概括。由于宣传上的迟滞,邹城的知名度远不能与毗邻的曲阜相比。
也正因此,记者一路探访,鲜见游人,更无市声喧哗。在这样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里,便更容易感受、触摸历史,想到生命的承载和扬弃。
其实,古老的建筑本来就是有生命的,它往往在宁静中写照着鲜活的历史,点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沉浸在思考和想像之中。遍地丰碑满壁诗句孟庙修建以后,不断有人前来拜谒和祭祀。
除了历代修缮孟庙、祭祀活动和封建皇帝封赐留下的众多碑刻以外,孟庙还有历代文人和学者留下的大量诗词文章。有人形容孟庙,是“遍地丰碑满壁诗”。
沿孟庙东侧甬道,是著名的“孟庙碑林”。偌大的院中只有记者和张慧所长两人,正好可以细细地品味。
在读了八思巴追封碑、元代重制的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和欧阳询的《苏玉华墓志铭》后,记者在清代所立“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碑前久久驻足,思绪飞扬。孟子幼年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全赖其母教养。
孟母曾以“三迁其居”的方式和“断机教子”的 *** ,促使孟子立志学儒习礼。如今,孟庙东北隅就有孟母殿,殿前立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四个大字,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德行。
孟庙题咏的主题是对孟子的尊崇与赞誉。张慧所长对此深有研究,如数家珍。
“七篇初受读,旦暮想平生”,表现题咏者的尊师之情;拜谒者们还以诗的语言阐述孟子之学。如“七篇之书,仁义 *** 善。
尧舜可学,千载如见”。描写邹城孟庙景物的诗句亦有很多,董其昌的《题孟庙古桧》可谓 *** 之作:“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
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 *** ,参天接鲁青。
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在拜谒者们的题咏中,也留下了孟庙兴衰的诗句,记载了与孟子、孟庙以及孟子故里有关的历史事件。
张慧所长介绍,现存于孟子林、庙的题咏刻石共350余块,最早的为金代所刻,距今已800多年。多数系明代所刻,距今350多年至600多年。
最晚的清末刻石距今也逾百年。这些珍贵的刻石,有的立于庙内殿前道旁,有的嵌于墙垣内壁,有的镶于门楼之下,保存完好者74石98篇,部分碑刻由于长期日光曝晒、风吹雨淋,剥蚀严重。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邹城当地的部分孟子研究学者正在将散存各处的题咏全部汇集,准备付梓成书。这既利于保存这些濒临亡佚的佳作,又便于广泛传播,为儒学特别是孟子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善莫大焉。思想之树依然青葱孟庙中各种树木共430余株。
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 *** 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在古树掩映的亚圣殿内,端坐着气宇轩昂、双目如炬的孟子彩塑,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他飘动的髭须间吐出:“鱼,我所欲。
二、古代历史上孔子故里究竟在哪里
1、孔子故里
孔子的故里在誉有“东方圣城”的曲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众多出名的人物,有历史上遗留下的众多珍贵文物和雄伟建筑,有山清水秀的风景。它位于今山东省的西南部,东边连着泗水,西边抵至州,南边瞻首凫峄,北边依靠泰岱。
2、孔子的故里在誉有“东方圣城”的曲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众多出名的人物,有历史上遗留下的众多珍贵文物和雄伟建筑,有山清水秀的风景。它位于今山东省的西南部,东边连着泗水,西边抵至州,南边瞻首凫峄,北边依靠泰岱。
3、“曲阜”的由来最早出现于《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于曲阜。”曲阜,是东夷族部落居住的中心,处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枢地区,更是西周时期礼乐邦国。孔子在尼山出生,在阙里走过了成长之路,在杏坛开设儒教,在鲁都出仕做官,死后落叶归根葬在了泗上。曲阜是他一生的留存之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怀念的活动遗迹。最著名的遗址是曲阜的孔林,孔庙及孔府,人称三孔。
4、孔子所处时期的曲阜是历史上的最繁荣时代,它引领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孔子一生致力于周游列国,讲学授教,传播教育,开启了文化教育之风,致使鲁国成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发源地和根据地。它的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山东省的简称依旧是“鲁”。
5、历史上,曲阜有过四次大变迁。最近的一次是明武宗在位的时候,他下达命令以三孔为中心重新修缮,建筑新的城市。也就是当今山东省曲阜市的明城。如今,明城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的游客,向大家传播和学习孔子的文化及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
6、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之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7、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 *** 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 ***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孔子还强调在教育 *** 时要重视培养 *** 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8、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他还强调作为 *** 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 *** 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 *** ,要让 *** 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9、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他广收 *** ,据说门下 *** 有三千。他通过跟 *** 聊天以及仔细观察 *** 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 *** 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 *** 的情况来施行教育。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 *** 的榜样,供 *** 学习。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 *** ,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10、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11、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孔子觉得这样的老 *** 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回答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12、不论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13、孔子的 *** 是叔梁纥(前622年―前54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宋国的贵族,后来 *** ,来到了鲁国昌平陬。叔梁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人才和品德非常的出众,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身怀武艺。大家称赞叔梁纥、孟氏秦堇父、鲁国将军狄弥为“鲁国三虎将”。
14、叔梁纥逃亡到鲁国之后,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其夫人施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小妾为他生了一个男孩。这位男长子,名为孟皮,字伯尼。但是伯尼在童年时期遭遇不幸,身体留下 *** ,不能继任叔梁纥的后位。于是,叔梁纥将邹曼父过继到自己的门下,让他与伯尼生活在一起。虽然过继来了个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亲骨肉。自古男儿传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事,这让叔梁纥沉浸在无子嗣的苦虑中。告老怀乡之后,温柔贤惠的原配夫人就劝他再纳妾。感于夫人的真心和对后继之人的期盼,于是向颜家求婚娶得了美娇娘颜三 *** ,并成功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儿。因为这个男孩是在尼山怀上的,所以取名为孔丘,也就是对后世做出极大贡献的孔子。
15、生下孔丘时,叔梁纥已经70高龄了。三年后,叔梁纥重病,离别之际,把孔丘交托给颜征,期盼日后能够成才。终于,望着妻子和孔丘,便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死后葬在了防山。孔子也不负 *** 的期望,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叔梁纥因此受到历任皇帝的赞赏,封谥启圣王。
16、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西周,他的理想是恢复西周的礼乐秩序。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一生历尽坎坷。尽管 *** 理想抱负无路施展,却不愿意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对的德政追求;反对苛政,反对刑法,反对法治。孔子关心爱护百姓,教育大家懂得“爱人”,希望构建和谐社会。在实现理想的坎坷道路中,推行了“仁”、“礼”。始终坚持在仁礼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儒家学说,是我国几 *** 文化思想的核心主脉。
17、孔子一生推行教育思想,是开设私人学气之一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学内容,开展了“平民教育”局面。孔子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拜在孔子门下的 *** 有上千人,孔子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指导,培养出颜回、子路、子夏等多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 。
18、晚年,孔子还著作、整理了《春秋》《礼》等书籍,让我国传统文化的得到完善保存及传播。
19、孔子一直使我们尊崇的榜样,他不仅栖身在著名的典籍中,还端坐于庙堂之上,更是深深的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三、孔子的故乡是现在的哪里
孔子的故乡是现在的今山东曲阜。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1、孔子曾带领部分 *** 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 *** 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 *** 及其再传 *** 把孔子及其 *** 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 *** 与德行。[30]德道思想体系是以 *** 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 *** 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 *** 的完足思想体系。
3、孔子的 *** 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更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4、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5、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 *** 之美,不 *** 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OK,关于道德之乡孔子故里和孔夫子的故乡在哪里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