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马街曲艺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打马过乡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马街书会在哪里
1、马街书会是一种中 *** 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
2、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
3、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三弦书、大鼓书、评书等。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4、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中国北方有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 *** 间艺术之乡”。
5、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马街书会传统,延续和再现其原生态风貌,让马街书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场、永不散去的书会,2012年,宝丰县委、县 *** 决定建设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通过一年多来的积极努力,现已建成书会主体广场及名人雕塑苑、中华曲艺展览馆等。
二、曲艺之乡是哪里
曲艺之乡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曲艺之乡。
明、清时萧县是著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
2010年12月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天门市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1年经国家 *** 组织评审,天门市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
1997年10月2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南阳市为中国曲艺之乡。南阳曲艺源远流长,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刻下了最早的说唱艺术痕迹。宋元时,南阳说唱艺术已很盛行。
河北省的乐亭县以乐亭大鼓而声名远播,由此也被中国曲艺界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作为中国北方主要曲种的乐亭大鼓,说唱结合,韵散相间,以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和自成体系而著称,在以冀东为中心的广大农村普遍盛行。
2007年,岳池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岳池县自唐代置县以来,勤劳聪慧的岳池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
吸取先秦至六朝时期的民间文学营养。创作一些带有表演动作的评弹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从自娱自乐到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艺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曲艺之乡
三、马街书会—— *** 盛会不散的书场
1、马街原名马渡店,位于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一过,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一路而来,在应河河畔宽阔的旷野上,以地作台,以天为幕,摆起书摊,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古唱今。尤其以正月十三为其 *** ,是会的正日。故又称“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或“十三马街书会”。书会期间,方圆百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身着新装,喜气洋洋赶来,尽情享受着说书带来的乐趣,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犹如惠风细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听书人的灵魂。河南坠子、大调曲子、道情、琴书等数十个曲种的艺人跨省跃县来到这里,尽情挥洒跳荡的音符。有人称这里: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更有诗曰:“鼓子声声走雷喧,琴声悠悠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唱醉听客马街前。”
2、关于马街书会的渊源,正史里没有记载,传说却多达10余种。而以“悼师说”即各地艺人为悼念正月十三仙逝、德高望重的马街三弦艺人马德平而每年前来演出聚会的说法最为通行。应河火神庙正月十三,在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如此庞大规模的书会,千百年来,每年这一天,神奇地集结少则数万,多则十数万众的民间 *** ,以说唱文艺为主体,以说书艺人为核心,广涉区域多达五、六个省分,甚至影响到全国及海外,实属罕见。它的起源不仅有“十说”,更有马紫晨的“道情艺人”抗金和唐朝火神庙派道人洛阳汇演之说。
3、史 *** 载中,有唐朝皇帝对道教乐曲的重视和喜爱。道调不仅是宫廷乐曲,也是全国各地道观庙祠的普遍乐曲。应河火神庙原名通仙观,不但敬火神,同时也奉侍老子圣象,属于皇家祠庙,在此教练出《乐歌十章》奉献给唐朝皇帝,收到唐玄宗奖赏与封赐,是历代火神庙道士及说书艺人们的自豪和荣耀。
4、从多种说法中,发现马街书会与道教、道情有着隐隐约约的联系,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并深得广大民众之心,与道教不无关联,那时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崇圣拜祖思想意识和传统习俗,无论有庙无庙、有神无神,说书艺人们都能以崇敬的心态,年年前来朝拜这块神奇的艺术圣地。
5、马街书会作国家级非遗项目,涉及多项民俗活动,有祭火神、对戏、拜师收徒、艺人接街主、亮书、写书、书状元评选、唱愿书等。每年正月初七,就开始了火神祭拜,之后就是对戏、艺人接待等,“亮书”是指艺人在 *** 上说唱表演,展示才能;观众约请艺人到自家演出,则称为“写书”。附近的人们前来马街书会,除了看热闹,主要是到会上“写书”。人们到处游转听唱,仔细品评,遇到自己中意的唱家,就和演出者讨价还价,一经谈妥价钱,就把艺人接走。按照惯例,演艺水平高、书价卖得更高的艺人,被称为当年的“书状元”。艺人成为“书状元”后往往会闻名遐迩。前来“写书”的观众目的很多,有的是祈福庆贺,有的是酬神“还愿”,更有的是娶亲嫁女、孩子考上学、 *** 生了小仔、生意赚了钱等等,都要以“写书”来庆贺。
6、马街书会除了进行曲艺贸易,还有物资交易、 *** 耍猴、放风筝、踢毽子以及烧香还愿等,各种民间民俗事象融汇一处,像海一样展现着无限的民俗事象。
7、 2022年,因为 *** ,马街书会改为线上举办,从1月10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初八)开始,在抖音、快手、微博、哔哩哔哩(B站)、微信 *** 号、“云上宝丰”等 *** 平台,陆续投放非遗美食、拜年 *** 、艺人亮书、拜师收徒、祭火神、对戏、历届国家级非遗曲艺展演精品回放、第四届传统长篇大书擂台赛、第十七届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展示了马街书会期间的年俗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的过年氛围,使全国观众在 *** 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了浓厚的家乡年味,勾起了文化的乡愁。
8、“说书状元”古已有之,清代以来,每年马街书会书状元披红戴花,“榜眼”披红不戴花,“探花”奖弦子一把。自1980年马街书会重启书状元评选活动以来,42年间先后评出说书状元34位,没有评榜眼和探花,其中有的是一人多次荣获状元,今年马街书会书状元改为线上评选后,传承了这项古老的民俗,增设了“榜眼”“探花”的荣誉。
9、马街书会之所以传承 *** ,生生不息,根本动力在于世世代代曲艺人的坚守,在于马街这块热土的哺育。
10、马街书会这一独特的曲艺民俗奇观,以她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同时随着马街书会景区成为国家4 *** 旅游景区,多少艺人期待的 *** 盛会将变成不散的书场。
四、马街书会的历史源流
1、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2、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 *** 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3、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4、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
5、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 *** 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
6、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
7、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关于马街曲艺之乡,打马过乡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